美军的B2轰炸机为什么不常被仿制?

作为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战略轰炸机可谓是一国之利器,其研制之难度甚至比核武器还要高。毕竟现如今核武器的拥有国满打满算都有9个,而远程战略轰炸机却只有美俄两国拥有,隐形轰炸机更是只有美国一个。

按理说,美国的B2隐形轰炸机自1989年首飞以来,距离如今也有长达33年了,搁在其他武器装备身上,早已经有另一个国家研面世了。毕竟即使难如核武器,苏联也不过是比美国晚4年时间而已,为何轮到B2隐形轰炸机却几乎垄断了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其研制难度高,加上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这个需求,即使其再先进,也用不上。

隐形轰炸机技术过于复杂,研制难度太高,即使是世界强国也就有那么一丝机会能够研制

在目前全球各国中,拥有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国家只有美俄两国,有人把中国也算上,但客观地讲,虽然我国的轰6K轰炸机其航程经过前后多次改装已经达到了战略轰炸机8000千米的门槛,但依旧改变不了轰6K底子是中程轰炸机的事实。

所以只有当我国的轰20面世,我国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拥有远程战略轰炸机。至于隐形轰炸机,其所需要的技术就比一般的战略轰炸机更为复杂了,这也是其为何面世30多年后,世界上却仍旧没有一个国家研制出来的原因。

B2隐形轰炸机有多先进?

B-2隐形轰炸机除了拥有独特的隐身性能之外,还拥有惊人的航程。据公开资料显示,美国的B2隐形轰炸机在空中不加油的情况下,其作战航程达12000千米,而在中途进行空中加油之后,最高航程可达18000千米!比各国所拥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射程还要高不少。也就是在拥有这样的远距离航程的前提下,其也被美国空军誉为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的能力。

B2隐形轰炸机技术过于先进,设计、研制和使用费用高昂,没有几个国家有需要隐形轰炸机的需求

对于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而言,远程战略轰炸机别说研制,即使是免费送,也没几个用得起。更别说更为先进的隐形轰炸机,那可是妥妥的“吞金兽”。如美国的B2隐形轰炸机,在1997年,其造价高达24亿美元,要知道那可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24亿美元!

如果放在现在的物价不说翻一倍,至少也要30多亿美元吧,这样的高昂建造费用,搁在如今,2架B2的造价都堪比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62亿美元)的造价了。即使是经济实力强大如美国,其先后也不过是建造了21架而已,后面就再也没有建造了,毕竟太昂贵也没必要。

可见,在B2面世之后的30多年间,没有类似的隐形轰炸机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即使强如安理会五常的中英法三国,目前依旧没有普通的战略轰炸机,隐形轰炸机就更不用说了。当然,在未来我国的轰20隐形轰炸机面世之后,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美军的B2轰炸机为什么不常被仿制?

战略轰炸机是一国航空工业的最高成就的代表,所以很多国家都需要战略轰炸机来提高军事威慑力,但是战略轰炸机不是说想造就能造的。比如美军的B2轰炸机其作战半径在5000公里以上,就这一项对于一些领土狭小,战略纵深浅的国家来说就不适用。再从战略目的是,B2具有穿透攻击的威力,是对抗大国的利器,当初为了达到对抗苏联的目的,美国是不计成本的进行隐身设计。以1997年的币值计算,算上全部研发,制造,测试等费用,一架B2的造价高达21亿美元,在天价面前就连美国也只建造了21架,其中一架还坠毁了,这个损失都让美军心痛不已,其他国家的财力根本不能跟美国相提并论,更别说仿造了。

再从建造技术上看,目前世界上能够量产战略轰炸机的国家屈指可数,只有美俄两国,俄罗斯由于继承了苏联的遗产,才在去年恢复了对图160战略轰炸机的生产线。因此在这个领域上已经落后了美国多年,除了这些原因外,要想对B2进行仿制,没有全面的军工体系,要完全山寨出来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了。

而要山寨B2面临着很多难关。首先仿制的第一个难关是B2独特的飞翼布局,这种布局对飞控的要求十分严格,能够具备研发能力的只有美国,第二个难关是隐身涂料和F118发动机都需要精心设计,不但投资高,技术难度高,让很多国家只能望梅止渴。而且B2作为一款战略进攻武器,是美国核打击力量的重要手段,而当今世界,苏联已经完蛋,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这种前提下,多数国家对于仿制大型进攻装备缺乏兴趣,所以很少有仿制者。(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美军的B2轰炸机为什么不常被仿制?

“不常被仿制”这个词用的很有意思啊,说的就跟别人能仿而不愿意去仿似的。如果B-2轰炸机真的那么容易就被仿走了,那么美国人的心真能滴血滴干了,B-2可以说是美国人几十年的心血,一般国家根本没有那个精力和财力去搞这种轰炸机。

B-2轰炸机最大的特点就是飞翼机布局,没有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机翼和机身融合在一起。但是这种布局由于没有垂直尾翼结构,所以就需要机翼对飞机进行配平,然而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风洞试验得出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再优化设计,反复进行。就算给你一架真机也不可能不经过试验就直接仿制出来。

那么美国人从什么时候搞飞翼呢?既然说起飞翼那么我们就先说下美国诺斯罗普的飞翼发展吧,美国的诺斯罗普公司的飞翼发展史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末期,算是世界上比较早研究飞翼的公司。下面图1就是美国在1940年试飞的N1M飞翼验证机,这架飞翼机可以说是现代B-2轰炸机的真“祖宗”。下面图2为1942年12月27日试飞的N9M飞翼验证机,该机为之后的XB-35重型飞翼轰炸机进行了技术验证。1946年6月25日,美国试飞了最大起飞重量达到70吨的XB-35飞翼轰炸机,也就是下面图3。之后美国又在XB-35的基础上研发了喷气式的YB-49重型飞翼轰炸机,YB-49在尺寸上已经和B2很接近了,下面图4就是YB-49和B-2的对比。然而由于早期飞控技术落后,这种飞翼机的操纵是个很大的麻烦,在那段时间里飞翼机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一直没有办法解决,所以飞翼机一直没有实用化。直到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电传技术的出现才使得操纵问题得到解决,所以说B-2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然而上面只是一个飞翼气动布局,B-2的隐身绝不仅仅是个气动布局就能实现的,外形只是其隐身方案的一部分。还有吸波材料、发动机进气排气方案、机体材料等等,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他的隐身效果。这么说吧,B-2的设计制造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业门类,材料、化学、计算机、机械加工、冶金等等等,涉及到的图纸绝对不会低于百万张。这些东西压根不是一个普通国家能够具备的。

当然了,上面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个更大的麻烦就是钱。价格和性能成正比,一分钱一分货,原本美国打算采购132架,最终实际采购21架。B-2前期研发投入的金额达到200亿美元,加上飞机本身的制造费用,每架B-2的实际成本达到24亿美元。这还只是制造成本,日常的维护费用和飞行成本也是非常惊人,他的清洗剂和清洗工具都是特殊的,那层隐身涂料中还含有银,每次更换涂料时旧的铲掉后还要回收重新加工利用。所以说网上调侃B-2是“飞行的黄金”也不过分,完全就是用美元堆出来的。

说白了像B-2这种轰炸机小国家没有那个需求也没有那个精力和财力去研发,甚至说就算白送他们B-2也不一定敢要。有需求大国目前要不然没钱要不然暂时技术不到位,所以到现在世界上仍然没有跟B-2同等级的战略轰炸机。而且总不能为了图块图便宜造一个不上不下,技术都不达标的“隐形轰炸机”吧,那是自己骗自己。所以要不搞就别搞,要搞哪怕多花点时间把它一次性搞好。

美军的B2轰炸机为什么不常被仿制?

战略轰炸机,国之重器,大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威慑的坚强支柱。一款战略轰炸机的研发技术难度是对一个国家航空工业的严苛考验,其巨大的研发资金投入、高昂的采购价格也不是一般国家能够承受得起的。技术瓶颈、研发资金、采购价格等诸多门槛让很多国家望而却步。同时,仿制或者是说参考别国研发一款战略轰炸机决不仅仅是把它的机体外型造出来那么简单,机体材料、航电系统、航空发动机等一系列关键性部件设备、核心技术都要靠自己搞出来,其难度不言而喻。同样,B-2隐形战略轰炸机也不例外。B-2"幽灵"战略轰炸机,由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波音公司联合麻省理工学院为美空军打造的一款隐形轰炸机。其独特的飞翼式布局赋予了它优异的低可侦测性(俗称隐身能力),同时也降低了低可见光、噪音、红外线等被侦测特征。机身长21.03米,高5.18米,翼展52.43米。装备四台GE(通用电气公司)F118-110非加力涡扇发动机,航程可达12000千米,经空中加油一次后可达18000千米,载弹量可达22吨。一次执行任务时间不低于10小时,美国空军称其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能力。

B-2隐形战略轰炸机是目前世界唯一一款隐形战略轰炸机,其优异性能曾让其他国家羡慕不已。然而B-2科幻的外表下所隐藏的研发技术难度让其他国家梦碎于此。仅其飞翼式布局设计便涉及大型风洞实验、大型金属框架锻造、背负式S型进气道、机体隐身蒙皮、隐身吸波涂料等多项关键技术,其单项技术难度、技术复杂化集成难度可见一斑。

B-2隐形轰炸机高程度的先进技术复杂化集成所带来的便是高昂的价格。一架B-2轰炸机的价格高达24亿美元,若按重量来计算,比同时期的黄金价格还要贵两三倍。日常维护保养费用也让人吐槽:每大修一次就得6000万美元,飞行一小时就得花费100多万人民币。财大气粗的美国也因此只采购了21架。一般国家更是受用不起。战略轰炸机从来都是大国战略空军的标配。当前放眼全球 ,俄罗斯因为资金问题其隐形战略轰炸机项目还停留在图纸上,不得不把目标转向图160战略轰炸机的升级改进版本图160M2,英法等传统欧美强国因本国战略地缘政治需求和国力限制,对战略轰炸机的发展需求也不迫切。唯有中国的轰20隐形战略轰炸机项目最为活跃,因其采用了飞翼式布局设计,类似于美国B-2,所以被称为"红色B-2"。

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轰20隐形战略轰炸机项目绝不是偶然,其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数十年的卧薪尝胆,艰苦奋斗,积累了深厚的技术沉淀。最重要的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科学实力的快速提高。

因此一般国家若无雄厚的航空工业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想要仿制B-2,无异于水中捞月、镜里观花。

美军的B2轰炸机为什么不常被仿制?

感谢邀请!

答案很简单:因为仿制不了呀。为什么仿制不了?因为一来逆向仿制难度极大,尤其是B2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的产物,二来缺钱缺技术。当年引我们进了苏27,花了多长时间才搞出来歼11?后来的歼15、歼16呢?,所以,逆向仿制的难度不亚于重新研制,而且别人的设计方案就算吃的再透,也比不上研发者了解,所以毛子改苏35比起咱们改苏27系列自然是得心应手多了。所以完全的逆向仿制现在来说基本没必要。

不过,像B2这种升阻比大、隐身性能极好的飞翼布局肯定是未来轰炸机的发展方式,也就是说不是不仿,只是时候未到,成果还没出来,而且这个所谓的“仿制”只是机身布局看起来比较像,而不是真正的全面仿制。

回答里面各路大神其实都说的很清楚了,真正有B2这种战略轰炸机需求的其实只有中美俄三家,但是毛子已经放弃治疗去搞图160M2了,中国的新轰也还在研制,而美帝在80年代末就搞出了B2,这就是差距呀。

诺斯罗普格鲁曼从二战结束后不久就开始玩飞翼了,YB49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产物,是B2的爷爷,可以说美帝在飞翼的技术积累上远远领先中俄。当然,再往前追溯的话,nc德国就是YB49的爸爸了。

要仿制B2的话,最大的难度不是在材料、电子系统等方面,而是在于飞控。 飞翼布局天生存在响应慢的特点,飞控也很难写,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撑,我们在这方面的积累还很弱,至于毛子嘛,还是好好把图160弄好吧。 像图中大红圈里的W型尾部处理就是B2早期设计方案中因为俯仰力矩不够而进行调整的结果,小红圈里上翘的翼面是B2飞行的常态,通过增大角度减小附面层对操控的影响,但是也会影响隐身性能。所以,B2这种飞翼布局的飞机不仅在飞控设计上存在难度,在外形、气动设计上也要考虑其对飞机操控的影响,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飞控以外,材料、设计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就目前中国的军工水平,除了航发,应该没有其他的可黑了吧。 像这种双S型的进气道和尾喷管就是隐身设计上要考虑到的东西,但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区别在于各家的材料,哪怕材料达不到高要求,但能满足基本需求的话还是可以搞出来将就用。至于航发的话,四五年后,谁知道呢?

当然,除去技术因素,更重要的还是钱呀。咱们最近十几年才富起来,还欠了那么多帐,所以海军下饺子、空军四代机,轰炸机的事还不能太急呀。毛子嘛,穷的叮当响,不吹不黑,现在除了吃老本以外就是吹吹牛吓唬吓唬其他不听话的小屁孩,外强中干了。

B2代表了一个时代技术的巅峰,个人认为,轰20总体性能是不会超过B2,当然不排除电子系统这些方面超过它,但咱们是从零开始,仍需时间积淀和发展,想真正达到B2的水准,不是逆向仿制,而是踏踏实实往前走,把各类基础工业短板补齐,也许国产B2就快来了。

美军的B2轰炸机为什么不常被仿制?

看完题目首先一愣,B2能否被仿制还加了一个“不常”,至少到目前为止,美国“B-2”幽灵是集众多科技之大成。要说仿制,光外壳谁都可以,做出一样的气动布局。但是机体内部的电子设备、机载武器系统、隐身材料等等,这些哪个国家又能轻易说做到?

美国“B-2”幽灵,隐形战略轰炸机,1989年首先,1997年服役,耗时8年。单架造价24亿美元,连财大气粗的美国也只生产21架,单位重量造价远超当时黄金价格。

“B-2”是全球唯一一款隐形战略轰炸机,最具特色为低可探测性,也就是俗称的隐形,表现在对雷达、可见光、噪音等多方面的低可探测。航程1.2万公里,通过空中加油可达1.8万公里,确保实现美国“全球到达、全球打击”能力。隐身性能类似F-117,而作战性能堪比B-1B。

“B-2”服役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自2003年起,美国空军已对“B-2”进行多项升级。包括增装Link-16数据链、卫星通信、与E-3预警机等数据共享、配备新型智能弹药、改进隐身及雷达性能,以及改进航电系统等。通过上述改进,确保“B-2”隐形战略轰炸机的世界领先地位,以及强大的突防攻击能力。目前具体技术实力,有意开发类似隐形战略轰炸机的国家,可能仅剩中国。俄罗期重点还是改进图-160,暂时没有研发新隐轰的想法。

中国航空工业走的是引进仿制、改进、自主研发的道路,近十年来,军工产品层出不穷,空军20系列产品已服役装备的有歼-20、运-20。而直-20目前还没有正式服役,远程轰炸机也只是在全力改进轰6型号,确保战略威摄。

以中国现在的科研实力,在常规战机领域尚且如此艰难,更不说仿制了。当然,按照中国军工“装备一代、设计一代、预研一代”的标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将空军20系列产品全部补足,并期待轰-10的强势登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