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中明台和阿诚都是被收养的孩子,为何一个是少爷,而另一个只是管家?
导语:
因为明台的母亲是为了救明镜才死的,可以说明镜是欠了明台家人的一条命!而当时明台还小,明镜将其当成自己的弟弟甚至是儿子养都不过分!因为这是报恩!反观明诚,其只不过是明家仆人桂姨领养的另一个孩子,后来遭受桂姨的虐待,明镜见其可怜,就收养了他。明台和明诚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对明家有大恩,一个没有,这就使得双方在进入明家之后,身份有了巨大的区别。
明台目前是为了救明镜而死,对于明家有大恩。明台和明诚虽然都是明家从外面收养的孩子,但明台对于明家的意义却极为特殊。从剧中回忆的片段可知,当时的明台母亲是为了救明镜死的,而当时明台待在母亲身边孤苦伶仃。可以说这样的情景谁看不会动容?毕竟这一切都是明镜造成的,而为了弥补自己的亏欠,明镜收养了明台作为明家人,成为了明家的小少爷。可见,于情于理,明镜都应该将明台作为真正的明家人看待,因为有了救命之恩,才有了后来明台在明家的得宠以及地位。
明诚于明家并没有恩情存在,明镜让其进入明家只是可怜他,与明台有巨大区别。明诚为何会进入明家?这首先得从明诚的遭遇开始说起,明诚是在12岁后才进入明家的。明诚在10岁之前,是跟其“母亲”桂姨在一起生活,当时明诚可以说跟其他小孩没有区别,有一个很爱自己的母亲,生活温馨幸福。然而直到有一天,当桂姨发现明诚并非是其亲生儿子之后性情大变。其把所有的悲惨的遭遇都怪罪在了明诚身上,不断的虐待明诚,这样的日复一日的摧残和虐待持续了两年。对于10岁的明诚所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说是噩梦也不为过。后来明镜知道后,就觉得明诚可怜才收留了他。
由此可见,明诚对于明家人是没有恩情在的,反观明台家人对于明镜对于明家人有救命之恩,双方有着巨大的区别。但即使如此,明家人也并没有对明诚另眼看待,反而将其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这一点也是明诚对明家如此感恩的原因。因为明诚在明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驱散了其儿时被虐待的恐惧,从一点看明诚也是有情有义之人。
明台年纪比明诚小,而且是后来的,更容易受到大姐明镜的宠爱。明台在进入明家时,几乎就是一个没记事的孩子,这一点从其不记得了母亲的长相,甚至不记得母亲出了车祸就看得出来。在这样一个年纪,对于极度热心肠的大姐明镜可以说瞬间心疼得不得了。加上明镜当时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更容易将其潜意识当成了自己的弟弟甚至儿子一样看待,而明楼也将其当成了一家人。这也是为何明台在明家如此受宠的原因,因为年纪最小,因为调皮捣蛋古灵精怪,也因为明家人对其的亏欠。反观明诚,进入明家已经是12岁了,这样的年纪早已是记事的年纪,加上因为其养母桂姨是明家仆人的身份,明家自然不可能为其改换身份为明家嫡系。
结语:明诚和明台两人在明家的身份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区别,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双方对于明家的意义不一样。明台母亲是救明镜而死,明台母亲对于明家有大恩,所以明镜将其收养为明家嫡系这可以理解。反观明诚只是一个仆人的孩子,还不是亲生的,其身份已经固定,且对于明家并没有恩情,反倒是明家对其有恩,这就是明诚和明台身份有巨大区别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伪装者》中明台和阿诚都是被收养的孩子,为何一个是少爷,而另一个只是管家?
有句俗话比较适合明家四姐弟的关系,那就是:猫养猫疼,狗养狗疼,不养不疼。
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一般会遵循着“谁将我们养大,我们就跟谁亲”的规律,以至于当代90、00后的小孩,都比较亲近自己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等长辈,他们看到自己的父母反而是躲的远远的。
明镜17岁接管明家,明台4岁被明镜收留,按照年龄差和相处的时间段来猜测,这兄妹二人的感情之深完全可比拟母子之情,最重要的是明台的母亲可是明镜和明楼的救命恩人,所以明镜心里对明台永远有愧,因此她只能用无限的宠爱来弥补自己的愧疚。
而在明台的回忆中,明镜就是他的童年,就是生活中将她养大的母亲。小孩的记忆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新的回忆替代,所以明台4岁之前的回忆已经慢慢消失殆尽,除了那个脑海中那个伟大而优雅的身姿。(明台生母)
由此可见,明镜与明台在家里分别扮演者温柔母亲与“顽劣”儿子的形象。(他们平时以姐弟相称,可能是给明台母亲的一个尊重吧。)
再看阿诚。
很多观众觉得阿诚在明家就是一个受气包的角色,受的是夹板气,谁有气都往他身上撒,可细细一想,哪家的老二又没有受过夹板气呢?然,阿诚这个受气包并不代表着他就在明家受人排挤,反而是因为被信任才能获得大哥和大姐的坦诚相待。
要说感情,明镜和明台之间定然要强过明镜和阿诚,还是那句话,猫养猫疼,狗养狗疼,不养不疼。
阿诚10岁被明镜带到明家,那个时候的阿诚已经对童年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印象,要说把明镜当母亲那是不太可能了,而且没过多久他就跟着大哥明楼去了法国。
所以要说感情,阿诚肯定是和明楼深一点。当明镜在家抱着光屁股的明台睡觉的时候,阿诚是和明楼在一起的,至于他们俩有没有光屁股睡觉那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在巴黎呆了那么久,很多细节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有人说阿诚在大哥面前像个仆人,这个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要知道,在新政府的工作中阿诚是明楼的秘书,在抗日的工作中阿诚是明楼的下属,就算是演给外人看的工作态度,阿诚都必须把伺候明楼这份工作做到滴水不漏。但是只要回到家,四姐弟有家庭地位高低的区别,但绝对没有感情深厚之分了。
《伪装者》中明台和阿诚都是被收养的孩子,为何一个是少爷,而另一个只是管家?
从剧中的一些小细节就可以看出,三兄弟是不分贵贱的。小少爷明台给明楼和阿诚擦皮鞋,如果是一主一仆的话,明台是不可能给阿诚擦皮鞋的。明镜和阿香都不在家,关于做饭,明楼说,明台和阿诚轮流做,每人一天,就像在巴黎一样。
2015年,一部高品质而富有新意的谍战剧《伪装者》横空出世,让观众记住了明家四姐弟荧屏上的闪耀、周旋中的风姿。
这部剧虽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它不论何时再看,明家的家风“精忠报国,尊老爱幼”,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永远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融进血脉的基因,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电视剧《伪装者》改编自作家张勇2012年出版的谍战推理小说《谍战上海滩》,明家四姐弟全部在为抗日做斗争,只是各自的“伪装”不同。
《伪装者》步步惊心,展现了斗争的残酷。回归家庭后,家庭生活温暖,满满的烟火人间,呈现了英雄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这样的体现形势让人物更加饱满和深入人心。
《伪装者》以英雄的家庭为视角,让传奇更加接地气,收获了大量的年轻的观众。以这种形态的艺术形式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讲述中国故事,传播红色精神。
大家都知道明台和明诚都是收养的,不少人都对明诚抱打不平,觉得明台像少爷?明诚像管家?
明台和明诚出身不同,明诚是个孤儿,后被明家的仆人桂姨收养,才留在明家,但桂姨是个虐待狂,经常在明家虐待他,后来明镜看不下去了,才把明诚收养了,那时明诚已经10岁了。他小心翼翼,害怕惹明家人不高兴,再次被抛弃。他和明楼岁数相差不大,都是男孩子,因此,在明家明诚和明楼关系最亲密,后一起留学,一起参加革命,成为最亲密的战友。
明台4岁就被明镜收养,明台的母亲是为了救明镜和明楼被车撞而身亡,为了报答明台母亲的救命之恩,明镜收养了明台,从小就被明镜当眼珠子一样疼爱。
随着年幼的明台一点点长大,母亲在他心里越来越模糊,是明镜给了他温暖的家,名义上为姐弟,感情上和母子无异。
明诚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很重视家庭。对每个人(大姐,大哥,小少爷)都很好。用尽全力维护着每一个人。
他感恩明家收养自己,从残暴的养母手中解救了自己,让自己有书读,享受大户人家的荣光。
所以,他对明家,有一种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可以超越任何利益。他尊重大哥,帮大哥分忧,在外,又是大哥的得力助手,他宠爱着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明台,视大姐为亲姐,给予最大的尊重。
明楼是个有大智慧的革命者,早已把为人民谋福祉,赶走侵略者为己任,留学巴黎是就加入了共产党,为了更好为党工作,根据明诚的特点,送他去苏联学习军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和明诚精诚团结,早就融为一体,彼此一个眼神就能领会彼此心意,正是这样的难得的战友加兄弟情义组织才安排明诚以副官(管家)身份和明楼一起工作。
从生活细节上,明楼处处关心明诚,在巴黎留学,做饭一人一天,桂姨突然回来,大姐看着她可怜,收留了她,明诚想到小时候被虐待,很是伤心,明楼说:明家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但我听你的,你觉得桂姨在,你心里难受,不自在,我给大姐说:让她走。
明家的家风很正,教育出来的孩子三观也很正。明家三兄弟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他们的内心都信仰有国才有家,每个人内心都有家国情怀,明镜的父亲和汪芙蕖闹翻,因为汪芙蕖亲日,而明父拒当卖国贼,才被暗害。
明镜17岁当家,为了掠夺明家家产,谋杀明镜、明楼,幸亏被明台的母亲救下,而明台的母亲却因此丧命,年近4岁的明台被明家收养。
明镜和明楼秉承父亲遗志,明镜是红色资本家,明楼也是从事各种抗日活动,在大哥和大姐的影响下,明诚和明台也受到影响,在这样的大格局和大情怀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能差到哪里去?
他们只有一个信仰,就是“抗战必胜”,什么个人得失,他们都不在乎,正是这样,他们才如猛虎下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大家可能觉得明楼是家里的灵魂人物,其实,不是。
三个不论在外面如何叱咤风云,但回到家里,不论是毒蝎,还是毒蛇,在明镜面前都是温顺的“二哈”,大姐明镜说:你跪下,我求你件事!…每次看到这里,都能笑出眼泪,这可不是有了大姐,家里才有了凝聚力。
就像明诚对明台说的那番话一样:“任何工作,都是谋生之道,只有家人才是永远的,不过只有一项除外,报国是信仰,而不是工作。”
总之,明家的家风正,明家姐弟的格局大,他们有共同的三观和信仰,虽然《伪装者》最后明镜牺牲了,但她永远活在三兄弟心中,也永远活在了观众的心中。
《伪装者》中明台和阿诚都是被收养的孩子,为何一个是少爷,而另一个只是管家?
明台是正式收养的,所以在家里是小少爷。不管是原著还是电视剧,家里阿香、桂姨只叫明镜大小姐、叫明楼大少爷、叫明台小少爷,从来没有叫过明诚二少爷。桂姨叫他阿诚,阿香叫他阿诚哥,如果明诚也和明台一样是正式收养的,那么桂姨和阿香就不是这个叫法,阿香喊他阿诚哥,说明两个人的身份是一样的。就算桂姨以前收养过他,重新回来后也应该称呼他二少爷。同样,明台喊明镜大姐、喊明楼大哥,但不会喊明诚二哥,而是喊阿诚哥,是大家族里小辈对年长于自己、又有一定身份的仆人管家的叫法。
家里吃饭的时候,明镜坐中间,左右分别是明楼和明台,左右下首是明诚和阿香,也说明了他们的身份不同。
从名字也可以看出来,镜、楼、台,包括他们的堂哥明堂,楼台镜堂都是家里的物事,是兄弟姐妹的名字,而“诚”明显不是一个类别的。相反,大家族给仆人起名字,一般会用到一些带有吉祥意义的字,认为这样能给主家带来好运,比如阿福、阿贵、阿仁、阿义、阿诚、阿信…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明诚和明台在家里的身份是不一样的。明诚反对桂姨回来的时候,自己生气也说了:“我就是家里的仆人嘛。”虽然明楼的回答是:“怎么说话呢?谁拿你当仆人了?”但是这个对话恰恰说明了明诚在明家的身份就是仆人管家,只不过从情感上,明楼他们没有把他当成仆人。
最明显的就是小祠堂祭祖的时候,只有明镜、明楼、明台三个人,说明明台是上了族谱的明家子孙,而阿诚是没有资格参与祭祖的。事实上在原著里,阿诚只是叫阿诚,也根本不叫明诚。
明台的母亲为救明镜和明楼而死,对于救命恩人留下的孤儿,明家当然要倾全力报答,当然要给他少爷的身份。而阿诚,严格地说他不是被明家收养,是明家看他可怜而收留的,明家养他长大、送他读书,对他有大恩。
《伪装者》中明台和阿诚都是被收养的孩子,为何一个是少爷,而另一个只是管家?
当初看《伪装者》的时候还挺心疼明诚的,明明他和明台都是半路被明镜收养的孩子,结果明台在家里一直被宠爱,而明诚和明楼则一直被大姐嫌弃责怪,这看起来感觉明镜挺偏心的。
从收养的情景来看,明台和明诚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明台的母亲在当年为了救明镜和明楼一命而被撞身亡,明镜是满怀愧疚的,所以明台对于他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个收养的孩子了,明台更像是明镜的救命恩人托付给她的希望,她必须小心翼翼地照顾好这个孩子,这样才能减轻她心里的愧疚感。
明诚被收养的时候是个被遗弃的孩子。当时桂姨在明家疯狂虐待明诚,后来还把他丢弃自己一个人跑了,是明镜看不过眼才把他收养进明家。可以说明诚从小就是个没人疼爱的孩子,他进到明家也是小心翼翼的,他不敢奢求太多的爱,明镜对他的爱也十分克制,没有像对待明台的爱那样赤裸裸。
从收养的时间来看,明台和明诚也相差甚远。明台被收养的时候还是个几岁的孩子,对于明镜来说她既是姐姐又是母亲。十多年的朝夕相处里,明镜在心里早已经把这个孩子当做是自己儿子来对待了,她疼爱都来不及,又怎么可能舍得去打他骂他。在剧中明镜和明台相处的点点滴滴,我都感觉是母亲和儿子在互动。
而明诚被收养的时候已经十来岁了,那个时候的明诚其实很懂事了,即便是后来和明镜做了姐弟,但是感情上肯定没有明台和明镜那么亲昵。但是明诚绝不是明家的仆人,明镜也从来没有这么看待他,所谓的仆人身份只不过是工作的伪装需要而已,在家里他们几个人的关系是绝对平等的。
多读书多看报,就关注“查娱日爆”。《伪装者》中明台和阿诚都是被收养的孩子,为何一个是少爷,而另一个只是管家?
这个问题很明显是因为背景不同,从而影响到了各自的底气
明台的母亲是地下党,父亲是教授,为民族大义可以牺牲一切,不顾个人安慰,母亲可以为了他人性命不顾一切,说明骨子里的善良和献身精神,为了千千万万个同胞在做斗争,所以遗传基因和从小的教养加上气质从小就不一般,最重要的是为救明镜姐弟而牺牲,这是什么概念啊?也就是说,没有明台妈妈替他们牺牲,他们连性命都不保,更别说别的家产、身份身外之物了,所以明楼明镜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再怎么宠明台,那真的不过分啊,把家产全部给他都不过分的。如果一个人为了我牺牲了,那我肯定拿命护她的孩子呀,怎么宠都不过分。
明台能从姐姐和哥哥身上找到父母的影子,而明镜不婚也有一部分是源于对明台的责任,这么小个孩子,因为他们而没有了娘,爹也找不到,干脆当孩子养吧。而明台的气质和骨子里的自信又是那么符合明家的气派,从小就是掌上明珠,一个孩子从小有人宠和没人要完全是两种性格的存在。所以明台的少爷个性背景就是家人的付出,以明家的名望善待遗孤是必然,明台能长期霸气立足,这个很好理解。
明台时而撒娇,时而调皮为这个家增添了不少乐趣,明镜十七岁接管明家,生意场上叱咤风云,她其实已经把明台当成亲弟弟甚至是自己的孩子。明台得到了明家最高领导人的支持,当然有恃无恐,展现纨绔子弟的一面,上流社会圈里各大名流,见怪不怪了,而明镜又能在明台那里找到久违的单纯和母爱的释放,明镜也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要为明台的人生负责,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姑娘,有个人接替自己她才能稍有安心,每次看到明台母亲的遗照时,她就会对明台多一层的关心和爱护,明台在明家的地位理所当然优于阿诚。
而阿诚就完全不同了,他的母亲给他造就的是什么样人生铺垫呀!私生子、遭背叛、遭家暴、一无所有、孤儿院。起点都是那么的不同,身后没有靠山,母亲又是那么的不堪,在明家是保姆身份,请问阿诚怎么能直起腰像明台一样的可爱明朗呢?阿诚只要能活着,不被折磨死就已经很不错了,从骨子里的自卑和恨形成了阿诚的气质,所以他不会拿明家姐弟的恩惠当理所当然,只会珍惜和报答,阿诚已经很棒了,死心塌地的跟着明楼,毕竟他投奔明镜姐弟时已经是个懂事的孩子了,有印象、有记忆也有感觉。
阿诚的母亲骨子里的自私自利,和父亲不负责任的欺骗、遗弃,是直接导致阿诚与普通孩子的距离。可想而知,在那个尚未开放的时代,一个男人让一个女人怀了孕,而弃他与不顾,无论处于什么原因,都是十分卑劣和让人看不起的。
而阿诚的母亲又是那么的不争气,就算知道孩子抱错了,那你也不能打孩子呀,坚守住着个秘密,再苦再难孩子大了,总归有你的一口饭吃,而你却虐待他,人神愤之,阿诚真的是孤儿一个了,养母在最后还去当了汉奸,差点害死明家人。
这个对比形成的差距就太大了,一个是拼死救明家,一个是坑明家,阿诚是多么的无辜啊,他自觉还再还不清了,还怎么奢望有少爷的身份呢,在明家能平等对待真的已经是人家姐弟的修养了。所以,阿诚的背景造就了自己在明家的位置。
最让人感动的一个场景,就是明台受刑,汪漫春拔了明台的指甲,明镜几乎变成了精神失常,汪曼春为了打击明镜而去虐待明台,其实这是很傻的行为,虽然明镜宠明台,但是汪曼春低估了,明楼也把明台当亲弟弟,你既然想进明家,这么残害小叔子,你还有未来吗?想进明家,就不能去伤害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宁愿受委屈的等待,也不能死了明楼的心。不过汪曼春已经当了汉奸,那么早就已经和明家无缘了,明台是明家拼命保护的人,也是最重要的人,所以,作为聪明绝顶的明长官怎么会坐以待毙呢?
所以,对明家不同的贡献,和从小所受的待遇注定了两人的差别。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不要使用暴力,否则你的孩子收获的将是一颗受伤、自卑、唯诺、讨好的个性。
爱他,从小珍爱,长大自然自信满满,因为背后有爱的支撑,底气就是这么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