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何笑纳了如月?如月真是去监视老邬的吗?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当雍正登上皇位后,十三爷前来送行,顺便带来了如月来侍奉邬思道。至于为何笑纳如月以及后面如月是否真的去监视邬思道的,从下面就可以看出。
邬思道为何笑纳如月?从局势来看,其不笑纳不行。在邬思道与十三爷帮四阿哥夺取皇位后,位子都没坐稳的雍正就火急燎燎的赶回府里“看望”邬思道。很明显,这个时候的邬思道对于雍正来说已经是个非常大的威胁,毕竟邬思道是雍正背后的军师,很多事情对策都是邬思道在背后出的。
在雍正还没登上皇位时,邬思道用处极大,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也不为过,然而当雍正登上皇位后,这样的人已经对雍正没有多少用处了,反而因为其知道雍正的秘密,其活着对于雍正来说就是一个威胁。
所以雍正才会那么急忙的回去清除邬思道,然而没想到的是,经过邬思道一番真情流露的言语之后,雍正心软了,毕竟多年的旧情,还是不忍心。而且邬思道也保证半隐,能够让雍正随时找到。在这样的前提下,也确实逃不出雍正的手掌心。
所以那个时候的雍正已经考虑暂时不清除邬思道,而在后面的十七阿哥“突然”来拜访,邬思道在雍正还没反应过来急忙吩咐下去,说“天子无私事”为理由躲过了又一次杀机。显然邬思道早已对此做好了准备。
而对此雍正也算放下了对邬思道的杀心。但在后面的十三爷为邬思道送行的时候,带来的如月,邬思道却必须要收下,因为这已经是雍正的底线了,如月的存在其潜意思就是:朕可以念在多年的情分上不杀你,但你必须的接受我的监视。
而这已经是底线了,邬思道这样聪明的人都不明白的话,那就太蠢了,而如果不愿意接受,那么邬思道将活不了。所以邬思道对于如月的到来,自然也就笑纳了,毕竟活命要紧,不笑纳不行啊,一个女人服侍总好过派一个男人来吧。
至于如月是真的去监视邬思道吗?这样的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很明显就是,而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如月对到来算是雍正对于不能让秋月服侍邬思道的补偿,以及邬思道多年功劳的亏欠。也许当时的十三爷没想到这一层,但不管想没想到,如月的跟随是必须的。明面上邬思道确实是老了,身边总得有个人服侍,这也算是雍正对于邬思道的补偿。毕竟秋月是不可能与邬思道在一起的,哪怕两个人喜欢,但为了拉拢年羹尧,秋月就必须要跟随雍正。
除此之外,如果雍正让秋月服侍邬思道的话,那么年羹尧这个大将军与邬思道这个才子之间就有了很亲密的关系,一个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一个帮自己坐上皇位运筹帷幄的才子,这样的人如果有联系,一旦未来有不轨之心,届时就是雍正的灾难。
而这一点邬思道跟雍正都看的很清楚,所以邬思道即使再喜欢秋月,也不可能娶她,因为雍正不放心。而雍正即使再不喜欢秋月,其也必须得娶她,因为她是年羹尧的妹妹,雍正必须在君臣上面再确立一层关系,才放心对年羹尧委以重任。
所以为了补偿也为了自己对于这位老先生的愧疚,如月的服侍对于邬思道来说算是一种补偿。
二、另一层意思则是监视邬思道。虽然答应放过邬思道,但雍正肯定也会留个心眼跟后路,毕竟一旦邬思道在后面有万分之一的可能站在了八爷党的一边,那么雍正之前干过的那些肮脏事就会被天下人知道,这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由此可见当时雍正继位后回到府里,没有下狠心杀掉邬思道有多么不容易,已经是非常念旧情了,如果邬思道不接受监视,那就真的太不识抬举,也会为自己惹祸端。所以很明显,如月的到来就是为了监视邬思道的,这个已经是非常明显了。
结语:处在雍正的立场上,不杀掉邬思道这个知根知底的军师,已经算是非常宽容了。而如月的到来已经是非常明显的监视了,而邬思道也乐于这样,毕竟不这样的话小命就不保了。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何笑纳了如月?如月真是去监视老邬的吗?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帝前脚刚即位,后脚邬思道就要遭殃,通过双方一晚上的较量,最终君臣达成一致意见,邬思道提出半隐。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邬思道就迫不及待地出城了,刚走一段路,就听到后面马蹄声起,原来是老十三胤祥追了上来。
那么老十三胤祥为什么要追上邬思道,又为什么送了他三件大礼呢?
一、
邬思道头一天晚上刚刚躲过了雍正帝的杀机,此时尚惊魂未定,关于躲过杀机的事,我们之前讲过,不再重复。总之是邬思道巧妙地利用雍正帝多疑的性格,调用五路人马,迷惑雍正帝。
最后又遇到了蹊跷前来拜访的,疑似要“清君侧”的十七阿哥,没等雍正帝反应过来,邬思道便用“天子无私事”打发走了十七阿哥。
经历了这么多事,此时老十三胤祥又追了上来,邬思道自然心中是七上八下,不知道老十三胤祥的坛子里装了什么药。
而老十三胤祥的坛子里装的确实不是什么药,而是酒,当然,也能理解成药——心药!
其实老十三胤祥此次前来,给邬思道的第一感觉就是,这肯定是雍正帝反悔了,要来除掉他。所以,面对老十三胤祥递过来的酒,邬思道是不接,而是疑惑地看着老十三胤祥。
“我替四哥敬您老人家……为您践行。”
这一刻,邬思道肯定想到了坎儿,坎儿就是被老四胤禛指使的高毋庸用毒酒毒死的。他不敢相信,老十三胤祥号称“侠王”,一向光明磊落,怎么可能也干这么龌龊的事情?
老十三胤祥愣了一下,马上就明白了邬思道的意思,于是自己先倒了一碗,一干而尽。
这里有一个疑问,老十三胤祥此举到底是受雍正帝的命令,还是自发的呢?
二、
虽然老十三胤祥嘴上讲的是替四哥,但是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正确的说法是皇上四哥,或者直接说皇上。如果他单纯用了四哥这个称呼,就证明给邬思道践行这个行为,并不是雍正帝的命令。
那么是不是说,雍正帝没有命令呢,当然有,只不过并不是命令老十三胤祥的,而是下给四福晋,也就是当今的皇后的。
我们再看这个酒,这个酒是什么酒?
这个酒是当初老四胤禛冒着风险,扇了守门的小太监一个巴掌,才潜进宗人府,探望老十三胤祥时带的酒。当时,他们就定下了武力夺取皇位的策略,结成夺权铁三角。
当时的邬思道刚刚被老四胤禛用金银财宝试探过,甚至不惜自比李世民,确保邬思道跟大家是一条心。想不到仅仅几天之隔,现在主子成了皇上,老十三胤祥也马上就被封铁帽子王,只有邬思道,孤苦伶仃,一个人默默离去。
这坛子酒代表着有始有终,一半是策划夺权的时候喝的,另一半是留到夺权成功,庆功时喝的。老十三胤祥代表不了皇上,他顶多能代表一天前的四哥,所以,他才讲自己是替四哥给邬思道践行。
来完成夺权成功后的仪式,那就是干掉这半坛子酒,只是三人,变成了二人。实际上以老十三胤祥的脾气,他自然会疑惑,邬思道为什么会走,但是他没问,只是说了一句:
“我们对不起您呐!”
那么老十三胤祥为什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呢?
三、
这一句话是发自老十三胤祥自身的,但他用了“我们”二字,也就表明,他不是奉雍正帝命令而来。
他只是觉得,雍正帝的做法有点想不通,也确实对不住邬思道,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前面也讲了,本来三个人共事,共谋大业,结果功成了,两个享受胜利果实,而出力最大的邬思道,却要浪迹天涯,从内心有点对不住他。
第二个原因则是老十三胤祥的难言之隐,他号称“侠王”,遇到不平之事,都想打抱不平。想当初为了魏东亭,他不惜跟老四胤禛翻脸,张五哥刑部冤案,他一怒之下甚至找到康熙帝,就连太子胤礽犯案,他都不肯落井下石,被牵连。
而这次邬思道归隐,他却没有做什么,或者说他曾经找过雍正帝,但是结果失望。他是为自己不能留住邬思道而感到抱歉,不是抱歉归隐这件事,而是抱歉雍正帝不能留他,留他就是害他。后来雍正帝发愁无人可用之时,老十三胤祥还提到过要是邬思道在就好了,结果被雍正帝白眼。
第三个原因就是隐藏比较深的原因,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那就是,对不起邬思道的爱情。邬思道跟年秋月的爱情,第一个看出来的恐怕不是老四胤禛,而是老十三胤祥。那一次他到雍亲王府吃饭,谁去叫邬思道都叫不出来,还是年秋月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那时候起,他就知道他们有戏。
可是,随着老十三胤祥被抓,时局变化,想不到再出来之时,四哥成了皇上,年秋月已经成为了年妃。
四、
即使邬思道归隐了,雍正帝也没有放过他,而是派了个眼线,那么老十三胤祥知不知道如月有问题呢?
其实他并不知道,如果是雍正帝直接告诉老十三胤祥,如月是派去监视邬思道的。以“侠王”的秉性,自然不会同意,而雍正帝也了解他的脾气,自然不会这么安排!
而且如月并不是老十三胤祥弄来的,因为他昨天还在宗人府关着呢,一晚上不可能就变出一个如月来。当老十三胤祥把如月带下来的时候,他说的是:
“这是我和四嫂商量,让她来照顾你的!”
所以,如月是四福晋(皇后)提前就准备好的,或许准备的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只有她最像秋月,老十三胤祥选择了她而已,并给起名如月,这样也让老十三胤祥心中的愧疚感,得以减缓。
邬思道上车之后,回过头来说了一句:
“看来,我这后半辈子,又得让人管着了!”
这句话也是一语双关,表面上的意思是说以后,如月就要伺候自己了。另一层含义是说给老十三胤祥听的,我邬思道,还是离不开你们的管控啊。
五、
那么如月是派去监视邬思道的,这个事实有根据吗?
实际上,雍正帝也好,皇后也好,对如月也没有那么大的信心,能汇报就汇报,不能汇报也就算了。
邬思道何等聪明,在确信如月没有问题之前,他是不会轻易表露心境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去田文镜那里,最开始他在李卫那里,李卫这小子太忠诚,不易脱身。
所以,他在李卫那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安心教如月练字。这也说明,邬思道还是有所顾忌的,他既做给李卫看,也做给如月看,同时也获得了雍正帝的放心。
后来他设计去山西,并在酒楼见到田文镜,当时在场的就四个人,李卫、邬思道、如月和田文镜。当时李卫是设计用“八千两银子”把邬思道卖给田文镜当幕僚,此事只有这四个人知道。
后来李卫这小子进京,他跟雍正帝聊起邬思道,雍正帝突然问了一句:
“听说邬思道想去田文镜处?”
当时李卫的冷汗就流了下来,邬思道想去田文镜处这件事,只有前面提到的四个人知道。邬思道不可能自己跟雍正帝讲,李卫也不会讲,不然雍正帝不会这么问,李卫也不会吃了一惊。田文镜更不会汇报,毕竟他跟雍正帝的关系还没有好到无话不说,而且他也没有动机汇报,不然最后邬思道也不会从他那逃跑。
唯一汇报的,只能是如月,当然,这只是推理,如月的嫌疑最大,当然也不排除雍正帝知道田文镜那里有麻烦,故意这样问李卫的。而邬思道想必也不想脱离雍正帝视线,不然也不会教她写字。
后来邬思道带着如月逃跑,一方面他可能策反了如月,或者如月也被他降服,毕竟一个小女子,雍正帝也不会难为她。第二种原因则在于,君臣心照不宣,如月在身边,就证明我邬思道逃不掉的,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也就等于,双方买了一个心安!
邬思道面对老十三胤祥的践行,也动了真情,给了他几条建议,包括推掉铁帽子王称号,包括观察府邸办秘密事的人,包括以后要低调做事。而这几条建议,确实震动了老十三胤祥,至于后面他下棋都不敢赢雍正帝,这是后话了,此处不提。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何笑纳了如月?如月真是去监视老邬的吗?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引子:这是在邬思道将要离开的时候,发生的一幕,十三爷从马车里喊出来了一个酷似年秋月名字也带月的女子——如月,从邬思道的眼神、动作我们可以看出邬思道此刻的想法,他首先是悸动,进而眼神落寞了下来。
为何会有这一幕呢?为何要给邬思道安排一个女人呢?这个女人是谁安排给邬思道的?是十三爷还是雍正?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不管是谁安排的,有什么目的,邬思道只能接受这样的安排,因为他急着要离开这个是非圈,倘若不接受,他很可能走不了,只有接受了这个叫如月的女子,他才能安全的离开这里,以邬思道的智慧,稍加思索就能明白这个女人的作用。
雍正登基当晚回到潜邸,他和邬思道有一番深谈,雍正说:熬了这么久,我终于上位了,首先感谢先生的辅佐,没有你我不可能功成名就。邬思道说:哪里,哪里,我只是小有薄才而已,主要还是万岁你自己聪明睿智,自身能力强大,前途无量,我只是帮你写个发言稿而已。
雍正说:邬先生你真是谦虚了,你是有房杜之才的人物,你帮我办了那么多秘密的事,让我成功绕过了职场的坑,迅速上位,你是功不可没的,你帮我办了这么大的事,怎么感谢你才好呢?如今我成功上位了,我打算给你安排个好职位,可是你只是我的私人秘书,我明目张胆的给你安排职位,众人不服啊,毕竟我才上位,位置还不稳固,况且还有些捣乱分子,等我坐稳喽,我一定给先生找个好去处。
邬思道说:万岁爷,真的不用帮我安排,我是残疾之人,帮你办的那些事都是秘密的,不能在正经的台面上用,如今你成功了,以后还要多招些正儿八经名牌毕业的大学生,再说我在你这一干就是十多年,我也累了,我想出去旅游散心,饱览大好河山。
雍正心说:你小子知道我那么多上位的秘密,我怎么能轻易放你走呢,你万一说出去咋办,不行,我不能让这个瘸子走。
邬思道心说: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人,你可是我教出来的,我在你这多待一天,我的危险就增加一分,我得想辙赶紧撤。
于是邬思道说:臣虽然薄有小才,却是阴谋为体。万岁龙日天表春华懋德光明正大。这就是忌!臣在万岁这里蒙恩十余年,顾问侍从,无不听之言,无不从之计,无数惊涛骇浪之中早已殚精竭虑耗尽心力,譬如已经熬干了的药渣,万岁何堪再用?倘若万岁念思道忠贞不贰之心,放臣还山,沐浴圣化之中,舞鹤升平之世,在万岁为全始全终之主,在臣为明哲知理之臣,传之后世,亦为一段风云际会佳话。万岁若不允臣之所请,臣今夜就仰药自尽,不伤圣人知人之明!
邬思道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说,你就放心吧,我对你的用处已经不大了,你应该找专业的人才帮你打理江山,咱们在一起十几年了,你还不了解我的为人吗?我要是出卖你,早在你没成功之前就卖了,你成功之后就更不会了,咱们两个人的事也有人知道,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你放心吧!
邬思道本来是想全身而退,彻底归隐,虽然说了这么多,但雍正还是不放心,于是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让邬思道半隐,正好小李那正在开发新市场,小李也没啥文化,你去那帮帮忙吧。
所以,才有了第二天,邬思道要走的时候,总经理胤祥又来相送,胤祥很是讲义气,是有名的侠王,他很欣赏邬思道这个人,但董事长雍正有安排,他也不得不照办,放一个小李监视还不够,又派来一个美女秋月来监视邬思道,美其名日:先生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邬思道心说,那我就收下吧,小女子总比你雍正好对付,等我策反了这丫头,她迟早是我的人,到时候再远走高飞。
结合邬思道和雍正的关系,且听我细细道来!
四爷请邬思道出山辅佐他邬思道才高八斗,识穷天下之人,是无锡有名的大才子。府试、乡试连战连捷,中秀才举人都是头名。康熙三十六年他应试南京春闱,三场下来,时文、策论、诗赋均做得花团锦簇一般。考完后他自认为就算不在三甲,怎么着也能稳稳当当的考个前十名。考完之后他游山玩水,等着成绩下来,结果成绩出来以后,榜上居然没有他的名字,邬思道很愤怒,愤怒过后,经过仔细打听,原来主考副主考都是接着考试捞钱的好手。
邬思道联系了落榜的几百名学子,抬着财神大闹一场贡院,并作联一副:
左丘明有眼无珠不辨黑黄却认家兄,
赵子龙浑身是胆但见孔方即是乃父。
闹完之后扬长而去,后来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康熙大为愤怒,严办这件事,闹事的带头人邬思道也不能幸免,邬思道闹完事后知道会出事,早早逃亡了,在逃避的路上被劫财的水匪打断了腿,他成了瘸子,适逢孝庄皇太后殡天,天下大赦,邬思道回到了家乡。
四爷胤禛造就仰慕邬思道的才华,托年羹尧打听,当时的年羹尧还是很听话的,殷勤的办好了这件事,并让自己的亲妹妹年秋月负责照顾邬思道的起居,年羹尧安排的很用心,胤禛很满意,邬思道也很满意。
表面上胤禛请邬思道当他几个儿子的老师,实际上是为他参赞朝廷大事,借助邬思道的智慧为他成就大事。
邬思道帮助雍正办了哪些大事邬思道为胤禛出谋划策的第一件事是清理户部欠款之事,其他阿哥们害怕得罪人,吃力不讨好,没人肯接这个得罪人的差事,而邬思道反其道而行之,经过一番深入的分析,让胤禛接下了这个差事,首先办这件事是为国为君分忧,可以展示治世之才,其次,这件事办好了国库充裕,即为康熙分担了压力,又能赢得康熙的圣心,再者办不成也没人说什么,你们都不敢接还能说什么。
太子胤礽第一被废,康熙提出公开推举新太子,众人跃跃欲试,大都推荐八阿哥胤禩,但邬思道不这么认为,他让胤禛继续保举废太子胤礽,邬思道让胤禛举荐废太子胤礽复出可谓用心良苦,收获颇丰,保举废太子胤礽,正合了康熙的心思,骨肉兄弟几十年,胤礽被废,胤禛出来替他说几句,显出来了他对胤礽的亲情、忠心与君臣之道,收获了人心,获得了一片赞誉之声,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康熙的圣心,此举可谓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的事实证明,邬思道让胤禛举荐废太子胤礽的举措是非常正确的,这正合了康熙的心思,康熙对胤禛满是赞誉之言,支持太子胤礽的人更是对胤禛满是感激,胤礽本人更是痛苦流涕,感动的快哭了,胤禛收获了人心,获得了好名声,谁也没得罪,最重要的是获得了康熙本人的赞誉。
再到后来推举大将军王,推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是整部剧中最妙也是最关键的一次,这一次让胤禛的位置稳固了。看似是一步常规操作,实则波涛汹涌,这一次举荐可以达到多重功效:
一、给他父亲康熙表明自己并没有野心,我只是个办事的“孤臣”;
二、瓦解“八爷党”,挑起“八爷党”内部的矛盾,自己好渔翁得利;
三、主动示好老十四,分出精力来对付老八,顺便推出年羹尧,一举三得得,即便老十四有什么动作,年羹尧卡着西北门户,不给他钱粮,数十万大军寸步难行;
八阿哥胤禩就不一样了他正好犯了康熙的忌讳,结果被康熙否定了,从此翻不起身来,经过这件事后胤禛最终赢得了圣心,康熙在心里默认他为继承人了。
很重要的一次是:邬思道让胤禛去看望被圈禁的十三爷,因为十三爷在军中很有威望,胤禛最缺乏的正是军中关系,后来,康熙驾崩当晚,十三爷猛虎出笼,帮胤禛稳定了局面。
最重要的是邬思道帮助雍正培养了一个后来的帝王——十全宝宝乾隆,从那次狩猎十全宝宝得到如意开始,康熙就有了传位给胤禛的想法,因为有一个好的孙子,可以保三代旺盛。其实,主要是雍正的励精图治,实际上十全宝宝乾隆纯粹是吃喝玩乐。
雍正登基当晚,邬思道提出隐退的想法,雍正勉强同意他“半隐”邬思道帮助胤禛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胤禛即位当晚,他回到了潜邸,这次的主要目的是除掉为他秘密办事的人,再一个就是报喜。
这期间,邬思道对康熙的帝王心术分析的可谓淋漓精致,胤禛又爱又怕,心想事成之后要收拾掉这个瘸子,而邬思道呢,早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胤禛夺嫡成功之后,邬思道和老十三胤祥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这充分展示了他对胤禛的了解。起因是胤禛要封胤祥为铁帽子王,邬思道劝他辞掉。对话如下:
允祥哈哈大笑说:“先生真是先天下忧而忧!我再告诉你,今儿在养心殿万岁亲口对我说,先生有辅相之才,只干碍着没职份,所以开恩科,特简先生进翰林侍读,然后转上书房。宣麻拜相,还有比这更喜的么?”
邬思道神情似乎有点呆滞,古怪地一笑说道:“算是的吧——十三爷今晚喜上眉梢,给我报喜是一宗儿,恐怕你自己有喜事才是真的。说出来,叫我也欢喜欢喜!”“都喜。”允祥掩饰不住得意的神情,向后一靠伸展了一下,“其实是早已知道的了。万岁说元旦日晋封我亲王,世袭罔替!王不王无所谓,这个‘世袭罔替’难得!”邬思道一双眸子在灯下晶莹生光,沉静地一笑,说道:“铁帽子王,儿孙永永无既。好嘛!连你加上一共九位了。”
胤祥说“你今晚怎么了,这么不阴不阳的?”
邬思道伸手将一杯茶推给允祥,长叹一声默然不语,见允祥一脸惊讶之色,苦笑道:“十三爷,我和你认识十五年了,你天真率性、任侠仗义,很佩服你的为人。今日有句话,说出来或许我要人头落地,不知当讲不当讲?” 允祥被他的神情惊呆了,手里捧着已经凉了的茶,死死盯着邬思道。
“这个铁帽子王你要拼死辞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邬思道仿佛不胜其寒,紧紧抱着铜手炉,声音低沉嘶哑。“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邬思道语气冷峻得令人发抖,接着又说“你没勘透世情。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
胤祥说 “我不信!今日四哥还说,决不做鸟尽弓藏的事!”
邬思道阴冷地一笑:“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粘竿处十几个最心腹的,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使的恐怕就要被灭口了”!
二人正说话间,雍正来了,二人赶忙就此打住,雍正此时已是皇帝,他想找邬思道聊聊,结果邬思道先开口了。他告诉雍正自己有三忌三不可用。
胤禛回过头来,脸上已是挂了一层严霜一样冷峻,却不吱声,幽幽望着邬思道。
“臣残疾之人,这是一忌。”邬思道毫不畏缩地看着禛,“国家取士授官,自有制度。况大清国运正盛,人才济济,臣在王邸十几年,中外人士知之甚多,骤然置之庙堂之上,虽至公亦无公,虽无私也有私,恐怕有伤圣德。这是一不可用。”
“臣原是犯罪之人,这是二忌。”邬思道道,“康熙三十六年臣为孝廉,应天府试,率五百举人抬财神大闹贡院,此事震动朝野,天下皆知。虽说是激于义愤,到底是触了国法,先帝曾连下诏旨捕拿,臣又潜逃在外。为憎恨吏治黑暗,臣又入京,择主而事。万岁如今功成名就,即起用臣辅在帝侧。在臣原是罪余钦犯,在君又干碍圣祖当初原意,用此不忠之臣致于臣下议万岁为不孝之君,这是二不可用。”
胤禛听得悚然动容,不觉坐了下去,抚膝沉吟道:“只是可惜了你。”
“这正是第三忌。”邬思道见他动了心,舒了一口气,又道:“臣虽然薄有小才,却是阴谋为体。万岁龙日天表春华懋德光明正大。这就是忌!臣在万岁僭邸蒙恩十余年,顾问侍从,无不听之言,无不从之计,无数惊涛骇浪之中早已殚精竭虑耗尽心力,难堪再用,说着,泪水已走珠般滚落出来。
雍正听完后,不觉动容,他原本打算在晚上除掉邬思道以及给他秘密办事的人。但从邬思道的言语之间得知,邬思道这番言语,其实已表明永不从政,永不泄密,想起十几年知遇之交,朝夕赞襄,吟诗论文,这些情分也难一古脑儿付诸东流。便不忍除掉邬思道了,但也没有完全放松对邬思道的监视,于是放他中隐隐于市了,把邬思道放在李卫那里,名义上是帮助李卫,实际上是让李卫看着邬思道。
邬思道成功隐退四爷送如月给邬思道是为了照顾她?还是为了监视他?
十三爷把如月交给邬思道的时候,邬思道想到了曾经爱慕过的年秋月,而秋月已经嫁给了他曾为之出谋划策过的雍正。年秋月临终前对雍正说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可见他们二人互相惦记。此时的邬思道已经无欲无求了,他只想尽快离开雍正,远离庙堂,身处江湖,过几天清净日子,但雍正还是对他不太放心,一个李卫,一个如月,正是监视他的,送如月给邬思道也有点补偿照顾他的意思,毕竟这女子很像曾经的年秋月。
邬思道去了李卫那里以后,整天就是钓钓鱼,赏赏花,看看书,顺带着给李卫出出主意,只要不离开李卫的视线,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再加上如月的照顾,日子过得看似很逍遥,但邬思道内心不喜欢这种安静的逍遥,他对雍正也不放心,万一雍正哪天心血来潮除掉他怎么办,所以他说服李卫想出去走走,李卫对雍正吩咐的事从来都是没有二话的照办。但他油很尊重有才华的邬先生。
这好田文镜那里急需打开局面,李卫就把邬思道介绍给了田文镜,雍正也同意了。邬思道到了田文镜那里,就为田文镜打开了局面,成功揭穿了诺敏。田文镜并不知道,邬思道和雍正的关系,为田文镜打开局面以后,邬思道张口就要一年八千两的俸银,田文镜是个清官,埋怨了一番后,还是同意了。这之后,邬思道拿着银子不办事儿,田文镜很气愤,就想赶走邬思道,这正是邬思道想要的效果。
邬思道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太聪明,知道的太多,而是太过无欲无求,雍正没有能用来收买他的东西,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完全控制他。在田文镜处突然爱财,首先是麻痹雍正,其次是激怒田文镜,即消除了雍正的疑虑又为自己全隐制造适当的理由。
在雍正到河南的时候,邬思道带着如月逃离了,如月问要不要带什么东西,邬思道说什么也不带,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如月为什么要跟着他一起走呢,这是因为一个女人跟一个男人待久了,就会产生感情,什么使命之类的早已忘却了,跟着邬思道自在,不受限制,她也愿意跟着这样的男人,后来他们二人隐居了,过起了真正舒心的日子。
邬思道迅速离开,田文镜因为要迎接雍正无暇顾及,邬思道正好钻了这个空隙。雍正见了田文镜以后,问了田文镜邬先生在你这怎么样?并提出要见邬思道,田文镜派人去找,结果邬思道离开了,田文镜问要不要追,雍正叹了一口气说算了。至此,邬思道成功隐退,脱离了雍正的视线。
写在最后其实,雍正和邬思道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邬思道从一个落难的文人变成了雍正的幕后智囊,雍正帮他实现了平生的理想抱负,给了他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邬思道则用他超人的智慧帮助雍正从一个耐烦不怕琐碎只知办事的阿哥走上了至尊之位,成为了一代令主。
他们二人之间太了解对方了,大事成功之后,兔死狗烹的事,古来皆有之,邬思道深知与天子交共患难容易,共享福难,与平常人交共享乐容易,共患难难的道理。所以选择隐退,但雍正不放心他离开,因为邬思道知道他太多的秘密,邬思道用他的智慧说服了雍正,雍正还是不放心他,于是让他半隐,并用李卫和如月来监视他。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何笑纳了如月?如月真是去监视老邬的吗?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邬思道是四阿哥胤禛在民间寻访到的一位“高人”,这位“高人”还真的就是“名不虚传”。四阿哥胤禛在康熙朝后期的九子夺嫡当中惊险胜出,最终继承大位登上皇帝宝座,邬思道作为胤禛的师爷,的确是功不可没。
邬思道竭尽全力的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四阿哥胤禛夺取皇位,除了展现自己的平生所学的本领之外,报答四阿哥胤禛对他这个“带罪之身”的落魄文人的知遇之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四阿哥胤禛对这位邬先生,除了当做师爷看待,对他尊重有加并“言听计从”之外,其实在内心深处,胤禛对邬思道还是不完全放心和十分信任的——毕竟属于“萍水相逢”加上少不了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合谋搞一些“阴谋诡计”,胤禛对邬思道总的来说还是有所防范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在邬思道和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之间的感情方面,四阿哥胤禛“夺人所爱”,还是对邬思道有所亏欠,毕竟邬思道和年秋月属于“两情相悦”,并且年秋月对邬思道的感情四阿哥胤禛是心知肚明。但是,为了更加牢固的把年羹尧这个得力心腹抓在手里,除了给年羹尧一家抬籍之外,胤禛还娶了年秋月为侧福晋,年羹尧和胤禛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除了主仆关系还成了亲戚——尽管胤禛并不喜欢年秋月。
对于胤禛的这种做法,邬思道内心如何不是太清楚,因为看不出来邬思道有什么情绪上的波动,但是从理智上邬思道是理解胤禛的,他知道胤禛要想夺取大位,没有年羹尧的死心塌地的支持和帮助是不行的。
在这个背景下,邬思道就是有怨气也不能有所表现,邬思道还是有大局观的——毕竟他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他的主子四爷夺取皇位,在这个终极目标之下,儿女情长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在四阿哥胤禛登上皇位成为雍正皇帝的当天晚上,雍正深夜回到潜邸,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就是处理这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师爷邬思道,这个“处理”的含义当中,肯定是包括让邬思道消失的选项。
邬思道对于雍正连夜回到潜邸并点名见他的目的还是是分清楚的,作为一个“神一样存在”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师爷,邬思道的这点判断能力还是有的。
事实上邬思道对于雍正的这个心思应该是早有准备,不然的话,邬思道不可能在雍正说出对于如何安置他“容朕再考虑考虑”的时候,立刻就有了可以说是“深思熟虑”的应对。
邬思道首先坚决的拒绝了或者说自己堵死了“入仕”的可能,他向雍正提出了自己的“三不可用”,其中的重点就是自己是一个“善搞阴谋”的人,而四爷今后作为皇上,是要靠“光明正大”的。
接下来邬思道提出了“半隐”的请求——远离朝堂又可以让雍正随时找到自己,也能随时监视自己。他主动提出到雍正最信任的心腹李卫的府上当个幕宾,他知道只有在李卫那里他最安全,同时雍正也最放心。
这样的应对,如果没有事先的谋划是不可能临时起意应对自如的。雍正对邬思道的自我安排还是比较满意,毕竟如果不是有“逼的太紧”的情况,雍正也是不忍心真的就把邬思道“处理”掉。
在曾经的主仆,现在的君臣之间达成默契的情况下,邬思道离开京城到李卫那里“半隐”,这个时候十三阿哥胤祥去送行,应该就是“奉旨行事”。
邬思道其实应该是非常清楚十三阿哥胤祥的到来肯定是奉旨代雍正送行,他手里的那半坛子酒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但是,邬思道还是对十三阿哥胤祥提起了“与帝王相处,共患难易,同甘苦难”,并且劝十三阿哥胤祥不要接受“铁帽子王”的封赏。
这看起来似乎是邬思道有挑拨十三阿哥胤祥和雍正之间的关系的嫌疑,邬思道应该是分清楚,十三阿哥胤祥和雍正之间的关系不太好挑拨,他为什么要说这些呢?
邬思道的意思,应该是通过十三阿哥胤祥传达给雍正一个信息,那就是奉劝雍正不要做“飞鸟尽良弓藏”的事,希望雍正能坚守他们之间的协议。
而十三阿哥胤祥的那句“我们对不起你”,则肯定是雍正对邬思道的歉意,这个歉意只是来自于雍正在年秋月的问题上“横刀夺爱”的歉意,因为除了这点不地道之外,雍正几乎没有什么对不起邬思道的地方——无论功劳多大都不可能入朝为官,这是邬思道自己也很清楚的事。
既然是有歉意,那么一句“对不起”就显得比较虚伪,所以十三阿哥胤祥带来了一个女人“如月”,算是赏给邬思道一个贴身的仆人,也是贴身的女人,一个伴儿。
对于这个女人,邬思道其实是非常满意的——这个女人很像那个他的“意中人”年秋月,他见到这个女人的第一眼就脱口而出:“秋月……”。而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显然也是照着年秋月的替身来找的,并且给这个女人起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名字“如月”。
邬思道笑纳雍正给他的这个“礼物”应该是顺理成章也是不得不收的。况且雍正的这个“礼物”也的确是用了心思,邬思道肯定不能不要,也是心满意足的,所以邬思道说:“看样子我这后半辈子是有人管着了”的时候,是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他的“管”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照顾,第二就是看管。
至于这个叫如月的女人是不是雍正派去监视邬思道的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否定的,我认为,至少雍正把这个如月送给邬思道的主要目的还是给邬思道找一个能照顾邬思道后半生的女人,毕竟邬思道的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身边事需要有人照顾的,雍正还真的没有必要像看贼一样找人寸步不离的监视邬思道。在李卫那里,邬思道的一举一动恐怕李卫就“看得过来”。
但是,这个如月也肯定是有一定的“监视”的职责的,这种监视更多的是“信息和情报”的收集上报,从后来雍正对邬思道行踪的动态掌握的比较清楚和及时的细节来看,似乎雍正除了李卫这个信息来源之外还有其他的信息来源,这个信息来源不排除那个邬思道身边的如月的可能。
从另一方面来讲,邬思道其实也是需要如月这个和雍正保持联系的渠道,他也需要雍正随时掌握他的动态,只有这样他的处境就是安全的,所以,即使邬思道知道如月可能是雍正的耳目,邬思道也会装糊涂,在他来讲,他要保证一点,就是在雍正面前“无秘密”。
直到邬思道帮助田文镜查处了诺敏的案子,又帮着年羹尧找到叛军主力,眼看着雍正逐步坐稳了皇位之后,邬思道也开始寻找自己的退路,他在雍正到河南巡视之际,设计让田文镜把自己轰走,尽管邬思道想远走高飞,但是他还是带着如月一起去“退隐江湖”,如月这个唯一和雍正联系的纽带,邬思道这辈子是不会撒开手的。
只要有如月在,邬思道就可以如愿过上“隐士”的生活。
邬思道就是一个“高人”。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何笑纳了如月?如月真是去监视老邬的吗?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雍正顺利登上皇位之后的第一晚,诳说为了安全要回住一晚,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
邬先生呢?四下暗黑,杀气腾腾。他的目的昭然若揭,害怕老邬此时有什么举动,打算回来试探一下邬思道,扑杀之心暗藏心底。
但是邬思道早已想好了保全之策,来了个“半隐”,道出不能为官出仕的三条理由,其实大家可以认真琢磨一下,这三条理由究竟是否站得住脚。雍正会不会相信?
雍正此时虽有扑杀之心,但是无奈当时外有五路人马,都是由邬思道临时调遣的,故不敢轻举妄动。邬思道成功得以脱身。
临别,是十三爷带了个丫鬟如月前来送行。邬思道与十三爷说了些许知心话,算是老邬与十三爷的交情。十三爷说,和四嫂商量了,给你派个保姆如月侍候你。
无奈十三爷也不是当年的侠王了,虽有义气长存,但是政治气息渐浓。此举雍正才是真正幕后策划,十三爷也无法,权当真的是给他一个可以照顾生活起居的保姆。
所以,这个丫鬟不简单,定是雍正派去监视邬思道的间谍。
当然,这些怎么瞒得过邬思道,心里明镜似的,并且二话没说就笑纳了。因为他知道,既然雍正监视他,就意味着他不会死,若拒之,则真是离死不远了。
所以,他一定要笑纳,笑纳就能活命。
为什么雍正非要派个间谍保姆去监视邬思道呢?
一是因为老邬的三条理由不大能站得住脚,他不相信。
二是雍正刚刚继位,朝局不稳,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如果老邬此时又被他人所利用,这着实是一个难以对付的人,所以他要防范于未然。
在此后的几年中,为了让雍正放心,老邬兑现了他对雍正的承诺。
一是协助田文镜查抄诺敏番库造假案,二是协助年羹尧查找西北叛军主力(有名的灯下黑),这两件事情,都是关乎雍正立足的大事,电视剧虽然没有表面,但是雍正心里很清楚,这都是老邬的功劳。至于说到李卫那里去,让李卫看着他,只不过是老邬的苦肉计,让雍正在继位之初,更放心他罢了。
为什么后来邬思道和如月都没有再出现过?
有人说,雍正心里放不下这个梗,所以最终还是派人杀了他,也有道理,因为雍正为人实在多疑苛刻,对自己有威胁的人,极少放过,兄弟之间尚且如此,何况一小小的谋臣。
但是我个人认为不是。
雍正虽然多疑苛刻,但是也不说滥杀无辜之人,以后没有再见邬思道和如月的踪影,主要原因在于雍正的帝位已经稳固,西北平叛,年羹尧死,新政得以推行,八爷党逼宫乱政是自家兄弟捣蛋,老邬怎好出手?八爷党覆灭之后,兄弟们个个都被他收拾了,雍正再无敌对势力,最后就连自己的儿子弘时也被他干掉了。
所以,逐步稳固下来的铁桶江山,有没有邬思道,便也无足轻重了。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邬思道只怕也只是一个糟老头子了,起不到翻云覆雨的作用了。倒是这个如月,年纪轻轻要监视老邬的一生,大好的青春奉献给了雍正的政治统治。因为这是她的使命。
《雍正王朝》邬思道为何笑纳了如月?如月真是去监视老邬的吗?后来他们怎么样了?
做为四爷胤禛的重要谋士,雍正继承皇位的那天晚上,邬思道知道自己需要离开了。
那天晚上,雍正回到了潜邸,见到了邬思道,说是宫中情况不明,为了安全起见,回来住一晚上,顺便看看邬思道。
其实真正的用意是来试探邬先生是否忠心,有没有必要除掉,因为,知道自己秘密的人越少越好。
雍正说:“今晚孝子守陵,本不应该回来,无奈宫中情况不明,今晚回来住一晚上,明天该又是另一个忙法了。”
随即,雍正帝试探邬思道,打算给邬先生安排一个名分。这时,邬思道说出了“三不可用“:
一、自己本是残疾之人,属于“六根不全”的人,为官者,讲究仪表堂堂,残缺之人不可为官。如果雍正启用自己,至公不公,于私有私。
二、自己是康熙朝犯人。如果雍正启用自己,那是康熙帝当年抓人抓错了,还是雍正帝用人用错了?这样有辱先帝圣名。
三、自己的才华都是阴谋诡计,上不了台面。而雍正帝治国,讲究光明正大。再说,这么多年,自己的才智早就被榨干了,无才可用。
那拒绝了雍正帝,邬思道想干嘛?想要另寻高枝?不可能,这样会死得更快。只能隐退。
雍正帝问:“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先生怎么个隐法?”
邬思道:“臣想半隐。原因有二:一、臣身无分文,全隐必然饿死。二、君臣十几年,感情犹在,若果全隐,陛下想念臣而又找不到臣,臣心不安。所以,臣既要找到吃饭的地方,又要让皇上找到我,以便了了这段恩遇之情。”
实际上 ,邬思道是在求饶。如果全部隐退,必然失去雍正帝控制,如果被别的势力利用,后患无穷,所以说,全隐必死。只有寄身在皇上信赖的人那里,皇上才放心。所以,雍正应允了邬思道的请求,同意他去李卫那里。
临行之前,由十三爷来送他。当时十三爷拿出了半坛子酒,这是当年自己被圈禁宗人府的时候,四哥胤禛去看他,带给他的。原本剩下的酒,打算四爷夺嫡成功,荣登大位之际,三人开怀畅饮。
然而,此时,邬先生却要离开。相信这也是雍正的意思。
饮完了坛中酒,十三爷说了一句“我们对不起你。”然后叫出了一位姑娘,名叫如月,让如月照顾邬先生后半生。
邬先生一看,差点儿认为是秋月。仔细一看是如月姑娘。邬先生没有犹豫,立刻笑纳了,还开玩笑着说:“自己的后半辈子又要听她的了!”
雍正为何送把如月给邬先生?
这要从秋月说起。秋月原本是雍正身边的侍女,为了照顾或者监视邬思道,胤禛送给了邬思道。而秋月和邬思道逐渐有了感情,那邬思道能不能娶了秋月?
不能。因为秋月还有一层身份。她是年羹尧的妹妹。若果邬思道娶了秋月,必然和年羹尧关系紧密,胤禛能不能容忍邬思道和年羹尧联合?于是,邬思道做了个顺水人情,自己做媒,把秋月嫁给了胤禛,成了胤禛的侧福晋,才化解了这一段感情危机。这样一来,相当于胤禛横刀夺爱了,如今,面对邬思道孑然一身的局面,雍正当然要想办法补偿给邬思道,于是,就找了一位跟秋月长相相符的如月赐给了他。意思是,见到如月,就如同见到秋月,还还是老实本分为妙,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那邬思道为何毫不犹豫的笑纳了?
原因很简单,接受了如月,说明自己跟秋月的感情一刀两断。接受了如月,说明君臣的感情犹在;如果拒绝了如月,那么意味着割袍断义,后果很严重。
邬思道领着如月,先是到了李卫那里,后来又到了田文镜那里,因为酬金与田文竟闹掰(也许是故意的),邬思道被田文镜请出府邸。邬思道彻底浪迹天涯,雍正帝没有派人去追,说明二人感情彻底了解,雍正帝最终放弃了邬思道,邬思道得以善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