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为何没事?
《康熙王朝》剧中的胤祥之所以没听邬思道的话,还能没事其实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从剧中胤祥与雍正一直以来的关系来看,雍正即使再心狠手辣,也不会对胤祥作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来。从小到大,胤祥与雍正的关系都亲如兄弟,比雍正的亲兄弟十四阿哥还亲,可以说无论在哪个时期,胤祥都是雍正最信任的心腹。哪怕剧中的李卫也比不了胤祥在雍正心目中对地位和份量。
在当年的皇太子谋反一案中,也是胤祥一自己为代价,力保雍正无事,而胤祥也自此被幽禁10年,从一个侠肝义胆铁骨铮铮的带兵将军熬成了一个百病缠身的衰老模样,头发都花白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再狠心也无法对一直以来支持自己的胤祥作出心狠手辣的事情,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胤祥没有辞掉雍正赐予的铁帽子王也没事的原因。
二、雍正是以孤臣上位的皇子,其并没有多少可以信任的人,而胤祥是朝堂上下雍正可以无条件信任的人。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因为在康熙年间,雍正为了追逃库银以及支持康熙的改革,可谓是把当时的朝臣都得罪了。就如他当年所言,真的做成了一个孤臣。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上了皇帝的雍正,手底下能够真正信任且能干大事的人不多,而胤祥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能够让雍正无条件信任的人。所以在当时的环境下,即使雍正有其他想法,其当时也不得不依靠胤祥的能力和威望。
三、胤祥是诸多皇子中唯二的两个能带兵打仗且在军中威望极高的人,另一位皇子则是十四阿哥。剧中的康熙驾崩前,当时的夺嫡之夜可谓是凶险万分,在当时的八阿哥优势尽显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当时的十三阿哥胤祥带着金牌令箭以其在军中的威望稳住丰台大营夺取了兵权,当时的雍正根本就斗不过八阿哥。
可以说当时是胤祥力挽狂澜使得雍正得以上位,也就是因为胤祥在军中的威望,如果坐上了皇位的雍正不拉拢胤祥的话,那么其即使做了皇帝也是举步维艰。
如果一旦像邬思道所说的那对胤祥般做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那么以胤祥在军中的威望,可以说将会内乱。哦届时局势将会有利于八王爷派系,甚至会动摇雍正对皇权,所以无论如何,雍正都不能也不敢动胤祥。
四、胤祥从宗人府出来之后,已经是百病缠身,对于雍正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威胁,在当时的情况下,八爷党反而是巨大的威胁。因为皇太子一案,胤祥被康熙圈禁了10年之久,因为多年的煎熬,使得胤祥百病缠身,身体已经不再像当年那般硬朗。一个百病缠身的没有结党营私的王爷,和一个在朝堂中拥有朝臣支持的八爷党。
谁的威胁大不言而喻。不管当时的雍正对于胤祥是否有想法,在当时的局势来看,对雍正威胁最大的无疑就是八爷党。所以当时即使胤祥没有听邬思道建议辞去铁帽子王,雍正也不会对胤祥做出什么事情。
结语: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雍正都没有理由对胤祥作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事情,所以即使胤祥没有听从邬思道的建议辞去铁帽子网,雍正也并不会迁怒于胤祥。
《雍正王朝》: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为何没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古往今来的文化属性,刘邦、朱元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为人臣者,只有具备大智慧才能避免被帝王卸磨杀驴的悲剧,《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就深谙此道。雍正继位当晚,回到潜邸准备“清理门户”,邬思道以“半隐”暂时脱离龙潭虎穴。
但雍正并未善罢甘休,派了胤祥去为邬思道践行,还成功将如月安插到他身边。临行前,邬思道曾提醒胤祥,要他辞掉铁帽子王,方可保平安。可胤祥并未照做,为何却避免了鸟尽弓藏的悲剧?此时的胤祥,已非昔日的“侠王”当年的胤祥,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眼里进不得半点沙子,人称“侠王”、“拼命十三郎”。这是胤祥的优点,也是其缺点,正因如此,他才受到别人暗算(康熙也为了磨练他的心性),在宗人府囚禁十年。
十年下来,胤祥人未老,头发却白了一半。有了这十年的教训,胤祥也明白,凡是不能太冒进,该忍还是要忍,有时候喘着明白也要装糊涂。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走出宗人府的胤祥,明显老练多了:“铸铜案”发生时,胤祥不知道内幕吗?当老八拿出新铸造的铜钱时,胤祥不正常的表情已经说明,他心里清楚得很,之所以不说,就是不想得罪老八;
跟雍正下围棋时,以胤祥的技术,很快就能秒杀雍正,但他只敢持黑棋,而且步步退让,表现得无比谨慎。被雍正骂了,他只敢唯唯诺诺;在雍正面前,他整理帽子的动作,已经刻画出他对皇权的敬畏。
“科场舞弊案”、“山西诺敏案”出现时,胤祥也不敢过多发表意见。凡是雍正交代的事,他都兢兢业业地办理。虽然位置很高,但胤祥时刻都留意到君臣权力的边界,不敢跃过雷池半步。不管是对待雍正的态度,还是本职工作,胤祥已经做到了公忠体国,让雍正都不忍心下手。老八等人的存在,让雍正不敢对胤祥轻举妄动雍正刚继位时,各省亏空,百废待兴,这都需要一个得力干将来处理;胤禩等人不甘心夺嫡失败,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出手,这需要有人来制衡;军方群龙无首,胤禵还在呕气,雍正又不懂军务,同样需要人来打理。再看看雍正的几位亲信?
李卫毕竟能力有限,还不足以主持大局,当个地方一把手已经算拔高,到了朝堂根本镇不住几位皇子;至于那个田文镜,办事比雍正还操切,朝廷早就有人对其不满,只能待在地方追缴亏空或者推行新政,不适合待在京城;邬思道已经“半隐”,而且只是顾问;年羹尧比较符合条件,但西北需要有人镇守。算来算去,能够留在雍正身边辅助的,既有威望又熟悉军政的,只有胤祥。胤祥有如此大的利用价值,雍正拿他开刀,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秋媚说:八爷党的势力遍布朝野,对雍正处处掣肘,雍正单枪匹马根本应付不过来,如果老十四再倒向八爷党,那就是雍正的灾难。因此,雍正需要胤祥当马前卒,而且胤祥的位置越高,权力越大,对雍正的帮助就越大。只要胤禩没有彻底倒台,就有胤祥存在的价值。
胤祥的特殊性,让雍正不愿意也不能动他剧中,胤祥是雍正的铁杆兄弟,比亲兄弟还亲。两人多年并肩作战,早已接下深情厚谊。雍正能够顺利继位,也离不开胤祥的支持。如此大的功劳,又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而且朝野上下都知道。雍正如果对胤祥鸟尽弓藏,会在舆论上将自己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
此外,胤祥是军事专业毕业生,曾在西北带过兵,军营里面有一大帮亲信。十四爷被解除职务,曾写了一封信,西北就有几万人为他卖命。只要胤祥一句话,他的亲信同样会冲锋陷阵,这甚至比圣旨的效率还高。即便发不出信,雍正如果动了胤祥,丰台大营里面可能有人进京勤王,西山锐健营说不定还会哗变。为故主卖命的事在历史上多次发生过,这都不是雍正希望看到的。
秋媚说:对胤祥而言,铁帽子王只是虚名,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心态。邬思道让胤祥辞去铁帽子,他虽然没有辞,但已经领会了弦外之音:不做与雍正同享富贵的兄弟,做与雍正有明显界限的臣子。《雍正王朝》: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为何没事?
邬思道是四阿哥胤禛身边的得力助手,四阿哥能够登上皇位,这其中少不了邬思道的功劳。邬思道是一个善于揣摩别人心里的想法的人,他说的话不能不信,但也不可全信。十三阿哥胤祥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不是也没什么事吗?这刚好也就印证了“邬思道说的话不全都是对的”说法。那么,为何十三阿哥当了铁帽子王却还能自保呢?
正如邬思道所说,十三阿哥是天真率性,行侠仗义之人。他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更不懂得算计,还被称为“侠客”,风流倜傥。因此邬思道非常佩服十三阿哥的为人,才在临行时提出让十三阿哥胤祥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以免惹来杀身之祸。但十三阿哥却不相信四哥会做出“鸟尽弓藏”之举。事实证明,雍正对十三阿哥胤祥并没有起杀心。虽然君臣有别,他们俩个之间再也不能像之前那么地亲密无间,但也却可以相互扶持,相安无事 ,一起度过了数十年。那么雍正为何没有除掉十三阿哥胤祥呢?胤祥又怎么做了才得以自保了呢?
1.十三阿哥胤祥是雍正身边可以信任的人,并在雍正在位期间尽力辅佐,他明白君臣有别,所以做什么事都特别小心谨慎,处处收敛锋芒,一切都听从雍正的指挥。甚至有时会显得有些谦卑,来显示雍正的权威。看到他这样的表现,雍正心里应该也非常清楚胤祥对他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威胁,自然也不会为难他。再说,十三阿哥怎么说也是他的亲弟弟,他也不会无缘无故对胤祥做出如此心狠手辣之事。且十三阿哥胤祥和雍正皇帝有相同的政治立场。他们两个在康熙皇帝在位时都认识到了长期累积的问题,一致认为应该推行新政,整顿吏治。
2.八爷党的存在。虽然在夺嫡大战中,八爷惨败,但朝中还有很多支持他的人,且深根柢固,不是那么容易清除的。更何况自己刚刚登基,势力单薄,此时更应该稳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而十三阿哥胤祥在军中有着天然的权威,雍正此时正需要他的帮助,怎么会在此时除掉胤祥呢?就算有这样的想法,也得等八爷党被清除之后了。
3.邬思道的话对十三阿哥胤祥有所启发。其实,胤祥并没有完全不听取邬思道的意见。邬思道临行时说道;“十三阿哥应该没事,只要行事时收敛锋芒,皇帝是不会杀害你的...”所以,在这之后,胤祥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就连下棋也故意输掉。胤祥下棋很厉害,被称为“国手”。有一次与雍正皇帝一起下棋,他本来可以秒杀雍正这位“臭棋篓子”,但他却不敢回击,只好步步退让,刻意营造出和局的局面。雍正更因此大怒:“又是和局!”吓得胤祥赶紧下跪,解释道:“君臣分际,下不僭上!”他宁愿忍受责骂,也不敢逞一时之勇,逾越为人臣子的本分。
胤祥虽然没有辞掉铁帽子王,但是他却把邬思道的警示牢记于心,做到了“处处收敛锋芒”。在邬思道看来雍正本就生性多疑,心狠手辣。胤祥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雍正心安。更何况,胤祥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砺,也曾被康熙皇帝囚禁了近十年。在他心中已是十分清楚,帝王家最是无情。人间冷暖自知,他深谙处事之道,以求自保,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雍正王朝》: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为何没事?
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雍正夺嫡的首席智囊,但雍正对他其实是既用且防。在夺嫡成功后,雍正本想效仿“鸟尽弓藏”之举,准备秘密处死邬思道,但邬思道一席话说动雍正,在承诺“半隐”之后,暂时摆脱了龙潭虎穴。
离开前,十三爷胤祥前来送行,邬思道向来敬佩这位“侠王”的为人,遂小心提醒他,要拼命辞掉这个“铁帽子王”,才可保一世平安。但从剧情上看,在雍正登基后,胤祥好像并没有主动提出辞掉“铁帽子王”,而他们之间虽然再没有做皇子时的那份无拘无束,但也算是君臣一体,互相扶持,安然度过了数年时光。
为什么胤祥没有辞掉“铁帽子王”,却依然获得了一世平安呢?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八爷党的存在,让雍正必须珍惜并善用自己为数不多的亲信。
康熙在位时,胤禩就凭借着收买人心的把戏笼络了大量党羽,号称八爷党。八爷党的党羽遍布朝野,树大根深,即便是康熙大帝,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适当打压。
而在雍正继位后,八爷胤禩虽然夺嫡失败,但八爷党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并未衰退,雍正想要掌控朝政,维持稳定,一定程度上必须与胤禩和解,形成共治的格局。所以,雍正一继位就封胤禩为总理王大臣,进入清廷的权力中枢上书房,后来也进入了军机处。
但雍正不会容忍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一方面作为皇帝,他不会容忍有人能够超然其上,控制朝政,另一方面,以胤禩为代表的八爷党始终维护既得利益者的特权,排斥改革和新政,对老百姓的痛苦不闻不问。所以他必须逐渐笼络和提拔一些股肱之臣,为己所用,在八爷党之外再建一个权力核心,以便推行新政,并逐步剪除八爷党的羽翼。
而胤祥作为铁杆的四爷党,又在军队中拥有天然的权威,自然是雍正第一个要下大力气笼络的利益同盟,又怎么鸟尽弓藏呢?至少在成功瓦解八爷党之前,胤祥肯定是安全的。
更何况,胤祥的表现也让雍正十分放心。
首先,雍正和胤祥从价值观上就相合,二人都意识到了康熙朝晚年的积弊,并认为必须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剥夺既得利益者的特权。
而从实际表现上看,胤祥在雍正在位期间为了推行新政鞠躬尽瘁,而且他已经意识到二人间已有了君臣之别,故出言小心谨慎,行事如履薄冰,处处收敛锋芒,一切唯雍正马首是瞻,捍卫雍正的权威,有时甚至有些唯唯诺诺,察言观色。
比如雍正刚一登基,便封了山西巡抚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并赐匾褒奖。胤祥对诺敏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追回十余年的欠款表示怀疑,认定其中必有隐情,但看到雍正踌躇满志,不容置疑,便没敢出言谏阻。
再比如,雍正有一次想与胤祥下棋对弈。据雍正说,胤祥的棋艺在诸皇子中是顶尖的,而他自己则是最差的,而且二人同为皇子时也经常下棋,那时胤祥总是把雍正杀得片甲不留。可是这次不一样了,胤祥出棋谨慎退让,不敢赢雍正,但又不敢输给雍正,所以便朝着和棋的方向引导。雍正越下越气,直接掀翻棋盘,大怒道:“和棋,又是和棋!”看到雍正发怒,胤祥悚然下跪,顿时大气不敢出,早已没了当年拼命十三郎的侠王风采。
胤祥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一方面与他被圈禁的那十年不无关系,在那十年中他已经深刻感受到政争的残酷和皇权的无情,另一方面肯定也是接受了邬思道对他的劝告,这才更加收敛锋芒,小心谨慎。由此可见,胤祥肯定在雍正登基之时多次请求辞掉“铁帽子王”,但雍正出于笼络胤祥对抗八爷党的需要,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当然,胤祥之所以能得善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死得恰逢其时。
因为雍正在继位之初,要集中权力,清除八爷党,还要推行新政,所以胤祥是不可多得的股肱之臣。我们甚至可以说,至少在胤禩倒台、八爷党瓦解之前,雍正不会、也不敢拿胤祥怎样。而在此之后,没了八爷党的牵制,雍正实现权力充分集中最大的障碍正是胤祥。
毕竟,看到胤祥转手之间就夺回了被胤禩和关外参将共管了的丰台大营兵权,雍正除了欣慰自己又起死回生之外,内心想必也会对胤祥更加忌惮吧。
《雍正王朝》: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为何没事?
邬思道也算是一个顶级的谋臣了,懂得大隐隐于朝的智慧,在雍正皇帝成功登顶以后,雍正身边的很多人都还是蠢蠢欲动,而这个时候邬思道却懂得急流勇退这已经殊为不易了。
在邬思道想隐退的时候,雍正皇帝派了胤祥去给邬思道践行,临别之时,他告诉胤祥辞掉铁帽子王方可保平安。
但是胤祥却并没有照他说的这样做,那么胤祥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呢?
首先,做事不逾矩。虽然,在剧中胤祥和雍正是铁杆兄弟,但是在雍正登顶最高权力以后,胤祥摆正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臣子,并非是臣弟了,因此在雍正下达的命令胤祥都是唯唯诺诺的,然后尽力的去完成它。
在于雍正下棋的时候也是如此,胤祥下棋都是一味的退让,虽然看起来很软弱,但是其实是告诉雍正,皇权不可触犯,我也不敢触犯它。
其次,胤祥在军方有很深的势力。在雍正掌权之时,虽然八爷党败了,但是老八在朝廷上还是有很强的声音的,而且恰好雍正又不懂军事,因此就只要要这个西北军出身的胤祥来帮助他稳住军方。仅凭胤祥一纸书信就可以取得数万军队给他卖命就足以说明胤祥在军方的权威了。
其实胤祥这么做的原因是他听懂了邬思道的意思,因为他深知他的用处就是在于帮助雍正逐步取得所有的皇帝大权,而且这个人需要身居高位,且手有实权的才行。
自古以来,皇帝登基以后的做出的“飞鸟尽,良弓藏”的事可不少,而胤祥之所以能成功的保全自己,就在于他清楚自己的定位,规规矩矩做事。
《雍正王朝》:胤祥并未听从邬思道辞去铁帽子王的建议,为何没事?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有邬思道,武有胤祥,隆科多,年羹尧,胤禛这才坐上了帝位。当然,这是《雍正王朝》里的设定,历史上是没有邬思道此人的。
邬思道作为雍正请来的“高人”,自有其不同寻常之处。他几乎能猜透康熙的心思。比如刑部大案爆发后,他劝雍正不要插手此案,因为他知道,审来审去,结果都会不了了之,而审案之人反倒会成为众矢之的。于是老八胤祀和老十三胤祥,一个主审,一个副审,最后全都陷了进去。正如邬思道所料,刑部大案的幕后黑手乃是太子及其手下一干人等。此次风波过后,老八落了个“其心可诛”的名头,老十三也将自己卷了进去。邬思道的眼晴,不只看的远,而是入木三分。
但是,精明如邬先生,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第一次就是高福之死。高福为什么死,因为他背叛了老四胤禛。他竟将雍正得到百官行述的原委泄露给了八爷门人。所谓一次不忠,百次不用,高福犯了四爷的大忌。尽管后来,邬思道安排高福将计就计,将功补过。但无疑,邬思道让高福陷的更深了。太子和八爷都倒下了,高福作为局中之人,也是难逃一死。邬思道看着死去的高福,悔不当初,叹道:“杀高福者,邬思道也”。邬思道错了,他错就错在,让高福参与其中,错在低估了胤禛的杀伐果决。
这是成王败寇,你死我活的夺嫡之争,一个曾经叛变过的府中小厮越陷越深,只会招致杀身之祸。
自此之后,邬思道大梦顿醒。当雍正继位后,他决定功成身退,半隐而去。临行之际,邬思道力劝胤祥辞掉“铁帽子王”。因为他害怕侠义的胤祥功高震主,遭致雍正的猜忌从而不得善终。
这一次,邬思道又看走眼了。胤祥比高福聪明百倍,而雍正也绝非无情嗜杀之人。胤祥虽然做了铁帽子王,但他知进退,行事谦恭,给足了四哥雍正面子。就连下棋,胤祥也是对雍正毕恭毕敬,礼让十分。而且,胤祥办事干练,勤于政务,可说是为雍正,为国家鞠躬尽瘁了。平定西北,处理年羹尧,挫败八爷党的阴谋夺权行动,胤祥都干的非常出色,最后也可说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胤祥是雍正的股肱之臣,这是勿庸置疑的。这些雍正都看在眼里。而胤祥又是与雍正一块长大的亲兄弟,众多兄弟中,唯有胤祥与雍正最为亲近。如果雍正真的让胤祥死于非命,那么雍正就真是一位“暴君”了。邬思道以为雍正是无情之人,实则不是。雍正虽然冷酷,但也有佛系的一面。对李卫,田文镜,胤祥,这些忠臣,直臣,雍正那是喜欢的不得了。作为帝王,既要有雷霆万钧的气势,也要有润泽万物的胸怀。雍正是一位合格的帝王,雍正王朝也是这样描述的。所以,对胤祥这等功臣,这等兄弟,封为铁帽子王那是理所当然的,又岂能刀剑相向呢。这一次,邬思道真的又看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