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失眠,中医是如何调理的?

老中医很少公布的9个失眠“秘诀”,收藏备用,错过可惜

①肝气郁结型——不易入睡————心情郁闷、生闷气

②肝郁化火型——不能熟睡——脾气急躁、爱发火

③痰热内扰型——时睡时醒——口苦痰多、思虑重

④营卫不和型——凌晨3、4点早醒——气血不和,常感冒

⑤阴虚火旺型——失眠盗汗——手脚发热、心神亢奋

⑥心脾两虚型——睡醒精力不能恢复——少气乏力、脸偏黄

⑦心胆气虚型——噩梦连连——胆小害怕、易惊醒

⑧心肾不交型——彻夜难眠——心烦意乱、心悸

⑨瘀血内阻型——睡眠时间短——面部色斑、偏头痛

失眠的人,这5个不良的生活习惯,再难也要改掉:

①睡前吃宵夜

②躺床上玩手机

③喜欢和浓茶

④抽根烟再睡

⑤睡前运动过量

失眠的人,牢记一个中医调理失眠的小金方

中医认为:失眠不在于治,而在于补,气血充足、内脏调理好,五脏协调了,睡眠自然而然就好了。因此治疗失眠,食补优于药补。

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虚烦虚劳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金方组成:

①酸枣仁——安神之最、养肝血;

②百合——养阴润肺、宁心安神;

③茯苓——健脾养胃,镇静心神;

④桑葚——补肝益肾,调和气血;

⑤莲子——清心泻火,促睡眠;

⑥核桃——富含褪黑素,安睡之王;

⑦大枣——养血之王,补脾安神;

⑧甘草——一味甘草,补五脏;

⑨佛手——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准备:酸枣仁、百合、茯苓、桑葚、莲子、核桃、大枣、甘草、佛手,科学配伍,沸水冲泡,每天泡,安五脏润六腑,疏肝润肺、清心安神,健脾和胃,调理失眠。

买三发五,正好一个周期,安睡无忧。

对于失眠,中医是如何调理的?

对于失眠,中医是如何调理的?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不得卧”,“不得眠”。认为主要是心神不宁所致。此处主要讨论以失眠为主症的病证。辩证论治:

1.心脾血亢:

证见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心悸,神疲,飲食无味,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宜补养心脾。

方例:归脾汤。

2.心虚火旺:

证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津少,或有心悸,健忘,腰疼,舌质红,脉细数。

治宜滋阴降火。

方例:黄连阿胶汤或天王补心丹。

3.心虚胆怯:

证见心悸梦多,时易惊醒,舌质淡,脉弦细。

治宜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例:安神定志丸加味。(如加党参,茯苓,远志,菖蒲,生牡蛎,酸枣仁,夜交藤等,酌情加减。)

4.胃中不和:

证见失眠,脘闷嗳气,腹胀不舒,或大便不爽,舌苔腻脉滑。

治宜和胃消导,清热安神。

方例:保和丸。

5.痰热扰心:

证见失眠,烦燥易惊,口苦,目眩,舌苔厚腻,脉滑数。

治宜化痰清热。

方例:温胆汤加山枝子。

以上供参考。

网络图片:

对于失眠,中医是如何调理的?

今天不忙,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医治疗任何病,都要辨证施治,也就是根据患者当前的病情进行辨别,是实证还是虚证,是寒证还是热证,是阴证还是阳证,是表证还是里证,然后实证用泻药,虚证用补药,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表证用解表有,里证用治里证的药,阴证用补阳药,阳证用补阴或清解药,做到对证下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治疗失眠也不例外。

失眠,中医称“不寐”,临床根据症状不同,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又分肝火扰心和痰火扰心。

肝火扰心,临床表现为不寐,急躁易怒,严重者彻不眠,胸闷胁胀,口渴喜饮,不是饮食,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耳鸣,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

治疗上多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比如龙胆草9克,柴胡15克,泽泻15克,车前子12克,川木通12克,生地15克,当归尾6克,炒栀子15克,酒黄芩12克,甘草6克,茯神30克,生龙骨30克,生磁石30克,合欢花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同时用琥珀粉3克,每日冲服。这只是基本方,当然还需要根据伴随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痰火扰心主要表现为不寐,头重痰多,胸闷心烦,呕恶,嗳气吞酸,恶心,脘腹胀满,心烦口苦,目眩,或大便不爽,彻夜不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常用药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合欢花20克,生磁石30克(先煎),黄连6克,山栀子15克,全瓜蒌18克,龙齿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打碎先煎)。临床需要根据兼夹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虚证分为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和病后虚热。

阴虚火旺,临床表现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多用柏子仁30克,炒酸枣仁30克,黄连6克,熟地黄18克,生地黄15克,当归20克,生黄芪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茯苓30克,炙远志15克,甘草6克,朱砂1克(冲服),琥珀粉3克(冲服)。临床根据兼夹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心脾两虚,临床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或苔黄腻,脉细弱或蠕滑。或者为病后虚烦不眠,形体消瘦,面色恍白,容易疲劳,舌质淡,脉细弱。临床多用白术9克,茯苓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炒枣仁20克,党参18克,木香5克,当归10克,炙远志10克,炙甘草5克,生姜6克,大枣3枚。临床根据兼夹症状的不同进行加减。

心胆气虚多表现为不寐多梦,一语惊醒,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或虚烦不眠,形体消瘦面色恍白,易疲劳或不may,心悸虚烦不安,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质淡或舌红,脉弦弱。常用人参6克,茯苓15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石菖蒲15克,生龙齿30克(先煎),川芎12克,酸枣仁30克,知母12克,琥珀粉3克(冲服),生牡蛎30克(先煎),甘草6克。如果症状较重,还需要加药或加量。

心肾不交,常表现为虚阳上扰,火不归元,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常用熟地黄24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9克,茯苓30克,泽泻9克,黄连9克,肉桂1克,琥珀粉3克(冲服),磁石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先煎),朱砂末0.6克(吞服)。

还有一种情况是病后虚热,就是患病好了以后出现血虚肝热而不寐。常用琥珀粉3克(冲服),党参6克,茯苓12克,远志15克,羚羊角3克(另炖),甘草6克。

可见中医治病是要经过详细辩证的,这样才能对症治疗,效果才会好,所以以上处方仅供参考,最好要经过中医的辨证,不要照搬照用。

对于失眠,中医是如何调理的?

工作压力大所以晚上睡不着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个失眠症状可以说是现代青年的通病了,由于夜晚休息不好而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下降,无形中又会加重工作压力,因此常常陷入失眠与压力的死循环。那么失眠在中医的眼中代表什么问题?能否通过中医治疗或改善失眠症状?

西医认为失眠是神经衰弱或者精神压力太大导致的,而中医对于失眠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认为失眠是不得卧与不得眠的表现,并且通过辨证论治将失眠分为五种不同的证型

1.阴虚火旺型失眠:

身体虚弱、过度纵欲或者遗精等因素都会导致肾阴亏虚,并引发心火旺盛问题,因此该类失眠症患者常常有心烦不寐、烦躁、耳鸣、健忘、舌苔发红等症状。

2.肝郁化火型失眠:

思虑过多、情绪波动过大或者常常恼怒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这类型失眠患者有明显的急躁易怒症状,由于肝火旺盛还有口苦、大便干硬、舌红而苔黄等表现。

3.痰热内扰型失眠:

中医认为长期暴饮暴食或者饮食不健康都会扰乱胃肠系统,由于痰热上扰而有失眠的问题,表现为头重不寐、心烦胸闷、嗳气不断,舌苔黄腻厚重。

4.心胆气虚型失眠:

突然被吓到、见到异物、发生危险、受到恐吓容易会引发胆怯心悸的症状,因此晚上常常会做恶梦,惊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5.心脾两虚型失眠:年纪大、久病不愈、劳心伤神都会导致气血亏虚,这类型失眠症患者的脸色泛黄且神情疲惫,夜晚睡眠很浅,而且有多梦和易醒的情况。

传统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的失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主张改善机体紊乱的问题,目前中医治疗睡眠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首先,中药汤方治失眠。中药是传统中医的精髓所在,像百合、酸枣仁、远志等药材都是常见的安神药物,建议在中医师的帮助下调配适合自己的中药汤方并坚持服用,通过慢慢的调理机体而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另外脚底穴位众多,晚上睡觉前不妨尝试用中药方泡脚,热水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并帮助药物渗透到毛细血管,能够提高晚上睡眠的质量。

其次,针灸按摩治失眠。我们的体内有大大小小的穴位和经络,中医认为这些特殊位置不通则会使人生病,因此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按摩等方式让经脉气血恢复畅通,及时的调整相关脏腑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常见治疗失眠的穴位包括百会穴、足三里、三阴交等。

最后,运动治失眠。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运动都比较温和,并且大部分人都可以轻松的完成,经常做这些运动可以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并有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但是要注意避免在睡前进行活动,最好在白天进行。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对于失眠,中医是如何调理的?

可以看看我这篇《中医一穴一药拯救失眠,安全无副作用》 ,关注【何仙姑说中医】,让大家更懂中医。

对于失眠,中医是如何调理的?

中药香囊是指将特定中药装入香囊中而制成的保健香囊。预防的疾病不同,中药的配方也不同。芳香类中药散发的芳香类物质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可以刺激机体,促进的生成,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而且不会像长期内服中药造成机体平衡失调。使用方法:外用,将香包佩戴在胸前或放置悬挂在客厅、卧室角落、床旁。每半月需更换香囊内药物。注意事项:1、对中草药过敏性体质人群禁用。2、孕妇禁用。3、体质虚弱人群慎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