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脾胃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养生不养脾,一场空欢喜!脾胃一虚,百病来袭!送你几个养脾益气的妙招,就在我们身边
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中医认为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的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胃部的功能,从而作用于全身。脾虚则胃弱,如果不及时调理,长此以往,人体就会气血两亏,很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
首先,脾主运化
第一运化食物,第二运化水液。脾能运化食物,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并且把精微物质送入心肺等脏腑,通过心肺的功能,化气生血,气血再循行经络,濡养全身。第二呢,脾能运化水液,调节水液的代谢,全身水液的上腾下达,都有赖于脾气的传输,所以痰湿体质的人,身体里水湿积聚,不能运化,多与脾胃虚弱有关。
第二,脾主统血
脾气控一身水液的运行,可见脾气之强,同时呢,脾气还负责升提内脏,维持脏腑位置的稳定;统摄血液,让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不溢出到脉外造成出血。像胃下垂,子宫下垂,还有皮下出血,牙龈反复出血,月经淋漓不尽颜色偏淡都是脾不统血的原因。
脾虚会有什么表现?这4个症状,细心的人都留意得到1、面色发黄
脾胃虚弱会导致脾的气和津液不足,就不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以致整个人看起来萎黄,表现在面部可以出现面色发黄的情况;
2、大便稀溏
脾虚患者在排便过程中,可以发现粪便异样,经常有大便不成形的症状出现。有时排便完用水冲去粪便,还会发现马桶上面粘着许多的粘便。
这些症状多和脾虚有关,因为脾虚患者的运化能力较差,体内许多湿气无法排出体外。排便时,就会发现粪便中有许多水分,导致大便无法成型。
3、舌苔异常
一般情况下,正常舌苔是呈现红色润泽、轻薄干净的状态。而脾虚的情况下,舌苔会出现变化,如舌苔变厚变白;舌苔增厚发黄等,甚至还会出现齿轮状的舌苔。
4、手脚冰凉
手脚冰凉是女性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冬天表现明显。如果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甚至是一晚上都暖和不过来的状况,一般是由脾虚引起,这也是脾虚的重要表现。此时应该注重调理脾胃,及时就医。
中医:明代名方八仙糕,温养脾胃,除寒散湿,脾胃健康,百病不扰1、运动补脾
一般来说跑步、散步、慢跑、散打这四种运动都是可以改善脾虚的。因为跑步、散步、慢跑、散打这几种运动都是属于有氧运动,而且也没有任何的危险。因此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肠胃蠕动的功能就会慢慢加强,这样就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同时还能改善自身的血液循环,进一步地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另外还可以起到缓解炎症的作用,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坚持锻炼才可以逐渐起到增强和改善脾胃的效果。
2、穴位健脾
健脾的穴位有很多,比较常用的是血海穴、丰隆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等。这些穴位都可以很好地触碰,同时进行适当的按摩、揉捏、针刺、艾灸等方式,都可以起到刺激的作用,使经络通畅,使脾健运功能得到改善,同时可以祛除体内的湿气,使相关疾病明显的好转。
3、食补补脾
明代名方八珍糕,原方出自《外科正宗》,原方名为“八仙糕”,见于《卷一·杂忌须知第十四》,原文如下:“
八仙糕为何因设 健脾养胃兼止泄
参苓山药芡实莲 白糖米粉延生说
治痈疽脾胃虚弱,精神短少,饮食无味,食不作饥,及平常无病,久病但脾虚食少、呕泄者并妙。
人参、山药、茯苓、芡实、莲肉各六两,糯米三升、粳米七升、白糖霜二斤半、白蜜一斤。
慈禧太后也经常吃它调养脾胃、护肤养颜,在《清宫配方集成》里都有八珍粉、八珍丸的记载!到了现代,八珍丸依然备受推崇,在央视的节目中,就出现过多次!
八珍丸新组方:麦芽、山楂、茯苓、芡实、山药、莲子、薏米、白扁豆等八味食材。
我们这个加味八珍丸,就是根据八珍糕的配方改良而成,以茯苓、莲子肉健脾宁心;白扁豆、薏米健脾利湿;搭配芡实、山药以健脾固肾,又因为现代人多有营养过剩、身体瘀堵的情况,所以特别添加了山楂帮助消食健胃、行气化瘀;
每天上午、下午各吃一粒,坚持吃上30天「3盒」,脾胃一天比一天舒服
中医调理脾胃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调理脾胃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调理脾胃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饮食疗法、热敷、按摩、灸法、药物疗法等。
1.饮食疗法:属于重要和常用的疗法,可吃些白扁豆、茯苓、山药等补脾气的食物;胃阴虚(脾胃的阴液不足)的低热、口咽干燥、食不下咽等,可吃些茄子、白菜、葡萄等滋阴的食物等。
2.热敷:可用开水灌热水袋热敷于相应部位缓解受凉导致的痛证,也可配合相应的药物如红花、乳香等药物进行热敷,促进疏通气血经络缓解痛证、饮食积滞等。
3.按摩:常用按摩手法较多,如适用于小儿的捏脊法等,可通过一定的手法促进其气血流通、提升脏器的功能状态。
4.灸法:通过艾叶等药物烧灼、熏蒸等手法刺激体表穴位,以达到驱散内部寒邪,疏通气机,通经活络等作用。
5.药物疗法:需结合具体病情选择适宜药物,常用药物有理中汤、益胃汤、参苓白术丸等。
如出现脾胃部的不适,应及时到相关科室就诊。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