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和孝庄是否做过名正言顺的夫妻?
孝庄妙龄丧夫,30岁当上皇太后,比她小1岁的多尔衮,也成了摄政王。两人可能有过夫妻之实,但绝不敢“名正言顺”。
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绝对藏着猫腻。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常年在外征战,立下军功无数;
孝庄是皇太极的庄妃,幽居深宫后院,不受宠,也不过问前朝之事。
两人只在重大典礼时有过几面之缘。
然而,1643年,皇太极驾崩,没有来得及留下传位诏书。
这件事,成了孝庄和多尔衮频繁相会的契机。
孝庄需要拉拢多尔衮,让他扶持儿子福临继位。毕竟,皇太极年幼的儿子有好几个,多尔衮扶持谁都可以,要让他选择福临,孝庄还是需要一番算计、一番讨好的。
而多尔衮呢?
反正自己也当不了大汗,前有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坚决反对,后有豪格虎视眈眈。孝庄能够陈情动人、以利诱人,和这样的人合作,排挤豪格会更容易,多尔衮自然愿意。
于是,这一年,29岁的多尔衮,手握两白旗,坚定地站在孝庄身边,支持她6岁的儿子登基,以一己之力把30岁的孝庄推到了皇太后的位置。
而孝庄也投桃报李,事情稳定之后,爽快地将摄政大权交给了多尔衮。
后来,在多尔衮的支持下,福临成了大清第一位入关的皇帝,即顺治帝。也因为多尔衮的殚精竭虑,小福临14岁娶妻,24岁去世,还能生下14个孩子继承皇位。
但必须承认,当年为了国家大事,孝庄和多尔衮进行了很多次秘密谈话。
他们避着众人,关门谈话,连儿子福临都被排斥在外。
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两人之间肯定有猫腻,说不定早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夫妻。
我先表态,多尔衮和孝庄之间,就算做了夫妻之事,也很难名正言顺。
因为他们的身份太特殊了。
一个是小皇帝的亲生母亲,当朝皇太后,一个是摄政王,当朝皇帝的亲叔叔,
这两人,如果要名正言顺地当夫妻,至少得明媒正娶吧。
不说普天同庆,最起码也得有百官朝贺,有皇帝祝福。
当然了,从习俗上来说,孝庄完全可以嫁给多尔衮,这是他们的习俗。
旧时的满洲,一直有收继婚的习俗,即:父亲死了,儿子娶庶母;兄长死了,弟弟娶寡嫂。
如果按照旧礼,多尔衮和孝庄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成婚,没有任何道德伦理上的阻力。
不过,到了皇太后、摄政王这样的地位,结婚与否,就不能只考虑可不可行了,还必须要考虑利益。
而我翻阅了史书,和大家想象中的两人你侬我侬不一样。
以孝庄为代表的太后势力,和与多尔衮代表的摄政王势力,关系非常紧张,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孝端文太后哲哲去世,多尔衮怂恿大臣不送梓宫。
孝端文太后哲哲,就是皇太极的正妻,也是孝庄的亲姑姑。
顺治六年,孝端文太后哲哲去世。
按照满清的规矩,凡是亲王以下,骑都尉以上的公主,和硕妃以下的两黄旗三等命妇,都必须在皇帝的带领下,穿着素服,进行祭拜。
两黄旗的固山额真必须率领本旗,亲自护送灵柩进入昭陵。
顺治特意强调,孝端文皇后的葬礼,要比照皇帝的规格来办。
这就相当于,所有的跪拜也好、送梓宫也罢,只能比之前规定的更浩大。
《清世祖实录》“一切典仪隆备,享祭丰腆,悉遵定制与文皇帝丧礼同。”
可是,满洲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在多尔衮的怂恿下,跑到南山去打猎了,镶黄旗固山额真拜尹图和他的两个弟弟,也都没去送梓宫。
这无疑是重重地打了顺治的脸,也打了孝庄的脸。
毕竟,孝端文太后哲哲,可是孝庄的亲姑姑。
上位者的任何行为都不是随便做的,多尔衮如此不顾孝庄、顺治的颜面,无非是在向众人宣告,摄政王和太后有嫌隙。
其二:多尔衮的人曾轻蔑孝庄太后,痛打苏墨儿。
哲哲死后,孝庄成了后宫里唯一的皇太后,她可以和皇后一起,接受内侍大臣妻子们的侍奉。
有一次,御前侍卫席讷布库的妻子,听从孝庄旨意去侍奉皇后。
席讷布库知道后,非常生气,在半路上就挡住要前往公主府的苏墨儿。
席讷布库怪她在太后面前挑唆,才让自己的妻子去侍奉皇后,直接对着她拳打脚踢,差点把她打死。
苏墨儿是什么人?
她是孝庄的亲信。
显然,席讷布库的行为,就是摆明了不给孝庄面子。
他只是一个区区侍卫,哪里有这个胆子?
很显然,他的胆子,是多尔衮给的,他是多尔衮的人。
苏墨儿被打,孝庄心疼坏了,可她知道两方局势紧张,不能因为一个侍女乱了方寸,只能忍气吞声,称苏墨儿是坠马受伤。
《北游录·纪闻上》:“托言苏墨尔坠马,令医调治,三日始愈。”
这两件事情,一大一小,两方势力的紧张程度,让人无法忽视。
这样紧张、寸步不让,也不顾彼此颜面的势力,怎么可能和“联姻”二字搭上边呢。
其三,“太后下嫁”的传言,至今没有拿出来实据。
太后下嫁的传言,来自于明朝遗民张煌言的诗。
《张苍水诗集·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咋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但张煌言的话,其实没有可信度。
张煌言是明朝遗民,更是反清人士,不曾入清为官。他对宫中太后下嫁的细节描写,根本没有说服力。
近代学者刘文兴写《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一文,在文中表示:他的父亲刘
启瑞,曾在宣统元年担任内阁侍读学士,收拾内库档案时看到了“太后下嫁”的诏书。
可是,至今为止,这封诏书也还没有面世。
也就是说,孝庄嫁给多尔衮的证据,至今没有。
所谓的“太后下嫁”,极有可能子虚乌有。
没有明媒正娶,自然算不上名正言顺。
当然,这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
有个问题是,他们没有当过名正言顺的夫妻,那么,是否做过夫妻之事呢?
这个答案,我认为,可能性很大。
传言不可能空穴来风,我从史书上还找到了以下细节,请大家一起来判断:
第一,顺治5年,顺治改口称多尔衮为“皇父”。
多尔衮在扶持顺治皇帝期间,一直都非常威风。
顺治5年,他掌控了朝廷势力,所用的仪仗、侍从也基本达到皇帝规格。
也是在这一年,顺治皇帝将对多尔衮的称呼,从“皇叔父”,改为了“皇父”。
有人说,这是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示好,但说实话,多尔衮掌控了朝廷权势,也很难去谋反,因为当时反清势力猖獗,南明在南方发展得如火如荼,多尔衮不敢拿江山冒险,来一场“名义上的篡位”。
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帝喊不喊多尔衮“皇父”,他的位置都不会有任何撼动。
那么,他为什么要忍着屈辱做这样的改口?
顺治是非常讨厌多尔衮的,后来亲政后,还对着多尔衮挖坟掘墓。
但如果多尔衮和孝庄有私人感情,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多尔衮可以是顺治的“后爸”,但这个“后爸”不能名正言顺,为了安抚他,孝庄才让儿子改口“皇父”意思一下。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李朝实录》上一些记录,就可以得到很好地解释了。
当时,朝鲜臣子在问起清朝使臣,为何多尔衮会是“皇父”的称呼时,清朝使臣有一场点到为止的话术。
《李朝实录》:“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
言下之意是,虽不能直接公之于众地说破,但可以自行体会。
第二,孝庄的住所之谜。
顺治十七年,乳母去世,顺治在下旨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
“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
即,多尔衮摄政的时候,顺治和母亲孝庄分宫居住,经常好几个月才能见一面。
孝庄非常想念顺治,但是却没办法见到。
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后,他俩想要见面,谁能控制?
恐怕只有多尔衮。
顺治贵为帝王,必须是住在皇宫里面的。
那么孝庄在哪里呢?
如果她也一直待在后宫里,至于被控制到好几个月都见不到儿子么?
当时的多尔衮,对朝堂势力的控制,是碾压式的。
顺治想要救自己的哥哥,都只能靠绝食去抢人。
正常情况下,多尔衮无需如此分开一对孤儿寡母。
所以,孝庄到底在哪里?
唯一能够说得通的理由,或许是多尔衮和孝庄同居过一段时间,多尔衮不让她去见顺治,这才引发了后来顺治对母亲心中的埋怨。
第三: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
孝庄临死前,以“卑不动尊”为理由,表示不想要打扰已经埋葬的皇太极,拒绝葬在沈阳的风水墙之内。
孝庄的这番说辞,看起来很合理。
可仔细一想,又不太合理。
孝庄是顺治的母亲,是皇太后的身份,皇太极的所有妃嫔都葬入了风水墙内,单单就孝庄不愿意?
孝顺的康熙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了。
给祖母葬在风水墙内吧,违背了她生前遗愿;给祖母葬在外面,又违背了祖宗先例。
就这样,孝庄的棺材一直在清东陵的地面上,摆了30多年没有下葬。
直到雍正继位,他觉得这事情不能再拖了,就把孝庄葬在了风水墙外。
从这曲折的过程,我们也能看出这事有多棘手。
孝庄向来明事理,顾全大局,她不知道这个要求很为难人吗?
可她还是这么做了。
我想,孝庄和皇太极的感情并没有那么好,如果只是单纯为了不打扰皇太极,孝庄可能干不出这样的事。
她应该还有其他的考量。
而如果她和多尔衮有过夫妻之实,就可以理解她最后的决定了。
由此,我认为,孝庄和多尔衮大概率有夫妻之实,但是绝对不可能名正言顺。
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势力,所站的位置,就决定了两人不可能融合。
当然了,如果多尔衮没有在38岁坠马身亡,或许,一切就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只可惜,天纵英才多尔衮,一直到死都没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儿子,若他有儿子,恐怕这皇位,早就不属于孝庄母子了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多尔衮和孝庄是否做过名正言顺的夫妻?
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迷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又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
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 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固山贝勒。
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
果然,皇太极闻讯大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 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之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朝。他在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 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得到了马五匹、银二万两的赏赐。
崇德五年到六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场。起初,他由于违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极的责罚,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屡次上奏提出作战方略,一方面率领四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至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
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
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
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
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孝庄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的情感纠葛描绘得凄美缠绵。他们是不是一见钟情的痴情男女?他们的爱情能否修成正果?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上对于庄妃和多尔衮的关系一共有三种猜测。一说两人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就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二种说法是两个人非但没有结婚,还相守以礼,保持着纯粹的皇嫂与小叔子的关系。第三种是两个人没结婚,而是非法同居了,保持着情人关系。《孝庄秘史》里面取的是第三种说法。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与孝庄两人偶然相识在蒙古大草原上,多尔衮对美丽的孝庄一见钟情,于是对着敖包互许终身。情节美则美矣,可惜根据史料考证,一见钟情这件事却不大可能发生。因为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孝庄在科尔沁(蒙古),两人之间相隔数百里,连见一面也是很困难的。
两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孝庄的姑姑哲哲与皇太极的婚礼上。那时多尔衮三岁,孝庄两岁。别说一见钟情了,两三岁的小孩记不记事还是个问题。那会不会是二见钟情呢?也不可能。两人第二次会面时,孝庄10岁,多尔衮11岁。那天,多尔衮在那忙着结婚呢。不过新娘子不是孝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小女子。三见钟情就更不可能了。
这回轮到庄妃结婚了,12岁的她嫁给了皇太极。我们现在觉得12岁一小孩,结什么婚呀?但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激素分泌过多,所以小孩发育很早。不论男女,12岁算是大龄青年了,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所以孝庄12岁出嫁,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一来,才见了三次面的两人就已经各自结了婚。
像电视剧说的那样,多尔衮和孝庄原来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皇太极跑来横刀夺爱,是极不现实的说法。事实上对孝庄来讲,她的婚姻本身无关爱情。每个蒙古女子的婚姻都承载着民族的使命。任何一个科尔沁部落的女人都是抱着沉重的使命出嫁的。满蒙联姻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蒙古族曾经是个战无不胜的民族,大蒙古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但这个帝国不到百年就衰亡了。蒙古分化成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块。
孝庄所在的科尔沁部落是在漠南东边的一个分支。科尔沁部落不善打仗,偏偏强邻又多。东有大金、西有察哈尔,再加上南方的大明朝,哪一个都得罪不起,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于建州女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尔沁蒙古的首领认为仅靠自己部落的男子汉是难以带领民族重新崛起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人种。所以,他们才心甘情愿地将部落里所有美女都嫁给建州女真,让满州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半蒙古人的血,再由满蒙联合收复被汉族人夺去的江山。科尔沁部落的每个女人都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出嫁的。
所以,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并没有什么一见钟情、生死相许。当然首先是没有机会,在集体聚会上见过三次的两个人,就要爱得死去活来是不太现实的。其次是没有合理性。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一种使命的达成。爱情,从来没想过。
皇太极死后,又是一场汗位争夺战。多尔衮与豪格两个人实力旗鼓相当,要是两人真干起来,满清非得亡国不可。无奈双方决定各退一步,另立别的皇子。经过孝庄从中斡旋,福临继承了皇位。小皇帝尚年幼,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政权易主随时都可能出现。庄妃如何保住自己儿子的皇位?她必须得嫁给多尔衮,这多少有些政治婚姻的味道。
说庄妃嫁给了多尔衮,有三条证据。一个论据是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上寿”就是祝寿的意思,所以应该在说一个寿宴。“合卺”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时候的一种习俗,有点像现代的交杯酒的意思。“慈宁宫里烂盈门”,就是说太后宫里的人都非常高兴。“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个就说得特别清楚了。就是皇太后的寿辰与婚宴在一起办的意思。
第二个证据是多尔衮称谓的变化,从“辅政王”到“摄政王”,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称谓的变化是大有讲究的。最后称“皇父摄政王”是孝庄和多尔衮结婚的一个重要证据。这恰恰证明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两个人的关系从隐秘到公开的过程。还有一点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分别为清北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皇太极的墓地位于辽宁沈阳的清北陵,而孝庄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两地相距400多公里。按照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无论是死在皇帝之前,还是死在皇帝之后,那都是要和皇帝进行合葬。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几分端倪。
电视剧中,多尔衮好像很痴情。除了自己很不愿意地讨了一个小玉儿做老婆外,就没讨过老婆。实际上不算上孝庄,多尔衮有妻妾10人。但他总共就一个女儿,没有男性后代。而且在松锦大战后,多尔衮元气大伤,再生不出孩子来了。这一点也是孝庄皇太后敢于嫁给他的原因之一。因为知道跟他不可能生出孩子来,真要是生出来了那算是皇子还是亲王?正因为多尔衮不能再生育,所以他们的婚姻不会对孝庄跟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造成威胁。这样看来他们的婚姻,多少有点名不副实。而且多尔衮短寿,不到39周岁就病死了。
多尔衮死后,辅佐13岁的顺治的重担全落在了孝庄身上。她以她的智慧和胆识,扶持着年幼的顺治度过了皇位交替的暴风疾雨,又辅佐孙子康熙登基,实现政权易手。她在风雨兼程中度过了坎坷波折的一生,留给后世一个美丽的传奇。
多尔衮和孝庄是否做过名正言顺的夫妻?
多尔衮与孝庄太后,这是一个在史学界较为熟悉的深宫故事,对于清王朝来说又是顺理成章,不足为奇的。
但鉴于许多读者并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此有必要谈谈这个话题。
清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的与明朝的一场大战中受重伤不治身亡,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王位,年号天聪。
这时候的后金国基本上囊括了山海关以外的整个东北地区。
十年后的公元1636年,后金国改国号为清,年号也改为为崇德,皇太极登基为帝,为清太宗。清太宗皇太极纵马疆场,南征北战几十年,为大清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宗朝一位最显赫的人物是太宗的弟弟多尔衮。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最初封为贝勒。
天聪二年,清太宗皇太极攻伐察哈尔多罗特部,多尔衮破敌有功,赐号墨尔根代青。
天聪三年,多尔衮自龙井关进军攻打明军,和另一位贝勒莽古尔泰攻下汉儿庄,并且在广渠门大败明军统帅袁崇焕,还在蓟州地区全歼山海关明军援兵,一时名动天下。
崇德元年,多尔衮被册封为睿亲王,其实力和声望虽不能与清太宗皇太极比肩,但已经远远超过其他贝勒大臣。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暴毙。
于是整个清朝都围绕着那张皇位的继承权展开了惨烈的争斗,最后差点直接兵戎相见。
争夺皇位得激烈的几位是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武英王阿济格三兄弟和叔父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他们之间进行了无数的明争暗斗,最后因为大敌当前,才勉强达成妥协,共同拥立清太宗皇太极年幼的儿子福临即位,是为清顺治帝,当时福临只有6岁。
朝堂军国大事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佐处理。
但实际上,拥有八旗中最精锐的两白旗,雄厚非常实力的多尔衮逐渐在斗争中占据上风,取得了统治地位,进而独裁天下,俨然成为一代皇帝,以至能自由地出入皇宫。
尽管当时他的辅政誓词说得很是动听:有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谴之。
然而所谓的天是谁,地是谁?这些都是空的。
天地谁也不能谴之,只有实力才能天谴别人。
朝堂的斗争由激烈渐次平静,最后归于多尔衮的统治天下,多尔衮从此变身为清王朝的摄政王。
内宫中则由清太宗遗孀孝庄文皇后负责主持。
孝庄文皇后,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死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8年),55岁逝世。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族,她的父亲是寨桑贝勒。
天命十年,她的哥哥吴克善台吉将她送到后金国,嫁给当时的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那一年,博尔济吉特氏才刚刚满13岁。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先后替清太宗皇太极生下了三个女儿: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固伦淑哲公主。
崇德六年,皇太极改后金国为清朝,册封她为永福宫庄妃。
两年后,终于生下一子,那就是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福临在多尔衮等贝勒的拥立下,登基为帝,博尔济吉特氏顺理成章尊为皇太后。后来康熙登基之后,尊封博尔济吉特氏为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去世后赐谥号为孝庄,因此,史称她为孝庄文皇后或孝庄太后。
孝庄文皇后精明能干,工于心计,颇有智谋。
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暴病身亡的时候,她对皇太极感情不能算深,也不能算不深,但是失去皇太极这个大靠山,那么她就要直接面对险恶的政治,当时才6岁的福临即位为帝,对于她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她感受到了周围的慢慢恶意,便决定不惜一切,竭尽心力地保护自己的儿子。
福临是清朝初期政治斗争折衷妥协的一个产物。福临即位为帝,并不能阻止多尔衮那独裁天下的巨大野心。
福临登基之初,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为了献媚多尔衮,于是秘密进奏多尔衮,请求废掉年幼的皇帝,自立为帝。结果密奏突然被泄露。
宫中一瞬间变得阴森而恐怖。多尔衮决定弃车保帅,当众宣布发阿达礼为逆谋罪,立即下令将两人处死,以证清白。
多尔衮名望、实力双收。
他恩威并施,说服了共同辅政,且很懦弱的济尔哈朗,议定罢免努尔哈赤制定的诸王、贝勒共同管理六部事宜的旧例,全部权力归于辅政贝勒之手。
接着,济尔哈朗自行退出权位之争,特颂一道上谕,命此后一应事宜均先禀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从此权倾朝野。
顺治元年四月(1644年),多尔衮领大军进抵山海关。明朝平西伯吴三桂自山海关进书乞降。多尔衮当机立断,马上整顿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长驱直入,入主北京。
北京从此成为大清国的国都。顺治帝也从遥远的东北苦寒之地进入山海关,来到北京城成为坐上龙椅的第一任清朝皇帝。
多尔衮自通州接顺治入宫以后,一直坐镇北京,控制着整个政局。
此时的多尔衮雄姿英发,心里很得意,这天下,实际上不就是自己的?
顺治帝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尊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十月正式登基之后,特诏礼部尚书郎球、侍郎蓝拜、启心郎渥赫设立石碑,铭刻文字,详细记述摄政王多尔衮的丰功伟绩,不到一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向顺治帝呈上所谓的叔父摄政王仪制,此时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俨然就是摄政王多尔衮的一位臣仆,哪有当年共辅天下的辅政王风范?
作为胜利者,多尔衮也不好逼人太甚,摄政王仪制当然得到批准。
摄政王多尔衮权倾朝野,满朝文武大臣无不惶悚。
多尔衮上朝的时候,阁部大学士、文臣一见到这位无异于天子的摄政王,无一不双膝下跪,迎候大驾。多尔衮行走在跪伏的夹道中,心中无限豪迈,品味着只有皇帝才会有的独一份威势。
多尔衮不能只是心中品味,他要让大臣们说出来。
于是,多尔衮向大学士刚林问道:“此上朝门,诸臣何故跪我?”
刚林颤栗惶惑,御史赵开心忙献媚说:“王以皇叔之亲,兼摄政王之尊,臣民怎能不跪拜?”
赵开心见多尔衮高兴,又进一步巴结说,皇帝称王为叔父摄政王,王为皇上叔父,只有皇上才能这样称。至于臣民应于叔父上加皇字,这样才能上下有别,合乎体制。
多尔衮当然听得很顺耳,心中美滋滋的。多尔衮当即下礼部众议。众议的结果不言而喻,多尔衮被尊为皇叔父摄政王。
这年年底,多尔衮胞弟多铎平定江南,多尔衮权势再次大涨。
顺治帝特诏:遇朝贺大典,朕受王礼,若小节,勿与诸王同。
多尔衮大权在握,俨然以天子自居,哪里会把小小的皇帝放在眼里?
多尔衮自由出入皇宫,和皇嫂博尔济吉特氏私通,最后明媒迎娶,颁诏天下,成为震动天下的一件奇闻大事。
当时的博尔济吉特氏虽然已经生下了几个儿女,但依然正值盛年,风华正茂,明艳夺人、楚楚动人,惹人怜爱。
博尔济吉特氏的姿色和才华在整个清朝都是闻名遐迩。相传便是她,感化了准备绝食寻死的明朝统帅洪承畴,使他彻底归顺清朝,以至成为清军顺利入关的重要谋士,成为所谓的“带路党”。
博尔济吉特氏比自己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极小了差不多20岁,当时也才刚刚满30岁,这正是渴求男人,追求爱的年龄。
但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之所以决定下嫁小叔子多尔衮,并昭告天下,将一件本来应该深藏于皇宫之内的皇家秘闻公之于世,并不是出于对男人和爱的渴求和考虑,完全是出自保护她年幼的儿子——顺治帝的母爱。
刚好摄政王多尔衮也是正届壮年。他体格魁梧,相貌英伟,仪表堂堂,长期的军旅生涯锻炼出了一副强健的身体,正是对女性有着巨大杀伤力的时候。
加上多尔衮对自己这位肌肤雪白如玉、明艳夺人,楚楚动人,时人称之为大玉妃的皇嫂早就垂涎三尺。他有事没事就往皇宫大内跑,两人一拍即合,眉目传情,丝毫不避讳闲人,俨然就是一对夫妻作派。
多尔衮想结束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做法,想让盛年寡居的嫂子成为自己的正式妻室。
这一点,在伦理纲常森严的汉人王朝很难很难,但这一点,在野性未脱的满洲女真部族却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多尔衮还是要征得大部分大臣的同意,起码是默许,毕竟双方都地位尊崇,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多尔衮秘密召见心腹汉臣范文程,双方经过商讨,得出一条密计。范文程作为主要执行人,依计行事。
第二天,文武百官上朝。
范文程突然出班上奏皇帝,大概意思就是:摄政王丰功伟绩,德高望重。清朝自从入关之后,威望和权利都显赫在握,却并不以天子之位自居,尽心尽力辅佐年幼的皇帝。摄政王把皇上视为自己的亲儿子,皇上应当视摄政王为父亲。
这一段话一出,文武朝臣无一个人敢吱声。
范文程见无异议,接着说:摄政王亲侣新丧,皇太后盛年寡居,既然皇上视摄政王为皇父,当然不应使父母异居,因此请求摄政王和太后同宫居住,以全孝道。
令下廷议的结果当然是顺利通过,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于是下嫁皇叔多尔衮。
《清朝野史大观》甚至记载说,多尔衮还以顺治的名义向天下颁布诏书。
关于太后下嫁皇叔多尔衮,史学界一直众说不一。有的根本就否认此事。
在笔者看来,太后下嫁是确有其事的,这也合乎当时满州女真的风俗传统,至于下嫁时的规模如何,是否向天下颁布诏书,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一些颇具历史价值的史书确切地记载了这件事。清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说,多尔衮自称为皇父摄政王,又经常去皇宫大内,如果孝庄太后并不曾答应下嫁多尔衮,如果多尔衮不以皇父自居,那作为外人,他经常深入皇宫大内,恐怕皇亲宗室是不能答应的(清朝自努尔哈赤起,就是诸王贝勒议政,皇亲宗室到了多尔衮时期,实权已经大大缩小了,但是对皇帝和摄政王有所约束作用)。
而且,多尔衮死后,清廷还破例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义皇帝。
朝鲜《李朝实录》也记述了摄政王与太后联姻的历史事件,是说顺治六年二月,清朝曾经派遣使臣赶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李信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向使臣问道:大清国咨文中有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使臣回答: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朝鲜右议政郑太和则向朝鲜国王说明: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国王李倧不由感叹道:然则二帝矣。
孝庄文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以后,皇朝的礼仪、奏章、请旨之类的国家制定都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顺治三年,文武群臣上书进奏朝廷,均称摄政王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和皇上的字号并列,上谕也要直书皇父摄政王,甚至在殿试,士子的策论文章中,皇父、皇上也要进行并称。
可见此事在当时,全天下几乎是家喻户晓,见怪不怪。
多尔衮和皇太后同宫居住后不久,就找个了微小的罪名为口实,将统辖两黄旗的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监禁致死,并强行抢夺豪格的妻子,纳为自己的妃子。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在打猎途中的多尔衮突然暴毙在喀喇城,终年39岁。
多尔衮死后不久,顺治帝就颁发了诏书,命令多尔衮的丧礼和皇帝礼制一样,并追尊多尔衮为清成宗义皇帝,这在全天下都是独一份。
而后顺治帝亲政,时年14岁。
顺治帝亲政不久,追夺多尔衮封爵。孝庄文皇后是顺治帝生母,顺治亲政以后,依旧尊她为皇太后。顺治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节,顺治帝还御制诗三十首进呈。
康熙帝即位,尊孝庄为太皇太后,直到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去世,终年55岁。
否认太后下嫁这一史实的史学家和学者,也为数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
孟森在他的著作《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中驳斥太后下嫁说时指出:
1、关于尊称。顺治尊称多尔衮为皇父,只是古代国君尊称臣下为尚父、仲父的遗意。
2、关于张煌言。张煌言与清朝为敌,他的诗句不可信。如其诗“掖庭犹说册阙氏,妙选媚闺作母仪”,由于张煌言是明朝最后的大臣,与清朝立场对立,故而诗文水分太多。因为清初是没有皇帝娶有遗腹子的寡妇为皇后的。所以他的《建州宫词》不过是捕风捉影而已。
3、关于诏罪。顺治八年,顺治颁诏数列多尔衮罪状,其中有一条即是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这只能说是这位摄政王有祸乱后宫之疑,不一定就是与太后有染,硬说两人私通,纯属臆断。
4、关于朝鲜实录。李朝与清廷关系密切,清廷的一应重大礼仪活动,李朝都有使节参加。不存在避讳问题的《李朝实录》却没有太后下嫁的确切记载。
多尔衮和孝庄是否做过名正言顺的夫妻?
清朝睿亲王多尔衮,生于1612年,卒于1650年,享年39岁。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聪慧多智,文武双全,帮助皇太极成就大业,功劳卓著。1644年,清朝入关,定鼎中原,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当时顺治帝福临只有6岁,多尔衮是清朝入关时的最高领导者,是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指点江山的主角,是清朝王爷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
孝庄太后—布木布泰,生于1613年,卒于1687年,享年75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落人。1625年,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33岁的皇太极,她的亲姑姑和亲姐姐也都先后嫁给了皇太极,也就是说她们姑侄三人共侍一夫。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朝,封布木布泰为庄妃。1638年,庄妃为皇太极生下皇九子福临。1643年,皇太极病逝,经过激烈的皇位争夺斗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放弃了皇位争夺,采取了妥协方案,拥立了皇太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为帝,多尔衮为摄政王。因此福临的生母庄妃就成为了皇太后,即孝庄太后。
在清史中有许多历史谜团,而太后下嫁,即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就是其中之一。福临能够继位为帝,即日后的顺治帝,多尔衮是拥立有功的。福临即位时年仅6岁,孝庄太后与顺治帝孤儿寡母,大清江山和朝廷大政完全交给了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又文武双全,聪慧睿智,朝政大事完全包办了。由于多尔衮是摄政王,自然入宫的机会比较多,与孝庄太后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历史上对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传闻也就比较多,后人们有许多的轶事与野史,编排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其证据就有多尔衮的身份由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再有就是孝庄太后死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而是与儿子福临、孙子玄烨(康熙帝)葬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
但是,正史当中没有明文记载着孝庄太后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也没有其它有力的证据能证明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成婚了,因此不能说明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做过名正言顺的夫妻。那么,还是让太后下嫁作为清史中的一个历史之谜吧。
多尔衮和孝庄是否做过名正言顺的夫妻?
名正言顺的没有,偷偷摸摸的肯定有。顺治皇帝登基时多尔衮32岁,孝庄31岁,年纪相当,发生什么事也不意外,而且发生这种事也符合孝庄的生理需求。对于多尔衮而言他也有这个毛病,豪格让他弄死以后,豪格的媳妇成了他的福晋。况且满族那时也有弟弟娶嫂子的习俗。据说孝庄是个美人坯子,这点没有照片,但从顺治的模样上看,他妈不会差到哪去,儿子像妈的情况满大街都是。
孝庄在皇太极的后宫虽然位列一后四妃,也就是五大福晋。但在这五个人中,排名在最后,连两个林丹汗的遗孀都不如。特别是皇太极和她那个二婚的姐姐关雎宫的宸妃海兰珠爱得死去活来,最后也是因为海兰珠的死,让皇太极悲伤过度,伤了元气,没有多久就挂了。这种情景对于30出头的孝庄来说,她不嫉妒怎么能说得过去,嫉妒之下,有一种恨也是不能避免。更为关键的是,皇太极那么宠爱海兰珠,对孝庄就更不会在意,那时候的孝庄,估计处于守活寡的生活下。孝庄死后,没有和皇太极合葬,这也多多少少的佐证一下,孝庄心里头是怎么看待皇太极的,死了和他埋在一块儿不舒服。
顺治皇帝登基以后,因为年龄比较小,所以很多事情多尔衮都要找孝庄去商量,这样时间一久了,难免王八瞅绿豆对上眼了。就算没有对上眼,孝庄为了他那宝贝儿子,不主动一下,多尔衮也不会满意。
至于,清宫四大奇案之一的“太后下嫁”,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也没有任何相关清宫档案可查。只是靠张煌言的一首诗词:“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和多尔衮的“皇父摄政王”这个称谓来断定明显属于牵强附会。
张煌言这么说政治味道太浓厚,他为什么这么写,他为了反清,寒碜一下满清的乱伦直属当务之急。作为“西湖三杰”之一的张煌言,他反清是很出名的,也很执着的,这一点上和另外两位岳飞、于谦属于同类,愚忠。但是作为一个爱好诗词的人来说,都有一个发自内心的、不愿意说的共同点:不夸张,不算诗词,也不能突显个性。所以一首诗词不能作为历史凭证,要是和李白那样斗酒诗百篇下评价历史事件,那不成儿戏了。
另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尔衮这个人。在皇太极统治期间,多尔衮就是关外满清朝廷的吏部尚书,和他接触的除了满洲的达官贵人之外,还有很多汉族的降臣,比如说范文程等人。特别是和这些汉族臣僚的接触当中,多尔衮深切地懂得一个道理,要想征服汉人的心,那就必须尊崇儒家的礼仪廉耻。像弟弟娶嫂子这种事儿,汉族人是接受不了的。所以他要想违背什么礼仪,偷偷摸摸的可以,明目张胆还没有那个勇气。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就算多尔衮明目张胆地违背礼义廉耻,要娶孝庄。那么,这种事儿在当时来讲,以多尔衮和孝庄的身份,那不得弄得天下皆知,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种喜事儿不可能只有张煌言一个人知道,歌功颂德的事哪能轮到一个南明的反叛者。
对于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关系,顺治皇帝日后的做法可以多多少少地证明了他们两个非常的不纯洁。对于以孝治天下的清王朝来讲,皇帝给老爹复仇,名正言顺、难辞其咎。
不管皇太极怎么不待见顺治他妈孝庄,但是顺治毕竟是皇太极的儿子,他对他老爹的感情深不深先排除在外,他起码是个皇上,多尔衮和他妈弄得不清不楚,他多没面子。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命人把他从棺材里面请了出来,不光拿鞭子抽,还把头颅给掰断了展览,从这种情况来看,顺治对多尔衮是什么感情,咬牙切齿的感情。这种感情除了多尔衮欺负他们母子以外,最为重要的可能就是名节问题。
顺治这么对待死去的多尔衮,有人说不应该,多尔衮毕竟是他的恩人,没有多尔衮,顺治不可能当上皇帝。但是多尔衮把顺治推上皇位,可不是心甘情愿的,在多尔衮心里,皇太极那个皇位都是他的,更不要提别人想去当皇上。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皇位争夺已经闹到了刀兵相见的程度。多尔衮为了避免杀敌1000自损800的情况发生,在济尔哈朗的提议下,同意了顺治继承皇位。可顺治继承了皇位以后,多尔衮在清军南下入主中原的过程中,他所得到的已经不是一个皇父摄政王所能够满足的了。所以,在多尔衮功成名就之后,一方面把他的生母追封为努尔哈赤的皇后,另一方面,可就要把顺治母女拉下皇位了。只是天不遂人愿,本就身体比较脆弱的多尔衮,命运不济的、及时地死掉了。还是应了那句话:人这一生,一是运,二是命,三是风水,四是姓名。
多尔衮和孝庄是否做过名正言顺的夫妻?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孝庄改嫁、顺治出家、雍正夺位被称为“满清三大悬案”。前文我们说过顺治出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出门左转进我主页查看,今天我们来破一破孝庄改嫁案。
孝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本名布木布泰,孝庄是其谥号。想想不少清宫剧里的孝庄演员振振有词的说着“我孝庄如何如何”,这些编剧导演难道忘了谥号是人死之后才有的吗?大活人说着自己死后的名号,醉了!
孝庄和多尔衮是否做过名正言顺的夫妻?我们不妨先从动机、条件、母子关系和身后之事等方面来看看两者之间到底有无实质关系。
(清太宗 皇太极)
动机是什么?皇位!皇太极去世时并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也就是说,顺治帝福临登基其实跟他父亲皇太极没有什么关系。
孝庄太后在顺治、康熙乃至清朝都拥有崇高的地位,不好意思的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孝庄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高。前面有中宫大妃孟古哲哲,宠冠后宫的海兰珠,孝庄仅排行第五,顺治帝要靠母亲的地位上位也不现实。
父亲没明说,母亲地位也不高,靠顺治帝自己更不靠谱。 1643 年顺治帝即位时年方 5 岁,充其量幼儿园大班水平,排行第九,非嫡非长,军功资历更是没得谈。
(摄政王 多尔衮)
就是这么一个父亲靠不住,母亲地位也不高,自己年龄又小的皇九子福临,最终登上了帝位。而当时最有能力继承大统的是皇长子豪格和多尔衮,而多尔衮却把票投给了福临。如果没有孝庄在幕后的操作,这事显然不成。
孝庄是皇太极的第 5 妃,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十四弟,三人是同辈。但比起生于 1592 年的皇太极,生于 16 13 年的孝庄和 16 12 年的多尔衮才更算是同龄人。 16 43年皇太极去世时,孝庄 30 岁,多尔衮 31 岁。
5 岁的顺治帝即位后,孝庄独揽后宫,摄政王多尔衮主政外朝,是不是隐隐的有一种吕不韦和赵姬的味道?想想当年的秦始皇好歹已经 13 岁,顺治帝才 5 岁。
多尔衮死后遭清算时,有一条罪状便是随意在后宫行走。这话说的很隐晦,你一个堂堂的摄政王,没事儿在后宫瞎溜达干什么?
有人说多尔衮与后宫的其他宫女妃嫔有关系,难道不可以吗?如果真有其人,指名道姓真凭实据岂不是可以更好的清算多尔衮?谁的名字都能提,唯独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说破,那就是皇太后孝庄!
(董鄂妃 剧照)
顺治即位时虽然只有五岁,但小皇帝迟早也要长大成家。在孝庄和多尔衮的安排下,孝庄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顺治帝,立为皇后。但顺治帝对这位皇后并不满意,母子斗法多年,关系隔阂,孝庄最后不得已将该女废除。
后来孝庄又从娘家找了一位女子立为皇后,蹊跷的是,顺治帝对这位从蒙古包里走出来的漂亮姑娘也同样不感兴趣。连续两任皇后如此,我们不难想象,顺治帝可能并非对此二女不感兴趣,更多的可能是对其母亲和多尔衮之间的关系而附带的影响到了他对两位母亲娘家的姑娘产生了隔阂。
(皇太极雕像)
1688 年 75 岁的孝庄太后去世,临终前,孝庄要求不与皇太极合葬而要留在北京。两个原因,一是皇太极已经去世 40 多年,不能轻动其陵墓,二是舍不得儿孙。
这两个解释听上去有说服力,但在三从四德特别是规矩十分严格的皇室,帝后同陵是基本丧葬礼仪,我们可以说孝庄在选择自己的陵墓时,内心可能还是有一些纠结的,纠结什么?不言自明。
(康熙)
更诡异的是,康熙在顺治陵旁边修了一座大殿安放孝庄的陵寝,却并没有下葬,一停就是 37 年。直到 1725 年政治强人雍正上位之后,才将孝庄下葬。
1725 年,这个年份也很有意思,正是孝庄和清太宗皇太极结婚 100 周年。俗话说百年之后,整整百年,一切恩怨情仇应该也就烟消云散了吧,死者为大,是时候入土为安了。
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孝庄陵虽然挨着顺治陵,却隔在顺治陵的风水墙之外。从这个小小的举动也可看出,满清皇室在内心深处的一些小想法,毕竟此时多尔衮还没有平反。
满清 200 多年官修史书多次篡改,加之清朝时不时的文字狱,要想从史料中去探究孝庄与多尔衮之间是否名正言顺已不可能,但二人之间超常规的关系显然是确定的,毋庸置疑。
孝庄太后虽然与多尔衮之间存在着这么一些微妙的关系,但这位清初的老祖宗比起清末的那位老佛爷,显然更具政治智慧,无愧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政治家,瑕不掩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