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才貌双全,为何曹操只能垂涎却不敢有非分之想?

公元196年,17岁的蔡文姬,被匈奴掳走强占。12年后,曹操花重金将她赎回,但蔡文姬说:“我只当正妻。”

蔡文姬,名琰,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才女。

她的一生,命运凄惨,3次嫁人,都算不上好归宿。

蔡文姬的父亲,名叫蔡邕,是东汉最著名的学者,精通音律、书法、数学、天文等。董卓为了请他,几次屈尊、敬爱有加,曹操也是他的至交好友。

在父亲的熏陶下,蔡文姬6岁就能分辨断弦,12岁又得书法真传,14岁时精通诗书礼乐。

《后汉书·列女传》:“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曹操对她垂涎三尺,听闻她被掳去匈奴12年,连忙用金银玉璧把她赎了回来。

赎回蔡文姬后,曹操看着亭亭玉立的她,两眼放光,可迟疑半天,他还是不敢对她有任何非分之想。

最后,曹操把她嫁给了小小的屯田都尉董祀。

曹操为何不敢对蔡文姬有非分之想?

要说清楚这件事,还得从蔡文姬的早年经历说起。

坎坷的第一次婚姻

蔡文姬的第一任丈夫,名叫卫仲道。

这是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

卫仲道是谦谦君子,其所在的卫家,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蔡文姬出嫁时,年仅16岁,父亲蔡邕颇受重用,日子非常美满。

《蔡伯喈女赋》:“在年华之二八,披邓林之曜鲜。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然而,好景不长。

婚后1年,卫仲道咳血而死,蔡文姬被遣返娘家。此时,她的父亲蔡邕感慨董卓之死,被王允下狱致死。

这一年,蔡文姬才十七八岁,却丧父又丧夫,只能独自返回老家陈留。

但命运的捉弄还没有结束。

公元196年,董卓的部下相互猜忌,混战四起,南匈奴趁乱插了一脚,到处搜刮抢劫。蔡文姬不幸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这一走,就是12年。

史书中,蔡文姬这一期间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

“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取自《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传》)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蔡文姬被掳走后,就跟着左贤王,在匈奴生活了12年,还生下了2个孩子。

或许,这样的日子,对一般人来说,还算可以。比如当年大明战神朱祁镇,被瓦剌掳走1年,得到了瓦剌太后的照顾,这个瓦剌太后,就是被掳走的明朝子民。

但蔡文姬接受不了。

她喜欢汉文化,有自己的坚守和信仰,哪怕在匈奴贵为王妃,她也觉得自己和奴隶没什么差别。

蔡文姬的痛苦,可以从她的作品中看出来。

在她的《悲愤诗》中,直接怒斥匈奴人“少义理” 人似禽兮食臭腥”。

在被匈奴掳走之前,蔡文姬养尊处优、徜徉在文化的海洋之中,可到了匈奴,她就活在了痛苦之中。

她厌恶被俘虏、厌恶被强迫,更厌恶随处迁徙不得稳定的生活。

公元207年,曹操以重金将她赎回,蔡文姬很感激。

她终于可以逃离匈奴的生活,可以回到故乡了。

临行时,她的两个孩子嚎啕大哭,舍不得母亲走,可最终,蔡文姬还是狠心上了马车。

我想,12年的匈奴生活,已经磨平了蔡文姬的孤傲。

此时,若曹操提出要娶她为妻,蔡文姬应当不会拒绝。

可曹操盯着蔡文姬,看了许久,话锋一转,把她嫁给了自己手下的一个屯田都尉。

曹操不喜欢蔡文姬吗?还是他介意她此前的两段婚姻?

我想,曹操喜欢蔡文姬,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曹操不娶蔡文姬,也绝不是介意她之前的经历。

毕竟,曹操素来爱人妻,他对女人的理念,就是除去“我生者”和“生我者”,其余无不可。

那么,曹操为何不娶蔡文姬呢?

曹操不娶蔡文姬的真正理由

曹操是个爱色之人,能阻止他将蔡文姬纳入后院的,只有更大的利益。

简单来说,把蔡文姬嫁给别人,对曹操最有利。

其一,曹操欣赏蔡文姬的才华,不想埋没她

曹操喜欢美女,虽然蔡文姬才貌双全,可在匈奴12年,她的美貌应该打了不少折扣。

所谓相由心生。

蔡文姬经历丧夫又丧父,后被匈奴掳走,在痛苦中挣扎12年,再跟随匈奴部落迁徙,风吹日晒,皮肤早已受摧残。

此时,她至少30岁,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朝气蓬勃、灵气逼人的小女孩了。

在曹操眼中,蔡文姬的容貌吸引力很低,但他欣赏她的才华。

因为经历过磨难,蔡文姬的文学作品,可以吸引很多文化人的共鸣。

当时,北方初定,曹操正想着要搞文化建设,蔡文姬说最好的助力之一。

如果把蔡文姬收入后院,势必会埋没她的才华。

其二,曹操花重金赎回蔡文姬,是为了扭转自己的形象

曹操,是个懂得权衡利弊的乱世枭雄。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面前,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放弃美色。

曹操和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好友。

在《后汉书》的记载中,曹操花重金赎回蔡文姬,是不忍好友仅剩的血脉受苦

《后汉书·列女传》: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后来,曹丕也肯定了父亲的这个意图,即,赎回蔡文姬,是因为曹操和蔡邕的感情很好,不忍心他的女儿在匈奴受苦。

“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令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于匈奴,赎其女韪……”(取自《蔡伯喈女赋序》)

表面上来看,曹操救蔡文姬,是因为顾念旧情。

但实际上,曹操还有其他目的。

当年,蔡邕在狱中死亡后,“缙绅之儒莫不流涕”,蔡邕家乡的人也纷纷为他画像,主动祭祀。

某种程度上说,蔡邕是当时文化人的风向标。

当年起兵时,曹操为树立威信,杀了不少文化名人,孔融就是其中之一。

这样的杀戮,让曹操的名声极差

此时,曹操统一了北方,还想继续扩张统一,必须要搞文化事业,也要挽救自己的名声。

赎回蔡文姬,利用蔡邕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是曹操的算盘。

此时,他若将蔡文姬纳入后院,“顾念旧情”“爱才惜才”的名声,极有可能演变为“好色”“昏庸”。

因此,不管曹操有多欣赏蔡文姬,也不会将她纳入后院。

其三,蔡文姬是聪明人,不会愿意嫁曹操

虽然曹操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蔡文姬面前,但蔡文姬内心深处,并不愿意嫁给曹操。

蔡文姬少有才名,骨子里藏着倔强,她非常清楚曹操的算盘。

而嫁给曹操,对她而言,不过是从狼窝换到虎口,依然是奴隶一般的日子。

当时,曹操的女人一大堆,卞夫人更是牢牢掌握了正妻的地位。

嫁给曹操,蔡文姬只能当妾,而在那个年代,妾的地位,和奴隶没什么区别。

蔡文姬舍弃了匈奴的2个孩子,为的,绝不是换个地方寄人篱下。

蔡文姬和曹操的博弈

曹操很识趣地给蔡文姬选了董祀。

董祀是个管着几百人的屯田官,为人也不太上进,但老实稳定。这算不上一个很好的归宿,但满足了蔡文姬的全部要求——稳定、正妻

这是聪明人打交道的默契。

当然,蔡文姬结婚后,和曹操的博弈并没有结束。

后来,董祀犯下了死罪,蔡文姬去找曹操求情,曹操的做法耐人寻味。

第一步,面对蔡文姬的求情,曹操没有请她去里屋谈,反而召集众人,在大庭广众下商议。

《后汉书》: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焱皆为改客。

按照常理,求情枉法,都要暗箱操作。

但曹操偏不,他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见,自己是如何善待蔡邕之女的。

第二步,在交谈过程中,曹操强调自己爱惜贤才,可以免掉董祀的死罪。

然后,他发现蔡文姬没有穿鞋子袜子,又来了一番长辈的嘘寒问暖,给了她鞋袜、头巾保暖,表现自己的长者关怀。

《后汉书》:擐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末.赐咀头巾履袜。

第三步,两人开始了明确的博弈。

曹操问:“你家里是不是有很多失传的典籍,你还能回忆起来么?”

蔡文姬回答:“亡父确实有四千多卷书,但是已经全部失散找不到了。我脑子里记得不少,大约有400多篇!”

曹操:“那我就派十个人记录,帮助你回忆时写下来。”

蔡文姬:“男女有别,给我纸笔,我可以自己写下来。”

《后汉书》: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日:“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夸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留:“夸当健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日:“妾闭男士之飘。礼不素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

就这样,曹操免除了董祀的死罪。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在众卿面前,表现了自己爱才惜才、关爱晚辈,然后传达恢复文化建设的决心。

而蔡文姬,是他最好的工具人。

这种价值,是曹操将她纳入后院,所没有的。

蔡文姬也是聪明人,她知道自己的价值,换来了丈夫的回归。

写在最后

在《三国演义》中,蔡文姬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她只出场了一次,还是在别人的口述中,只有不到200字,概括了她的一生。

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蔡文姬,在正史中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她的一生,传奇且凄惨:

  • 作为女人,一生三嫁,生活不如意;
  • 作为母亲,与亲子生离……

或许,正因为经历磨难,她才能写出一系列著名作品。

有句话说得好:上帝关了你的一扇门,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

如果此时你正在经历磨难,别放弃希望,也许命运的礼物,就在下一个拐角。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蔡文姬才貌双全,为何曹操只能垂涎却不敢有非分之想?

三国时期的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从小聪慧,在父亲的亲自培育下,文姬在文学、书法、音律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有一次,父亲蔡邕弹琴弄断了一根弦,文姬说是第二根弦,父亲认为是误打误撞猜对了。于是故意弄断了第六根,令人称奇的是文姬又一次说对了。父亲由此相信女人确实有音乐天赋。

文姬天资聪慧且貌美如花,豆蔻年华自然有女百家求,上门提亲的踏破了门槛。那时文姬的父亲相中了和蔡家门当户对的卫家,卫家也是当时河东世族,卫家的长子卫仲道是赫赫有名的大才子。

卫仲道和文姬可谓郎才女貌,婚后二人,相敬如宾,文姬弹琴,仲道赋诗。二人春赏花,秋赏月,相知相守,笑看潮起潮落。这样的日子如流水般逝去。但天妒红颜,世事难料,卫仲道不幸得了肺痨,整日咳血,不久撒手人寰,只留下孤零零的文姬独守空房,多少次梦中哭醒。上天!难道自古才女多磨难?

由于二人只顾了风花雪夜,只顾了享受二人世界,却没有想到生儿育女,丈夫死了,文姬又没有一男半女,婆婆认为文姬命硬,克死了自己的丈夫,整日指桑骂槐,文姬一时气愤,毅然离开了这个令她伤心的地方。

东汉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即便是像蔡家这样的世家,也免不了战乱侵扰,文姬回到娘家不久,匈奴人趁中原战乱,左贤王南下抢掠。这些野蛮人抢走了粮食不说,还抢走了大批的女人,这其中就有文姬,经过没日没夜的颠簸,文姬终于来到了荒凉无比的异国他乡。左贤王把文姬纳为妃,苦命的文姬只能顺天认命。

十二年后,饱尝了异族异乡痛苦的蔡文姬生了两个儿子,儿子的出生,使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先后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为她以后的创作史诗名篇《胡笳十八拍》奠定了基础。

建安十一年,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的消息后,心中非常焦急。曹操觉得老师蔡邕没有子嗣,曹操心里当然惦念小师妹。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文姬赎了回来。

曹操是蔡邕的学生,自幼就跟蔡文姬相识,按照辈份跟年龄算,曹操是文姬的学长。曹操常常出入蔡府上,自然有很多与蔡文姬见面的机会。少年时代的蔡文姬便熟读史书,精通音律,声名远扬,两个人也分不清是友情还是懵懂的爱多一些。

我们都知道,做了汉丞相的曹操有爱“人妇”的毛病,曾经为了猎艳,在宛城对张绣的婶婶垂涎三尺,两人鬼混时,被张绣得知,差点砍了曹操。对东吴孙策和周瑜的老婆大乔和小乔也是念念不忘,并且筑铜雀台,欲揽二乔于西东。

曹操虽然垂涎于文姬的美貌,其实我觉得更看重文姬的文采吧。曹操最终忍痛割爱,将文姬介绍给了陈留名士、风流才子董祀。

曹操之所以不敢染指漂亮且精通文学音律的蔡文姬,对她不敢有非分之想,始终没有纳为身边的人。我觉得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了报答老师蔡邕的培养之恩,不敢纳为妃子或者不轨行为,也是害怕世人指责其忘恩负义。

第二,是想利用文姬笼络才子董祀,曹操爱才也是世人皆知的,从他能放走关羽这件事来看,曹操有成人之美的雅量,不会嫉妒或者做出玉石俱焚的蠢事。

第三,也是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曹操乃三国一代枭雄,讲真汉献帝就是个傀儡,曹操称帝易如反掌,但为了名声克制住内心欲望。他不敢染指蔡文姬的原因与他不敢做皇帝的原因一样,既然能控制住权欲,难道就不能控制住私欲吗?

(撰文:秉烛读春秋,欢迎点评加关注)

  

蔡文姬才貌双全,为何曹操只能垂涎却不敢有非分之想?

谢谢邀请!蔡文姬才貌双全,曹操为什么不占为己有?其原因就只有一个,就是曹操为了救蔡文姬,要救人就不能乘人之危,就不能有非分之想,应当尊敬老师,把这个小师妹看作自己的亲妹妹一样。蔡文姬是东汉大臣蔡邕的女儿,博学多才,弹唱歌舞,经史书法,样样精通,传说能口诵古书数百篇,是当时少有的人才。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曹操很仰慕他的才华,经常登门拜访,和曹操虽是朋友相处,其实已是行的是师徒之礼,蔡文姬正是曹操的小师妹。蔡文姬的第一次婚姻是门当户对的美满姻缘,可惜丈夫早丧。时逢战乱,被掠南匈奴,被迫嫁左贤王,熬过近二十年的大漠生活。曹操北征乌桓,得知后,想到和蔡邕之间的师生之情,用重金打救回汉。此时的蔡文姬正是三十多岁的风韵之时,漂亮无比。对于曹操来说,他会怎样想:如果把蔡文姬占为己有,天下人人肯定会说,曹操不是救蔡文姬的,而是占为己有的!应当考虑的是让小师妹能恢复中原正常人生活的心理,就把她嫁给年龄般配董祀。对蔡文姬而言,别管怎样,虽说还想念大漠的两个儿子,现在回到家乡,丞相为媒,总算有一个安身之处,倒也乐意,就把心投在董祀身上。而董祀无奈,不敢不接受,认为蔡文姬是再婚女,婚后关系一般,蔡文姬只好忍受度日。几年后,董祀不料入狱,蔡文姬亲自找曹操求情,才出狱。从此夫妻关系亲密起来,至白发终。

蔡文姬才貌双全,为何曹操只能垂涎却不敢有非分之想?

豹眼在写作《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对曹操与蔡文姬这段故事,还是比较了解;同时,在专栏作品《史上男女那点事儿》中,对于曹操好人妻之事,也做过详细的介绍。

受到系统的邀请,豹眼对这个问题,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爱江山更爱美人,那是传说中的霸王项羽。一代枭雄曹操,似乎更是“爱美人更爱江山。”

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来比喻曹操爱美人,似乎更好理解一些。

曹操喜欢美人,但没有不择手段,其一生风流无比,但绝不造作下流。

一代才女蔡文姬,才貌双全,曹操非常欣赏,也可以说敬重,其关系也有些暧昧,但曹操既没有到垂涎三尺的地步,更称不上不敢有非分之想。

就曹操那个性,还有不敢想的事吗?主要原因,还是曹操是一个有底线的人。对待蔡文姬不仅仅是男女之爱,更是红颜知己。

曹操的那些妻妾们

据《三国志·后妃传》及《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的妻妾,可考者有:

丁夫人、卞夫人、刘夫人、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周姬、刘姬、宋姬、赵姬、陈妾等十五位。

野史中还记载了一位叫来莺儿,是东汉洛阳之名妓,后爱上曹操的侍卫王图。这在正史中没有记载,可信度也不高。就曹操那双眼睛,还能揉得进这样的沙子吗?

这些夫人一共为曹操生了二十五个儿子,除了正室丁夫人没有儿子之外,其他几乎都是因为有了儿子才得以留下了姓氏。

曹操的女儿,可考者六位,除了清河公主是刘夫人所生,与曹昂同母,金乡公主是杜夫人所生,与秦朗同母异父,其他几位都不清楚其母是谁。

曹操一股脑儿把三个女儿献给了献帝刘协,曹节贵为皇后、曹宪、曹华为贵人,都没有记载其母是谁。这是在古代,女人没有社会地位所致。

这说明,曹操并非只有十五位妻妾,有些没有生育,即便是生下了女儿,也没有留下姓名。

正室丁夫人因为养子曹昂在曹操征讨张绣时战死,与曹操闹别扭被休回娘家。其他的都是妾室,每一位都有精彩的故事。

卞夫人出身倡伎之家,流落江湖卖艺,在谯县得以遇到曹操,被纳娶,生下了丕、彰、植、熊四子,最终得以上位,成为正室。

环夫人本是名士边让之妻,边让被曹操杀掉后,被纳娶为妾,生下了神童曹冲,因为能称大象得以后世留名。据说献帝的曹贵人曹宪还是边让的女儿。

有说法是陈宫因为边让被杀才背叛了曹操,史学界没有定论,但肯定的是曹操不是贪恋环夫人的美貌才除掉的边让。

尹夫人本是何威之妻,有儿子何晏,与曹操生了曹矩。何威是大将军何进之子,也有说法是何苗之子。

何进、何苗之死,与曹操木有一点关系,是董卓的事。何威早卒,曹操纳娶了尹夫人,收养了何晏。曹操对何晏非常喜爱,视如己出。

曹操与张绣之婶,搞到一起,闹出了不小的动静,但没有结果,也就没有名分。

最有争议的就是曹操纳娶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也就是秦朗之母,与曹操生下了曹林、曹衮及金乡公主。

这其中牵涉到三国其他两位牛人吕布和关羽,豹眼在《史上男女那点事儿》中有过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啰嗦。

只强调一下,这是正史记载的,并非野史。说是曹操强取豪夺也行,但不是一般欺男霸女哪一类。曹操不过是利用权势,言而无信,委屈了关羽而已。

喜欢了解这段故事,就去看豹眼的《史上男女那点事儿》吧。

豹眼之所以啰嗦这些,只是想说明,曹操一生的确是风流无比,妻妾成群,而且都是绝色美人。他不管出身任何,也不管是否结过婚,只要喜欢就颗粒归仓。

而且曹操也没有喜新厌旧,更难得的是,还善待其以前的儿子,都得到了很好的抚养和教育。

但所有这些美人,曹操并没有采用欺男霸女的手段得来。或许真有“铜雀春深锁二乔”之类的想法,那也是想凭借势力,公平对决所得。史料没有记载,曹操有像黄世仁一样的行径。

回到题主的问题,豹眼认为曹操与蔡文姬,的确有一些交集,按照曹操的套路,二人搞到一起也是很可能的。但阴差阳错,几次失之交臂,也是很遗憾的事

曹操与蔡文姬的交情

蔡琰(约174-239)字文姬,别字昭姬 ,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

说到曹操与蔡文姬的情感纠葛,并非仅仅是因为曹操与蔡文姬之父蔡邕的交情。其中的过程,豹眼在《悠悠子衿女儿情》中有详细的交代,在这里无法细说,只简单作一下介绍,但说明一点,豹眼所言,绝非杜撰,都是依据史书所记载的史料。

曹操与蔡邕都得到当朝太尉桥玄的赏识,才得以立名或出仕,因而得以结识。

而且蔡邕是当时的儒学大宗,曹操是特别优秀的文学青年,得以相互赏识并成为忘年之交。

蔡邕比曹操大了二十几岁,曹操尊为师长,二人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曹操比蔡文姬大了二十岁左右,曹操又好比是一个大哥哥。

对于蔡文姬的出生时间没有定论,但基本断定,在蔡邕被流放朔方郡五原县之前,蔡文姬至少已经五六岁的年龄。

曹操经常出入蔡府,小小的文姬,很可能见过曹操。年龄太小,也不至于有男女之别。蔡文姬五岁能辩琴,聪明无比,蔡邕有意让她结识一些文学艺术上的朋友,长长见识、得到指导,也很合情理。

中平五年(188年),曹操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

此年,蔡文姬大约十六岁,有资料说,此时她初嫁河东郡世家卫仲道。

但豹眼认为,这恐怕有误,蔡文姬初嫁,应该还晚一些,大约在曹操联络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

因为蔡文姬嫁给卫仲道一年后,就守寡被遣回娘家。蔡邕遇难时,蔡文姬并没有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这在时间上,有些出路。

当时,鉴于世道混乱,黄巾军被平定以后,地方并不平安。因为曹操有兵权,蔡邕曾经书信委托曹操帮助蔡文姬成婚。曹操也曾派遣兵力给与保护。

据说带兵的头领就是蔡文姬三嫁的董祀,但没有史料佐证。

兴平二年(195年),董卓部将李傕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南下抢掠。蔡文姬在北去投奔其妹妹蔡贞姬的路上,被匈奴兵俘获,献给了左贤王。

之后,蔡文姬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并且为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

这段时间,曹操正是为了江山打拼的时候,一方面可能顾不上蔡文姬,另一方面可能不了解她的处境。

总之,曹操并没有去寻找蔡文姬,蔡文姬也没有去投靠曹操。

豹眼考证,这个左贤王很可能就是右贤王去卑,他曾经带领军队护送献帝东归,与曹操有过接触。此时,蔡文姬就在其营中,但曹操并不得知,因而与蔡文姬失之交臂。

但即便是曹操清楚蔡文姬在去卑那里,就曹操当时的势力而言,也不能令去卑把蔡文姬送还给曹操。

曹操赎回蔡文姬的缘由

《后汉书·蔡琰传》记载:

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平定乌丸三郡,威震塞北。南匈奴归降,曹操得知蔡文姬流落在南匈奴,于是遣使携带金壁将其赎回,并安排把她嫁给了董祀。

从《后汉书》记载的情况来看,曹操赎回蔡文姬的原因是:

第一,曹操素与蔡邕友善。

这个情况,豹眼在前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二人的确关系不错。董卓未被杀死之前,蔡邕就感觉董卓做事太过刚烈,预知其不能久远,想东归投奔东郡。

蔡邕虽然没有明确说是想投奔曹操,但当时的东郡太守就是曹操。

由于蔡邕其弟蔡谷认为,在路上蔡邕相貌特殊很容易被辨认出来,于是作罢。

这些足以说明,曹操与蔡邕交情很深厚。

第二,痛其无子嗣。

有资料记载,蔡邕除了蔡文姬之外,还有一个女儿蔡贞姬。

蔡氏与泰山羊氏世代联姻,蔡邕带领文姬姊妹曾避乱泰山羊衜一族。上党太守羊衜的原配夫人是孔融之女,生有一子羊发。

孔氏病逝后,蔡邕做主,将蔡贞姬嫁给羊衜为继室,生有羊承、羊徽瑜、羊祜。

羊承与羊发同时患病,蔡贞姬知道难以两全,就专心照顾羊发,最后羊发痊愈,自己的儿子羊承却病死。

羊徽瑜后来嫁给了司马师,但没有生育之女,司马炎称帝后,被尊为景皇后。

羊祜是西晋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他很遗憾没有亲自参加伐吴之战,但西晋灭吴的战役,都是经过羊祜精心策划的。

从这里看,曹操因为蔡邕没有子嗣,是指没有儿子。

《后汉书》: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

蔡邕是大学问家,家里有一万多部藏书,曹操是清楚的。蔡邕对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非常赏识,曾答应将来把全部藏书赠送与他。后来,蔡邕没有食言,把大部分藏书送给了王粲。

蔡文姬所言四千多卷,是指蔡邕留给蔡文姬的典籍。因为一嫁再嫁,流落匈奴等原因而丢失,蔡文姬凭借记忆,默记下来四百多篇。

这些都是曹操赎回蔡文姬的原因之一。

第三,还有个原因,那就是欣赏蔡文姬的才华。

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文姬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样样精湛,这个就不必多说了。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奠基者,是当时文坛的领袖。对于蔡文姬的艺术才华,曹操更多是欣赏、敬佩。

有资料介绍,文姬归汉后,也曾经多次参加曹操举办的艺术派对。曹操在铜雀台多次召见蔡文姬,一起探讨艺术,蔡文姬也为曹操等人演奏高超的琴艺。

第四,还有一种说法,曹操赎回蔡文姬,是为了维护大汉的脸面。因为蔡文姬是被虏获为奴,曹操势力强大了,就想找回汉朝失去的尊严。

尽管曹操花费了重金,但蔡文姬何尝不是一宝。如果没有强大的势力做后盾,左贤王未必肯放蔡文姬回来。

最后说一下,曹操费了这么大的劲,为何不纳娶蔡文姬。

第一,豹眼认为,蔡文姬之所以抛下两个儿子,毅然跟随使者回到大汉,其中至少两个因素。一方面怀念故国,另一方面很可能出于少年时期就有的对曹操的崇拜和爱慕。

是否正确,友友们自己去判断。

从《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就看出,蔡文姬不是偷偷摸摸回来的,母子离别是很悲催的事。

不能说蔡文姬对生活了十二年的匈奴没有感情,环境条件是差一些,但作为左贤王的夫人,即便是妾身,生活待遇也不会很差。两个儿子是亲生的,能没有感情吗?

能够回来,只能说另一种情感要超过这个情感,不排除蔡文姬对于曹操存有幻想的可能。

豹眼认为,不是曹操垂涎三尺,而不敢对蔡文姬下手,而是蔡文姬本身就对曹操充满向往。

无论是少女时期还是成熟的少妇,才华横溢的蔡文姬,对于不仅同样才华横溢、而且超世英雄的曹操,那个崇拜之心,自然是一动一动的。

这是豹眼写作《悠悠子衿女儿情》时,查阅大量史料得出的结论。

英雄爱美人,但美人更爱英雄。

第二,问题是曹操为何不纳娶蔡文姬呢?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豹眼实在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释,勉强凑了几个理由:

一是,曹操对于蔡文姬,更多是艺术上的知己,有意识地压抑男女之间的贪欲。

蔡文姬或许不在乎曹操给与一个啥名分,但曹操不愿意委屈她,像对待其他妾室一样,认为那是亵渎了对蔡文姬敬仰的情感。

曹操是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人,他绝不会念及与蔡邕的交情就不纳娶蔡文姬,这是小看曹操了。

二是出于对蔡文姬真心的爱护。

毕竟曹操身在政治漩涡的中心,蔡文姬无论从其父那里还是本身来看,都是名人,绝不像一般的夫人那么纯粹,任何政治阴谋都可能波及其身。

最好的结局就是远离政治,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安稳的生活。蔡文姬已经历经苦难,如果能够安度余生将是最好的结局。

一段时间,曹操曾经安排蔡文姬参与一些文学方面的工作,发挥她的才能。最后还是决定把她嫁人,作为蔡邕的老朋友,以及曹操当时的身份,是完全有资格替蔡邕做主的。

有人认为,文姬归汉后,已经三十多岁,人老珠黄,曹操看不上,这似乎是扯淡。

尽管是在匈奴为奴,那只是一个身份,并不是整天日晒雨淋的放牧牛羊,可以肯定,蔡文姬当时应该是风韵犹存。

蔡文姬三嫁董祀,曹操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之所以董祀一开始对蔡文姬不待见,更可能是因为她的经历,而并非是年龄和容貌衰老。

曹操是忍痛割爱,但董祀却不知道珍惜,那老曹可不干了!

至于董祀犯法当诛,纯粹就是曹操给他下的套。没有说明董祀究竟犯了何罪,如果董祀劣迹斑斑,曹操不至于把蔡文姬嫁给他;曹操执法很严,也绝不会因为蔡文姬求情就网开一面。

曹操的目的就是借此事收复董祀的心,让他感激蔡文姬。

《后汉书》: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之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

看一下史书记载的当时的情景:

当时,高朋满座,曹操很得意的说:“蔡伯喈的女儿就在外面,现在就让大家一睹她的风采。”

你们不是都想见识一下大名鼎鼎的一代才女、美女吗,现在机会来了。

蓬头垢面,甚至鞋子都没穿的蔡文姬走入大堂,众人一见都为之动容。

曹操装模作样地说:“跟你说实话吧,处决董祀的文书已经送走,这可咋好哦?”

文姬说:“您马厩里有上万匹快马,随便派一个人去追回来不就得了!”

曹操就赦免了董祀的罪过,当时天寒,曹操就赐给蔡文姬头巾缠裹脚面。

从整个过程来看,曹操就是想给董祀一点颜色看看,让他感激蔡文姬。

果不其然,董祀感恩戴德,对蔡文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曹操又免去了蔡文姬的工作,给了大量的钱财,让他们归隐。

豹眼认为,读史贵在品味,有明确记载的事需要品,没有明确记载的更需要品,但不是瞎琢磨,妄加臆测,那就没有趣味了哈。

曹操与蔡文姬这段情感经历,更像是断臂维纳斯,给人一种残缺之美,更能震撼人的心灵。

曹操绝不是圣人,但也不是卑鄙无耻的小人,爱美人、好人妻,但也绝不下流龌龊。

豹眼觉得曹操与蔡文姬之间这段情感故事,很令人敬佩。

蔡文姬才貌双全,为何曹操只能垂涎却不敢有非分之想?

说到东汉才女蔡文姬,一个因曹操惊人举动而出名的女子。曹操发重金将其从匈奴手中赎回,结果却不是把蔡文姬占为己有。而是把她嫁给了年轻小伙懂祀。是不是蔡文姬不够漂亮,所以曹操才没有对她下手呢?要说曹操为什么没有对蔡文姬下手,这可有得说了,我们暂且跳过这一层,再进入今天的主题。

文姬归汉,一个凄美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颂咏了千年。这凄,说的是蔡文姬悲情的身世,怀骨肉生死离别之痛,在漫漫长

蔡文姬,名琰,汉末女诗人,河南杞县人,出身名门望族。自小受过良好教育,博学多才,通晓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不久丈夫病死,回到娘家。东汉战乱之时,遭董卓部将俘虏,献给匈奴的左贤王。后被曹操重金赎回,再嫁董祀为妻,并完成《续汉书》的写作。

其父蔡邕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通晓经史,音律,天文,曾仕董卓。董卓被杀后,他也受牵连,被那设连环计让吕布杀死董卓的王允投入狱中,最后迫害致死。

不得不说,这蔡文姬实在是个苦命之人,她美貌且才华横溢,精通音律,是结结实实的大才女一枚。但在东汉那乱世之时,女人的命运是自已无法掌握的,尤其是对美丽的女人来说更是如此。

蔡文姬最初是嫁与河东卫氏家族的卫仲道,可丈夫早亡,她被看作克夫之人而遭到婆婆怨恨,在卫家无以立足,遂回娘家守寡,但及至父亲蔡邕死后,孤寂如草,百般地不顺。在董卓之乱时,北方的匈奴趁机南下劫掠,蔡文姬在战乱中被乱兵掳走,献给了当时匈奴的左贤王,在大漠荒原生活了十二年,并生育了两个儿子。

曹操北征乌桓后完成霸业,匈奴单于刘豹畏惧曹操势大,主动派人请和。曹操说起蔡文姬被匈奴掳掠一事。刘豹吓得赶忙通知左贤王,让蔡文姬回归汉朝,于是便出现文中开头的一幕。

曹操原本是蔡邕的学生,当他得知小师妹没入匈奴后,很是自责,趁着匈奴请和之时,提出此事,匈奴自是不敢回绝,何况曹操还是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赎回,对此,也给足了匈奴的面子。

我见网上不少文章在探讨,作为喜爱“人妻”的曹操接回蔡文姬,为何要让她同董祀成婚,并未占为已有而讨论得热火朝天。其实,如果你了解曹操,知道当时的情景,是很容易得出答案的,并不存在所谓揭秘一类高深的课题。

虽说蔡文姬可以说是曹操的小师妹,但其实并没有史料证明曹操一定就是蔡邕的弟子,只是有记载说曹操经常去拜访蔡邕,探讨诗文,当然,作为文学大家的曹操对蔡邕是十分尊重的,执师之礼也是很自然的,所以我认为,二人应该是那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在这样一种关系下,曹操结识蔡文姬当然是很自然之事,他肯定对蔡文姬的文采是相当了解的,所以,当他听说其在匈奴之事后,伸出援手接其回家,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这曹大丞相喜欢“美女”是尽人皆知,估计除了丁夫人外,其它皆是二婚之妇。在宛城同张绣的老婶婶鬼混时还差点送了性命,子侄皆亡,弄得来丁夫人要同其拼命。更让曹操心痛的是失去了最心爱的大将典韦,这些都是曹操刻骨铭心的惨痛之事。

蔡文姬的美丽当是无疑的,不然那些乱兵在一大堆掳来的女人中,会看出她的美丽而将其献于左贤王。但当曹操要将其接回时,蔡文姬年已三十有五,大漠的风沙同岁月一起,将她昔日的艳颜冲刷得是早已不在。所以,对美艳不管不顾的曹操接其回来的初衷,绝对不会是以猎艳为目的。

曹操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对得起老师蔡邕,要对得起蔡文姬的文才,更是可怜这小师妹的命运多舛。有些人为了吸睛,说什么曹操同蔡文姬是青梅竹马,旧情难忘,这些都是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严重鄙视之。

蔡文姬的归汉对她本人来说,也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她原本在匈奴的地位就不高,仅仅是左贤王的一个妾而不是妻,因为如果是妻就必定有封号,匈奴叫作“阏氏”,这蔡文姬并无此尊号,所以她只是众多小老婆中的一个。

更为严重的是,按匈奴“烝报”习俗,一旦丈夫故亡,蔡文姬则必须归于左贤王的嫡子,这对深喑汉家礼仪,才学傍身的她来说,那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她只能选择回归。但她毕竟同左贤王生有两个儿子,当她要离开时,儿子是带不走的,她又只能孤身归汉。

这对一个母亲来说,那可谓是割肉之痛,何况她知道,这一走就是生离死别,从此天各一方,再无相见之期。但回归大汉又是她的宿愿,于是,她只能接受现实,一步三回头地踏上了归程。

秋草枯黄,大漠悲雁,琵琶冷咽,胡笳声起。就着那满目的凄凉,忍住内心断肠的心伤,蔡文姬呤出了千古悲歌《胡笳十八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注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这是一首令人落泪的长篇诗作,上述仅是其中之一拍。表达的是别子归汉路上的思子之情,一咏三叹,读来肠断。

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郭沫若称道为“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这《胡笳十八拍》被后人谱成十八首歌曲,是我国古乐府琴曲中的著名声乐套曲,以其委婉悲伤,撕裂肝肠而位列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名曲。唐代诗人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诗中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

蔡文姬归来后,曹操关照有加,并自以为是地给她找了个夫婿,时任屯田都尉的董祀。但作为名士的董小鲜肉实在是不喜欢这两作人妇,青春不在的蔡文姬,但畏于曹操的权势,只得隐忍而受,于是对蔡文姬是作“冷暴力”处之。

悲催的蔡文姬对此也无良策,只能得过且过地苦捱时日,但一个偶然的机遇却打破这看似平静,实则悲哀的现状。

这董祀不知道因何事犯下死罪,当处斩令发出之时,蔡文姬披头垢面地出现在曹操大宴宾客的大堂上,大冷天光着脚替丈夫求情免其一死。后汉书形容蔡文姬:“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辨,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曹操看在她的面子上,赦免了董祀。

经此一劫,董祀对蔡文姬敬重有加,从此接受了她。至于后来是如何一桩情景,蔡文姬是否从此就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史无记载,对此就不敢乱猜测了。

据说后来夫妻二人选择了隐居,所以之后的蔡文姬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但她有个女儿却是嫁给了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由此推测,过得还算是不差吧。

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这蔡文姬的才情,在一次交谈当中,曹操表示他当时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表示,父亲所收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但是自己能背出四百篇。

曹操大喜说道:“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蔡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也就是说,她凭着记忆写出了四百本书,可见其才情了得。此事非风闻,乃见于正史。

至于风闻之事倒也有一桩,现一并录下,就教于方家。说的是蔡文姬的书法造诣非常之高,深得其父蔡邕真传。后来她将此技艺之精髓传与一钟姓之人,而钟又传给一位叫魏夫人的书法高人,而这魏夫人有一弟子,乃中国书法界巅峰神人王羲之。只是俺不知道其真实性能有多大。

蔡文姬才貌双全,为何曹操只能垂涎却不敢有非分之想?

曹操素好人妻,每次打了胜仗都会将对手的妻妾纳入自己府中。他一生染指的美女艳妇不计其数,还专门修筑铜雀台,网罗天下美女供他享用。但好色之徒的曹操,心中也有一朵白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可敬仰而不可染指。这朵白莲花就是蔡文姬。

那蔡文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奇女子呢?是什么原因能让曹操脱离下半身思考问题呢?

蔡文姬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蔡邕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熟谙音律,尤善辞赋,在隶书上有很高的造诣。蔡文姬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在文学、书法和音乐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史料记载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蔡文姬才貌双全,曹操对她也是十分倾慕,那曹操为何不将此等妙人占为己有呢? 原因有三:

其一:蔡文姬一生坎坷,机缘总是阴差阳错。

在蔡文姬待嫁之年,曹操因为刺杀董卓失败,开始了逃亡之路。再加上曹操当时早已娶妻,蔡邕和曹操关系再好,也不可能把女儿嫁给曹操为妾室。所以在蔡文姬16岁时,蔡邕将蔡文姬嫁给了当时的青年才俊卫仲道。

可是这卫仲道福分太浅,娶了蔡文姬后第二年就病逝了。婆家嫌弃蔡文姬克死丈夫且无子嗣,把蔡文姬赶回了娘家。按理说,曹操的机会应该来了。可此时的曹操,正在和袁绍等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并没有在洛阳,自然无法向蔡家求亲。由此,曹操错过拥有蔡文姬最佳的时机。

蔡文姬确实命运多舛。北方的匈奴趁中原大乱,劫掠了洛阳城,蔡文姬竟被匈奴掳走了,匈奴的左贤王霸占了她长达12年,还生下了两个孩子。直到后来曹操一统北方,迎天子定都许昌后,曹操感念好友蔡邕无后,用重金从匈奴那里赎回了蔡文姬。此时,蔡文姬已经35岁了。

其二:曹操醉心霸业,以图贤名。

蔡文姬回到中原时,曹操当时已经50多岁了。此时的曹操,已经不再儿女情长,他的心里眼里全是他的霸业。为了笼络人才,为了博取贤名,他将蔡文姬指配给了是屯田校尉董祀。董祀刚刚20岁出头,正当青春年少,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董祀对于要娶一位比自己大10多岁的女子为妻,自然不太满意,然而迫于曹操的权势,只好免为其难地接受了她。曹操为此还给董祀升官三级。

归汉后的蔡文姬表现出杰出的才情,她作《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侧重抒发"感伤乱离"。一首为骚体,侧重以情叙事,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传体长篇叙事诗。另外,蔡文姬凭自己的超强记忆,把匈奴劫掠而损失的4000多册家中藏书默写了400多篇出来。曹操对此惊叹赞誉不已。

蔡文姬还把在匈奴生活12年期间所听到过的乐曲进行整理,编纂出《胡笳十八拍》,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词曲专辑,里面有18首歌,每一首歌都谱好了曲,共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成为中国古乐府歌辞里难得的民族乐章。

曹操虽有残忍的一面,但他爱惜人才是有目共睹的。通过蔡文姬这件事,确实为他博取了贤名。而蔡文姬的才华,曹操更是欣赏仰慕,自然不会像对待其他女子一样。所以曹操想到的不是占有,也不想毁了蔡文姬的名节和自己的名声。

其三:曹操念及蔡邕旧情,真心报答师友。

史书记载,曹操与蔡邕“有管鲍之好”,二人有深交且互为知己。曹操比蔡邕小22岁,曹操敬佩蔡邕的才学和信义,蔡邕则欣赏曹操的文韬武略,二人因此结为忘年之交,曹操成为蔡邕家中座上客。

曹操花费重金去赎蔡文姬,就是为了报答蔡邕的恩情。蔡邕是当时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大音乐家,才情横溢、天下闻名。我们别忘了,曹操虽为乱世枭雄,但他也是东汉末年的大文豪,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文风。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他的书法被后人称为“妙品”。

而曹操能在文学上有如此成就,就是受到了蔡邕的影响和熏陶。所以在蔡文姬归汉后,曹操亲自为蔡文姬挑选丈夫,赐予他们宅院,加封董祀官职,为蔡文姬著书立作提供便利的条件。甚至在董祀犯了死罪后,还答应了蔡文姬的请求,免除了董祀的死罪。

总结:《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一位狡诈狠毒的奸雄,但这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我们受罗贯中的影响太深,把曹操好人妻的性癖用放大镜放大了而已。事实上,曹操文采飞扬,才情出众,又有雄才大略,是一位治国安邦、匡扶天下的杰出人物。因此,单纯地拿曹操下半身来说事,对曹操是不公平的。

从曹操为蔡文姬所做的一切来看,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他俩有什么,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俩没什么。重要的是,曹操把蔡文姬赎回来,成就了蔡文姬的翩翩文采和绝世才情。至于曹操内心有没有喜欢蔡文姬,是不是想过要把她占为己有,这都不重要。也许,对于自己的红颜知己,就如对面的风景,远远看去才会更美。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