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当然有机会。唐肃宗李亨,是唯一不在都城即位的皇帝。历史上,他能当上皇帝,和马嵬坡兵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肃宗的上位之路

公元755年,马嵬坡之上,唐肃宗李亨派心腹宦官李辅国,拉拢陈玄礼,准备逼杀杨国忠、杨贵妃。

当时,护驾队伍只有3000人。

而李亨有2000多名精锐,紧随其后。

他的2个儿子(李豫和李倓),也带着一队亲兵。

在路上,杨贵妃等人,还在不知死活地享乐,并且各种抱怨:什么环境不好,伙食不好……

将士们本来就疲惫,听了这些话,更是非常愤怒。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八》: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

在李亨的密谋下,一场血雨腥风,拉开了帷幕。

大军高呼:“杨国忠要谋反!”

然后,他们掏出弓箭,就对准了杨国忠。

后来,杨国忠被乱刀砍死,连个全尸都没留下。

他的夫人和儿子,也都被乱军杀死。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八》: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

至于杨贵妃,大家都认为她是妖女,祸国殃民。

最终,杨贵妃被逼自杀。

在这场混乱的兵变中,唐玄宗毫发无伤,但他的心气,已经消耗殆尽。

他灰溜溜地西行入蜀,只求安稳保命。

此时,李亨是太子。

他和父亲有了争执,不愿意西行入蜀,要求收复国土。

此后,李亨带着兵马,北上朔方。

但刚到灵武,他就被众人拥戴,直接登基为皇帝,并遥尊父亲唐玄宗为太上皇。

李亨的登基,没有任何人的授意。

他只是给父亲写了封信,告知唐玄宗:我当皇帝了,你以后是太上皇了。

可以说,如果发生在太平盛世,李亨的行为,无异于谋反。

如果没有马嵬坡兵变,李亨就只能等着父亲唐玄宗去世,然后接替父亲,成为皇帝。

而历史上,经历了马嵬坡兵变的唐玄宗,在担惊受怕之下,寿命也只比儿子早死了半个月。

如果没有马嵬坡兵变,李亨是否有机会当上皇帝呢?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没有马嵬坡,就没有唐肃宗的即位。但我认为,即便没有马嵬坡,李亨也有很大概率能当上皇帝。

认为没有兵变,李亨就没机会当皇帝,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 其一,李亨被立为太子,似乎是一场“捡漏”。

李亨被立为太子,似乎是因为运气好。

在他之前,唐玄宗册立次子李瑛为太子。

但是,当时的宠妃武惠妃,想让自己儿子当皇帝,因此屡次进谗言,最终导致唐玄宗对儿子李瑛越看越不顺眼。

公元737年,武惠妃设计引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披甲入宫。

然后,她告诉唐玄宗:这3人要兵变。

唐玄宗当即大怒,没有细查,就把三人废为庶人,不久后赐死。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上意乃决。乙丑,使宦者宣制于宫中,废瑛、瑶、为庶人,流于瀼州。瑛、瑶、琚寻赐死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

此时,太子之位悬空。

李亨是三皇子,年纪最大,就这样被推上了皇位。

为什么不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呢?

宰相李林甫也很诧异,他坚定站寿王,所以憋足了劲,要弄死李亨。

  • 其二,李亨背后无势力,被臣子陷害,只能两次放弃妻子自保。

当上储君之后,李亨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

公元746年,太子妃的兄弟韦坚和边将相约夜游,被宰相李林甫参奏。

李林甫称:皇亲国戚不该与边将私下来往。

此后,韦坚被贬,但李林甫没有善罢甘休,他把火烧到了太子李亨身上。

唐太宗勃然大怒,李亨见局势危急,当场向父亲请求与太子妃和离。

太子妃,是李亨的发妻,但他不得不放弃发妻,才能保全自己。

而这场案子,牵连甚广,被逼死的人也非常多。

事情没有结束。

这一年年底,李亨再次遭到李林甫的攻击。

当时,杜有邻被女婿状告,与妻族不和谐。

而杜有邻的女儿,恰好是李亨的妃嫔(杜良娣)。

宰相李林甫得知后,大做文章,又把李亨拉了进来。

为了保全自己,李亨再一次断尾求生。

他主动将杜良娣废为庶人,撇清关系。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杜良娣之父有邻与婿柳勣不相中,浮险,欲助林甫,乃上有邻变事,捕送诏狱赐死。逮引裴敦复、李邕等,皆林甫素忌恶者,株连杀之。太子亦出良娣为庶人。

太子当到这份上,李亨也真的是惨兮兮的。

最可怜的,是父亲唐玄宗,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欺负,一点忙都不帮。

好在,2次抛妻弃子,李亨还是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

以上2个理由,是许多人认为李亨无法正常当上皇帝的理由。

无权、无能、无宠,李亨当太子,当得太憋屈。

他的父亲,又太长命。

从这个角度上看,李亨的确有可能当一辈子太子,或者被臣子陷害而死。

但,当我翻阅了李亨的其他事迹,我认为:即便没有马嵬坡之变,他也能当皇帝。

理由如下:

第一,唐玄宗立李亨为太子,是深思熟虑,不是头脑发热。

晚年的唐玄宗,虽然昏聩好色,但也还没到一无是处的地步。

至少,他还会维护自己的皇权。

太子李瑛被废,到李亨被立,中间间隔了一年零两个月。

这么长的时间,唐玄宗是怎么考虑太子之位的呢?

论宠爱,他喜欢武惠妃,也宠爱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

此时,他把太子之位给李瑁,是最合理的选择。

而且,宰相李林甫,坚定地拥护寿王李瑁。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唐纪三十》:太子瑛既死,李林甫劝上立寿王瑁。

可最终,唐玄宗直接以“年长”的理由,册立了不起眼的李亨。

这么做的原因,是他不愿意放权。

寿王和宰相关系太密切,会威胁他的皇权。

无权无势的李亨,就不一样了。

他在朝中无人,要想自保,只能乖乖求得父皇的保护。

因此,在这一层面上,立李亨为太子,是唐玄宗基于自己皇权的考量,并非头脑发热。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轻易废太子。

因此,李亨的位置,看上去岌岌可危,实则非常稳固。

后来,唐玄宗看上了寿王妃杨玉环,转而把她拉进宫里当杨贵妃,寿王就不可能成为太子了。

李亨的太子之位,就更稳固了。

第二,李亨弃俩妻子,唐玄宗立马安排了家世更显赫的第三个。

两位妻子接连出事,李亨心力交瘁。

这时候,唐玄宗为他续娶了第三位妻子——张良娣。

张良娣的家世,非常显赫。

她的祖母窦淑,是唐玄宗的亲姨母,抚养唐玄宗长大。

有了张良娣的这层关系,臣子们再嚣张,也不敢轻易动不受宠的李亨。

毕竟,唐玄宗登基后,对窦淑非常善待,后来,还因为窦淑,辍朝三日。

这样的安排,是唐玄宗对李亨的安慰,更是他对李亨的保护。

唐玄宗在告诉各位蠢蠢欲动的臣子:之前,我虽没有主动保护李亨,但他是我亲手册立的太子,也绝不容你们随便欺负。

第三,李亨当太子多年,虽然窝囊,却也一直在培植自己的势力。

李亨当太子期间,虽然一直做小伏低,不敢嚣张,却也一直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力量。

他并非无能之辈,只是韬光养晦。

如果他真的无能,马嵬坡兵变不会那么成功,灵武即位也不会一呼百应。

李亨自己窝囊,但他的儿子们,都非常争气。

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俶、南阳王李系等,亲信势力一个赛一个多。

尽管,儿子们的这些势力,在未来会让李亨忌惮。

但在李亨没登上皇位之前,儿子们的亲信与势力,就是自己的护身符。

第四,马嵬坡事变之前,唐玄宗就已经两次准备传位给李亨。

虽然,李亨的即位,没有告知唐玄宗。

但在他做这件事之前,唐玄宗曾2次差点传位给他。

天宝十三年(755年)的秋天,唐玄宗想要传位给太子李亨。这一段记录,记载在唐玄宗第二年口述的回忆里。

《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上议亲征,辛丑(十六日),制太子监国,谓宰相曰:‘朕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劝,去秋已欲传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余灾遗子孙,淹留俟稍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将高枕无为矣’”

只是,正当唐玄宗准备传位,突发水旱灾害。

他不愿意将烂摊子交给李亨,才没有直接传位。

第二次传位的记载,发生在安史之乱后、马嵬坡之变前。

当时唐玄宗年迈,已不想再劳心劳力地平叛,只想安享晚年。

可当时,杨贵妃以死相逼,不允许唐玄宗传位,传位之事才再度耽搁。

《旧唐书·杨贵妃传》:河北盗起,玄宗以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监抚军国事。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陈请,帝遂不行内禅。

《新唐书·杨贵妃传》同样记载: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止。

虽然,这次传位没有成功,但唐玄宗想早点退休的意图非常明显。

就算杨贵妃想要阻止,她也不能次以死相逼。

毕竟,女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戏码,用多也就不灵了。

从这个角度看,就算没有马嵬坡兵变,就算唐玄宗寿命长,他也不会一直当皇帝。

未来,如果有合适的时机,他还是想退位,让儿子李亨即位。

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马嵬坡之变,不过是加快了李亨当皇帝的速度。

就算没有马嵬坡兵变,李亨当上皇帝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灵武即位的李亨,当上皇帝,还没来得及享受,就被自己皇后给气死了。

即位第一年,他在外飘荡平叛,收复两京后,才回到长安。

日子刚刚好转,他就生了重病。

此后,李亨因为太宠幸张皇后,又重复了父亲唐玄宗杀子的行为,赐死了建宁王李倓,还差点害死太子李豫。

幸运的是,李豫和李瑛不同,他够聪明,耳目够多、势力够强,这才保住了自己。

公元761年4月,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张皇后想要趁着唐肃宗重病之际,发动政变。

但张皇后的实力,实在不行,还没来得及起兵,就被擒获了。

她的党羽越王李系、兖王李僴,也都被杀了。

得知消息,躺在病床上的肃宗,又急又气,当晚就去世了,享年52岁。

即,他被自己最宠爱的张皇后,给活活气死了。

此时,距离唐玄宗去世,不过半个月。

当皇帝当成这样,唐肃宗也实在是惨兮兮。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者仅仅只是没有马嵬兵变的话,李亨十有八九没有机会当皇帝。

李亨生于71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儿子,他能够坐上皇太子的宝座,可谓是运气使然,他能够活着坐上皇帝的宝座则是局势和阴谋使然。

李亨有两个哥哥,一个是李琮,一个是李瑛。

李琮虽然是李隆基的长子,但是却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也许这也是他的幸运,因为没有机会当皇太子,反倒让他能够好好地活着,病死之后还被追封为靖德太子,虽然没什么用,可好歹也得了一个身后名。

李瑛生于706年,后于开元三年,即715年,时年9岁的李瑛被李隆基册立为皇太子。

不过,李瑛虽然当了太子,可却不意味着他可以高枕无忧了,他可以稳稳当当地等李隆基一死,他便可以即位当皇帝了。

他想从太子变成皇帝,还得继续熬呀,得熬死了李隆基他才能当皇帝。

李瑛熬了22岁,从9岁熬到了31岁,却没有机会继续往下熬了,因为危机已经在向他走来了。

皇帝的后宫实际上是皇权争斗最为激烈的地方,哪个给皇帝生了儿子的妃嫔不想让皇帝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然后当皇帝的接班人?恐怕除了少数几个难得看得开、看得明白的人之外,没有人不想。

所以,李瑛的危机也来自于后宫。

当时,李隆基最为宠爱的妃子是武惠妃,武惠妃作为后宫最得宠的女人,她给李隆基生了四个儿子,除了李一和李敏不幸夭折之外,余下二子安然无恙地活了下来,即寿王李瑁和盛王李琦。

武惠妃既然有儿子,也得李隆基宠爱,自然也有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将来当皇帝的心思,所以自然会出手对付李瑛。

她的手段也很直接,跑去找李隆基哭哭啼啼地说,太子结党,想要害我们母子三人,还说皇上您的坏话,您可得给我作主呀。

李隆基一听,瞬间怒了,直接便说要废了李瑛这个太子,连同李瑶、李琚一起贬为庶人,好在当时被张九龄给劝住了。

只是,李瑛、李瑶和李琚三人最后也没能逃过武惠妃的构陷,最终被贬为庶人,开始还说是流放,可还没走几步便被赐死了。

李隆基“一日弃三子”之事,在当时也引起了朝堂震动。

李瑛被废,李隆基是不是又得重新册立太子了?应该立谁为太子呢?李瑛被废,然后被赐死的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武惠妃也在这一年病死了。

如果武惠妃没死的话,凭她受宠的程度,估计只要给李隆基吹吹枕边风,太子之位便会落到寿王李瑁的头上,只可惜她一死,她所作的努力便付诸东流了。

这才便宜了老三李亨,让李亨捡了个漏,坐上了太子的位置,真可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亨成为了太子,心里虽然很激动,可是却如坐针毡呀,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李隆基“一日弃三子”给他留下了很深很负面的心理阴影,当上了太子又如何?李隆基一不高兴,还不是一句话便能够废了他,一句话便能够让他死?

当太子最痛苦的便是熬,最怕的便是有一个命长的皇帝老爹,熬不过皇帝老爹。

李亨在738年被立为太子,这一熬,便熬了18年,熬到了755年,他心里慌呀,眼见着没了武惠妃,却又出了一个杨贵妃,更让他害怕的是杨贵妃的受宠程度比起武惠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好不容易熬了18年,如果杨贵妃突然给李隆基生了个儿子,然后学武惠妃构陷李瑛一样构陷他的话,他能躲得过去吗?

李隆基晚年行事全凭喜好,对杨贵妃的宠爱更是到了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步,所以杨贵妃如果真学武惠妃的话,李亨可以说是只有死没有生。

恰好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事——安禄山造反了!

737年,李瑛被赐死后,武惠妃病死,让李亨逆袭当上了太子。

755年,当李亨危机感越来越强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再一次给了他一个摆脱桎梏的时机,不得不说他的运气确实很好。

他要以安史之乱作为契机,撇开李隆基,先斩后奏地自行称帝,让自己当皇帝成为一个天下皆知的既定事实。

这么一来,李隆基便几乎没有机会再威胁到他的生命,也不能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剥夺他继承皇位的权力了。

李亨所要走的第一步是削弱李隆基的政治影响力和威望,这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因为他要等一个最好的时机,这个时机可能会有,也可能没有。

李隆基的出逃,显然给了李亨这样一个机会,于是,他在背后推动了一场让李隆基彻底颜面扫地的事——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之后,李隆基的威望降到了最低点,这也成了李亨利用自己在军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威望取代李隆基的最好时机!

所以,李亨撇开了李隆基,也没有和李隆基商量,直接便向天下人宣布:我李亨从这一天开始正是即位当皇帝了。

李隆基听说李亨称帝,并且尊自己为太上皇之后,面色铁青,但也充满了无奈,他可不想当什么太上皇,这么被自己的儿子夺位也不是他想看到的。

但是不管他愿不愿意,不管他有多委屈,他也没办法改变,他只能接受李亨给他的安排,因为李亨已经掌控了军权,他没了军权,拿什么去反对李亨?

李亨在756年即位当皇帝,可是也没当多久,到了762年便一命呜呼了。

更有趣的是,李隆基也是在这一年死的,虽然李隆基死在了李亨的前头,可是李隆基死后仅仅过了12天,李亨也紧跟着死了,这一点颇耐人寻味,这也是有人说李亨死前下手杀死李隆基的原因。

可见,如果没有马嵬兵变,李亨老老实实地等李隆基老死的话,他很可能熬不过李隆基,所以几乎没有机会当皇帝。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也还是有很大概率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当皇帝的,但这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他必须在他父亲唐玄宗的一次次致命试探、猜疑下夹着尾巴做人,即便他是太子,都不能随心所欲。

安史之乱和李亨登基是有着很直接联系的,毫不夸张地说,若不是李隆基后期放飞自我,按照李隆基的生活状态和身体状况,他甚至都能够把李亨先给熬死了,即便是李隆基后来被尊为“太上皇”,实则被软禁的环境下,他都只是比李亨早驾崩十几天。

但这都不是重点,假如李隆基是一个对儿子很好的皇帝,那么他活久一点,那都是没有关系的,可李隆基上了年纪后,他开始走了“汉武帝”当年的路线,猜忌太子,铲除太子党羽,又提防其他年长的儿子。

李亨,正是这一状态下的李隆基的受害者。

其实李亨一开始并不是太子,根据李隆基对儿子的宠爱程度,李亨也当不上太子,他之所以能当太子,那是因为“前任”太子李瑛被李隆基处死了。

处死太子,这可是个惊悚的话题,可李隆基不仅把太子给杀了,还顺带把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李瑶、李琚一并处死,打造了“一日杀三子”的凶名。

为什么李隆基要杀太子李瑛?

史书上说李瑛是被武惠妃陷害了,武惠妃谎称皇宫中有盗贼,需要李瑛带兵帮忙抓捕,而李瑛欣然前往,可武惠妃一边向李瑛求援,另一边就立即告诉唐玄宗,李瑛带人进宫造反,最终在城墙下,李瑛和另外两个兄弟“人赃俱获”,获罪下狱。

看似合理,实则荒谬,暂且不说李瑛怎么会相信堂堂开元皇帝、自己的父亲竟然在皇宫中没有足够的力量抓捕盗贼这样的事情。

就拿李隆基来说,如果他是真的有正常人的心态,也不会只听取武惠妃的一面之词,就立即把三个儿子逮捕下狱,废为庶人,最后想想,干脆处死。

所以李隆基处死李瑛的根本原因,咱们可以从汉武帝和戾太子刘据的关系中总结规律:

老皇帝太长寿,太子等不及。

汉武帝当年已经老了,做事有点固执,而刘据一步步地长大了,成熟了,在政见上多次和汉武帝相冲突,在一开始,汉武帝很开心自己的儿子和自己有不同的意见,他觉得自己可以放心地把江山交给刘据,可是渐渐地,他感到了威胁。

汉武帝自己也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久,若是他在一个适当的时候驾崩,太子刘据即位,继续缔造盛世,那么后世也许又多一段美名,但他还活着,而且越来越恋权。

因此他信了道士的话,说刘据诅咒他,脑子一热,被人耍得团团转,即便是汉武帝一直到最后,也还保持着一丝冷静和清醒,可他的命令却不是骗人的,刘据最终被逼得自杀,而汉武帝到驾崩之前,只能立还不到十岁的幼子刘弗陵为帝。

让一个幼童当储君,这是汉武帝的悲哀,但他的内心已经怕了,他不敢再立已经有独立思想的儿子当太子了。

其实真正能把太子和自己皇权矛盾处理得最好的,乃是秦始皇,当年公子扶苏作为长子,是秦始皇理论上的第一顺位继承者,但扶苏对父亲秦始皇的暴政不满,多次顶撞,秦始皇干脆让扶苏去上郡监督蒙恬修长城,明面上是“远放惩戒”。

可秦始皇这是高招,因为他此举一石二鸟:

一、让扶苏掌握了当时最强军:上郡大军的兵权。

二、支开扶苏,自己毫无阻碍地扫荡一切,在自己死后,再让扶苏回来即位,让扶苏脱离他的“暴政”,得以让扶苏更被文武百官信任。

只可惜秦始皇的方法出了疏漏,遗诏被改,他眼中扶苏的“忠诚”、“孝顺”又被赵高利用,导致扶苏自尽,布局失败。

而通过秦始皇、汉武帝处理储君的关系,再看看李隆基对储君的处理,可以得出一个专属于李隆基的结论:

心更狠,更无情,非常自私。

李隆基在登基前,自己也并不是李旦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李隆基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先后瓦解了韦后和太平公主的阴谋,让李旦的长子李宪心悦诚服地把储君之位让给李隆基,李隆基基于这种背景下登基,一开始,励精图治,堪比贞观皇帝李世民。

而李隆基在年少时游历民间,为人风格爽利,不太在乎嫡庶之别,所以他的次子李瑛一出生,就因为他爱屋及乌,被立为太子。

在李瑛小的时候,李隆基对李瑛是寄予了厚望的,只可惜后来开元盛世让唐玄宗迷醉其中,再者,唐玄宗也开始因为多年的“勤政”而性格反弹,他本就是潇洒性格,压抑多年,一爆发出来,便是荒唐至极。

又随着李瑛渐渐长大,多年以来学的都是“帝王之学”的他,和李隆基开始有了冲突,这是历史上,扶苏、刘据都经历过的事情,而在李瑛被处死之前,李瑛曾因为生母被李隆基冷落,最终悲凉死去说过大逆不道的言论,李隆基十分不满,二人的矛盾,实则积蓄已久。

所以李瑛被杀,这件事情的“导火索”的进宫做贼事件,可其背后的争斗默契,父子二人实则很同步,李瑛未免没有进宫待机而动的心思,因为他自己也知道,父亲变了,他的处境也越来越危险了。

一日杀三子后,李隆基在儿子们的心中,变得十分危险。

而更致命的事情也来了,那就是李隆基,要选新太子。

放在平时,这个太子谁都想当,但经历了李瑛事件,再加上皇子们都是看历史书的,知道李隆基此时只是想维持一个“门面”,甚至是选出一个太子,来和众皇子们“斗争”、“夺储”,以此来转移储君和君权的矛盾,而这个手段,后世的康熙就施展过,即是“九子夺嫡”。

所以在李瑛被赐死后,没人踊跃自荐,而既然没有人主动想当,李隆基就自己选,反正怎么选都是麻烦,他干脆就直接按着顺序选下去,就让自己的三子:忠王李亨即位。

这一个消息下来,李亨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

李亨被立为太子后,他能应对的方法就是两个:

一、老老实实当太子,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只要他不犯错,不争斗,熬到了李隆基驾崩,他这个太子就能从“傀儡”转正了。

二、伺机而动,找准机会下手,与其夹着尾巴做太子,还不如先把已经走向昏庸的父亲给赶下台来。

第二个方法说得轻巧,实则很难,所以在安史之乱前,李亨都是在用第一种方法做太子,夹起尾巴做太子,压根不去触碰李隆基的眉头,只可惜,连这点小小的奢望,李亨都满足不了,因为麻烦很快就找上门来了。

朝堂当时存在几对重要矛盾,其中皇权与储君的矛盾为大矛盾,其次就到了相权和储君的矛盾、外戚和储君的矛盾,一句话说完了,在开元盛世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又高度放权给宰相,又过分宠溺外戚,那么一切的压力,都在储君身上了。

首先是李林甫,他就看太子不顺眼。

李林甫乃是奸相,在开元朝后期做的坏事也不少,而唐玄宗不是真的不知道李林甫的人品,但基于帝王心术,他不想再像李世民一样,被群臣“锁住”,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他要自由,所以他就任用与政治清明相悖的官员李林甫为相。

这个人“口蜜腹剑”,搞权斗是一把好手,原先的李瑛被处死,本就有李林甫一份力在上面,他的目的就是让储君不好过,直到换上一个能跟他“合作”的太子为止。

李亨本不想参与争斗,却不知李林甫对其的不动于衷视为“挑衅”,于是乎,李林甫开始了对李亨的排挤。

对李亨的动手,李林甫推陈出新,他不再玩过去那些栽赃嫁祸的手段,他选择从另一条渠道隔山打牛,最终让唐玄宗自己干掉李亨,李林甫选择的这条渠道就是:李亨的后宫。

李亨第一任太子妃是为韦氏,韦氏乃是世家之人,其兄长韦坚当过长安令,在天宝初年任刑部尚书,颇有地位。

而韦坚当年有个朋友名为皇甫惟明,时任河西节度使,有着不浅的兵权,天宝五年,皇甫惟明亲自回到长安进贡,但他此行却没有这么简单,他顺便和唐玄宗打了小报告,说李林甫人不行,又趁机推荐自己的好朋友韦坚,踩一捧一,意图明显。

这件事就被李林甫知道了,李林甫开心地不能自已,因为皇甫惟明这就是给李林甫一箭双雕的机会。

于是乎,李林甫立即安排人举报皇甫惟明和韦坚“谋图大事”,这件大事,跟韦坚的小舅子,当朝太子李亨有关,这个事情一出,把唐玄宗吓了一跳,最终李林甫以自己的力量一下子除掉了韦坚和皇甫惟明,李亨为了自证清白,匆忙和韦氏离婚,博得唐玄宗的怜悯,这才逃过了一劫。

似乎是发现这一招有奇效,李林甫乐此不疲,随后又继续攻击李亨,从李亨另一位妃子杜氏的父亲入手,冤告李亨的岳父杜氏有“议论”东宫(指太子,居住在东宫)要取代九驾(指皇帝,天子的车舆是九驾)的言论。

这件事情直接把杜家一下子从头搞到尾,李亨故技重施,断尾求生,李林甫招招致命,他所倚靠的,正是唐玄宗那种猜忌的心态,与其说唐玄宗是帝王心术高手,将计就计的李林甫,又何曾不是“奸相中的奸相”。

后来一直到李林甫去世,李亨才从危险中缓一口气,旦李林甫去世了,杨国忠又来了,李亨疲于应付,但也不得不应付。

只是没当杨国忠祸害朝堂多久,少了李林甫所镇压的、杨国忠多次惹怒的安禄山就趁着唐玄宗与杨贵妃天天握槊、醉生梦死之际,发动三镇叛乱,勾结大量的草原民族、部落,挥师西进,这便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乃是唐玄宗帝王心术失控的最好表现,他可以纵容李林甫祸害百官,但不应该放任节度使,而且还是一个异族节度使掌握至高无上的兵权。

一开始,唐玄宗还是不肯相信安禄山造反了的,可当安禄山打到了潼关后,唐玄宗幡然醒悟,安禄山真的造反了,可醒悟之余,唐玄宗又开始自毁长城,他质疑同为异族的大将哥舒翰的战略布局,强行逼迫哥舒翰主动出击,最终造成潼关守军大败,唐玄宗只能出逃。

他出逃的时候,是半夜,他出逃的时候,带上了后宫、皇子中较为重要的,其他人都被瞒在睡梦之中,他出逃的时候,仅有三千军士,这一切,都是李亨的机会。

既然夹着尾巴做人那么危险,就是时候展现真正的野心了。

唐玄宗一步步变成这个样子,李亨是看在眼里的,于情,他对这个杀儿子的父亲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于理,唐玄宗的确已经不适合当皇帝了,什么“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终却酿造神州史无前例的大祸。

所以当唐玄宗一行人逃到了马嵬驿的时候,李亨就和唐玄宗身边最亲近的守将陈玄礼密谋除掉“杨氏兄妹”。

陈玄礼无比忠诚于唐玄宗,但他也知道,唐玄宗从一个伟大的皇帝变成这个样子,就是杨氏兄妹害的,于是答应李亨的联手,他一方面组织三千士兵,“制造”哗变,理由是杨氏兄妹造成一后果,请求唐玄宗诛杀二人,马嵬驿兵变,本质就是“逼宫”。

唐玄宗一听到士兵哗变,顿时明白了李亨和陈玄礼在暗中讨论的内容是什么,而唐玄宗也非常无奈,他知道,如果不除掉杨氏兄妹,就连自己的安全都说不准,因为这三千军队的妻儿家人都被“抛弃”在了长安城,此时也已经是阶下囚了,这一切,都是唐玄宗造成的。

所以他无奈同意,就这样,杨国忠想趁乱骑马逃跑被杀,杨玉环被赐上吊自尽。

得益于第一次成功的“合作”,李亨又想着引导陈玄礼帮助他此时取得“神器”,准备再发动一次“篡位”大戏,可谁知道,除掉了杨玉环后,陈玄礼立即向唐玄宗下回请罪,这个举动把李亨吓出一身冷汗,立即带着心腹逃走。

因为陈玄礼依旧忠诚于唐玄宗,那么接下来,陈玄礼只会对唐玄宗坦白全部他们之间的内容,李亨不逃,将会面临“叛逆”的罪名。

所以马嵬驿兵变,李亨本身的试探就几乎让他身陷绝境了,这已经反映了李亨当太子多年压根就没有存在过“安全”的处境之下,因此他只能北上,博一线生机,那就是依靠朔方节度使的力量,登基为帝,以收复长安,恢复中原的使命来牵引他们。

此法果真有效,马嵬驿兵变数天后,马不停蹄赶往朔方的李亨匆忙在灵武称帝登基,遥尊西逃的唐玄宗为太上皇,而这个时候,前几天刚反应过来李亨可能会“强行登基”的唐玄宗,恰好写好一份任命李亨为大将军的文书,却不知,李亨登基的消息更快来到。

当他知道李亨登基后,他也只能感叹一声,把原先准备架空李亨的文书毁掉,重写了一份“禅让”的典册,唐玄宗明白,此次大乱,他的大势已去,与其最后和李亨斗法,还不如让李亨收拾这个烂摊子,所以决定李亨命运的,正是北逃朔方,不休不眠的这几天。

结语:

李亨也是古代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以“太子”的身份,面对着强势、盛世的皇帝父亲,一直坚持到登基的皇帝,旦李亨的登基,本身有着一些“篡位”的色彩,可见面对长寿的天子,太子的处境有多艰难。

但不得不说的是,李亨最终能够成功,很大程度都是李隆基的腐朽,还有他的平乱的决心,与其说李亨是自行为帝的,更不如说李亨代表着大唐当时的“大势”,除了皇帝唐玄宗荒唐以外,几乎所有的文武百官,都一心强国,驱逐叛逆的决心,这是唐太宗以来,一直流传的大唐精神。

后来死守睢阳的张巡,就是以这种精神牵制了安禄山整整十数万的大军,而后英勇就义,当唐玄宗归来后,听闻此消息,呆呆伫立良久,而后小声抽泣,他也知道惭愧的,好好的盛世落得如此下场,最重要的是,一个小小的县令都有如此爱国之志,可大唐最荒唐的人,却是他这个皇帝。

所以“五十年太平天子”,最终只是成为了笑话,安史之乱,经历了唐肃宗、代宗两代皇帝,才稍微扑灭了火焰,可惜的是,大唐却不复曾经的繁华了,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衰败和分裂。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在逼着老爹做太上皇的人物中,唐肃宗李亨无疑是比较失败的一位:即便他擅自称帝,将唐玄宗李隆基甩在了一旁,自己却差点死在老爷子前头。正因如此,不少人打趣说:事实证明,李亨的身子骨没有李隆基禁折腾。

此话诚然不虚。唐玄宗的骄奢淫逸,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后妃一大把,儿女成群,晚年还能把杨玉环诏入宫中,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当然,身子骨这事儿,也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李亨能不能顺利登上皇位,同样十分玄乎。

唐玄宗的猜疑心很重,第一任太子李瑛原本也没有什么过错,竟然在武惠妃等人的谗言和设计下被废,半月后又被赐死。而且,连同李瑛一起被赐死的,还有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这三人可是李隆基的亲骨肉啊!此事便是震惊朝野的“三庶人事件”和“一日杀三子”。

由于前任太子被杀,李亨算是捡了个便宜。不过,即便坐上太子,他心里也不踏实。毕竟,有这么个生性多疑的老爹,而且身边那么多兄弟觊觎储君之位,没准儿什么时候也就如同李瑛一样,被一撸到底,然后来个恩赐自尽。

但李亨的幸运并未在此止步,谁也没有想到,安禄山有一次“帮”了李亨。由于眼见唐玄宗昏庸无道,加之自恃手握重兵,安禄山突然发难,掀起了安史之乱。在评叛过程中,唐玄宗瞎指挥,先是斩了封常清、高仙芝,之后又逼哥舒翰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结果痛失潼关,长安失去门户。

潼关失守的消息传来,唐玄宗吓得连夜逃窜,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人向西南狂奔。结果,禁军怨声载道,在马嵬驿发动哗变,杀死杨国忠,缢死杨贵妃,唐玄宗老泪纵横却连个屁都没敢多放。

马嵬驿事变后,唐玄宗执意继续逃窜,但百姓苦苦哀求。无奈之下,李隆基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留下主持平叛。也正是这一决策,使得李亨彻底拥有了掌控李唐政权的资本。数月之后,太子李亨宣布登基,把唐玄宗隆基晾在了一边。

李亨登基后,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太上皇,却也是敢怒不敢言,过得十分憋屈,身边仅有老太监高力士还算忠心,一直陪伴左右。然而即便如此,李隆基的身子骨已经十分结实,在极度郁闷的情况下,硬是活到了公元762年夏天,而唐肃宗李亨则在不久后也离世。

所以说,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和马嵬驿兵变,太子李亨登上皇位的希望极其渺茫:

  1. 以唐玄宗的猜忌心和诸皇子之间的斗争来看,李亨的太子之位不一定能长久;

  2. 李隆基和李亨的身子骨来看,如果李隆基舒舒服服地继续做皇帝,没住李亨还真不一定能熬过自己老子。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大火,将唐朝的历史带火了一把,纵横也在一直解读这部剧,顺便解读了不少中唐时期的人物关系。

《长安十二时辰》将故事背景设定在唐玄宗执政的天宝三载,距离安史之乱仅仅十多年,可以看作是盛世最后的挽歌,与其说《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古代反恐悬疑剧,不如说是唐代政治权斗。

圣人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时候,可以看作是脑袋秀逗的皇帝了,在开元盛世后自认为对自己的统治十分满意,因此在开元二十九年改年号为天宝,想要颐享天年,当时李隆基正好六十岁,可以说是不太中用了。

按照道理来说,如果皇帝倦政,可以采取无为而治,逐渐退位让贤,结果李隆基却并不是对儿子很放心的一个人,他甚至认为威胁他皇位的只能来自他的儿子。

李隆基的这份敏感其实也并无道理,毕竟李隆基的登基之路,可以形容为拿着一把片刀从蓬莱一直砍到南天门,七天七夜没合眼的那种,能够在唐代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最终获胜,并且站稳脚跟的,也不是个善茬子。

正所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李隆基的政治斗争是其一生的主要使命。

李隆基一朝有两位太子,本来太子之位并不是李亨的,而是李瑛的,李瑛封为太子本来没有什么大过,但是在开元年间却带甲入宫,被李隆基定性为意图谋反,废除之后就赐死了,这件事除了太子李瑛之外,还有鄂王李瑶、光王李琚。

关于这三个皇子为什么带甲入宫,《新唐书》和《旧唐书》记载并不明确,一种说法是李隆基的宠妃武慧妃设计陷害,反正最终结果是李隆基一天之内杀了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

这种心狠手辣程度,放眼整个封建王朝帝王史都是很难存在的事情,汉武帝曾经逼得太子刘据造反,刘据死后,汉武帝还反省了一下;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造反,李世民亲自求情免除死罪;只有李隆基最牛叉,还没确定李瑛是不是造反,就给赐死了。

所以,李隆基是一个不信任自己儿子的人,相比于儿子,李隆基更信任宦官、武将、和大臣。

唐朝的太子难当,李隆基的太子更难当。

李亨这个太子之位,虽然是捡来的,但是并不好当,搞不好就要掉脑袋,这一点他是深知的。担任太子期间,李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因为点过错就被性命堪忧了。

但是朝臣却并没有打算放过他,对李亨立太子没有拥立之功的李林甫因此想要搞掉李亨,对此进行政治迫害,导致李亨年纪轻轻差点就精神失常了。

李林甫好不容易被扳倒,替代李林甫的杨国忠依然看李亨不顺眼,多次对其进行打压,也多亏当时李隆基岁数大了和杨玉环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要是真有个儿子,我估计李亨的结局死的比赵四他爹都惨。(总有人问我赵四他爹死的到底有多惨,赵四他爹在房顶往下后空翻,脸着地,你说有多惨)

在狗血的政治斗争,李亨内心逐渐变得强大,在安史之乱后,果然玩了一把大的,策划了马嵬坡兵变,尽管上反对太子李亨的人大臣都被如数杀死,杨国忠也在其列,杨国忠死后,大将陈玄礼代表士兵逼宫李隆基赐死杨玉环,李隆基也只得照办。

马嵬坡兵变之后,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李隆基跑到四川,而李亨赶到灵武取得军权,立即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如果严格追究起来,李亨是擅自登基,等同于政变,但是当时李隆基大势已去,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也就没有心气跟李亨斗下去了,对李亨登基也就采取事后默认的态度了,事实上,唐太宗李世民比这个手段都强硬多了,照样登上皇位,所以,唐代皇位接替再狗血,也得按照剧本来。

比较有意思的是,李亨差点死在太上皇李隆基的前面,可以说也都是拜李隆基所赐,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李亨的身体条件变差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唐朝的太子本身就不好当,李亨遇到的又是这么一个坑儿子的爹。

唐肃宗比唐玄宗晚死半个月,那么假如没有马嵬兵变,唐肃宗还有没有机会做皇帝?

唐肃宗李亨,原名李嗣升,后又改名李浚、与、绍、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本来,这太子的尊位是无论如何也轮不上李亨的。其中也有一番争宠夺嫡与阴差阳错,挟私陷害的宫廷内幕更是难以避免。

史载,唐玄宗共有30个儿子,他在位当皇帝的时间长,多欲浪漫,内宠众多,即使被立为太子,也很难熬到登基称帝的那一天。唐玄宗最早立的太子是李瑛,其母是张丽妃,原是娼妓出身。后来武惠妃宠冠后宫,生子寿王李瑁,为了让儿子继承皇位,便唆使自己的女婿驸马都尉杨洄进谗诽谤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阴欲谋反。唐玄宗居然听信谗言,一日中接连诛杀三子。然而,武惠妃害人却不利己,不久也病死了。其子寿王李瑁的储君梦也随之化为泡影。

在余下的诸子中,李亨年纪最长,遂于公元738年被玄宗立为太子,他很幸运,也算“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了。然而,他被立为太子也并非好事,马上就成为激烈宫廷夺嫡之争的众矢之的。宰相李林甫素喜攀龙附凤,他曾为谄媚权倾后宫的武惠妃,极力建议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今见李亨被立太子,害怕将来不利于己,于是千方百计陷害李亨,虽未得逞,但不断袭来的明枪暗箭却使李亨惶惶不可终日。后来又有杨贵妃、杨国忠擅权为患。李亨就这样胆战心惊地在储位上苦苦煎熬了18年之久,随着“安史之乱”的陡然爆发,他总算脱离玄宗自立,好不容易结束了这段提心吊胆、不堪回首的日子。

可以这么说,若没有安史之乱及马嵬兵变、明皇幸蜀,唐肃宗李亨有没有机会登基称帝还很不好说。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暴发。当时海内承平日久,唐军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军备废弛,百姓亦是数代不识兵革。安史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官军望风披靡,迅速崩溃瓦解。唐军大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时,大唐潼关以东的半壁江山已经被叛军攻占,唐玄宗惊恐万状,率亲信大臣自长安出逃,准备翻越秦巴山脉到蜀地(今四川)避难。一行人栖栖遑遑逃到马嵬坡时,禁军将士突然聒噪不前,请杀引发叛乱的祸首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否则不再护驾前行。玄宗不得不忍痛割爱,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丞相杨国忠亦死于禁军将士的乱刀之下。史称“马嵬驿兵变” 。

此前,太子李亨奉命在后安抚百姓及处置善后事宜 。“马嵬事变” 后,唐玄宗一行继续仓惶往巴蜀方向逃去。奉命暂时留守的李亨,突然被推向前台,在其率领的队伍中,一场有关大唐社稷安危的决策正在酝酿发酵中。

父老百姓及留守将士叩马进谏太子李亨道:“吾等愿率子弟随殿下东进破贼,取长安。若殿下赴蜀,谁为中原百姓之主”?李亨之子建宁王李倓、广平王李俶及宦官李辅国等均持此议。在众人的拥戴下,本欲随父西去的太子李亨终于决定留下率众平定叛乱,收复失地,遂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玄宗则继续西逃,途中分拨后军2000人马给太子统辖。史载,公元756年7月甲子日,太子李亨于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年号“至德” ,遥尊逃至成都的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肃宗在灵武即皇帝位后,任杜鸿渐、崔漪为知中书舍人事,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因事起仓猝,制度草创,文武官员不到30人,直接控制的地区不过河西、陇右、顺化、天水、扶风等区区数地。这个流亡小朝廷规模虽然有限,但总算撑起了唐朝廷的招牌不倒,使各地仍在坚持抵御安史叛军的唐军势力望有所归,战有所为,并给了他们一线光复大唐的希望。

在常山率子弟抗击叛军的颜真卿听说肃宗即位,大为感奋,以蜡丸奉表送往灵武,肃宗以他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诸道得知肃宗即位,均觉复国有望,于是率军拼死反攻被叛军攻陷的长安。大唐百姓也日夜盼望肃宗出军收复长安。京畿豪杰亦相率偷袭安史叛军。安禄山、史思明虽然一举攻克唐都长安,但由于民众反抗,此起彼伏,势力所及仅长安附近的一小片地区。

至德元年(756)五月,安史大将令狐潮率军围攻雍丘,守将张巡精血守城,屡挫叛军,使其久攻不克,损兵折将 ,不得前进一步。次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遣部将尹子奇率13万大军进攻睢阳,守将许远力战不支,求援于张巡,张巡与许远合兵仅6800人死守睢阳,二人激励将士,昼夜浴血苦战,最后粮尽援绝,官兵竟以战死者人肉为食。前后大小400余战,毙敌多达12万。睢阳陷落时,安史叛军已经丢掉了长安, 因伤亡甚大,实力迅速衰减,已无力南进了,遂使江淮地区免遭叛军的践踏。

唐肃宗即位后,开始调集各路人马,进讨安史集团。河西节度使李嗣业、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相继率部进援灵武,宿将郭子仪亦率5万大军自河北开至。肃宗还派人至西域、回鹘借兵。从此唐军军威始盛。唐肃宗以皇子广平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今太原)留守,驻防河东。

然而,肃宗李亨没有经略天下的才干,又无知人善任的慧眼。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听信宰相房琯的妄言,让毫不知兵的王琯统帅军队,结果被叛军打得一败涂地,长安再度失守。

至德二年(757),郭子仪率军攻克河东郡,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形势出现好转。陇右、河西、安西、西域及回鹘大军汇集凤翔,从江淮筹集的粮草军饷亦源源不断运至汉中。肃宗以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准备再度收复长安。

此前,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弑杀,庆绪自称皇帝后,史思明驻守范阳,拥兵自重,不服调遣。安史叛军起了内讧,逐渐分裂。

同年9月,回鹘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率4000精骑驰往凤翔,协助唐军平定叛乱。同年,唐军集结15万精锐,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殿后,与10万叛军激战于长安以西。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双方鏖战半日,安史叛军抵挡不住,开始溃败,唐军乘势捣入长安,再次克复首都。郭子仪在关中大破15万叛军。安庆绪见大势已去,仓惶逃回河北,唐军遂一举收复洛阳。

安史叛军接连丢失两京,安庆绪退守邺郡,与驻范阳的史思明勾心斗角,矛盾愈发激烈。

乾元二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稳定内部后,再次卷土重来,洛阳及附近郡县又被其攻占。彼时李光弼代替郭子仪为元帅。上元二年(761),史思明在邙山大败李光弼,并乘胜进击长安,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斩杀。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叛军内部更加分崩离析,从此再也没有力量向唐军发起攻击了。

肃宗一朝,虽没有彻底平定安史叛乱,但总算是在危难时刻支撑起了唐朝这个“烂摊子”,并从安史手里夺回了长安、洛阳两京,基本恢复了唐王朝的统治。然而肃宗并非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相反还有些平庸,他在位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严重的过失和后患......

肃宗至德二年(757), 玄宗从蜀地回到长安,住在兴庆宫。彼时擅权的宦官李辅国与张皇后狼狈为奸,生性懦弱的唐肃宗只得听之任之。宝应(上元)二年(762),肃宗病重,张皇后为了继续专权,与李辅国反目成仇,并欲杀掉不愿配合的太子李倓。李辅国率先发难,率甲士截留太子,抓捕张皇后党羽百余人。张皇后闻变,逃入肃宗寝宫躲藏。李辅国率兵入寝宫威逼张皇后出宫。肃宗李亨受此惊吓,病势突然加重,当天即崩于长生殿。李亨共在位6年,歿年52岁。

上元三年(762)四月五日,唐玄宗死于太极宫神龙殿,年77岁。风流一生的他仅比其子肃宗李亨早死半个月。

(插图源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