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张爱玲吗?

以前只知道张爱玲是个很个性很厉害的女作家,(主要是听人家讲或者自己看到对她的简单评价),随着慢慢对她的了解。发现她并不是我想象中那般完美,对亲弟弟及家人的冷漠让我惊讶,经历过爱情的我也不像之前崇拜她“睇到尘埃的爱”那些句子一样,看好她对胡兰成的爱,感觉到底还是因为她太自私才会那样…你怎么认为她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

比起喜欢,越了解她,我就越心疼她。

张爱玲一生才华横溢,笔下生花,却一再被辜负。负她韶华,负她赤诚,却又说她最冷血。

因为情深所以不寿,她的一生,其实最吃亏的,便是太崇拜感情。

一、不幸的童年,影响一生

海明威曾说,一个作家养成的前提条件---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童年时期,母亲的缺位埋下了张爱玲缺乏安全感的种子,父亲的家暴,致使她一生的冷漠孤绝。

少女时期,她曾被父亲关在小黑屋里长达半年之久。得了痢疾,差点没了命,她费尽力气逃去母亲那里。母亲送她去读书,她以为终于获得了新生,又因为学费有限,张爱玲在学校过得很拮据。

但她的学习成绩却是出奇的好。一位历史老师很是欣赏她,在得知她的遭遇后,自掏腰包送她800元奖学金。张爱玲很高兴,跑去与母亲分享,母亲说:

“你先把钱放在我这里。”

第二天,母亲在棋牌桌上输掉了这笔钱。

“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她抛弃了亲情,抛弃那些痛苦的回忆,把自己包裹起来,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像一株野藤般肆意生长。

我的冷血,都源于你们的不爱。

二、因为爱情,低入尘埃

在认识胡兰成之前,她没有爱情。所有的风花雪月,都是凭想象而来,或者说,是她对爱情的憧憬。

在经历了亲情重创,双亲决裂,张爱玲的内心便住下了一个脆弱女孩,渴望爱,渴望柔情,渴望有人能读懂她,明白她的冷漠,识破她的坚强。

她太渴望拥有一位如父亲般无限关爱和包容她的爱人了。她所深爱的胡兰成跟她的父亲一样,清瘦的面庞,古典才子的气质和满腹才华,使得少女怀春的张爱玲初见便已沦陷。

初遇胡兰成时,张爱玲才23岁,还没有过恋爱经历,而胡兰成却已经有过两次婚姻,有几个孩子。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胡兰成很健谈,知道怎样才能更惹得女人喜爱。他身上风流倜傥翩翩洒脱的才气更是致命的吸引力,两人初次相见竟交谈了四五小时,谈笑风生间他撞破了张爱玲固守城池的心墙。

在送张爱玲出门时,胡兰成目光灼灼望着张爱玲说:

“你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这份暧昧的冒犯,惊得张爱玲心底生出崇拜。她送题字的照片给他,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爱一个人能有多卑微?大抵就是

“我想过,你将来就只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

后来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婚书曰: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是张爱玲撰的,后两句是胡兰成撰。张爱玲心动不已,欲付终生。

三、感情,都是千疮百孔

胡兰成的多情,张爱玲是早有耳闻,但她以为自己能够成为例外。

她在爱情里,近乎永远是那种任凭你来去的姿态,胡兰成晚年也在书中说道,

“我已有妻室,她并不在意,再或我有许多女友,乃至携妓游玩,她亦不会吃醋”。

于是,胡兰成称她为“九天仙女”。

也许开始这份不同于寻常女人的做派吸引了胡兰成,可这世上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与婚姻。给你自由是爱,霸道占有亦是爱,张爱玲又或许是妄想着迎合胡兰成的多情来守住他的爱,守住他曾说的现世安稳。

到最后,无限制的容忍造就了胡兰成的无赖,不仅花她的钱,还用她的钱养别的女人。可是这些,还不足以使她下定决心离开。

后来胡兰成流亡期间,与范秀美结为夫妻,二人一路逃亡,二月时节,张爱玲心心念念生死未卜的胡兰成,冒着战火千里迢迢辗转来乡下看他。

结果却是,张爱玲住了旅馆,只有白天才能见着胡兰成。因为晚上,他还需要陪着范秀美,宛如古代皇帝临幸一般。

薄情至此,张爱玲也只是将所有委屈生吞进肚。

有一回,她给范秀美画像,画至嘴角,忽然停笔不画了,她说:

“我画着画着,只觉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一惊动,就再也画不下去了,你还只管问我为何不画下去!”

卑微至此,再难委曲求全。

第二天,张爱玲乘船离开,临行前,张爱玲寥寥数语,全然道出数不尽的心酸和委屈,

“倘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不会去寻短见,也不会爱别人,我将只是自我萎谢了。”

念于他流亡期间急需用钱,不忍他受苦,张爱玲给了他30万的分手费。

一次又一次的为爱隐忍,卑微进尘土,开出花来,他却不看一眼,她退出了,还于他人间风流。

胡兰成一生阅女无数,八次婚娶,数不清的露水情缘。他把爱情和风花雪月分的很开,他用自己特殊的艺术品位,将所有苟且,美化成旷世风流,将所有薄情,合理化为人性与机遇。

对于自己的风流情史,胡兰成并无丝毫不安与愧疚,也许他认为,多情本无罪,真正痴傻的是那些轻易把爱情与生死相连的人。

你喜欢张爱玲吗?

张爱玲写了一辈子的爱情,奈何自己不懂爱情

提到张爱玲,我们脑中立马浮现她写的那些小说:《色戒》、《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倾城之恋》等等。可以说张爱玲是近代爱情小说的佼佼者,她的小说中道尽了爱情的真相,写尽了爱情的苦涩,胡兰成说张爱玲“鲁迅后有她”。她把爱情世界里的哲理写成了一本本缠绵悱恻、凄婉动人的小说,至今那些女主人公依然活跃在小说中,让人记忆深刻。

张爱玲写小说时候那种透彻,让人觉得她是看明白了爱情的真谛,明白了爱情的本质。可是现实中张爱玲依然一生错付了胡兰成。如果说胡兰成很优秀俊美,张爱玲爱他爱的痴狂还情有可原,可是胡兰成论相貌不算出众,论才气比不上张爱玲,更不上民国时期人才辈出的文坛才子,论地位不过是汪伪政权一个小小的官吏。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男人,张爱玲把他爱到骨子里,前半生一直与他纠缠周旋。胡兰成在热烈追求,得到张爱玲以后,依然和别的女人打情骂俏,甚至在张爱玲眼皮子底下“养女人”。

可能问题不是出在胡兰成身上,更多是在张爱玲本身。

张爱玲出身没落名门,父亲从小就暴虐,自此养成了张爱玲敏感的心理。在家中并不得宠,母亲又去海外留学,回国后和父亲离婚继续潇洒度日。张爱玲在这种亲情的夹缝中,自己孤单成长。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特立独行,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出走的娜拉”,母亲的自我,也带给了张爱玲童年的悲哀。张爱玲在书中多次提到母亲对她的深深的负面影响,她甚至很难和母亲亲近,她对母亲在内心深处爱恨交织。甚至是黄逸梵即将病逝时,要求见张爱玲最后一面,张爱玲也只是寄过去一张一百元美钞,不在过问。

母亲的缺席,父亲暴虐,最终造成了张爱玲成年以后的自卑。她不轻易与人交往,可是一旦认准一个人,就犹如飞蛾扑火一般。

当遇到仰慕她、赏识她,给她极度赞美的胡兰成,张爱玲就把真心一丝不剩的全部交付出去。胡兰成对于张爱玲是不是爱情?其实不是,他只是仰慕,得到张爱玲也只是为了虚荣。当胡兰成看到张爱玲爱他爱到尘埃里的时候,胡胡兰成打心底觉得不屑,他要的是一个高冷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才女。而感受孤苦冷清童年的张爱玲却爱的炙热,这把爱情的火烧的胡兰成只能选择逃脱。

其实童年缺爱的女孩,在成年以后会急切的想要通过亲密关系弥补这种缺失。这种女孩会像吸血鬼一样从伴侣身上吸取安全感,吸取她内心渴望的一切。但是这种被需要,在对方看来只有压迫,没有丝毫的享受。其实胡兰成最后的逃避,也是情有可原的,只是方式有点渣。胡成兰不敢正面去告诉张爱玲她的问题,他也不敢正式提出分手,选择的是一次次的触及张爱玲的底线,一次次的出去偷情,养情妇,让张爱玲落得孤苦一生。

张爱玲的才气是无可比拟的。如果论人生的得与失,张爱玲可能一生的幸运就是才气,一生的不幸就是太自卑敏感,可是如果内心不敏感细腻,怎么写出那么多爱情故事,道尽那些爱情哲理,参透那些爱情背后的真谛。

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张爱玲

你喜欢张爱玲吗?

对张爱玲,喜欢里透着心疼。都说不幸和坎坷更容易催生出一名伟大的作家,我看张爱玲真是应了这句话。张爱玲长的还没普通人好看,奈何人家是个有才情的女子。就像周杰伦,好多人调侃说周杰伦如果生在农村,恐怕连媳妇儿都娶不上。可是人家靠的是才情,不是脸蛋。

原生家庭造就了张爱玲偏孤傲的个性:

张爱玲虽然出身显赫,但童年很不幸。父母离异以后,母亲出国,父亲又娶了一房太太。张爱玲和弟弟的不幸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挨打挨骂都是家常便饭,没有什么稀罕的。最严重的一次,张爱玲被关了半年的禁闭,最后是逃出来的。

张爱玲的婚姻如她笔下的作品不尽如人意:

张爱玲有过两段婚姻,一段和胡兰成,一段和赖雅。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恋情了。低到尘埃里的爱终究是开不出花儿来,胡兰成最后还是辜负了张爱玲的一片深情。胡兰成一生有过八个女人,对他来说张爱玲不过是八分之一。而对张爱玲来说,她曾盼着能和“一生一世一双人,共赴白头。

笔下结局最美好的作品莫过于《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作品结局大多悲剧收场,透着凄凉和无奈。

《半生缘》里的曼桢和世钧再见面已恍如隔世,从前是再也回不去的曾经了;曼璐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牺牲了青春、尊严和爱情,死不瞑目。

《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被亲人卖进大户人家,渐渐扭曲了人性,甚至看不得亲生儿女过的好。

《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和范柳原倒是做了一对烟火夫妻,虽不尽人意,在那样的年代,这无疑是白流苏最好的结局与归宿了。

喜欢张爱玲因为她是一个有才情的女子,她用犀利的笔锋剖开了男女情爱里的秘密,以及人性里的复杂和阴暗。

你喜欢张爱玲吗?

对于张爱玲,欣赏她的才华,但对于她的冷漠,有些心疼。

先来说说张爱玲的才华, 张爱玲的小说更多带点小资的情调,虽历经战乱,张爱玲的小说,她的视角更多的是投放在与她相似生活层级的人物身上,落魄女学生,新旧之交的少奶奶,纨绔公子哥等。

她用她那犀利的笔,精准的词,像一把小刀一样,一点点抽丝剥茧细致地刻画出有关人性的东西。比如她笔下性情扭曲的曹七巧,堕落的葛薇龙,倾城之恋的白流苏,畸形恋父情结的言丹朱等人物,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往往如她本人一样,有一种疏离和病态化,荒凉而压抑。

你看她写曹七巧:

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看人性看得透彻,她是清醒的寂寞人,愈看得明白,愈活得孤独,她只用她的笔当做手术刀一样,把复杂的人性一点点解剖。

再来看看张爱玲的文字,还是拿《金锁记》中的一处文字为例:

长安悄悄的走下楼来,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张爱玲的文字,带着一种灰扑扑的压抑,就像是一座阴冷的古墓,文如其人,很少见张爱玲文字里透出的欢快与跳脱,她的文字里藏着一种陈旧的没落感,一如她曾生活过的父亲的家。

她古典文学功底颇深厚,有美术底子,描摹人物场景,如瓷瓶雕花一般细致精巧,读起来让人口舌生津,如临其境。

但是诚如题主所说,张爱玲身上有一种浓厚的冷漠气质, 她与父亲,母亲,与唯一的弟弟,几乎都形同陌路。

她活成了一支没有根的浮萍,几乎一生漂泊。

但是对于这样的张爱玲,我是无比心疼的。

张爱玲有句话:如果你了解我的过去,也许你就会明白现在的我。

张爱玲的内伤来自于不幸的童年,来自于寡情的父母,来自于被背叛的卑微的爱情。

童年的不幸,有人要花一生来治愈。 婚姻的不幸又加剧了她的这种悲凉。

张爱玲与父亲关系冷漠,还要从张爱玲的家族说起。

李鸿章将22岁的小女儿李菊耦嫁给40岁的饱学之士张佩纶。

张佩纶去世后,李菊耦一心也想把儿子张志沂培养成一个饱读经书子赋的才子,活在新旧之交时代的张志沂背了一肚子的古文诗赋,做些八股文章,可谁承想,所学一切都是一肚子无用的东西。没学到什么改良社会的本事,相反却把前清遗老那一套学会了,一副纨绔子弟模样,爱虚荣,抽大烟,喝花酒,逛欢场,养姨太太。

偏偏他的妻子黄逸梵,不是个传统守旧只会忍的女子,她做法新派,她要追求自由与新生。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她的妈妈就借口和姑姑张茂源一起出洋留学。

之后黄逸梵回国,张志沂似有痛改前非之心,他在大病一场之后决心戒掉大烟,眼见一家人即将欢喜团圆, 张志沂又耍起小心机,他不愿支付家庭生活开支,只想妻子把钱花光,再也没有机会离开自己。

其结果是这样短暂的幸福,很快被打破,夫妻没有破镜重圆,反倒越闹越僵,整日争吵不断,直至离婚。

张爱玲姐弟跟着父亲生活,最初父亲和张爱玲关系还算可以,父女甚至合写了一部《摩登红楼》,张志沂还给女儿的新版红楼梦拟了章目,对于女儿的写作才华也是欣赏有加。

但是随着父亲的再婚,张爱玲与父亲的关系日渐紧张。

父亲再婚对象孙多慈,陆小曼的闺蜜,为人刻薄,言语尖酸,总是挑拨父女之间的关系。

张爱玲想要出国读书,在母亲那里暂住几天,回来之后,继母就各种找茬,张志沂不明就里,内心气恼养了这么久的女儿,跟自己不一条心,在亲妈的撺掇下要出国,所有对妻子的不满,对女儿的不满统统都发泄出来,几乎把张爱玲打个半死。

张爱玲要报警,张父就把她监禁了半年,生痢疾病得要死也不给请医生,还是在张爱玲乳娘的帮助下,张爱玲才从那坟墓一样的家逃了出来。

有这样的经历,换做谁,内心都会是一个巨大的伤口。

张爱玲后来除了向父亲要过一次学费,此生再也没有和父亲相见。

关于这段经历可以看下根据三毛的剧本拍成的电影《滚滚红尘》。

再来说说张爱玲的母亲,张爱玲的母亲,自己的人生比儿女重要,她会抛下一双儿女去海外留学,她在离婚后也会为了自己的爱情远走它国。

她也许爱张爱玲,但那种爱比较稀少,她希望把张爱玲培养成一个自信摩登的姑娘,但是张爱玲胆怯笨手笨脚,渐渐连她都嫌弃自己的女儿起来。

张爱玲作文获奖的奖金,她拿来打牌,一转手就输光了。

张爱玲忍受过没钱的窘迫,忍受过没钱带来的情感的荒凉,所以她变得世俗而功利,她说出名要趁早,一点也不遮掩自己那颗功利的心。

这不过是她追求自立的一种途径啊。

之后的张爱玲靠着一支生花妙笔,在上海文坛,香港文坛,闯出一条路,凭着稿费,自食其力。

张爱玲与母亲的关系也一直没有缓和,黄逸梵病重想要见她,她也没去。

她母亲给她留了3口大箱子,张爱玲领回了母亲的遗物。

每一次看见摆在家里的箱子,张爱玲不禁怅然若失,这一生与母亲的爱恨交织,终是生命的大窟窿。

张爱玲与父母关系如此凉薄,她的整个人生都透着荒凉,更毋论说与弟弟张子静的关系,小时候两人如同生活在父亲炮制的坟墓里,再后来,张爱玲逃离了那个家,弟弟依然在那里受难。

她之后求学,卖文为生,一生漂泊,对于弟弟想必也是牵挂,但是在她心里,对于亲情,对于家的温暖,已经淡漠得看不见影子,对于万事万物,除了让她冰冷的心回春的爱情,她对一切都持冷漠态度,包括唯一的弟弟。

最后说说张爱玲的爱情。

缺爱家庭成长起来的女孩,往往对爱不顾一切,要么爱得卑微,要么伪装着嚣张,把对方攥得紧紧的,生怕失去。

张爱玲是 变得卑微。

遇见他,把头垂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在尘埃里开出一朵花来。

多像一个自卑的暗恋者。

一个情场老手,一个老狐狸,碰上一个情窦初开的女人,一只渴望温情的小羊羔,张爱玲注定是沦陷的。

“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以为胡兰成最懂他,胡兰成许诺她“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她也信了他的鬼话。

胡兰成被划为汉奸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时候,还不忘处处留情,勾搭房东少妇,引诱女护士。

张爱玲千里寻夫,却被胡兰成当面情人面,指着说,“这是我表妹”。

骄傲如张爱玲,总是高高昂起头颅,在此时把自己置于如此卑贱地步,她甚至也默许了胡兰成提出的三人行。白天胡兰成陪她,夜晚宿睡在范秀美房里。

张爱玲心底的伤口有多惨烈,那撕心裂肺的背叛之感,那恬不知耻的龌龊,她都忍了,咽了,到最后忍无可忍,才决绝跟胡兰成断了,断了的时候还把自己20万的稿费附赠给渣男胡兰成,权当生活费。

张爱玲后来远走美国,失去了上海的写作土壤,抑或是沉浸在自我疗伤之中,张爱玲后来的文字,远不如前期那样充满张力,那样精巧细腻,失去了灵气,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

张爱玲似乎偏爱老男人,胡兰成大她14岁,后来嫁的剧作家赖雅大她24岁,张爱玲似乎一直在寻找一种父爱式的温情。

1995年,张爱玲一袭旗袍躺在公寓的地板上去世,死后几天才被人发现。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哦,上面爬满了跳蚤。

张爱玲的一生都有跳蚤在爬,她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安宁,心灵的平静,她有的只是透骨的凉意,无人懂,无人惜。

也许最后的时光,赖雅给了她短暂的温情,但赖雅后来中风,张爱玲一直照顾瘫痪的赖雅,直到他过世。

回顾张爱玲一生,看她的遭遇,她只是用冷漠筑起一层保护墙,她没有变得人格扭曲,或者自我堕落,就已经不错。

她用自己的才华撑起了自己荒凉的一生,换做其他同样遭遇的女人,只怕不是堕落就是毁灭。

这样的张爱玲也许让人喜欢不起来,但是她的遭遇,她活着的姿态,她的绝世才华,足以让人折服。

你喜欢张爱玲吗?

对张爱玲是日久生情的喜欢。

最开始接触张爱玲,可能只是课外读物里遇见的一些片段,恰巧迎合了高中生那种小文青伪伤感的爱好取向。读过是这样,也就是这样,不遗余味。

大学时舍友买了整套的张爱玲全集,因处于对文学的新奇期,陆陆续续读完她的书,还是大二。一个似醒非醒很微妙的时间,囫囵着为了读而读完了。个中人物、感情、心境、作者,我全然感受不到。只觉得琐碎至极,所有热情都在琐碎里消磨殆尽。

再读她的部分作品时是大三,张爱玲精读课。彼时正置身于一段柏拉图式的情感中。会为了范柳原一句“今夜的月色真美”而心动,会觉得“你看起来像个药瓶”好浪漫。会心疼薇龙倔强的一句:“我喜欢你,关你什么事。”会在振保三观被推翻时与他一起感到悲凉,也会在曼桢说“三年五年,就是一生一世时”感到绝望。感情的细腻在字句间轻舞。

真正走近她是在老师说 张爱玲是最反文艺的人 后。大抵是因为这句话,我才开始有点懂了张爱玲。在大多数人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时,她却在强调人生安稳的一面。

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自己的文章》

首先想分享张爱玲《霸王别姬》中的一段。一篇以虞姬为第一人称的微小说,而故事则发生在她自杀的前一天晚上。

——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她将穿上宫妆,整日关在昭华殿的阴沉古黯的房子里,领略窗子外面的月色,花香,和窗子里面的寂寞。她要老了,于是他厌倦了她,于是其他的数不清的灿烂的流星飞进他和她享有的天宇,隔绝了她十余年来沐浴着的阳光。她不再反射他照在她身上的光辉,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当她结束了她这为了他而活着的生命的时候,他们会送给她一个“端淑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一只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和三四个殉葬的奴隶。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

我时常想,到底是多通透的姑娘,才会在十七岁便活得这么明白。冷静又克制,不着点滴于情绪的波澜,却又让人仿佛亲身经历了时代赋予的冷漠、血腥与残酷。

其次,想分享《留情》,发表于1945年,张爱玲认识并与胡兰成相爱的第二年。小说截取了再婚夫妻生活的中的一个小片段,敦凤的心思承转展现得淋漓尽致,结尾的一句: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每次读到,都会串想到她在《天才梦》里写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平凡庸俗在苦难的真谛里被拔高。

最后想单独谈谈顾曼璐,《十八春》里我最心疼的人,没有之一。为了承担家庭重任,放弃了爱情青春,做了舞女,人老珠黄却又被家人嫌弃,没办法嫁给了不安分的祝鸿才,忍受着心爱的豫瑾爱上自己的妹妹,忍受着祝鸿才觊觎自己的妹妹,最后在悔恨绝望与病痛中逝去。曼璐的变态心理是有迹可循的,曼璐的一生是可悲可恨亦可怜的。

张爱玲的文字,处处充斥着这现世里琐碎庸常的人生,芜杂荒凉的女性命运。于乱世里一个个活现起来,在孤岛上海的里弄,在沦陷香港的洋房。不论是悲秋的阿小、为黄金枷锁禁锢住的曹七巧,还是无处托底的白流苏、抑或是沉沦命运的九莉。

如今毕业,大抵多少有了点生活经历,端起书本再读时才发现字里行间是冷静又克制、琐碎又张扬的人生。很好,说不出哪里好,但实在是好。对张爱玲的喜欢是日久生情的常读常新。

你喜欢张爱玲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眼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9月30日,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张爱玲,原名张瑛,她本是家世显赫,她外曾祖父是清末名臣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都清末重臣。她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父亲张志沂,母亲黄素琼。母亲是一位新时代女性,思想开放,并与姑姑一起去欧洲学游。当时的张爱玲才4岁,期间她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父亲是个典型的封建遗少,抽大烟,迷恋风花雪月,后来还去了第二个姨太太,也就是她的继母孙用藩。她的童年一直去缺少了母爱,她的亲生母亲虽是新时代女性但对她却很冷淡。在张爱玲在家与继母发生争执时,父亲打了她,并把她关了起来。在软禁期间,她得了痢疾,父亲却没有重视。后来她离开了父亲,去投靠母亲,去找寻那期待已久的母爱,但是没想到母亲却把她当成累赘,觉得她影响自己的生活。虽是这种家庭环境,但她不错的家世,她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且从小她就有对文学的兴趣,她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就在学校的文刊上发表作品,也造就了她骨子里孤傲冷艳的性格。

1939年,19岁的她考取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成行,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不久,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正式步入文坛。

1943年,她在《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小说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此后,张爱玲一发不可收拾,陆续了发表《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正当她在文坛上升期,她遇到了她的一段爱情,也是她这一生最难以释怀的经历。胡兰成,是她在写金锁记时,两个相识相爱的。那时的张爱玲在文坛名声大噪,加之其孤傲冷艳的性格,让很多文人雅士的追捧,胡兰成也是其中一位。胡兰成通过自己的朋友苏青,找到了张爱玲的住址,并前去拜访,而且吃了闭门羹。但他没放弃他将自己的名字地址写在纸条上从门缝塞了进去。就是这张纸条连接了将两人连接在了一起。张爱玲看着纸条心里想会是怎么样的人会这样做,心里的好奇,让她主动联系了他。

过了一天,胡兰成就接到了张爱玲打来的电话,说要去拜访他,胡兰成欣喜若狂。

当天,张爱玲穿着短旗袍,而且还穿上了自己做的鞋子,两只鞋子一只黄色,一只黑色,显得很特立独行,并且还精心打扮了发型。胡兰成第一看到张爱玲就被她的脱俗气质惊艳到了,这一点是寻常女子难以企及的。已经是情场老手的胡兰成,慢慢的打入她的内心世界,懂的了她内心深处的脆弱。张爱玲沦陷其中,当时的胡兰成是有妻子的,而且还是帮汪精卫伪政权的做事的人。即便是这样她也选择和他在一起。后来胡兰成与前妻离婚,两人结婚,两个人邀请好友炎樱当征婚人,两人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张小小的结婚证,上面张爱玲和胡兰成分别提了两句话,张爱玲提: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胡兰成提: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但现实是残忍的,后来胡兰成因工作原因,调理上海,去了南京期间他出轨一名姓周的护士,后来又与出轨范秀梅,并结婚。但是张爱玲还是没放弃,甚至冒着战火,去找到胡兰成,但当她看到胡兰成和范秀梅恩爱的模样,她终于无法忍受,她的骨子里的清高与桀骜,让一直沦陷爱情卑微的她醒了,她决定分手。但张爱玲分手之前还提着一箱钱送给了胡兰成,箱子里面是自己积攒多年的稿费,并且分手后还时不时的接济胡兰成,给他寄钱。

受到胡兰成汉奸名声的影响,她背负了众多的骂名。后来她结识第二段情缘的桑弧,他们是因为工作结识,当时的张爱玲处在与胡兰成刚分手,背负着“汉奸婆”骂名,也是受到第一段婚姻影响,她和桑弧并未有结果。

1955年,她移居美国,在纽英伦州,结识了美国剧作家赖雅,1956年,8月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期间她的名声并未像在国内那样出名,她作品和译文,并未得到很多欣赏,造成了她在美国生活状态,很是拘谨,但是当时她在港台的名气很高,由于赖雅身体不是很好,出现中风,为了挣医药费她崩溃港台之间。赖雅去世后,她一直孤居,她本就孤傲,不善与人交际,甚至在上班的地方都很少与同事交流。

晚年的张爱玲由于水土不服,经常感冒,而且还患上皮肤病。她的好友夏志清曾这样说:“我有时想,如果她生活在纽约,可以写写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林肯中心这些有血有肉真实的美国大都市生活。可她来美后一直在小地方生活,孤陋寡闻,拒交朋友,总是独自埋头写些三四十年代旧上海的东西,虽然她英文好,但美国人是不要看的呀!张爱玲对现实的社会和人失去了兴趣,这是她的致命伤”。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你可以觉得她对家人冷淡,但她在需要家人陪伴的时候,也没人给她温暖。高傲冷艳是她的保护伞,只有把自己隐藏的足够冷漠,才能让她不再受伤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