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根据联合国数据统计,二战刚结束时,全球已埋设的地雷数量约为4亿颗,分布在近百个国家中,就算经过这么多年的排雷,如今全球约64个国家中,仍然埋藏这大概1.1亿颗地雷,其中埃及境内的地雷残留数量最多,高达约2300万颗。

在众多受地雷迫害的国家中,必然要提到柬埔寨,在长达数十年的战乱中,柬埔寨因地雷及其他战争爆炸物所产生的伤亡数量高达6.4万人,除了直接死亡的人数以外,约有4万人只能无奈被截肢,其中不乏大量几岁的孩童,人间惨状莫不过如此。

而据柬中日报称,我国在2020年还帮助柬埔寨清除了1708公顷(17.08平方千米)土地上的9238枚地雷和战争遗留爆炸物。

纵观全球来讲,从二战结束至今,大约有100多万无辜生命死于地雷,受伤者更是多到难以统计,曾经我也很纳闷,明明知道哪怕区域有雷场,为什么不直接采用“炮弹洗地”的方式,全部一次性清除呢?

简单了解下“地雷”的知识

早在12世纪,南宋军队就已经使用了地雷的雏形,到了1862年,加布里埃尔·雷恩斯从约克镇战役中获得灵感,从而研发出了绊发和压发地雷,从此地雷开始成为战争必备武器之一。

地雷主要由装药、引信和雷壳组成,一些特制地雷还有受力传动装置、降落和着地机构等。

首先便是炸药,通常由三硝基甲苯、黑索金或它们的混合物构成,一般装药量在几十至一两百克之间,当然根据地雷的用途,装药量也略有不同,有的地雷专门用来炸毁坦克履带,所需炸药了肯定要多一些。

再者便是雷壳,雷壳的材料一般是薄钢板或者工程塑料,可以用来装炸药跟引信,通常跳雷破片杀伤半径为十几米,而定向雷破片的杀伤半径可高达50米左右。

最后便是引信,地雷能否成功引爆,引信是重中之重。

从起爆原理来讲,地雷可分为触发地雷、非触发地雷和定时延期地雷三类。

触发地雷顾名思义就是地雷在被目标接触后才会引爆,其中又可细分为压发引信、拌发引信和松发引信。

压发引信就是当目标踩中后,地雷在压力作用下直接被引爆,绊发引信是目标触动地雷绊线后,地雷被引爆,压发和绊发这两类都是及时引爆,没有反应时间,而松发引信就是大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类,当目标踩中地雷后,地雷并不会瞬间引爆,目标施加的压力会出发地雷引信的保险销,让地雷处于“战斗”状态,如果目标松脚,地雷就会瞬间被引爆,而目标一直施压作用力,地雷就会一直处于“即将引爆”状态。

现实战争中,松发引信还是比较少的,需要长时间布局且危险性较大,不适合大面积埋设,而影视剧中为了增加人物的精彩程度,所以剧本大多采用松发式地雷。

非触地地雷则是地雷没有跟目标直接接触,但受到环境的影响,例如磁、声、振动、光等环境产生变化,地雷就会瞬间被引爆。

定期延期地雷则是可以通过设置时间来延期引爆,跟闹钟差不多的原理。

而按照用途来分,地雷又可分为反步兵地雷、反坦克地雷和特种地雷。

反步兵地雷的伤害来源于内部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以及四散而出的破片;反坦克地雷则主要用来炸毁坦克履带,使其丧失运动作战能力;特种地雷则是有特殊用途的地雷,例如核地雷、化学地雷、照明雷、信号雷等。

为什么很少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来排雷?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云南麻栗坡县执行排雷任务的杜富国发现了一枚极度危险的手榴弹,此时还有一名队友在旁边,看着危险重重的加重手榴弹,杜富国无畏的说道:“你退后,让我来!”

谁知正当杜富国万分小心在清除周边泥土时,那枚加重手榴弹毫无征兆的爆炸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杜富国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身边战友的安危,在手榴弹爆炸瞬间,他选择了挡在战友身前。

爆炸声消失后,杜富国身上的防护服被炸成了絮状,自己也被炸成重伤,最后不幸失去了双手和双眼,11月18日,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

1994年,谢飞在排雷过程中,不幸压响2枚防步兵地雷,不幸壮烈牺牲;1999年,王华在中越边境排雷时,不幸壮烈牺牲,杜富国及以上两位烈士,都是万千排雷兵的缩影。

既然现代科技如此发达,为什么不直接用炮火来排雷呢?

1.埋雷区域地形复杂,现代化探雷设备无法进入部分雷场

在云南广西等边境地区,就存在一些“地雷村”,在这个叫法的背后满是凄惨,因为村里的很多人,真的就是缺胳膊少腿,有的村民体内甚至还留有80多枚弹片。

当年的战争中,很多都是丛林游击战,在亚热带雨林区域,到处都是树木,所谓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平,有些地方就算是人都寸步难行,在这种情况下,扫雷车等现代化设备根本开不进去,而且很多地雷上方都是错综复杂的树根,机械化排雷设备还不足以应付所有埋雷环境,当然炮火覆盖攻击也不适合此情况。

2.雷场情况复杂,炮火攻击无法清除每一个地雷

战后最难处理的不是残垣断壁,而是防不胜防的雷场,在战争时期,各种地雷层出不穷,例如防步兵雷、跳雷、绊发雷等等,同时也有各个国家的不同型号,例如俄制、美制、英制等等,当然也有不同组合的地雷阵,例如双排地雷阵、双层地雷阵或者干脆就是用来迷惑对手的假雷阵。

经过战后这么多年的自然变迁,其中不乏洪水、地震、泥石流等等,或许其中很多地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可能从高处被冲到了低处,或者被冲到了岩石缝中,又或者被密密麻麻的灌木掩埋的更深了,总之各种情况都有。

就拿中越边境的云南段来举例,这里曾埋有130万余枚地雷、48万余发爆炸物,最终形成了约161个非常混乱的雷场,面对如此复杂的雷场,采用炮弹轰击的方式,根本不能做到100%。

言下之意是并非所有地雷都会被炮弹给清除掉,而但凡剩下哪怕一个地雷,都足以对生命产生威胁,此外,炮弹轰击过后,雷场除了坑坑洼洼之外,还会残留大量金属弹片,之后工兵用金属探测器探雷时,就会产生极大的阻碍。

3.炮弹排雷造成的影响太大,可能会激化周边国家的矛盾

往小了说,很多雷场周边都靠近马路、村庄、农田,一旦采用“炮弹洗地”的方式,以上这些或多或少都会被摧毁,很多老百姓心里无法接受,如果非要炮击,可能需要周边村民集体搬迁,而很多老百姓世代生活在这里,搬迁从心理上很难接受。

往大了说,在边境地区集结炮兵,虽然可能真的是用炮弹排雷,但邻国不可能视而不见,信不信还是另一回事,如果双方关系不好,可能还会升级成军事冲突,所以最保险的方式,还是只能用人工一个个排除,而不是简单采取“炮弹洗地”方式来排雷。

——END——

为什么很少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别的国家我们姑且不管,就说说咱们的中越边境雷场吧。小兵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麻栗坡人,在我成长的时光里(高中以前),每年都可以亲眼目睹扫雷部队引爆扫出来的地雷的壮观场面。

我们这些出生边疆的人最能理解那句“谁是最可爱的人”;最能理解扫雷部队战士以命相拼,在刀尖上跳舞的意义(1984~1988这段时间出生的人最能体会,我们村这一辈出生的孩子一共12人,其中一对双胞在玩60迫炮弹时炸成肉泥,一个女孩玩手雷时炸死,一个男孩在观看双胞玩60迫炮弹时炸断双腿,一个男孩在教室用火柴点插在TNT里的雷管时炸死)。

边境扫雷非常困难,每年只有秋季适合扫雷作业(春夏两季植被茂密,冬季几乎天天下雾,都不适合),扫雷作业的程序一般是放火把地面植被烧光,;然后人工进场用金属探测器找雷并打上标记(插小红旗);接着人工排雷;把已排除的地雷/未爆弹集中销毁(以前是倒进山洞,现在没有山洞可倒了,只能用炸药引爆)。

这里山高坡陡林密,所有技术装备都用不上,只能靠人肉怼,至于用“炮火覆盖排雷”,扫雷部队也曾研究过类似的办法,理论上是非常可行的,但是在边境雷场并不适用,原因如下:

第一,避免误伤群众

边境上各村寨之间相隔只有几公里,比如老山第一村——小坪寨村,这个村子主要聚居瑶族人,村庄就座落在老山主峰脚下,四周除了公路和田地,其他地方都是雷区,这个时候你如何“炮火覆盖呢”?

而且村寨之间相隔不远,以现在的炮火精度,恐怕覆盖下来地雷排掉的同时小山村也跟着消失。

第二、边境安宁

根据《中越友好条约》规定,中越双方在边境地区的军事调动以及军事演习都需要相互通告报备。比如说我军计划下个月要进行新兵实弹打靶训练,这个事情就要提前通报越军;而越军下季度要进行手榴弹实弹投射训练,也要提前通报我军,经报备以后方能实施训练。

如果要“炮火覆盖”排雷,那是不是要通报越军:越南同志,我方为高效排雷,计划下季度在边境部署155榴弹炮一个团,122火箭炮一个营,300远火一个旅?

那还不把越南人吓个半死,你这是排雷吗?你这分明是要进行军级部队集结呀,部队集结就是意味军事行动的开始啊。此时越军为了防范于未然,必然也会向边境部署兵力,那么问题就来了,双方都在边境部署大规模军事力量,那这个雷还能愉快地排吗?

为了边境安宁,现在中越双方都不在边境搞实弹射击训练了,哪怕是对地雷/未爆弹的爆破都是需要通报双方的。

第三、排雷效果

重点排雷区域每年都要撒大量的枯草剂,如果用火炮覆盖的话可能会有效果,但是那些非重点区域怎么办?山高林密的,炮弹打上去大部分都会击中树干树枝就爆炸了,反而没有效果。有些地雷/未爆弹你怎么折腾它都不炸,偏偏在排除它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炸了,排雷英雄杜国富就是遇到这种情况,那只是一颗进攻型手榴弹,在排除它时偏偏炸了。

因此“火炮覆盖”排雷并不现实,至少是在我国边境雷场不现实。其实我军有比“"炮火覆盖”更好的排雷装备,比如小兵在《电影中的爆破筒》一文中提到的“可塑性火箭驱动爆破索”,而且也曾经在雷场上实验过,效果真不好,炸来炸去反而把地雷/未爆弹给炸得不稳定,人一旦进场就发生事故。

谨以此文向奋战在边境扫雷的英雄们致敬,边疆百姓不会忘记你们。

为什么很少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有网友问:为啥不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实战当中,不仅仅有炮火覆盖排雷,就是机枪排雷都有。

比如就有专门的火箭炮扫雷车,我国的81式253毫米火箭扫雷车。装备有10根火箭发射管,可以发射10枚253毫米火箭弹。这种武器首先在两山轮战战场投入了实战使用。一枚火箭弹全重74公斤,可以引爆爆炸点42米距离内地雷。

10枚火箭弹可以清除10乘60米雷场,成功率为95%。后来,还研发出了24管火箭扫雷车,效率可以得到成倍提高。在实战当中,几分钟就在密密麻麻的雷场里开辟了一条宽30米的安全通道。

一举清除越军赖以成名的地雷阵。但是,真正的实战,也不能全靠火箭扫雷车,毕竟在复杂山区,城市等等地形。火箭炮轰击也不能完全,没有遗漏的扫清所有地雷。同时,地雷种类很多,也不是所有地雷,都可以用这种办法引爆。

最后,火炮覆盖扫雷,是战争时期紧急使用的临时办法。方便的是装甲突击部队通过。在平时则很难使用,毕竟猛烈的炮击,会导致,雷场情况更加复杂,会有未引爆地雷被泥土覆盖,或者处于接近爆炸,但没有爆炸状态….

而且,一旦清除过的雷场,再次发生爆炸伤人的事情,则会引发恐慌。为此,在和平时期扫雷,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和精确设备进行仔细的排查和清除。

为什么很少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首先,目前已经有了更方便且效果更好的爆破管式排雷,而火炮覆盖排雷的方式相对爆破管来说,不仅排雷编制动用过大,且为了达到较好的排雷效果往往要消耗大量的弹药以及时间,所以目前已经很少有国家使用炮火覆盖的方式进行排雷了,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并不排除火箭弹利用钢雨排雷迅速的开辟出一条相对安全的道路让排雷坦克带头趟过去。

图为美军在使用爆破管进行开辟训练

而在小规模的排雷行动以及有计划有规划的排雷行动中,作战部队还是喜欢用爆破管以及手工进行排雷的。其一,爆破管和手工扫描排雷的方式所遗留的后患要更少,目前的爆破管的组装时间以及工兵扫描的时间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相比打完仗后的扫除行动而言明显要更加方便。

图为中国的工兵部队

毕竟排除新埋的地雷要比已经被岁月伪装的旧雷要简单的多,并且需要提及的是,排雷时最忌讳的就是将雷场的土地翻乱,所以很容易造成弹坑增加排雷难度的火炮式排雷并不是很受到欢迎,即使是目前的排雷管也仅限于利用爆炸压力触发地雷而非是直接将地雷直接翻出来炸碎的方式来摧毁地雷。

图为机器人进行排雷作业

而在很多的局部战争中,这种排雷方式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工智能排雷的挑战,目前美国已经在驻伊拉克的美军部队大量配发了排雷机器人,这种排雷机器人体重轻不会触爆地雷,且操作过程中即使发生爆炸的问题,所遗留的也顶多是废铁的清理问题,且生产价格比死亡士兵或者是伤残士兵的抚恤金少得多,最关键是士兵生命无价,减少士兵伤亡才是目的。

为什么很少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作为一名老工兵,我来说一下。

炮火覆盖式排雷,一是成本高,炮火排雷其实就是一种笨办法,无非是一种对疑似埋雷区采取片甲不留的方式,全面轰炸一遍而已,耗费弹药,破坏地形地物;其实工兵部队都有一种机械排雷方法,就是火箭扫雷车,其原理就是炮火覆盖式排雷。但不适宜类似狭窄地区或者山区使用,只能用于相对平整的大片面积区。

二是精确度低,除非全面炸个底朝天,不然就有遗漏,还需要人工二次摸排,浪费兵力。

目前国际上的通用排雷方式基本还是采取人工扫雷方式。

也许大家不了解,其实我军的所有兵种中,在国际上占据前沿地位就是工兵,完全能达到一线的水平,像位于长沙的某工程兵学院,就有专门的外军学员队。而像我国派出的维和部队中,基本都是工程兵部队。

为什么很少用炮火覆盖的办法排雷?

多年前,央视特派记者前往中美洲的海地,去采访当地的我国维和部队。恰好一支工兵部队在当地进行扫雷任务,记者也特意赶到现场进行实地采访。

而在采访过程中,同样身着防爆装备的记者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工兵在雷区内扫雷,很快他的探雷器发出了报警,这个工兵告知旁边的记者,根据警报的声音来判断,刚才探测到的应该是一枚步兵地雷。随后为了安全起见,当地的工兵部队进行了清场,对这个位置进行排雷。

然而,当工兵们小心翼翼的挖开“这枚地雷”上面的土质之后,他们略显尴尬的发现,他们此前发现的并不是一枚步兵地雷,而是一团与步兵地雷大小差不多的铁丝。

把铁丝当成了地雷,难道在这段排雷任务中,工兵们的表现不职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些前往海外担任排爆任务的工兵们是相当专业的,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探雷设备不是透视仪,它不可能把地下的一切物体都探测的一览无余。作为一个高级金属探测仪器,它对地下的金属含量探测很敏感。这也就意味着,地下的任何体积较大的金属,都容易被探雷器误判成地雷!

而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简单的来讲,假如扫雷部队用火力覆盖的方式,来对整个雷区进行引爆,强大的火力射击和震荡的确有引爆大部分地雷的可能,但也会有少量的地雷不会被这种轰炸方式所引爆。这也就是说,就算扫雷部队对某一区域进行大范围火力覆盖,事后,他们还是要安排扫雷人员对这一带进行重新探测,检查是否还有遗漏的地雷?

那么问题的重点就来了,在大范围的火力轰炸中,数以吨计的钢铁炮弹被投掷到这片区域,在不断的连环爆炸之下,炮弹的弹片和地雷的残片也会在爆炸中重新镶入土壤之内,而这些都是金属制品。也就是说,在一片轰炸之下,这片雷区又会覆盖上一层新的金属,那接下来进行重新检测的时候,工兵面对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呢?

答案是:他们的探雷器在这片雷区里会不断地发出警报,甚至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发出警报的声音。然而,探雷器的下面却并不是真正的地雷,而是一片又一片的炮弹和地雷弹片。面对这样的窘境,工兵又该如何排除残余的地雷呢?

除非他们能够把整个雷区的土地全部翻新一遍,否则残余的地雷永远不会被发现!可把雷区所有的土地重新翻新,那前面的火力爆破有算什么?岂不是白忙活一场?

所以在现实当中,火力排爆的方式在扫雷行动中很少采用,尤其是在和平时代,排雷的任务就是为了根除所有的隐患,倘若继续留有残余的地雷,那排雷的行动几乎失去了意义!

通常情况下,火力排爆只集中在一种环境下进行,那就是战争状态下,一支军队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快速通过雷区,缓慢的排雷完全耽误时间,若想快速通过,只能用火力射击的方式将这片雷区的大部分地雷引爆。至于随后通过时,会不会出现残余的地雷将部分军人炸死炸伤,在军队急需通过的大背景格局下,这样的损失只能忽略不计了!

而且在火力排爆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那就是环境生态问题!

在持续不断的火力射击中,在爆炸和火烧的威胁下,雷区当中的植被也会在这样的打击下焚毁殆尽,当雷区被炸成一片 “不毛之地”时,试问这样的区域对于人类还有什么意义?

种地或其它开发?剩余的少数地雷会时刻威胁着你!

搁置不用,等待未来重新生成植被?恐怕新的绿化还没开始,一场大雨下来,缺乏植被保护的雷区就已经形成了大面积的泥石流和洪水等灾害。

倘若轰炸只能得到一块没有意义的土地,那这样的排爆方式不进行也罢!所以现如今的排雷行动,通常都侧重于生态排雷,即在保护环境的背景下进行地雷排爆。尽管工程浩大且费事,但他在未来的意义是远大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