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人去世时一般都是半夜后?

我外婆是血癌,在凌晨2~3点走的,我外祖母是高龄自然死亡,也是在晚10点到早6点之间走的,所以我对于“人大多在夜间死亡”这个话题,有着很悲痛的回忆。

很多农村的朋友都知道,如果村上有丧事,基本都是一早来通知的,为什么不是下午或者晚上?

一,绝大多数地方都有找邻里帮忙办丧事的习俗,所以必须赶在大家上班前通知。

二,绝大多数人去世,都是在晚上,所以早上亲属发现异常后,就会立即通知大家。

下面就来聊一聊“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去世的时候,都是在深夜?”

最后再来揭秘下“为什么有些人在去世后,会流眼泪?”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去世的时候,都是在深夜?

1.副交感神经增加患病者死亡的几率

人类体内有两套神经系统,即交感神经跟副交感神经。

我们在白天的所作所为,其实都由交感神经在“负责”,比如跑步时需要调动全身能量,背后就是交感神经在协调各个组织,说的通俗点,交感神经负责人体白天活动,主要以“输出能量”为主。

到了夜晚,交感神经就会退居幕后,也就是说“它下班了”,此时副交感神经就“上班”了,它的作用跟交感神经恰恰相反,主要以“节省能量”为主。

例如到了半夜,副交感神经就会协调各个组织节省能量,如果身体还没睡,它就会指挥“各部门”发出休息的信号,当我们睡着时,副交感神经还是会进一步节省能量,比如降低血压、收缩支气管、减缓呼吸等等,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节约能量,让人体有足够的能量为第二天做准备。

副交感神经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夜间心脏负荷加重、人体水分流失,这会让人体血液变得更加粘稠,很容易生成固体物质,增加脑梗死的概率,所以大量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他们的死亡时间大多为晚上。

每一个深夜对相关疾病患者来说,其实都是一种挑战,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

2.缺氧而亡

人体的呼吸主要受大脑皮层跟呼吸中枢影响。

呼吸中枢就是人体本身的自动呼吸节奏,即在自然、平和状态下人体的呼吸,是一种本能反应。

而大脑皮层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干预呼吸系统,比如咱们在大笑时,大脑皮层就会控制骨骼肌收缩,从而吸入、呼出更多的空气。

我们白天的呼吸行为,主要受大脑皮层的影响,因为生活中的大量事物,都会影响我们的呼吸,你可以把大脑皮层对呼吸的影响当作是“主动影响”,而人体本身的中枢神经基本上在夜间会发挥主要作用,也就是不受外界影响。

我们都知道,当人体内部二氧化碳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人体会本能的进行呼吸,这背后都是中枢神经在操作。

但很多疾病患者在夜间睡眠时,已经发生过多次二氧化碳浓度到极限后才刺激人体呼吸的情况,随着这类情况出现次数的增多,二氧化碳刺激人体呼吸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直到超过一定阈值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并且没有触发人体呼吸机制,那么人体就会因缺氧而走向死亡。

这种情况显然在白天极少发生,因为白天的呼吸带有主观意识,主要由大脑皮层负责,而晚间的呼吸,由人体的中枢神经管控。

3.晚间人体机能综合指数较低

夜间人体皮质醇激素分泌会下降,除了必要的器官在运作之外,其余都进入了“休息”状态,此时人体的应激防御能力,免疫和新陈代谢能力就比较脆弱,再加上半夜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段,人体综合防线十分脆弱,也从侧面增加了患病的几率。

为什么将死之人会出现“回光返照”?

我们或多或少听闻过某某患者,本来病恹恹的,结果有一天精神奕奕,吃饭格外的香,一整天有说有笑的,结果半夜就去世了,通常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回光返照”,之所以会这样,还得从肾上腺说起。

肾上腺是人体内部一种极其重要的激素,当人体濒临死亡时,肾上腺就会分泌出大量皮质肾上腺跟髓质肾上腺。

皮质肾上腺素中的糖皮质激素,可以迅速缓解人体各种症状,比如患者本来因为疾病疼痛难忍,结果疼痛感突然消失了一大半。

而髓质肾上腺素能让人体的各部分器官达到兴奋阶段,特别是心脏。

在这些激素的影响下,濒死之人就会突然精神好转起来,但没过多久,他们就会彻底死亡。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叫三磷酸腺苷的物质,在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下,这种物质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人体就会充满活力,但只要能量源不够,三磷酸腺苷就会“熄火”。

濒死之人能调动的能量很少,所以精神奕奕的状态只能持续一会,当体内能量耗尽那一刻,也就真正走向了终结。

“回光返照”之人能不能被治愈?

了解完濒死之人“回光返照”的原理后,可能有人就问了“既然这些激素这么厉害,为什么不一直给他们注入呢,这样岂不是能永生不死?“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回光返照”的触发条件已经是人体的极限了,在这个阶段,人体内部器官要么衰老的不成样子,要么被损坏的不成样子,注射激素只是表层现象,它并不能让器官“起死回生”。

你可以理解为,人体器官自觉时日无多,所以发动最后能量试图挽救自己,可惜当时间一过,即便激素再多,器官该衰竭的还是会衰竭,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回光返照”的现象,这类现象多发于慢性疾病患者以及自然衰老的人身上,像那些无法正常分泌肾上腺的人,是不会出现”回光返照“的,此外突然去世的人也不会。

为什么有些人去世后,还会流泪?

一些年纪大的朋友,或多或少见过或听闻过某些人已经去世,眼角却突然流泪的现象。

站在美好的角度来想,可能是逝者对家属,对这个世界的不舍与留念。

但站在科学角度来看,眼泪是人体为了保护眼球而分泌的液体,这是一种保护物质,当人体死亡后,各种身体器官慢慢停止工作,此时在瞳孔放大的情况下,眼睛就会受到挤压,那么自然而然就处罚了眼球的保护机制,即分泌眼泪,但这个现象并非全部逝者都有。

结语

每个人都会逝去,但只要在生命中不留下遗憾,那就没什么好后悔的,在此特别要提醒那些不孝顺的人,别到时候失去了才知道后悔。

——END——

为什么感觉人去世时一般都是半夜后?

老人一般都在午夜后去世?本来这个生死都是自然规律的事,不过本地风俗中老人什么时候去世?倒是有讲究的,通常来说老人在子夜时分至天亮之前,这段时间内去世最为合适也寓意吉祥。为什么能寓意吉祥?

本地风俗传说:老人去世与人们每日三餐相关,老人如果在三餐后的傍晚去世代表留给子孙福报甚少,视为不吉祥的征兆,以此类推早饭后离世还留二餐与子孙,午饭后去世就仅剩一餐,当然这都是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老人死了还得挑时间,不然还会遗祸子孙?统统都是无稽之谈。

但是碰上老人确实在三餐后的傍晚去世,这时该如何来处理才好?有经验的人就会出主意,这个时候所有人都把这事当成不知,谁都不要出声哭泣和作悲伤状,把老人安置好让他装成安睡的样子,然后再请择日先生另定一个时间发丧,这就是通常说的“秘不发丧”。

其实这个秘不发丧是有来由的,历史上无论帝王之家到平民百姓都可以这样做,利用这个未正式发丧的时间差,可以处理很多关键的事情,上至朝庭择定接大位的帝王,下至寻常百姓家先赶孝娶亲,于是乎大位已定才诏告天下。

为什么感觉人去世时一般都是半夜后?

今天的话题我给大家分享一下真实感受!

今天是我婆婆去逝第四天的早上。

六天前也是五月十九号,在医院住了三月的婆婆突然清醒了,见人就笑,也没有痛苦,姊妹几个都说老娘病好,明天可以出院了。没想到这是回光返照,第二天不停的喊,看样子很痛苦,我们找有经验的老人问为什么昨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成这样。前辈说准备后事吧!可能到不了天明。凌晨一点老人离逝了。

为什么去逝都是后半夜,因为病人体弱,一过十二阴气重,夜深人静睡不着也是最痛苦的时候,照顾病人的人累一天了后半夜也是最困的时候。

所以说病人大部分都是后半夜去逝!

为什么感觉人去世时一般都是半夜后?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我印象中,从小到大,好像确是一直陆续听说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人老病死,往往都在后半夜断气、死亡。尽管对此有很多种解释,但大都掺杂着一些迷信内容,于是,我听了也就听了,只当耳旁风,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今天又看到有朋友在问这个问题,便进行了一番仔细琢磨,感到这句话,虽不很全面,但对于某些类型的死亡解释,还是有一些医学道理,所以,我想就这个问题,来和大家伙儿说道说道,仅供参考。

人的死亡大致有哪些情形?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人的死亡情形有哪些?

我认为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分为正常死亡和意外死亡2大类;如果再细分的话,正常死亡又可分为自然老死和一般病死;意外死亡又分为突发急病死亡和意外伤害死亡,也称暴亡。

这里有2类死亡需要解释一下,一类是突发急病死亡,最常见的,如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类是一般病死,它是相对于突发急病死亡而言的,一般病死是指久病卧床患者,或者经急救后,采取姑息治疗,维持生命体征患者的最终死亡;

有了以上的解释和铺垫之后,只要有一些生活和医学常识的人,应当都可以得出结论:即作为意外死亡的情形,无论是突发疾病死亡,还是意外伤害死亡,这些人的死亡时间,更多地取决于病情或伤害的致命程度,而不会取决于昼夜的时间节点。

但是,作为正常死亡的情形,无论是自然老死,还是一般病死,尽管不是全部,但也确实有部分情形存在这一现象,即弥留之人多在后半夜断气,死亡。

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自家水管被冻结,看昼夜时间节律

但凡北方人都有这样的认识,在冬季,如果自家的水管被冻结,那么,多半会在后半夜发生,因为后半夜的气温可达到一昼夜中的最低点。

我们身体,虽然比水管要精细的多,但是也离不开昼夜时间节律,我们称之为生物钟。

生物钟,也称生理钟,2017年,三位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因他们在生物钟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物钟,就好比存在于我们体内一座无形的“时钟”,它掌管着我们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如果以24小时为一天昼夜计算,我们来看看一天当中的白天、上半夜、后半夜,我们身体的生理节律,会有哪些变化规律?

白天的生理节律变化规律

暂且把一天24小时的白天,规定在早晨5点到徬晚5点的这段时间。

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我们身体的生理节律分别要经历:由身体运行减缓,进入睡眠休整;到血压恢复升高,大脑苏醒运转;再到午饭困倦欲睡,小憩精神百倍;直到傍晚时光,身心亢奋。

总的来说,白天的时光,从太阳升起,看见第一缕阳光开始,到日落西山,夕阳无限好收尾,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组织 绝大多数都在各司其职地运行;我们的分泌系统也是有条不紊地分泌着生命运行的各种激素。

按照中医说法,白天,身体与日同辉,气血运行也处于上升之势,体内的正气也达到一天24小时中的高位,因此,白天各种病因相对静息,它们在等待夜晚来临,伺机而动。

上半夜的生理节律变化规律

暂且把傍晚的6点,到午夜12点,归为上半夜。

那么,上半夜的生理节律总的特征是:身体经过整个白天的运行与亢奋,体力消耗较多,耐力也在减退,如果此时身体运动仍然不减,那么,血压可能会上升,精神可能不稳定;此时需要及时补充食物与水分,以弥补白天的消耗;而晚餐以后,体温开始下降,睡意也随之降临,但这时的免疫功能最强,细胞修复工作开始了;身体需要更换已死亡的细胞,重建新的细胞,为迎接明天作好准备。

后半夜的生理节律变化规律

暂且把午夜过后,的1点开始,到凌晨4点,归为后半夜。

那么,后半夜的生理节律总的特征是:在经过入睡期—浅睡期—深睡期之后,后半夜,人进入了有梦睡眠期。

此时的睡眠特点是易醒且有梦、多梦,而且痛觉特别敏感,所以,此时有些疾病会变得越发的加重。

而且,后半夜,除了肝脏仍继续工作以外,身体大部分的器官工作节律都放慢了,有的甚至已停止工作,处于休整状态,如全身肌肉彻底放松,血压也降到一天当中的低位,包括脉搏和呼吸次数也相继减少。

由于此时的血压处于低位,因此脑部的供血量也处于一天当中的低位,全身肌肉也处于最微弱的循环状态,当然呼吸也很平弱,全身器官节律均放慢到一昼夜中的最低位。

因此,大家伙儿想想看,这后半夜的生理节律特征,是不是很容易造成弥留之人断气、死亡?

但是,后半夜,往往人的听力却变得非常敏锐,往往即使是微小的动静,也能被惊醒。

总结:人去世在后半夜,主要与后半夜人的生命节律处于一天当中的低位有关;但这也只能去解释一部分的死亡情形,没有普遍的规律。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特别提醒:评论区中的推荐用药,均需谨慎试用,切勿打款购买!

为什么感觉人去世时一般都是半夜后?

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玄学,也就是阴阳五行和鬼神之说,但是我是从事现代医学的,什么都要讲究科学。中医里面经常提到阴阳平衡,白天有阳,夜间为阴,白天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活动,而夜间就是为了更好地休息。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还挺有意思的,因为确实是不少人是夜间去世,这个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人更容易半夜后去世,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分享一下我身边的故事:

在我还没有踏入医学领域的时候,我就经历过一个不能理解的事情。我清楚记得那是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村里有个老头,他平时身体很好,也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前一天还在干各种农活,身体也没有什么不舒服,却突然到第二天的时候,家人发现已经死亡了。在那个时候我是不能理解人为什么会这样的,只是清楚地记得看过一个新因果论。说什么一个人如果生前比较注意积善行德,那这个人就会有好报,在离开人世的时候大多是寿终正寝,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痛苦的死去。

当时我自己也比较羡慕这种死法,毕竟没有遭受到病魔的折磨,安详的离开。看看那些被疾病折磨的人,特别是肿瘤病人,单纯的手术、放化疗等就让人痛不欲生,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痛苦,但是却像一颗植物一样没有意识的活着。试问如果一个人没有生活质量,那活着还有多大意思呢?

后来听我们村里的医生说我的这个邻居的死因可能是因为某些疾病猝死的,也可能他本身就有一些疾病,但是由于没有做过检查,所以也不知道自己有问题。现实中有很多人觉得只要自己没有什么不舒服,那就是说明身体是健康的,但是医学有自身的复杂性,即便像心肌梗死这样危重的疾病,也可能因为老年人对痛觉的敏感度降低而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

在临床上引起猝死最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心脏,只要出现危重的心脏问题就可以引起猝死。相对而言,老年人发生猝死的风险明显大于年轻人,老年人猝死的比较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冠心病。

现代社会,由于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致使年轻人的猝死也屡见不鲜。之前演员高以翔就是因为突然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这个可能和长期熬夜、不健康的饮食和长期的心理压力太大有关。

2.为什么人去世多是半夜后?

在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带大家了解一下什么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两个神经其实不受人意识的支配,所以在医学上也被称之为植物神经。

在白天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比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高,而在夜间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更高一些。交感神经说白了就是帮助人在白天更好地活动,它的一些生理功能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记忆。想象一个场景,当你去吵架的时候,你需要什么呢?吵架的时候总不能眯缝着眼吧?是不是瞳孔变大?吵架是不起需要更多的能量,所以糖原分解是不是增加?当人在吵架的时候,是不是需要的氧气量增加?所以支气管是不是需要扩张?心脏是不是加紧收缩以提供更多的血流量?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刚好和交感神经相反,它存在的意义主要是为了帮人积蓄能量,以保证第二天的活动。在夜间的时候,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消化,促进大小便的排出;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糖原的合成;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收缩,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 很多人之所以在夜间死亡其实是有一些生理因素的,就拿心血管疾病中的脑梗死吧,它在夜间也是容易发生,因为夜间的时候心跳减慢,血压降低,血流速度减慢,再加上夜间水分的蒸发,可使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这样就容易在血液中形成固体物质,从而导致脑梗死。另外,人在夜间的时候,肯定是要躺下休息的,这个时候气管的呼吸阻力肯定是增加的,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

除此之外,在后半夜大多数人都进入了快动眼睡眠,这个时间段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理改变,人的血压、心率、呼吸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特别容易诱发猝死。血压波动就好比反复扭曲铁丝,到了一定程度铁丝会断,同样的血管也可能会破,动脉斑块也容易脱落,所以后半夜是“魔鬼时间”。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为什么感觉人去世时一般都是半夜后?

谢邀!我还是第一次听说。那是人睡如小死,然后变大死?但我还没有发现这个规律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