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没出现之前,农村老人都是抽旱烟,为啥感觉他们很少得肺病?

我国烟民约3.5亿,2000年之后,全球每年近500万人死于香烟有关疾病,中国人数量高达120万!

此外,我国约7.4亿人受到二手烟的危害,长期吸烟会引发恶性肿瘤、肺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那么同样都是抽烟,旱烟跟卷烟到底谁的危害大呢?

为什么以前农村抽旱烟的老人,很少得肺病?

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我查阅大量资料后,得出的结论或许会令你大吃一惊!

吸烟对人体到底有什么危害?

如今男女老幼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吸烟到底是如何危害人体健康的呢?

香烟中所含成本极多,但主要的危害物就是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

三类有害物质进入肺部之后渗透进血液中,其中尼古丁跟随流动的血液来到大脑,但人体的大脑的屏障会隔离很多杂七杂八的物质,这种屏障叫“血脑屏障”。

不过尼古丁的破防能力很强,它可以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之后就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会让大脑持续进入兴奋状态,但一根香烟的尼古丁有限,所以在一段时间后,随着多巴胺的消失,大脑会重新平静下来。

很多人对这种感觉流连忘返,在失落或者不开心时,他们就会抽烟,通过尼古丁来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让他们感到轻松愉悦,久而久之,人就染上了烟瘾。

接着来看一氧化碳,它进入血液后会形成碳氧血红蛋白,这种物质可以减少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而且会抑制、减慢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和氧的释放,大量吸入就会造成“缺氧”。

最后是焦油,这是一大堆物质的统称,其中主要分为“致癌物质”跟“重金属物资”,致癌物质主要为苯并芘跟亚硝胺,它们经过酶的加工后就会变成强致癌物,大肆破坏人体DNA,还会让细胞产生变异,形成癌细胞。

重金属又以镉、砷为主,它们进入人体后就会大肆破坏人体的酶,体内大量细胞在没有了酶的情况下,只能被它们消灭,而且这类重金属物资就像是“恶霸”,很难被排出体外。

小段总结:偶尔抽几根烟并无大碍,毕竟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将有毒物质代谢掉,但如果长期吸烟,各种有毒物质就会堆积在体内,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各种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致癌、影响智力等等一连串危害。

旱烟、卷烟的制作过程

1.旱烟

将烟叶采摘下来后晾晒,之后捆好发酵,再进行晾晒发酵,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烟叶变成干枯状为止。

要抽的时候,可以将烟叶切丝、撕裹或揉碎。

2.卷烟

将烟叶采摘后进行烤干,紧接着放入机器中碾碎成细小的烟沫,之后加入各种添加剂,制作成类型不同的卷烟,例如香气淡雅,吸味醇和的烤烟型卷烟、香气浓郁,吸味饱满的混合型卷烟,此外还有外香型卷烟、雪茄型卷烟、新混合型卷烟。

其中的添加剂多为:调味剂、增香剂、保润剂、燃烧调节剂、防霉剂。

旱烟跟卷烟,哪个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通过以上制作过程初步一看,可能大家都会觉得旱烟健康一些,毕竟卷烟加了很多添加剂,有毒物质可能比旱烟多了很多,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从加工工艺来看,旱烟主要就是把烟叶放在太阳下曝晒,而卷烟的烟叶会通过烘烤等多道工序,其内部的焦油含量反而比旱烟要少。

旱烟的制作并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相关部门去监管,而卷烟的制作过程都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执行,所以我认为旱烟的危害比卷烟更大。

此外,卷烟虽然有大量添加剂,但每根香烟都有滤嘴设计,面对化学成分高达4000~5000多种的焦油,卷烟滤嘴可以有效过滤绝大部分有害物质。

而且这么多年以来,卷烟醋纤滤嘴中的醋纤厚度从1.8登尼尔提高到了5.0登尼尔,纤维厚度越高,卷烟过滤嘴的过滤效果就越高。

20多年前,卷烟滤嘴的长度通常为20毫米,但如今滤嘴长度已经普遍增加到了31毫米,滤嘴长度的增加,大幅度减少了人体吸入有毒物质的总量。

很多农村老者抽旱烟觉得“带劲”,部分原因反而是旱烟内部毒素含量较大的原因。

农村老人都是抽旱烟,为啥感觉他们很少得肺病?

古代人的寿命往往50、60岁就差不多了,况且那时候医疗技术十分有限,很多抽旱烟的烟民在没得肺部之前就去世了,导致很多人觉得“抽旱烟也没什么事”的错觉。

到了近代,很多农村老者因病去世,即便是亲属有时候都不知道病因,只知道“生病了”,那时候吃饱都不容易,哪有什么钱去看病。

像我们村以前有老人去世,问道“怎么去世”的时候,绝大部分家属都会说“病逝的”,到底什么病?

不知道!

再看如今,人类动不动就活到80、90岁,身体各方面都很容易得病,而肺病的病因又很复杂,抽烟只是一部分,再加上我国3.5亿的烟民,就会让人产生一种“抽卷烟容易得肺病,反而抽旱烟不容易得肺病”的错觉。

如果要说抽烟导致肺病的概率,我认为抽旱烟更容易得肺病。

你觉得呢?

——END——

香烟没出现之前,农村老人都是抽旱烟,为啥感觉他们很少得肺病?

前几天邻居温大叔因肺病住院,出院回来后郁闷不已,为啥?医生宣布:回家戒烟!必须戒掉!!

温大叔一辈子没啥爱好,也就喜欢抽抽烟而已,但他这个烟抽的厉害,一天抽一盒多,医生让戒烟,温大叔反驳不了,可回家后来了能耐:医生说的话也不是全对,想当年我父亲那辈,村里好几个寿命长的老头都是老烟鬼,我们抽烟人讨论过这事,抽烟能使身体健康。

温大叔的一番歪道理让温大婶火冒三丈:这回你的烟戒也得戒,不戒也得戒,再让我看见你抽烟,分家,我跟儿子三口一起到城里住,你自己在村里抽烟抽死算了。儿子儿媳也表示同意老娘的决定,温大叔看到众叛亲离,也知道大家是担心自己身体,只好同意了。

今天咱放下温大叔戒烟这事先暂且不说,只讲一讲温大叔说的那句话:父辈很多老烟鬼抽烟抽成了老寿星。这事是真还是假?我且告诉大家,是真。

据说当年村里有七个八十岁以上的老头,其中有三个是老烟鬼,天天叼着烟袋锅子,那么是什么原因过去农村老人抽旱烟很少得肺病呢?今天咱就说说这个事情。

其实抽烟人和喝酒的人都明白:好的烟和好的酒对身体健康影响比劣质的少了很多,那些因为烟酒影响了身体健康的人,他们大多是抽烟太多喝酒太多,为了减少消费,只好用价格便宜的烟和酒。

而过去农村老大爷抽的旱烟都是自己在菜园里种的,对于喜欢抽烟的人来说,他们一定会好好种自己的烟叶,施最好的土肥,不喷施农药,水浇灌频繁,我曾经看见过很多菜园里,所有的菜都不如烟叶长的好,叶子翠绿且宽厚。

男人们细心起来就没女人啥事了,农村男人种烟草,晒烟叶那叫一个仔细,晒出来的烟叶焦黄干净,纯天然的东西,加上纯天然的晾晒,它的有害物质并不是很多。

再看看现在的香烟,里面有各种添加,不然怎么对得起一个香字,而且香烟制作过程全部是机械化,绝对没有当年农民们自己纯手工制作的老旱烟健康纯正。

烟的质量和烟的性能决定了烟对人体健康影响程度,所以我以为,抽烟生病首先是个人体质原因,其次是烟的质量问题,一个纯与不纯就是过去老旱烟和现在香烟的区别,纯天然植物和添加化学品的东西不能一概而论。

抽烟有害健康,抽二手烟对身体更是有害,为了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抽烟的人还是少抽为好。

香烟没出现之前,农村老人都是抽旱烟,为啥感觉他们很少得肺病?

父亲是抽烟的,有两根烟筒,一根由一种芸香科山苍子树杆做的,杆子很长有1.2-1.5米长(记不清了我读初中时还在,几乎与我一样长),前面是一个铜的锅,后面用一个长子弹壳套着,锅有我姆指那么大,时常是挂在那土墙上,小时候不听话,常会挨那烟杆锅。他自己栽的烟叶,每年屋檐下,留一棵做种,第二年栽,烟叶摘来后用两竹片夹着随屋外土墙挂着阴干,干后自已切成黄黄烟丝,放着几个竹筒里,安排一竹筒吃多长时间,放在那土墙上挖的橱柜里,我小时候是够不着的,只有我哥哥和妈妈能够着,有个小铁盆装着小几天份量随身带着,在家里都抽这一烟筒,那简直是权杖。谁不听话,那烟筒杆可能落在谁身上,一直没看见过敢打妈妈,老是做做样儿,他比妈妈大一生肖,天气不好时整天在家中抽着,有时也哼几句越剧,抽完一烟锅,会在那地上一直敲打着烟灰,这时哥哥会跑过去帮装上一锅,他最不让我装,我装的要么太紧,要么太松,说吸着没味。

不过一件事老是我做的,那就是点烟用的绳子,别看那绳子有些讲究,用嫩枫树浸烂,到能一层层剥出木屑层,用手槎柔着变软,再用棕树皮上棕衣抽出许多丝丝将枫香木质片槎成一根细细的绳子,转成一小盆就压在装烟盒烟丝上面,那一条绳子点着后,能烧一整天不灭。烟筒吸久了也要我去倒烟油,将那弹壳取下,前面烟锅也取下,找根细细的艾草杆这头通通,那头通通,那里面的粘液就稀释了,可以倒入瓶中藏起来,下田拔秧在脚上涂一些,那蚂蟥就完全不敢上脚。生个疔疮,如果未起脓,抹一些,就会瘪了。上山做事,也常抹一些,那山蚂蟥,蜱虫,山马蜂,牛虻,和蛇都避而远远的。

还一根小的,很短,只有20厘米,那会出外带着,插在腰间,烟瘾来了吸上一口,那量很小,爸爸去得很早,在我还没读完高中,是突然脑溢血,就到医院里抢救,一直三个多月,在医院里医治都能说话,走路了,一回家又抽上了烟,那天医生赶到后就没救了。医生说是并发症,翻开了在医院里许多单子,上面有许多肝肺等等许多毛病。后来才知道父亲并不是一定死于脑溢血,其实那时由于长久的猛抽烟,内脏器官早己经被烟熏坏了。才过得那么早仅仅67岁。

我姐姐的婆婆也抽烟很厉害,虽然也知道抽烟不好,也看到我父亲早早过去,但一值认为她那抽的是用几个银元打的水烟筒,过了水的,危害不会那么大,在我姐姐生下第二胎的时候,还没看到她的孙子时候就去世了,年纪也很轻才五十多一点。

总之,抽烟的并没有多少长寿的,许多人,总是将那只有几个个例长寿的,作为没有危害的证据。我不想对这些人过多反驳。

香烟没出现之前,农村老人都是抽旱烟,为啥感觉他们很少得肺病?

旱烟是过去农村老一辈农民休息闲聊时的“拌嘴”,一般农村的旱烟都是村民自己种的。农村很多人抽旱烟,但是得肺病的人却很少,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我觉得就像现在抽香烟,肺病的发病率也不是特别高。

第一,旱烟的来源

在过去的农村,老一辈农民在自家的地里边用农家肥,沃一块地,然后种出烟叶,等成熟之后摘下烟叶,经过反复的晾晒发酵,最后成了烟叶。一般晒得越黄越枯的烟叶是最好的。

第二,肺病和旱烟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错觉,就是抽烟的人患肺病的几率要大于普通人。从大数据来看这句话是对的,但是往往得肺病的人和抽烟,并没有太大的联系。抽烟只是引起肺病的一个诱因之一,绝不是唯一的一个因素。

第三,旱烟的成份比香烟单一,健康

过去的农村旱烟基本上都是自己家里种的,也是纯自然的晾晒过程,不会添加任何防腐剂。再加上大家身体素质好,身体本身就有一些过滤作用,所以说患肺病的几率要远低于现在。

现在的香烟往往晾晒过程比较短,很多烟丝都是用烘干房烘干的,在成烟的过程中会添加许多防腐剂,再加上烟叶的本身,会有各种化肥的添加,所以说现在香烟的成分要远比过去旱烟复杂。

总的来说,我认为农村过去的旱烟虽然劲比较大,但是成分相对健康,再加上大家身体素质比较好,所以患肺病的几率比较低。

香烟没出现之前,农村老人都是抽旱烟,为啥感觉他们很少得肺病?

好多抽旱烟的,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香烟没出现之前,农村人抽旱烟,得肺病的也很多,只是没办法、没条件检查出来而已。香烟没出现,应该在100年以前,好多抽旱烟过世的,都不知道自己是被旱烟慢慢毒死的。

十年前,我跟你有同样的感觉,觉得我老家空气好,污染少,得癌症的特别少,不像城市得癌症的一大堆。但随着农村交通与医疗条件的不断提高,发现我老家得癌症的也很多,前年我同学就因肺癌过世了。而以前,主要是条件差,没去大医院检查,比如我大姑父,76岁生病,我表哥根本不带他到医院检查,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得什么病走的。

旱烟,在我老家恩施叫土烟,一人抽烟,全家臭,真不是什么好东西,能不抽就不抽,有抽的能戒就戒。四十年前,我们哪里男女老少都抽,现在几乎没人种没人抽了,我们哪里的平均寿命也从四十年前的70岁提高到现在的80多岁了。我大伯,60岁戒旱烟,现在活到84了。

还有,现在很多抽香烟的害人又害己,他们的肺就像抽油烟机一样。

香烟没出现之前,农村老人都是抽旱烟,为啥感觉他们很少得肺病?

家里两个老人,爷爷和外公,爷爷七十八,外公去年满了八十。

俩老头岁数加起来将近一百六,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一袋旱烟不离手,走到哪抽到哪。

2000年前,这俩老头不论上山下田还是走亲访友,随身总是一根烟斗,没事就摸出来吧咂两口。

2000年后,两个老伙计不种烟了,还抛弃了跟随自己大半辈子的老烟斗,改抽起了纸烟。这个纸烟可不是我们市场上面买的那种带过滤嘴的香烟,而是自己买烟叶,自己裁纸卷烟抽。

虽说从烟斗变成了卷烟,可抽的还是那股子原汁原味的乡里旱烟。

我回家时问他们,干嘛还抽这种旱烟,又要裁纸又要手工卷烟,多麻烦啊。老头们听了笑呵呵,瓜娃子你不懂,我们享受的就是卷烟的过程,和旱烟那股子劲辣的味啊。

都说抽烟有害健康,容易得肺病。可俩老人抽了一辈子旱烟,身体都还挺好,除了偶尔天气变化时得个小感冒啥的,没什么大毛病。爷爷还在家捣古了几分地,每年种点青菜萝卜;外公有一门编竹箩竹筐的手艺,没事就砍点竹子织点箩筐上街卖。村子里年轻人有时候聚一起聊天,老是议论着俩老人天天旱烟不离手,身体却感觉比年轻小伙还要好,真是奇了怪了。其实在我看来,只要搞清楚旱烟和香烟的区别,想明白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你就会觉得一点都不奇怪。

1、旱烟和香烟的区别

农村里老人抽的旱烟基本上都是自家产的,在烟草成熟后,通过反复晒干发酵变成黄褐色后,切成烟丝就可以拿来抽,不会往里面添加任何东西。而香烟在制造过程中,会往里面添加许多其他物质,以提高口感,而这些添加剂在香烟燃烧过程中会变成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被人吸进肺里,对身体的危害比单纯的烟叶更大。

2、农村里的生活环境农村老人不愿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村,而年轻人却都在往城里跑。

相信每一个在城里面呆久了的人去了农村,第一感觉就是空气新鲜,没有马路上车水马龙排出的尾气,没有工厂高耸烟囱排出的工业废气。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肺部吸进去的都是新鲜无污染的空气,就算老人抽点旱烟,得肺病的概率也比扎堆在城里跑,天天抽香烟的年轻人更低。

3、农村里的生活方式

像我爷爷那一辈,劳动了一辈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干农活种地,上山打柴,总会想办法找点事情做,根本闲不下来。而农村里的劳动基本上都是体力活,相当于天天在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就会通出呼吸,出汗等方式带走体内的有害物质。而现在的年轻人,天天坐在工厂流水线上,或者写字楼里的办公室,缺乏运动,毒素都堆积在体内难以排出,如果还抽烟,则情况更严重。

其实不管抽旱烟还是香烟,都有害身体健康。像在农村里看到很多老人抽一辈子烟,七八十岁了还活得好好的,那是因为农村环境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身体器官的抵抗力,因此看起来很少得肺病。而事实上,那些不抽烟喝酒的老人身体往往更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