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伯母去世了,堂哥给她立碑,伯父不同意。伯父去世了两年了,堂哥给伯父和伯母立碑,家族的人不同意,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在我们的老家农村,老人去世了,入土为安,使用土葬的方式,然后立碑纪念老人的生平,也是对亲人的敬畏和思念。

2014年,伯母去世了,堂哥把立碑的钱准备好了,打算给伯母立碑。

伯父当时很生气,大声训斥堂哥,我还活着,立碑怎么写碑文啊,不是乱来吗!

堂哥被骂之后,再也不敢提立碑的事情了。

堂哥年轻的时候,上学成绩很好,但是他们家里很穷,那个年底还没有外出打工的,伯父在家里种植蔬菜,到镇上去卖钱。

他们家里每一年养一头猪,还有一头母牛。

每年卖一头猪,还有牛生牛仔,长大卖钱。

都是为了堂哥上学的费用,堂哥后来考上河南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郑州大学,毕业分配到郑州市上班。

到了2019年伯父86岁去世的时候,伯母比伯父去世早5年。

2020年,由于工作的需要,出差外地了,清明节没有回老家给伯父祭拜,打钱给我们老家的亲戚,让他们购买贡品帮忙祭拜了。

2021年清明节,堂哥开车回老家给伯父祭拜。

晚上把家族的亲戚长辈叫上,请他们吃饭,和他们协商给伯父立碑的事情。

因为伯父伯母在世的时候,为了他上学,省吃俭用,现在他的条件好了,为了感恩父母,要立碑。

家族的长辈不同意,说是按照家里的风俗,要守孝三年,才可以立碑。

上一次伯母去世,打算给她立碑,由于伯父还在,被伯父训斥了。

这一次伯父也去世了,应该可以立碑了啊。

堂哥虽然上大学,但对家里的立碑风俗不了解。

因为在我们村里,只有一家立碑的,他们是子女在外地工作,有出息,就给他们长辈立碑了,其他没有立碑的。

因此在我们年轻人的心目中,子女有本事,才可以给长辈立碑。

假如按照这个方式,堂哥是完全可以立碑的,因为他在郑州市有好的单位上班,在我们家族里面是有本事的人。

然后家族的长辈告诉堂哥立碑的风俗。

按照我们家乡的风俗,不能立 碑有以下条件。

1、年龄不到60周岁的,去世了,因为年轻就不能立碑。

他父亲86岁就去世了,满足这个60岁的条件。

2、非正常去世,也就是说不是自然老死的,就不能立碑。

他父亲是自然老死的,满足立碑的条件。

3、假如夫妻一方还在世上生活,不能立碑。

就如伯母去世那一年,堂哥给伯母立碑,伯父还在,被伯父训斥了,这种条件不能立碑。

而现在伯父和伯母都去世了,可以满足立碑的这一个条件。

4、去世不满三周年,就不能立碑,伯父去世才两年,这个条件就不能立碑。

因为老家的风俗,老人去世了,子女要守孝三年才可以立碑。

这些都是我老家的风俗习惯,我们国家许多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的风俗多少都有一些不同。

比如有一些地方的风俗,可以立碑,以下几种情况可以立碑。

1、家里的子女有本事,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

2、家中子女在社会上成了名人。

3、家中的子女,考上大学,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的人。

4、家中的子女由于经商或者当了老板,或者做高管,只要是有钱人即可立碑。

5、子女有的出国留洋,成了海归人士,可以给父母立碑。

按照他目前的条件,也是有钱人,而且有地位,就可以立碑。

但是他守孝还没有满三年,这一条就不能立碑。

在我们老家关于立碑的一些知识,一起分享给大家。

给长辈立碑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关于能不能立碑的事情,由于历史渊源,流传到目前,形成的风俗。

不同的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的风俗也不完全一样。

关于立碑的历史发展。

1、根据历史书籍记载,我们国家的立碑文化,是从汉朝开始的,

由于当时社会的原因,朝廷要求,只有在朝廷做官的人,去世后,才可以立碑,也相当于朝廷的功臣才可以立碑。

2、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唐代时期,由于唐代社会发达,许多周边的国家跟唐代有交往,因此他们的见识比较多,接纳不同国家的文化,融入一些到唐代里面,这样他们的思想相对开放许多。

对老百姓立碑也是没有汉代管理那么严格,因此一些有钱的人,也可以立碑,朝廷也是没有干涉,有的老百姓也立碑,但是很少,因为没有钱。

3、随着社会的演变,到明清时期,朝廷完全不管立碑的事情,老百姓比之前的朝代也许经济好一些,就开始学着有钱人,给长辈立碑,表示孝心,还有就是方便后辈找到自己的先辈,进行祭拜。

4、目前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条件好了,温饱问题解决了,进入小康社会了,立碑的钱财对于一个家庭,可以承担起,就有许多人立碑了。

立碑的讲究,也是由于不同的地方,有一些规矩不同,有的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家族亲戚自己协商决定的。

1、对于未成年人,不满18周岁的人,去世后,普遍的地方认为不宜立碑,因为没有后代,基本上没有必要立碑。

2、成年之后,也就是18周岁,无论是否有后代的人,可以立碑,而且去世了,可以进入祖坟基地,这些基本上是家族的人自信决定的。

3、无论去世的原因,比如,得病去世的,不是老年人自然去世的,家族的人协商,进入祖坟基地,可以立碑。

4、也有的是家族老坟,他们有钱,后辈给他们立碑。

5、老人去世三年之后才可以立碑。

6、一方没有去世,另外一方却去世了,不能立碑。

7、去世的父母只要还有一个人在活着,就不能立碑。

8、年龄不满60岁去世的,不能立碑。

9、非正常去世的,不能立碑。

10、还有的地方风俗,对于没有结婚的男人去世了,家里的亲属为了图个吉利,特意设了一个虚拟的妻子,命名其妻为“福 氏”。

因此只要在碑上书写有“福 氏”的墓碑,基本上都是生前均未娶过老婆的男人。

10、还有一些地方的风俗,只要有后代的人,即使坟地不在家族坟地基地,后代的人还是可以为其立碑的,立碑的意义也就是坟墓之主的标志。

11、还有一些地方的人,也许是为了家族的利益,无论是否有后代的人,不考虑是否年轻人,不考虑是否是非正常去世的原因等,也为他们立碑,来表示褒奖和纪念。

12、烈士陵园,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不考虑以上的因素,在烈士陵园里面立碑,表彰功绩。

人去世以后为什么要立碑呢?

古代的人去世之后,后代的人为了便于记录去先辈们的名字,也就在坟前立一个标志,方便他们祭拜。

古代由于没有现在的社会发达,当时比较贫穷,就地取材,使用竹子,木头,石头等材质刻上先辈者的名字。

就比如我们生活的事情,每一个房屋要有门牌号,每一个市民有身份证号码。

而先辈们的墓碑,就是先辈的居住地,为了让后人一目了然地记得先辈,清楚知道先辈生于何时,死于何地,这就是历史的见证。

还有一些人祭错祖先,就是因为找不到先祖的墓地。

关于立碑时间的讲究:

立碑一般可以选择:清明节、死者祭日、十月初一,去世三周年等特殊日子。

立碑碑文的讲究:

也就是给先辈们立个门面,记录他们的生平事迹,有什么亲人等。

为了后辈的幸福,一般在碑后刻上:福荫子孙、恩泽后代,光照后代等吉利的话。

立碑的流程:

1、计算好吉利的日子,看好当天的吉利时辰,立碑的具体位置,具体方向等等。

比如,三周年立碑,九周年立碑,清明节立碑等。

比如,立碑在坟地的哪一边,面对坟地的方向等

2、选择立碑的碑料,设计大小,尺寸,高低,横竖,材质等。

3、撰写碑文,聘请当地的老先生把老人一生的生平事迹,重要的贡献等编写好,再修改润色,然后刻在碑上。

雕刻碑文有讲究,要选择什么字体,字体大小等,然后打磨抛光等工序,最后定形。

4、在立碑之前,先邀请家族的长辈,协商一些具体的细节,对办理这些事情进行分工,不能出现问题。

哪一些人负责请礼宾?

哪一些人负责拉墓碑?

哪一些人负责接待客人。

主家的事情就是准备酒席,招待这些帮忙的人。

5、立碑的仪式:

(1)、开始敬神、然后鸣炮。

(2)、开工动土、然后立碑。

(3)、完成之后,再由礼宾先生宣读碑文,全体子女跪谢。

(4)、再由礼宾先生点碑文,使用毛笔点朱砂。

(5)、然后敬墓碑,再敬神。

(6)、子女敬上贡品,烧香、 烧纸。

等立碑仪式结束以后,主持人设宴,答谢这些参加仪式的亲朋好友,以表谢意。

以上是我老家的风俗,也许其他地方的风俗和这里不一样。

关于立碑的意义:

1、是怀念已逝的先辈亲人,表达对后辈们的敬意、思念之情,也是后代子孙懂孝敬的具体体现。

2、让来祭拜的人,清楚知道先辈的埋葬具体位置,方便去祭拜。

以上是我的分享,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

图片来自网络!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我叔是地理先生,他说按古代的礼制,双亲都去世以后,还要再守孝三年才可以立碑。古时候倘若父母过世,是需要回家守孝三年的,就算是官吏,也需要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满期后才能够回去接着做官。

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地方的文化习俗都不一样,不要说南方北方、不同省份,即使是同一个县、同一个镇,做法都不一样。近年来,传统的东西丢得差不多了,年轻人不喜欢烦文缛节,也不再守孝三年,怎么方便就怎么来。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双亲去世,该怎样立碑,有什么讲究呢?

1、有些地方采取夫妻分葬的方式,一人一墓,双亲各自立碑。现在没有了三年守孝期,子孙又嫌麻烦,所以一般是在亲人下葬时就立好墓碑,也有人在清明节祭祀那天立碑。

夫妻分葬,后人为了以后祭祀扫墓方便,可以将双亲的骨灰捡在一处,重新安葬。

2、大多数地方的习俗,采用夫妻合葬方式。因为中华文化,夫妻白头偕老不离不弃“生同衾死同穴”,立一个夫妻碑。

3、若父亲先去世,碑上可以先写上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可以一起写,也可以不写。因为母亲还活着,名字写上墓碑忌讳。

(未亡人名字涂红)

4、在城里买墓地,各地公墓的规定不一样。如果是夫妻合墓的,有的公墓做法是:

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名字先不刻,预留个位置,待她百年之后再刻上名字。

有的公墓,连母亲的名字也一块刻上,图省事,但这里是有讲究的。

亡父的名字要涂成金色,以表示尊敬;而母亲的名字要涂成红色,不要贴照片,也可以用红布把名字盖住。

刻墓碑也有讲究,“故、皇、先、显、妣、考”用法不当,是会闹笑话的。

双亲去世无论是土葬还是公墓,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最好尊重一下传统。“故、皇、先、显、妣、考”这些传统中常用字,很有必要了解与传承,若敷衍了事、潦潦草草,不敬畏鬼神,还不如将骨灰火化后直接随风消逝。

考和妣的用法

爸妈活着的时候叫父母,他们去世后,就不能再称作父母,碑上更不能直接写父亲母亲。

他们过世以后,父亲称考,母亲称妣。

父亲去世后,也不能写亡父、父亲大人,要称先考、显考。如果在碑上直接就写,亡父某某某、父亲大人谁谁谁,是对父亲的不敬。

现代人不懂,比如有些墓碑直接就写“慈父X慈母X之墓”,落款儿子儿媳孙子。按传统来说,这种写法也不对。

母亲可以称为慈母、家慈、先慈,但父亲不能写为慈父,父亲要用“严”,家严、先严。

家严、慈母,是对父母生前的尊称,他们逝世后就应该称作先严、先慈。而墓碑就应该写“先考、先妣”;

在公墓上,你不按传统来,至少也要写“先父先母”;当然,你要写“爸爸妈妈、父亲大人母亲大人之墓”,谁也不会管你。

如果死者的儿子儿媳全都不在了,由孙子立碑。则要加个“祖”字,先(显)祖考、先祖妣。

皇、先、显的用法与区别

①“先、显”的用法和区别

在农村,有些很古老的墓碑,顶端是“先考”。你一看就会知道,这是父亲去世了,儿子立的碑。同时,死者的父母长辈中,最少还有一个人活着;或者,他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孙子。

在死者的父母(岳父岳母)长辈中,只要还有一个人在世,他死了就只能叫先走。在这个家庭里面,还显示不出他,所以称为“先”。

如果亡者的父母(岳父岳母)、长辈中,一个都没有了,他就是在家里面辈分最大,地位最尊贵。

同时,除了没有长辈外,他还有孙子辈,就写显示的“显”,显考。如果没有孙子辈,他还不能称“显”,只能称“先”。

妣是母亲,先妣也是亡者的公婆、父母中,至少有一位长辈还在世,称先妣。显妣和显考一样,都是长辈没了而且有孙子辈,就可以称“显”了。

显和先之分,上边没有老人了,下面有孙子辈,才能称“显”,否则称“先”,男女都一样。

②“皇”字的用法

皇,就是大的意思,并不是只有皇家才能用。元朝有个皇帝叫元成宗,他规定皇字只能皇家使用,老百姓不能用,要改用“显”。

所以,明清的碑文基本上是“显考”。到了民国,皇帝被赶下台,民间的墓碑上“显考”“皇考”都有。

因此,皇与显基本可以通用,皇考、皇妣可以分别写作显考、显妣。

③“故”的用法

“故”的意思就最简单了,就是死、逝世、不在了的意思。其实这个字有点多余,比如“故显考”,“考”就表明父亲过世的意思,你再加个“故”字,显得重复多余。

其实立碑还有许多说法,例如墓碑有一般通用的格式,就像写作文一样;墓碑残破应及时处理;刻碑时,文字要准确无误,要用正楷书写;立碑人、子孙排列都很有讲究,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写在最后

中国人立碑,外国人也立碑。立碑是一种纪念,是一种尊敬,是传承和信仰,跟迷信无关。立碑是对逝者一生成就的肯定和记载,是写给别人看的,写给子孙后代看的。

因此,立碑就必须要有所讲究,碑文要清楚,准确,一目了然。中华传统传承了几百几千年,自有优点,一点也马虎不得,否则后代子孙面对祖先的墓碑,就会迷惑不解。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欢迎留言批评,互相学习进步!

(网络图片、侵删)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问题问的很对,只有父母双双去世才能立碑,有一方去世是不能立碑的,父母双双离世后,在墓碑上要刻上父母的名字,这也是对父母的敬孝,也是对后代人好找坟墓,单独立碑的也有,可能有各种原因,但大多数都是等双方去父母去世以后才立碑。

中华民族有很多的风俗习惯,对老人的丧葬也有讲究,上至皇帝王公,下至平民百姓,对老人的去世都要入土为安,只是规模不一样罢了。

我们国家对逝去的先人很重视,还特别设立一个清明节,设立清明节就是要祭奠祖先,不忘我们的根。

每到清明节来到时,人们纷纷来到先人的坟墓,手持鲜花,各种水果,糕点,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奠。

现在大部分地区都实行了移风易俗,文明祭奠,禁止上坟烧纸,这也是保证森林的安全,防止火灾的发生。

我国发生森林火灾的次数很多,大部分都是因为清明上坟烧纸造成的,因此,民政,公安,林业,司法部门,对上坟烧纸严加管理是正确的。

那么这个石碑要怎么立呢?我们在上坟时,看见许多的石碑上刻着有故先妣ⅩXX和故先考ⅩXX。下面我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故显妣和故显考。

“故”字好理解,就是已故了,去世了,离开人间了。“显”是对逝去先人的一种尊称,表示生前地位显赫,在家族和当地当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妣”表示女性,是自己的母亲,奶奶,太奶。“考”表示男性,是自己的父亲,爷爷,太爷。

但也不尽相同,有的直接写父谁谁谁,母谁谁谁,然后在旁边刻上立碑儿孙的名字。

总结,我们对逝去的父母立碑,要等父母双方都去世了才能立,一方去世最好不要立碑,假设说一方去世立碑了,另一方去世还得重换碑,得不偿失。活着是夫妻,死了也要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也是对先人的尊重。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在民间,为逝去的先人立碑是件特别严肃的事,由此也产生了不少的规矩,比如怎么立、立什么碑、什么时候立等等,这些都是有说法的,并不是想什么时候立就什么时候立,也不是想怎么立都行。

大多数坟墓前都会有一筒碑,小辈们以前来表示对逝去长辈的思念和尊重,而在立碑上,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立碑时应该注意什么?父母之中,如果只亡故一个,能立碑吗?

关于这些,其实每个地方的规矩都不一样,因为生活环境以及风俗习惯的原因,形成了小不同,大相似的习惯,立碑也是同样。

那么,立碑有什么讲究呢?立碑是要等双亲都亡故才立,还是逝去其中一个就能立呢?

我们分别来说一下这些问题。

Ⅰ:立碑的时间

立碑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立的,有人说可以在父母亡故下葬时,连同碑一起立下。

您见过这样立碑的吗?从来没有,也没有这样的规矩。

一般情况下都是守孝三年,三年满,守孝期结束,然后立碑纪念。

守孝三年是大部分地方的规矩,也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一个传统,所以大多数地方都是三年后才能立碑。

但也有地方是一年满后立碑的,守孝分大守和小守,大守三年,小守一年。所以,这样在立碑上就有了区别,有的是小守过后就立,有的则是三年满才立。

但不管是守孝多久才立,都是要经过守孝后才立的,没有人去世后,下葬时就立碑的。

人刚去世,家里人守孝,现在不太重视这个问题了,要搁古代,直接搬到父母坟墓前住着守孝的人也有。

既然人尚在坟墓前守孝,又何立碑呢?别人到了这里,一看到守孝人,自然就明白这里面埋的是谁,根本不用打听也不用再看。

而守孝期满后,守孝人离开,人们路过这里,可以从碑文中看到这里埋的是谁,立碑人又是谁。

故,人刚逝去时不立碑,守孝长短有区别,有的是一年后立,有的是三年后立。

Ⅱ:双亲都亡故后才能立吗?

这个并不是这样的。但同时,这里面是有讲究的。

虽然是夫妻,但也不可能一起亡故,时间会有个早晚。但不管时间相隔多久,夫妻两个都去世后,是一定要埋在一起的,这是生前共枕,死后同穴。

合葬墓从古代的官方到民间都广泛存在,这不是个什么规矩,这是个风俗习惯。这样也方便以后孩子们纪念。

既然两个人不可能同时亡故,那么以谁去世时间来计算这个立碑时间呢?

比方说要守孝三年才立碑,那么母亲去世了,父亲还在世。三年守孝期满后,父亲仍然还在世,这个碑立不立呢?换过来也是同样。

其实,这里面的规矩更加多。

母亲先去世,是不管多少年都不立碑的,要等父亲去世后才立碑。也就是说,当母亲先去世后,就算三年孝满了,可是父亲还在人世,那么就不立碑。

等父亲去世,三年守孝期满再立。

可是,当父亲去世,三年守孝期满后,母亲尚在人世。这个碑是可以立的,但立碑时就已经刻上了是合葬墓。当然了,碑上不可能会刻合葬墓这样的字,只不过主碑文会写上。

比如双方都已经去世,主碑文是这样的:民国处士王三公讳学堂配妻刘氏之墓。

一看碑文我们就可以明白,这里埋的是一个在家里排行老三,姓王叫学堂的人,跟妻子的合葬墓。他妻子姓刘。

也有直接写出妻子名字的,比如是这样的:民国处士王三公讳学堂配妻刘氏讳桂兰之墓。

但假如是父亲去世了,母亲没去世,立碑怎么写?总不能把尚在人世的母亲给立在碑上吧?所以就有了空缺的方法,这在立碑上叫缺笔法。

也就是说,母亲名字这里先空着,它的格式是这样的:民国处士王三公讳学堂 之墓。

它中间是有空白的,等以后母亲去世了,再把母亲的名字给补上。

不过,虽然是有这样的缺笔法,但大多数人都会在母亲去世后才一起给父母立碑,先缺后补是可以的,但很少见。

Ⅲ:立碑有什么讲究

立碑的讲究非常多,比如碑多高、上面写谁的名字、立的时候得请谁等等,篇幅原因,我们只简单说一下前两项好了。

碑多高?逝去为阴,所以要阴数。古代对数字上有讲究,单为阳,双为阴。单为天,双为地。所以,我们看古代皇宫的宫殿台阶都是单数,这是天数,是阳数。

宫殿是给活人走的地方,而立碑是给逝去人立的,所以要是阴数。阴数也就是二、四、六、八这样的。

这里讲究一辈比一辈高。比如爷爷的碑是一米二,那父母的碑则是一米四。

数高,但从阴数算起,所以并不是高了就是大。

在立碑时上面要写谁的名字?首先,家里儿女中,女儿不入碑文。也就是小辈女眷不能出现在碑文里,全都是男性后人。

开始是儿子一排、然后是侄子一排、后面是孙子一排……如此向后推着排。名字从左向右依次排小。比如大儿子在最上排最左边,然后向右是老二,老三。

下面一排是侄子中最大的在最左。再向下孙子中最大的在左小,所以仅从最左边,我们就能看出嫡子嫡孙。

立碑的讲究非常复杂,很多农村老人知道这些规矩,年轻人则已经不太清楚。黑嫂对这些有兴趣,所以特意跟村里老人了解过这些。

年轻人不在意这个,有人说这些是糟粕。但这个黑嫂是不同意的。立碑并不是农村专有,城市也立碑。立碑更不是我国独有,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立碑纪念的习惯和风俗。

如此一项纪念的活动,怎么会成为糟粕呢?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您认为呢?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一个地方一个风俗,我们这里讲究的是双亲都亡后在最后一个老人三年满后才可以立碑。

立碑留传是为了让后辈们不忘先辈们的丰功伟绩,让后辈们记住先祖的名讳,以免冲了先祖的名讳。现如今大多数埋

的都是公墓,如果你不立碑留记那上错坟的大有人在,肯定闹出多少笑话,如果立碑留记就一目了然了。

现如今刻碑都是阴刻。立碑讲究的是一辈比一辈高,基本上是阴数,一米四,一米六,一米八,一辈比一辈高。如果你爷爷立的是一米四,那么你父母就要立一米六的。

立碑要立正不能东倒西歪,不能立倒头碑,也不能立仰头碑。只有碑立的正后辈才能兴旺发达,否则将不吉。

立碑是做为儿女们的一番孝意,有的是父母双亡三年满立碑的,也有清明或是七月十五中元节或是十月一寒食节,还有在老人去世多年的忌日立碑的。不管什么时候立碑,都是儿女们的一番美德,只能让人尊敬而不是让人耻笑。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是不是双亲都亡才能立碑?立碑有什么讲究?

双亲有一方故逝,一方尚健在,在我们本地是可以立碑的。

南方气候炎热,我们本地习俗,人去世一般第二或第三天出殡安葬。大概十年上下翻棺捡骨重新安葬;亡故时安葬叫血葬,捡骨安葬叫吉葬,此时吉葬才立碑。为何捡骨重葬呢,因为南方湿润之地,水蚁多,担心水沤蚁食损坏先人骸骨,因而将骸骨捡起装入骨坛重新安葬。再是血葬时匆匆忙忙,随便找一处地仓促安葬;后人孝心耿念亲德,为先人骨全亲体得安,重新另找藏风之地安葬。有的如不另选坟址,也捡骨就地再葬安上墓碑。如双亲一方去世早,等一方故逝后才可捡骨立碑,骸骨早腐化蚁食完了。如此等双亲故逝后才立碑,有悖于理。

立碑是有讲究的,特别是碑文刻写要规范。

墓碑正文合生老位数。合生老位数是刻写碑文基本原则。字数之吉,6、11为生数,7、12为老数;一般男取单数,女取双数;女的如不能取合双数,单数亦可。生老位数是俗成的吉数。

墓碑左边副文内容。坟墓的坐度明确,一般刻写上坐度,如是公墓可略去。再是刻写墓志铭。刻写墓志,大多是名人之用,若非名人贤宧,一般人之德守,无必要刻写,如写则简约。

故逝时间。坟中墓主的诞寿时间,如刻写是放在墓碑左边,若写墓志与墓志连同一起。寿龄大多放在墓碑正文顶部刻写大致寿期。凡不超过60岁故去的,写"世故";凡60至70岁故去的,写"耆故";凡70至80岁故去的,写"耋故";凡80岁以上故去的,写"耄故"。

墓碑落款。墓碑落款写上祀主和立碑时间;要落款祀主,不落款会给人误认为无主之坟。落款有的写上祀主名字,有的不写;有人认为生人名字不宜写在亡人碑上,因而不写。如不写祀主名字,是儿子辈分立的碑,可写"世代儿孙奉祀",或写"孝儿偕亲奉立";如远祖之墓,祀主不是儿孙辈分,则写"世代后裔奉祀"。世代为绵长之意,后人祀主写6个字又合生数。

常见有的山坟碑文刻写不当,为懂得这方面的民俗文化,后面做出直观的墓碑多种规范样式供参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