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党校工作前途怎么样?

作为一个曾经的党校工作者,为你解答。

从机构性质、体制、人事管理制度等方面看,前途还是相当不错的!

一、市委党校性质

党校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定义为:“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党校虽然也是学校,有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殊性质。

二、市委党校体制

地级市委党校,行政级别为正县处级;一般与该市政府的“行政学院”、党委统战的“社会主义学院”合署办公,实行“一套人马、三个牌子”体制。

市委党校,实行校务委员会领导体制,校务委员会全面领导党校工作,一般由市委副书记或常委兼任校长,常务副校长主持党校日常工作。

市委党校由同级财政全额拨款供养。

三、市委党校人事管理制度

市委党校,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双轨制”管理:

(一)教学、科研工作人员,实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管理制度,执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二)管理人员,既党务、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执行机关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既国家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与国家公务员无二。

(三)工勤人员,执行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市委党校,也是学校,同国民教育学校同样有寒暑假,这是其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没有的。

四、工作前途

市委党校较其他事业单位,工作前途还是相当不错的,较同为市委部门的如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等其他部门可能相对要差一些。

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工作前途“才能+机遇”,较比其他事业单位,相对机遇还是比较多的,毕竟是市委的重要部门,还有市委主要领导兼任校长呀!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市委党校工作前途怎么样?

党校前途怎么样因人而异,但这么多年观察下来,在党群部门中,从党校走出来到地方或其他市直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相对于其他党群部门要少很多,由此可以想见党校的发展空间。

一、党校的机构性质

党校是党委领导下的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其在职在编人员使用事业编制,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执行公务员同等的工资和晋升待遇,在工资待遇上比普通事业单位要高。而且由于党校兼具行政和教学功能,党校很多岗位既可以享受行政职务,也可以评职称,哪边高靠哪边,在选择上也多余普通事业单位。

二、党校的行政级别

市委党校的校长一般由市委副书记或者组织部长兼任,级别副厅,另设常务副校长,级别正处,其他副校长一般是副处,少数也有正处。党校的内设机构和其他市直部门一样都是正科设置,部分高配副处。就单位级别而言,市委党校不比其他部门低,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努力点基本上可以拿到正科,副处触手可及。即便没有领导职务,由于是参公身份,也可以职级并行,到退休拿个四级调研员退休基本没问题。

部分地区重视党校的,比如安徽,很多党校的常务副校长都是副厅设置,普通副校长可以到正处,副校长以下行政级别以此类推,发展空间无疑更大。

三、党校的优势

进入党校从事行政工作,有几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党校是党口部门,在党领导一切的大环境下,党口部门的发展空间一般都要强于政府部门,这是整体的大势;二是有参公身份,党校是事业单位,人员参公管理,参公身份虽然不如行政编制即公务员,但比一般的普通事业编制要强很多,至少可以享受公务员同等的车补和晋升待遇,可以自由交流到其他行政机关任职,这些普通事业编制是做不到的;三是党校是组织部门培训干部的基地,有资源优势,很多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培训,党校服务好了,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对于党校干部的使用有一定的好处。其他不说,单是党校和组织部的密切联系,党校领导利用好这种平台和资源优势,就可以创造很多晋升的空间和便利。

总的来说,党校作为参公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中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单位,但相对于行政机关又略显不足,前途怎么样,最终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整合的水平。走得顺,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反之在学校待着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享受公务员待遇,其他的不要有太大奢望。

在市委党校工作前途怎么样?

应当不错的选择。党校工作可以更方便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交流党政部门工作或任职。前途怎么样,一切看个人的努力和机遇。

在市委党校工作前途怎么样?

市委党校绝对是个好单位。行政机关有的待遇和福利,其一项不少;党政机关享受不了的好处,其也可以名正言顺享受。

师姐原先在市公安局任副科长,后来却千方百计想调入市委党校,在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如愿以偿时,还高兴得摆了一桌,请朋友们喝酒。

要知道市公安局可是实权要害部门,副科长也算是有职有权了,为啥师姐还要费尽心机调入市委党校呢?当然,师姐明面上的说法是市公安局工作太繁忙太辛苦了,经常加班加点,基本上顾不上家,而市委党校会相对轻松很多。但据我了解,市委党校的好处可不止这一个。

首先,从发展空间来看。

市委党校是事业单位无疑,其教师和行政干部也是使用事业编制,但它却是市里唯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学校,这也意味着其事业编教师和行政干部都是不折不扣的公务员。这其中有双重好处。

一是单位机构规格不低,为正处级单位。市委党校校长一般由市委副书记或市委组织部部长兼任,设常务副校长1名,为正处级领导实职,另有若干名副校长为副处级实职,党校下设多个正科级教研室和机关科室,仕途发展空间并不比同级市直单位小。

二是市委党校干部仕途进步能“双轮驱动”,既可走行政职务职级晋升之路,也可走专业技术职称等级评聘之途,提任实职、晋升职级或评副高、正高职称都可行得通,发展方向更广。

其次,从工资待遇来看。

市委党校干部也是公务员身份,执行同级市直单位公务员的工资标准,同级别公务员享受的基本工资、规范性津补贴、公积金、交通补贴和绩效考核奖等,市委党校干部分毫不少,比当地同级别事业编人员工资收入更高是显而易见的事。

第三,从工作强度来看。

市委党校虽是参公单位,但其学校的属性并未改变,主要承担干部培训任务,以承接市委组织部安排的主体培训班次为主,兼顾承办其他党政部门安排的各类培训班。也就是有培训任务时忙点,没有培训任务时就能适当闲下来,总体而言还是比较轻松的。而实际上,培训班数量是有限的,且分阶段举办,如市委组织部安排的主体班次有春季班和秋季班,但绝对没有夏季班,因此市委党校干部是有寒暑假的,而平时的培训班周末也是可以正常休息的,光是这个假期之多就足以让行政机关公务员艳羡不已了!

当然,有时候市委党校也会在暑假期间承接党政部门安排的短期培训班,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工作人员,都会有相应的加班补助,劳有所获是必然的。

欢迎关注职场李论,更多精彩内容期待与您分享!

在市委党校工作前途怎么样?

不管在哪一级,党校都是高配单位。比如在我们县一级,县委党校的校长一直都是由县委副书记兼任的。不过,主持日常工作的是党校的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同理,市委党校的校长肯定也是由一名副厅级常委兼任的,一般来说是市委副书记。

其他地方或者说市一级我不是很清楚情况,但是在我们县来说,县委党校是最弱的,最没有前途的单位之后。可以这么说,跟科协、地震局、档案局这些单位差不多,属于所谓的冷门单位,不被看好的单位。

近20年来,我们县委党校的领导(不包校长)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常务副校长不要说能够提拔到副处级领导了,就是任期满了,从县委党校轮岗调出去,也都是去像总工会、供销联社、二轻联社这样的小单位当主要领导。

至于我们县委党校的副校长们,近20年来,没有一个能够提拔到正科级领导的,基本都是副科级的副校长干到退休或者交流出去。

至于没有级别的干部或者老师们,那就更没有前途了。他们的任务就是有什么重大活动了,准备讲稿,今天去这个单位上节课,明天去那个部门上节课。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更不要说提拔他们了。

总之,从我们县委党校近20年来领导和干部的使用情况来看,党校虽说是副处级高配的县直部门,但是却是是一个非常冷门和弱势的单位。

因此,基本上可以推断出来:在市委党校工作没有什么好的前途。

相信我,就是这样的。

在市委党校工作前途怎么样?

在市委党校工作前途怎么样?首先恭喜你,能在这么好的部门工作,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前途一片光明。

各级党校主要是对党员和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教育的学校。其目的是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党性,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党校也承担着党的理论创新研究,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等工作。

市委党校,就是市的党员干部培训学校,每年都会有很多党员干部及技术专家在党校学习培训。通过党校的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特别是增进了对党重大会议精神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认识。保证了党员干部和技术专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向群众进宣传,并推进落地落实。

地市级党校,一般是组织部长或副书记担任校长,级别为副厅级,常务副校长副厅级,主持党校的日常工作事务。市委党校的级别较高,职能处室较多,机构人员当然也就多。如果在市委党校工作,除了当老师外,还和高校一样,也可以当某某处室的主任、处长等,级别也就上去了。

党校属于党群部门,只要踏实工作,提拔的机会很多,比一般的局要快的多,可以说只要履历时间一到,一般都会提拔使用。当然,党校不是什么权力部分,但混个级别一点问题没有,不过,也可以交流到其它部办委或局机关任职。再说党校的领导级别高,要提拔个人很简单的,但首要的是你要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踏实肯干,前途不用多想,自然而然的会到来。

同时,党校负责培训领导干部和党员,承担了组织部门的大量培训工作,与组织部可以说是很熟悉,且部分业务往来密切,在人事问题上,组织部首当应会照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