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生是过剩了吗?

中国的大学生过剩了吗?

当然,不仅是过剩,而且是严重过剩,以至就业压力“难于上青天”,用事实来说话!

一、大学毕业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的国家包分配“白领”干部的“天之骄子”年代,一去不复返也!

现时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专科学校、职业学院纷纷升格大学,而原有大学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大力扩招的结果下,以每年800多万毕业生之巨的庞大数量,进入本已拥挤不堪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

问题出现了,哪里有那么多的、800多万岗位,虚位以待大学毕业生!需要国家每年新建80个拥有10万名员工的鞍钢、中石油等那么大的特大型企业,而且排出其他就业人员,专供大学毕业生使用,并且大学毕业生不能挑选只做“白领”,“蓝领”也得屈尊,现实吗?

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既失业的尴尬境地,不得不在毕业前一年就坐不住教室,四处托朋友、找关系、递简历,乃至父母亲戚,动员一切可能调动的人力资源力量,全员奋战拼博,加入就业大战,以求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市场分一杯羹,求得一个顾不上什么体面不体面、专业对不对口、暂栖身的“白领”职位,慰藉十年寒窗苦、父母企盼的心灵!

现实在明摆着,大学毕业生过剩,而且是严重过剩!

二、而在另一方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大量劳动密集型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工人时代正在消退,需求大缺口是“蓝领”阶层的技术工人、技师,以至高薪聘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退休、下岗技术娴熟的技术工人、技师,引起又一波“孔雀东南飞”大潮!而这正是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乃至技校培养的毕业生所具有的就业能力。

所以,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以至技校的毕业生,以其职业教育所获得的专业技术能力,而在拥挤的就业市场,胜出大学毕业生一筹!

三、大学,注重的是理论教育、科研能力,就业必须坐办公室当“白领”,放不下身架作“蓝领”工人;既使放下架子当“蓝领”工人,又不具备专业技术操作工作能力,“白领”无位置,“蓝领”干不了;甚而出现了大学毕业为就业,转身就学职业技术学院的现象,虽然是少数,但是,说明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市场经济下,一切都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就业市场的供需规律,你必须正视!

四、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注重的是技能性、实践性教育,也就是培养技术工人、技师,与大学的注重理论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互补的教育整体,而在中国人好面子、讲级别、虚荣心驱使下,不切实际的在纷纷升格大学潮中,迷失了方向,摇身一变、跻身大学行列,失去了本来的优势面目,得不偿失!

家长、考生唯“白领”是求,不愿意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技校学习,丧失了就业前景一片光明的院校选择,纷纷加入本已就业难的大学院校学习,也使得高等教育整体失衡,催生了大学毕业生本已就业难、以至更难的局面发生。

五、国家当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据媒体消息,近期,国务院发出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并出台相应政策规定,今年高职院校单独招考,扩大招生100万,中职升高职提供便利条件,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就学高职院校免文化课、降低门槛等措施办法。

国家教育部门已有计划,正在制订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将有部分大学专科、乃至本科学校,逐步改建为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技能性、实践性的技术工人、技师,使高等教育恢复整体平衡,适应就业市场的规律。

大学生过剩,催生大学生就业难社会问题,使拥挤不堪的就业市场更加拥挤不堪!

仅供参考。

中国的大学生是过剩了吗?

所谓“过剩”是指供大于求。而大学生“过剩”不是产品过剩了,是指经过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难,找不到工作,形成了“过剩”。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认为现在这个“过剩”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提升大学“产品”质量,改变只教知识的办学方向。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到真才实学,还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如:接人待物的能力,能吃苦办事的能力,独立性,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责任心等等。只有“产品”的质量上去了,用人单位才会满意。

2、大学生产的“产品”要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现在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都是因为专业不对口或专业不接轨造成的。所以大学的“产品”生产要与市场接轨,调整好专业结构,做好供需平衡。

3、用人单位或企业进行岗前培训。中国一些企业短视,巴不得一招进来就上岗。要用人才,又不想培养人才,造成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4、大学生自己要摆正心态,不能眼高手低。大学生可以先从基层工作做起,积累经验、人脉和阅历。

总之,现在不是大学生“过剩”了,而是要解决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中国的大学生是过剩了吗?

是的,严重过剩了!我这样说,肯定会被许多人喷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至2010年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为1.14亿人,其中大学本科4.56千万人、大学专科6.86千万人,大约占我国总人口8.6%(见下表)。

而据近年(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晚两三年,但应该有参考价值)美国大学理事会就各国大学生比例在全球16个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显示,在25-64岁的青壮年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比例居前十的国家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到,我国8.6%的受高等教育人口数的确很低的,比世界上发达国家差多了。那么,我为什么还会说中国的大学生过剩呢?

一、绝对数过剩。我国受高等教育人口总数1.14亿人的绝对数,除去美、俄、日三国,比上面世界排前十的7个国家加起来的总人口还多!这是一个十分恐怖的数字了。我们缺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虽然我们的大学生人数加起来比别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可能还多几倍,但是并不见得我们的科技就能位居世界前列,比如韩国、挪威、澳大利亚、以色列总人口都没有我们的大学生人数多,但别人的科研水平可不比我们差。

二、结构性过剩。2017年,根据全国总工会的统计,我国现有就业人口7.7亿人,而中高级的一线技工竟只有4700万人(大学本科生都几乎与他们一样多了),占总数的5%都不到,每年毕业的七八百万的大学生哪去了?我国庞大的大学生人群,是国家实行高校扩招之后产生的,质量极不保证。扩招时,许多原本只是大专或中专的院校,纷纷升格成了大学,这些学校的教学水平只是硬扯上高等院校这个级别的,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更惨的是,这些所谓的大学生毕业后,原本水平质量就不咋的,却很有点看高自己,阿猫阿狗的都说自己是大学生,什么技术工、一线工他们是不想干的,结果就是使中国失去了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而原来的大批中专、职业学院又升格了,培养产业技术工人的院校就出现了断层。近年,国家重提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大国工匠”的培养,其实就是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所以,还不如把那些不合格的高校砍了,让职业教育回归职业教育,让大学精英教育回归精英教育,这对中国高等教育未尝不是好事。

中国的大学生是过剩了吗?

之所以显得多是因为不好找工作,之所以不好找工作是因为他们都想找不干活的工作。高校扩招的目的是为了让干活的能接受高等教育,但现在的结果还是干活的受教育程度低,不干活的受教育程度高。那些屌丝们一旦上了大学,宁愿失业也不愿去做干活的工作。

中国的大学生是过剩了吗?

大学生永远不会“过剩”。

就中国而言,虽然大学扩招,但每年都会有三分之一的考生被大学拒之门外,还有部分没有接受高中教育,直接进入社会或进入职专的。从大学生数量来看,尤其是农村,仍然很少。从表面来看,每年都有大批的大学生毕业生走向社会,有的很快就业了,有的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给人们造成了大学生“过剩"的误解。在这个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文化经济、能力经济的全新时代,具有一定的学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文化是非常可怕的。即使大学生一时就不了业,也算是高知识人才,是社会的人才储备。

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大学生“过剩"了呢?

一是有些大学生缺乏真才实学。大学生只是个标签,拿到了大学文凭,只是说明接受了某一阶段或某一领域的教育,但个人素质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提升,为就业设置了障碍。

二是有些大学生诉求过高。985、211的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还是不成问题,主要是一般大学的毕业生,特别是在学校表现一般的学生。这些学生认不清自己的现状,头顶大学生头衔,好高骛远,不体面的工作、挣钱少的工作、吃苦受累的工作、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等都不愿意干,自身因素导致就不了业。

三是有些大学生不愿意继续学习。学历教育只是证明一个文化层次,学校只是个平台,所学所闻,真正融入社会后有多少契合度,与社会的需求还有多少差距,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有的大学生一味追求对口的工作,不是自己所学的、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一律加以拒绝。遇到了机会也不知道把握。人的一生都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适应社会和岗位需要,才能感受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四是大学生“过剩"只是个表面现象,是一些文化层次偏低的人,对大学生的狭隘定义。也是一些家长,对孩子教育目光短浅,缺乏培养目标所找的一种理由和借口。

所以说,大学生永远不会“过剩”。请坚信,大学生的未来!

中国的大学生是过剩了吗?

大学生过剩?不会。

1.国家要发展,中国梦要实现,首先需求是人才,即高校毕业生。

2.重要领域、高精尖产品行业科研人员仍是短板,需要我们的“双一流"高校培养大量适用人才。

3.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渡,需要大量有知识科研人员、技术工程师和高素质劳动者。

4.随着国家对青年人“创新创业"工作的扶持自主创业环境逐渐向好,大学生在不同领域大有用武之地。

5.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政策的倾斜,需要大量爱农村懂农业人员投身其中,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做出应有贡献。

6.从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来看,上大学继续提高学历增长阅历积累工作经验,还是青年人的首选;活到老学到老,促使个别中老年人也投身高考大军之中。

所以,大学生不会“过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