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宁古塔到底是干什么的?
谢谢邀请回答!
宁古塔,好似一个塔的名称,其实,并非有什么塔存在。
宁古塔,是满语地名,既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之县级宁安市。
宁古塔,为清朝发配流放犯人的主要处所之一。
清代影视剧中,常常提及宁古塔,也就是涉及流放人犯。
常见的镜头,皇帝龙颜大怒,金口一开,降旨曰:某某人犯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不叙用。
虽蒙皇恩浩荡,赦免不杀活命之恩,但人犯一听发配宁古塔,真的生不如死,不若引颈一刀痛快!
宁古塔,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之宁安市,清朝顺治十年设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设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
康熙十五年,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迁治吉林乌拉,改称吉林将军,又称船厂将军。
而宁古塔则改置副都统。
(吉林乌拉,又称船厂,既今日之吉林省吉林市)
宁古塔,与塔没有任何关系,是满语“六个人”的意思。
据说,清皇室祖上早期有兄弟六人居住生活于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仅仅有六个人!
有清一朝,东北被满清视为祖基龙兴之地,满人入主中原,大量进入北京及全国各地,但严禁汉人移民进入东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东北人口骤降。
尤其偏远的宁古塔一带,虽然不再是六个人,但也是人烟稀少,地处边远,更是荒凉不堪,狼虫虎豹出没其间,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
宁古塔,地处边远荒僻,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加之长达半年冬季,常达零下30度极端寒冷的暴风雪肆虐的恶劣气候。
夏季出奇大的蚊虫叮咬,基础生活设施极端简陋,衣食住行皆与关内生活无法比拟,令人很难适应,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觉。
加之路途艰险,有的差役为逃避遥远艰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复差。
既使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兽袭扰吞食,甚有传言,饥民争相杀戮人犯食之果腹。
发配人犯甚至多有未达宁古塔,而死于苍茫遥远的危险旅途。
因而,清朝发配人犯一听“发配宁古塔”,与宋代人犯闻听“发配沙门岛”一样。
切感九死一生,生还机会缈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颈一刀痛快,奈何!
仅供参考。
清朝的宁古塔到底是干什么的?
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海林市境内,在清朝是著名的北边重镇,清初曾设宁古塔将军驻扎,后来改为宁古塔副都统。
宁古塔在清代的历史上可谓赫赫有名,最主要的原因则是被载入了清王朝的刑律。
清王朝的法律延续了中国上千年的司法文化,其刑律仍然是传统的“五刑”,从重到轻分别是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
宁古塔这个地名出现于仅次于死刑的流刑中。所谓的流刑,即流放刑,是将罪人迁离其故乡,流放到外地的一种刑罚,根据所犯罪行的严重程度不同,有流一千里、两千里至四千里不等(指从其原籍流放到距离多远的地方),在四千里之上最为严重的流放,称为发遣,而发遣不注明距离,直接明确遣地,一处是新疆,另一处就是宁古塔,去给非汉人的旗人为奴。
因而,宁古塔在清代是流刑中最重的发遣刑的两个服刑地之一,有点类似发配到边远劳改农场的意思。因为清末新疆等多次陷入战乱,事实上宁古塔是清代最主要的发遣流放地。
清代的流刑有些超出我们想象的是,服刑者的日子也并不是那么难过。流刑的要点是使罪人背井离乡,这在当时社会的道德观、乡土观下,已经是不得了的惩罚,而到了流放地之后,名义上罪人需要服劳役,但事实上基本上处于自由散漫的状态,只要定期报到,并不进行监管,甚至于一些头脑精明的罪人到了流放地之后,还在当地做起了一番事业,还有一些罪人甚至将妻儿老小一起带在身边,等于是搬家到了北方。例如在宁古塔地区,也不乏这种内地来的罪人来到之后从事经商等生意的事情。
不过由于边远地区气候苦寒,流放宁古塔的罪人因寒病而死的不在少数。
清朝的宁古塔到底是干什么的?
宁古塔,并无塔,出于满语斜音。
位于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海林长汀古镇,古为宁古塔将军所驻地,是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统领吉林、黑龙江及今俄罗斯大部沿海港口的广大地区。
清代为发配流徒、罪犯、囚徒之地。这些囚徒发配到此,都是守边将士的奴隶,由别人掌握着命运。
此地虽寒冷,古代曾把东北统称为北大荒。但这里物产丰富,古代森林覆盖百分之百。盛产人参、貂皮、鹿茸,还有祝名的东北虎、犳、熊、野猪、傻狍子等等及各种飞禽。物产之丰富,让人难以想象。
就说当时的″吉林乌拉"城,亍道都是用厚松木板埔路,就连路旁的排水沟都同样用松木板埔的。
而东北并不象某此人讲的、想的那样″苦不堪言"。那为什么囚犯一听说发送宁古塔就吓个半死呢?其实一是东北人烟稀少,野兽横行,气候寒冷。主要的是分配给守边将士做奴隶,帮助干活,渔猎,守边。你想,做为囚犯,根本就不是人了。来到此处能活下来很难,所以以讹传讹,这也这统治者吓人的手段的一种。
否则,清末有大批关内人″闯关东"呢?因为这里太富有了。
清朝的宁古塔到底是干什么的?
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宁古塔这个地名,那么清朝的宁古塔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区域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戎行;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地名由来传说纷歧,据《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有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
宁古塔的作用有二。其一,是一个地区统治机构清代由于是满族入主中原,对自己的统治并不自信,所以在边疆和经济重地设置了将军制度,所谓宁古塔将军,其实就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阔区域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其二,惩罚罪人的地方由于宁古塔天寒地冻,所以成为了中原王朝流放犯人和贬低官吏的地方,所谓“流放宁古塔”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惩罚手段
谢谢大家的阅读清朝的宁古塔到底是干什么的?
宁古塔,富含意境的名字,却有着血淋淋的残酷,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罪臣流放之地,同时也作为满清的龙兴之地,宁古塔对当时的清朝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相较于唐宋之时岭南地区的湿热,宁古塔处在苦寒之地,白山黑水,沼泽密布,生命在这严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更加艰难。
一,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经是明末东南沿海的海上霸主,连西班牙,荷兰的商船在东南沿海海中航行,都必须插郑氏的旗帜,方能得保平安。
就这样一位志得意满的人物,面对清军势如破竹的压力,自动投降了清朝,然而他的儿子郑成功矢志不移的抗清,致使清朝皇帝顺治大为光火,一怒之下将郑芝龙发配宁古塔。
一代大海商郑芝龙颠沛流离到了宁古塔,受尽千般苦,最后因儿子不投降,导致清廷震怒,在宁古塔被斩首。
清宫剧中常有“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这个宁古塔在什么地方?为何清朝喜欢将罪人发配宁古塔?
宁古塔在现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距离北京有一千三百多公里。
这里曾经是清朝起家之地,努尔哈赤在这里屯兵,转战四方。
入关以后的满人,入主中原,宁古塔渐渐被废弃。
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感念龙兴之地的没落,遂有重新建设宁古塔的意思,但是限于居住在此地的满人除了武勇,几乎起不了作用。
于是乎,皇帝规定,凡是大臣犯忤逆之罪,既当发配宁古塔。
这里面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在这苦寒之地悔过,二是为清朝龙兴之地宁古塔的建设做贡献。
以至于平民百姓有罪是不会发配宁古塔的,能发配的都是达官贵人,文化程度极高的人。
由于宁古塔地处北疆,在松花江支流上,这里沼泽密布,野兽成群,而且加上极其严酷的严寒,有清一代,凡是知道将要被发配宁古塔的达官贵人,绝大多数都选择了自尽。
为什么自尽?
太遭罪了,离北京一千三百多公里,路上毒虫猛兽无数,还要带着枷锁步行,这比死亡更可怕。
而且一去,能够回的来的人寥寥可数。
二,宁古塔没有塔
大家千万别误以为这是一座塔的名字,这里没有塔。
宁古塔是音译,按满语解释的话,宁古是六的意思,而塔为个。
宁古塔的意思为六个。
据史料记载,宁古塔原为蛮荒之地,有满人六兄弟,在此分家,各得一块地,将宁古塔一分为六,这六兄弟从此在此发家。
后来努尔哈赤带着他的儿子与八旗兵在这里转战南北,成为满人雄起的发祥地。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被发配到这里,披甲人(清朝穿盔甲的军人)比较优待他们,他们在此居住,带来了文化和农业等技术,为此地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得宁古塔发展成重镇,成为清朝极富盛名的中转站。
清朝的宁古塔到底是干什么的?
随着这几年清宫剧的热播,宁古塔这个古老的地名又一次出现为观众所熟悉。那么宁古塔到底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流放那些罪不至死的犯人之所。
其实,宁古塔一个塔都没有,它是满语的读音。宁古的汉语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个”。据说 ,努尔哈赤曾祖父在此生了六个六个孩子,为了纪念这件事,这个地方就被称为宁古塔,也是满族的龙兴之地。
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声牡丹江市一带。虽然现在的牡丹江市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然而在清朝的时候,这里却是冰天雪地,狼虫虎豹出没之地,在中原人看来那简直是人间的地狱。
清朝的皇帝之所以将那些犯人发配宁古塔,不仅是为了惩罚犯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宁古塔输送劳动力。因为宁古塔是军事重镇,常年有军队在此驻守,把这些犯人发配至此,就是给披甲人做奴隶,所谓的披甲人,就是镇守在宁古塔的少数民族将士。
很多犯人一听说发配到宁古塔,就彻底绝望,有的甚至当天就上吊了,而那些踏上充军之路的犯人也是九死一生。从北京到宁古塔有千里之遥,越往北走越冷,很多犯人不是冻死、饿死路上 ,就是被狼虫虎豹吞噬,真正能走到宁古塔只是很小一部分。
到了宁古塔的犯人,生活远没有传说中那么苦寒。因为这些犯人大都是有学问的人,披甲人从不把他们当牛当马用,相反,非尊敬他们,有的甚至欢聘请他们给自己孩子当先生。可以说正是这些犯人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先进的生产力,使这个化外之地逐渐繁荣起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