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县官除了县令外还有哪些官员?

清朝的县官,除县令(知县)外,县衙工作人员,可以分为官、吏两种,及知县自己雇佣的人员。

一、清朝县衙正式编制、有品级的官员,2~3人而已,至多不过4~5人。

(一)知县:全国一律正七品;

唯有两县例外,京师所在的顺天府宛平县,圣人孔府所在山东省曲阜县知县为正六品。

(二)县丞:正八品,协助知县工作,相当于今日副县长。

(三)教諭:正八品,相当于今日县教育局局长。

训导:从八品,相当于今日县教育局副局长。

(四)主簿:正九品,相当于今日县政府秘书长。

有的小县,不设县丞、主簿等官员。

(清代官员品级为九品,每品再分为正、从两级,是为九品十八级,为“流内”官员;没有品级的称为“未入流”)

二、清代县衙,除外上列官员外,尚有其他工作人员,其中:

(一)有编制、无品级的吏,俗称“未入流”,如《西游记》孙悟空的弼马温之职。

(二)以及无编制、当然更无品级,由知县自掏腰包开支的衙役、仆役等工作人员,占很大比重。

以下全为县衙“未入流”的吏,及知县自己雇佣的工作人员。

县丞攥典:相当于县丞助理;

主簿攥典:相当于主簿助理;

典史门子: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柬房柬书: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秘书股长;

知县听差16名:相当于县政府行政总务、警卫保安、服务人员;

知县听差门子2名:相当于县长秘书、警卫、服务员;

知县轿子扇夫7名:知县轿伕;

知县马伕;

收发房役员:相当于县政府收发室工作人员。

典史:相当于县公安局长;

典史攥典:相当于县公安局长助理;

典史听差4人:相当于县公安局警卫;

典史听差门子:相当于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

忤作:相当于县公安局法医;

捕快:大小县数十人不等,相当于县公安局刑事、治安警察;

典史马夫:相当于县公安局车队长;

看监禁卒8名:相当于县公安局看守所獄警。

吏房典史:相当于县人事局长;

吏房攒点:相当于县人事局长助理;

户房典史:相当于县财政局兼税务局局长;

户房攒点:相当于县财政局局长助理;

库房役员:相当于县国库工作人员。

礼房典史:相当于县文化礼宾局长;

礼房攒点:相当于县文化礼宾局长助理;

兵房典史: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辖有铺兵,专司剿匪、城防;

兵房攒点: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助理;

刑房典史:相当于县法院院长;

刑房攒点:相当于法院院长助理;

时员:相当于法官;

招房:相当于法庭书记员。

工房典史:相当于县城建局局长;

工房攒点:相当于县城建局局长助理;

以上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设置,对应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仓房:相当于县粮库主任;

库子4 人:相当于县粮库工作人员。

斗级4人:相当于税务稽查局稽查员;

壮班40名:相当于县税务局征税员;

驿丞:相当于县政府招待所所长兼县邮政局局长,辖有驿卒若干,专司公务接待及公文传送。

人医医官:相当于县卫生局长兼医院院长;

兽医医官:相当于县动物检疫站站长;

河泊大使:相当于县水利局局长;

僧会司僧会:县佛教协会会长;

道会司道会:县道教协会会长;

贡生20名:相当于后备干部;

幕僚:文案、钱粮、刑名、律法师爷等,相当于县长文秘、财贸、司法、法律顾问。

仅供参考。

清朝县官除了县令外还有哪些官员?

清朝的一个县衙门,里面能称得上官员的人真的不多。想想也对,一个县令都被称为“七品芝麻官”,那还能有多少入流的官呢?

一个县的主官,当然就是县令,他是这个县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的所有负责人,但是他的品级不高,只有七品。除了县令以外,还应该有他的政治副手——县丞(正八品),以及主簿(正九品)。但是,县丞和主簿却不常设,据《清史稿·职官三》载,全国1358县,仅设县丞345人,主簿55人。

其他有品级的官员,就只剩下管教育的两个职务——儒学教谕和训导了,分别为正八品和正九品。一个县里面,能被称为“官员”的,基本也就这么几个人。还有其他官员,比如管司法的典史,管邮传的驿丞,虽然也是官员,但不入流,没有品级。

但是一个县,办事人员不应该也不可能就这么几个人,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偌大的县就靠这么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干完所有的活,那除非他们能分身。那么事儿给谁办呢?吏,也就是事业编。

古代的官员,就如同现在的公务员编;吏,就是事业编。一个县,公务员编往往只有不到十个;但是事业编,却有一百多。一个县的属吏,一百五十人一般是正常数目。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