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韩信的功过?
一、首先,不可否认,韩信是一个卓越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中国有史以来,无出其右的天才军事家!
韩信在大汉帝国建立中“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的军事作用,无人可以替代,因而得封齐王、楚王显贵爵位。
韩信并与“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谋士、封爵留侯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的治国理政高手、封爵酂侯萧何相国,共同被史学家列入“汉初三杰”,韩信的爵位远高于张良、萧何二杰,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二、韩信的伯乐是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果没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何来刘邦重用韩信,成就韩信千古青史留名的主要是萧何,并不是刘邦,刘邦是次要作用!
当然,刘邦采纳萧何意见,韩信助刘邦开创大汉帝国,荣登汉高祖皇位,刘邦、韩信双赢,共同名垂青史!
三、韩信如无伯乐萧何推荐刘邦重用,最大的可能是空怀满身文武艺,默默无闻,终老于世!
因为,“满身文武艺,要货于帝王家”,而实践证明,当时能够成就帝业的诸路英豪,仅意欲夺取帝位的汉王刘邦、事实已经帝位的西楚霸王项羽而已,其他诸侯如黥布、彭越等,皆不具有个人能力及军事实力,韩信已投项羽门下,而不得重用,发挥才能;转投刘邦,若再不重用,再投其他不具帝王资质诸侯,结果必然是徒劳,“竹篮打水一场空”,默默无闻的终老而已!
四、至于韩信自立门户,帝王天下,显然,韩信不是那块料!
韩信是军事家,并非政治家,历史已给其自立门户、乃至成为帝王的机会,刘邦、项羽僵持时,韩信手握重兵,举足轻重,左右袒既左右胜,蒯通劝其“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时,挥军出击,帝王之位“唾手可得”,如具政治家资质,皇位稳坐的就是韩高祖韩信,何来汉高祖刘邦!
通俗点说,韩信天生不是当皇帝的料,皇帝龙椅已给送到他的屁股底下,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大大方方的坐下去,以妇人之心感到做皇帝愧对刘邦,做皇帝的历史机遇转手让与刘邦,而被刘邦老婆、萧何砍头时,才痛彻心扉高呼“吾悔不听蒯通之言”,迟了,晚矣!
五、所以说,韩信,就是一个领兵打仗、驰骋疆场的角儿,只有在博杀战场的广阔舞台上,才能充分展示其全身文武艺,是个出类拔萃的、大获成功的出色演员!
搞政治,完全是个门外汉,你就不要搞,向政治上比你高明的,得封留侯而云游四海的张良学习,功成身退,免得被妇道人家吕雉、文人政客萧何算计砍了头,一世英名,悔于一旦,鸣乎唉哉!
韩信,就是一个军事家的才能,得伯乐“萧何月下追韩信”知遇,“才能加机遇”,成就千古流芳的中国有史第一天才军事家,也不枉负满身文武艺,虽未登帝王之位,亦青史大名盖过历史多少平庸帝!
仅供参考。
如何评价韩信的功过?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征战四方,戎马一生。出将、入相、封侯、称王,为大汉王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这是他留下来的赫赫战功,彪炳史册,不失为一代“兵仙”。
在他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刘邦提拔,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提供表现平台,或许一生也就是项羽帐下的一名执戟郎。
中国素有盖棺论定的说法,习惯把一个人三七开。而对于韩信,更准确的评价应该是九功一过:唯一过错就是缺乏政治智慧。如司马光所说:“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
史书记载韩信被诛的原因是挑动和勾结陈豨谋反,尽管这段历史至今不能确定其真实性,但他终究没有避免被萧何吕后秘杀于长乐宫钟室之内的悲剧……这也印证了韩信自己喊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因此,“国士无双”这个尊称,韩信当之无愧!
如何评价韩信的功过?
有能力,无根基。会打仗,无队伍。知恩情,应回报。脱毛凤,不如鸡。
如何评价韩信的功过?
军事能力极强,政治能力小白。
如何评价韩信的功过?
如没有一个好的平台给你展示自己的才能到最后只有被埋没!这就是当今典型的个例
如何评价韩信的功过?
韩信有大功于汉朝,可惜不懂得收敛锋芒。没什么重大过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