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四大名著而《水浒传》和《红楼梦》的影视作品比《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少?

《水浒传》和《红楼梦》被改变成影视作品的是不是比《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少?我没有看到相关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但这种说法与我个人感觉基本相符。下面谈点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欢迎朋友们一起讨论。

我觉得,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应该是和影视剧的表现方式和受众的不同,以及中国人的审美特点所决定的。

把小说改变成影视剧,或是戏剧,其中最需要关注的一点是受众不一样。在以前,小说,比如四大名著,能读的一般是有文化的人,起码需要识字。并有阅读和欣赏的能力。而戏剧的受众是普通大众。所以,在把小说改编成戏剧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变化,考虑到受众的审美特点,以及现实需要。这大概就是《水浒》《红楼梦》不及《三国》及《西游》被改编的多的原因。

先说说作品的主题方面,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主题是很明确的,或者说是很正面的。他们的主题是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并行不悖的。《三国演义》讲的是名主雄王,忠臣义士的故事。它的人物塑造,是小说人物类型化的高峰。也就是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他们的道德评价肯定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的。比如《三国演义》中有金圣叹所说的三人“千古第一”。千古第一奸雄曹操,千古第一将军关羽,千古第一忠臣诸葛亮。这些人物都是人物典型化的最著名的代表。

古代的戏剧表演,担负着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一般的戏剧,都是通过对真善美的歌颂,以及对假恶丑的鞭挞,宏扬社会正气,使人弃恶向善。《三国》人物中,有奸雄,有义士,有忠臣,他们的性格比较单一,非常适合戏剧表演中脸谱化塑造人物的特点。比如在京剧中,曹操是白脸的奸臣,关羽是红脸的义士,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等,都是比较适合戏剧的形式来表现的。

《西游记》看起来虽然和《三国》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他是主题也是比较明朗的,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忠奸善恶分明。它在大的人物价值取向上,也是积极的,利于社会和谐的。比如孙悟空的形象,开始是一个自我张扬的个性,希望打破现实中一切的规则,在经过一系列的闹腾之后,最后还是回归到体制之内。《西游记》中的猴戏,打打闹闹非常热闹,适合人们在喜庆之时烘托喜庆气氛,所以,《西游记》改编的戏曲。也很多。

与《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不一样。《红楼梦》和《水浒传》的主题非常复杂。其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复杂。《水浒》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至今也没有一个广泛认同的说法。至于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很复杂的。主题的复杂,可能正是因为人物形象的复杂决定的。比如宋江这个人,他是好人?坏人?英雄?似乎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林冲也一样,到底如何评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改编戏剧的时候,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性格必须鲜明的。所以,水浒人物,是很不好改编的。

还有一点是,打家劫舍,杀官造反。承担社会教化任务的戏剧,大概对此常常会敬而远之。

《红楼梦》也是一样。它的很少被改编,除了与主题的复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悲剧性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国人看戏,比较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无论故事情节怎么曲折,看到最后,都希望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有看戏的戏迷说:“工作了一天,累的不轻,晚上看个戏,轻松高兴一下,看完之后搞了一肚子难过,还看个什么劲。《红楼梦》这种彻头彻尾的悲剧,做为小说来,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但做为戏剧,受众是不欢迎的。

看看传统戏剧的剧目,就能大体明白,《三国演义》与《西游记》的剧目太多了。《水浒传》和《红楼梦》就少的多。京剧中的红楼戏,比如《红楼二尤》《晴雯》《黛玉葬花》等,是在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之时改编的,当时都算是新戏。他们与传统戏的宣扬道德不一样,大都有反抗的意义在内。

影视作品与戏剧有相似之处,它的创作规律与戏剧有很多相同之处。在戏剧的改编中,也有历史的传承。正是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得《三国》戏与《西游》戏比之《水浒》《红楼梦》少了许多。这些年,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以及影视作品的不断丰富。红楼与水浒戏拍的也不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