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否可以看成是清朝的内阁?

军机处是雍正设立的。

清朝的军机处,基本上相当于内阁。

内阁,始于明朝,清初沿袭。

一、明朝建国初期,曾设置丞相之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因丞相胡惟庸结党营私,权倾朝野,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深感皇权受到相权的威胁,以谋反案诛杀胡惟庸后,裁撤丞相一职。

但偌大的国家,工商军民学,纷繁的政务,毕竟皇帝精力有限,难以应付,于是,以内阁大学士备皇帝咨询处理政务,形成内阁大学士多人分散权力行使丞相部分职权,也就是事实上的宰相;明朝后期,又设内阁首辅大学士,就是实际上的首席宰相。

(宰相,不是官职,是不设丞相官职时,对行使丞相职权、类似丞相职务官职的习称)

二、清朝始仿明制,设置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皆为最高品级一品官员,以殿阁大学士行使丞相部分职权,备皇帝咨询,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大学士多达6人,避免集权,是为宰相。

但自雍正皇帝,因西北战事需要,设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在皇宫外廷,内廷的墙外办公,昼夜值守,随时备皇帝咨询,草拟诏书等。

军机处,初仅为办理军务,后逐渐军国大事皆经办理,取代内阁职权,演变成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设员额不定的军机大臣,由才能卓著的皇帝亲信大臣充任,军机大臣皆有本职,多为六部尚书、侍郎,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首席军机大臣由满族皇室亲王担任。

殿阁大学士由行使丞相部分职权的实职,变成尊崇位高的虚职,成为皇帝授予文武勋臣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晚清重臣左宗棠任军机大臣,荣誉加衔东阁大学士。

仅供参考。

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否可以看成是清朝的内阁?

清代的军机处取代了内阁的很多权限,但不能说军机处就是内阁,因为军机处存在的同时,清王朝的内阁也还存在。

(位于隆宗门内的军机处值房,在现代故宫咖啡馆的旁边)

清代的内阁制度沿袭、模仿自明朝,是重要的辅政机构,即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机关。清代雍正年间,因为西北用兵,而内阁位于太和门外,担心由宫中至内阁间的文件、信息来回传递会发生泄露机密的问题,于是直接在宫中隆宗门内设立军需房,辅佐皇帝处理紧急军务(时为1726年),后来演变成了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军机值房内景)

起初,军机处所负责的仍主要是辅助皇帝处理重要军国大事,后来逐渐对一般性的国家政务也加以过问,于是形成了军机处事实上蚕食了内阁权力的局面,军机处取代内阁成了最重要的辅政机构。不过在军机处设立的同时,内阁仍存在,也还负责处理一般性的辅政工作。

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否可以看成是清朝的内阁?

内阁和军机处不能划等号。内阁是处理朝廷庶务和一般行政性事务,军机处处理雍正以后的军国要务机构。但一般首席军机大臣是由内阁大学士兼任。

今天我们首先要说的是清朝的内阁(内三院)。

关外清内阁的产生

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它们的职责分别是:

内国史院:

1、执掌皇帝起居、皇帝诏令,收藏御制文字。

2、军事行政事宜。

3、编纂史书,撰写祭天表文,编修实录。

4、编纂机密文件和官吏章奏。

5、记录官员升降记录,撰写功臣母妻诰命印文。

内秘书院:

1、执掌与外国往来书札。

2、掌录各衙门奏疏及辩冤词状。

3、皇帝敕谕文武各官敕书。

内弘文院:

1、职掌注释历代善恶之事,御前侍讲。

2、皇子和诸王侍讲。

3、颁布各种制度。

内三院在皇太极时期只是皇帝的秘书兼顾问,不具备一定的行政职能。和明朝能够票拟的内阁,清初的内阁远不如其重要性。

顺治时期的内阁(内三院)

这种状况持续到入关后有所变化。顺治元年(1644年),内三院大学士开始有了票拟的权力,开始分担清政府的部分职能。但是内三院的票拟事务只局限于诸如官民奏报之事,用人行政诸大端依然不在内三院的掌控之中。

顺治十五年(1658年),内三院改为内阁,真正的成为了清政府的中枢机构。即使是这样,清初内阁依然受满洲贵族议事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阁票拟权力受到严重限制。二是内阁大学士对政务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揣摩上意而进行票拟。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内阁被改为内三院,权力依然受制于满洲贵族议政会议和辅政四大臣手里。

康熙时期的内阁(内三院)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除去鳌拜之后,内三院重新恢复成内阁。内阁负责处理朝廷日常事务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内阁权力有所加强。

清内阁职位构成

雍正以后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关系

雍正皇帝为了针对西北用兵,在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机处。以往内阁的大学士摇身一变成为军机大臣。至此之后,内阁大学士加上军机大臣的职衔,就获得了比较固定地参与军国要务的机会,内阁大学士也变成了“真宰相”。首席军机大臣必出自内阁大学士成为了惯例,军机处成员大多出自内阁,嘉庆之前的军机章京,几乎都被内阁成员所垄断。

此外,入职军机处的大学士基本上是皇帝信任的大臣,他们既能管理六部部务,又能参与军机密务,权势鼎盛,至此之后,清朝权臣辈出,于敏中、和珅之流不胜枚举。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军机处剥夺了内阁的权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内阁一开始就是作为大清王朝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处理着大量繁重的日常事务,这显然是军机处无法取代的。

内阁的职能部门构成

清朝内阁威胁到了皇权了吗?

清朝的内阁只是服务于皇帝的处理朝廷日常事务的行政机构,并不是一个权力机构,它和专制皇权不存在矛盾冲突,它只是辅助皇权加强的工具。

内阁大学士,皇帝大秘书

清代殿阁大学士在乾隆时期逐渐完善,分为“三殿三阁”。“三殿”指: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三阁”指: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官员任大学士升迁顺序也是从体仁阁到文华殿,他们都是正一品,满汉各两人,其职责跟内三院大底相同。大学士下设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从一品,职责辅佐大学士。再下设学士、侍读学士、侍读、典籍、中书等职位。

我们熟悉的人物如范文程、洪承畴、索额图、明珠、李光地、马齐、张廷玉、鄂尔泰、傅恒、和珅等都曾担任过大学士。

文渊阁照片

清代内阁的故事,我们今天就简单地讲完了!内阁实际上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就不再赘述。大家知道内阁在清朝属于重要的行政部门,我们这篇文章的科普目的就达到了。

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否可以看成是清朝的内阁?

清朝时,是有自己的内阁的,满文称为多尔吉衙门。

满清入关后,沿袭明朝制度,在顺治十五年开始设置内阁。而且,内阁大学士俱加殿阁衔,虽然品级只有五品,却加尚书衘入阁,享受正二品待遇。

顺治帝死后,满清贵族取消内阁。直到康熙亲政以后,在康熙九年,又重新设立内阁。到雍正八年,内阁大学士已经是正一品高官,内阁学士也是从二品。

不过,内阁的存在不利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于是,雍正又搞了一个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削弱内阁权利。内阁只负责一些日常事务。

乾隆继位后,内阁权利更轻,票拟本章例行公事。

雍正设立军机处时,内阁依然存在。

雍正设立军机处的最初目的是处理西北军务。但是,自军机处设立以后,内阁就成了摆设。没有入军机处的大学士,是没有实权的!

朝廷的重要事务批复都由军机处直接廷寄给各地,无需内阁处理。内阁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朝廷中枢机构,而实权是在军机处。但是,军机大臣也只是皇帝的传话筒,皇帝在军机处搞一言堂。天下的所有事务,都经过奏折,由皇帝批复处理。

军机处也不同于明朝的内阁。

军机处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都听皇帝的。而明朝内阁有实权,像张居正这样的内阁首辅都敢跟皇帝叫板。所以,两者权利差很多。

更别说与近代西方内阁比较了。西方内阁是由选举产生,并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是名副其实的实权机关。清朝的军机大臣可是都要听皇帝的。

(文|勇战王聊历史)

清朝设立军机处是否可以看成是清朝的内阁?

明朝 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经过两任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特别是胡惟庸案件之后,便取消宰相编织改设内阁。在皇帝能力很强的时候,内阁也就是个辅助作用。但是貌似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之外就没有啥特别出名的皇帝了。基本都是能臣自治!内阁权利大到极致,就算皇帝不管事儿,国家机构也会正常运转,内阁就相当于帝国最高行政机构。

所以朱元璋设计的国家机器还是相当完善的,就算比如万历皇帝那么多年不上朝,国家还是正常运转。当然明末之时,明朝的意外灭亡不能归责于内阁了。当然清朝设立军机处,本意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天子权威。再者清朝皇帝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斗争之后菜了坐上了皇帝宝座,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强悍,比较勤奋!比如雍正老爷子纯粹就是没人帮忙给累死的。说到底内阁其实在明朝跟君主立宪差不多了!但是吵来吵去没人拿主意,或者只顾着个人利益,导致国破家亡,招来异族入侵!而清朝的军机处纯粹秘书机构,大主意皇帝拿,军机处一点权力没有,顶多给个参谋意见!还是那句话,近亲通婚害死人,结果就是生的子孙智商越来越差,诺大个帝国被小小的英吉利差点搞得亡国灭种!我泱泱中华贻笑大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