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淮河没有出海口?

一、首先,更正题主的一个概念错误,淮河出海口称谓是错误的。

出海口、入海口,是两个意义截然不同的概念。

江河水流汇进海洋之处,应称为入海口;

江河航运进入海洋之处,则称为出海口。

所以,题主所说的应是淮河入海口。

淮河,不能说木有入海口,而是现在有多个入海口,不过不是历史上原来的淮河入海口而已!

二、古代淮河在江苏是有固定的直通入海口的,就是现在可以在江苏省地图上可以看到的,江苏省北部的废黄河故道。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圣河。

黄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桀骜不驯,奔流无度,加之科学技术水平低下,治理不力,人类难以驾驭,水患频仍。

东流的黄河下游象一条黄龙在华北平原、黄淮海大地上,左右滚来滚去,多次改道,曾经决口南下,夺淮河下游入海水道而从苏北入黄海。

后来又改道北上山东入渤海。

三、黄河改道山东入渤海后,这个搬运、挾带泥沙的巨无霸,除在黄海入海口遗下可观的沙丘外。

更是留下大量的泥沙使淮河下游入海故道淤积,淮河水已不能再通过原淮河下游故道东流入黄海。

淮河下游水流,无奈之下,另寻入海水道,改东流为南下,经由大运河南下汇入长江,而再随长江折向东流入东海;

另有支流,北上亦经由大运河,转入淮沭河折向东流汇入黄海。

但是,每逢雨季汛期,因作为淮河泄洪的主要水道,大运河水道狹窄,且淮河本来东向直接入海,现转向南下入长江,加长入海距离,且同时长江亦在汛期,水位偏高,使淮河泄洪不畅,水害频发。

淮河北上大运河东流淮沭河的支流,河道不甚宽阔,泄洪水量有限。

淮河水患,成为各朝代及中华民国政府,亟欲解决,而又无力、无法解决的老大难水利事件之一。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根治淮河水害,在江苏省北部,人工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恢复淮河东流直接人海的一条通道。

后又在苏北灌溉总渠北侧,增加开挖淮河入海水道,导引淮河水直接东流入黄海,解决了淮河下游畅通的入海水道,彻底根治淮河水害,并灌溉苏北农田。

淮河,又重新有了自己的直通入海口,淮河水患不再,两岸人民安居乐业。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什么淮河没有出海口?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淮河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渎之一。

江河淮济,是古时候的四条知名的河流。

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淮河就是其一。

一开始,淮河是有独立的入海口的。正如《禹贡》有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可惜淮河离黄河太近了,相对于黄河这条母亲河的充沛流量来说,淮河简直就是小弟弟级别的了。

在公元1128年,黄河决口南下,直接侵占了淮河的地盘。

小小的淮河,如何能容得下黄河这样庞大的流量,于是黄河就在淮河流域经常决口泛滥,将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淮河流域。甚至在淮河的流路上,阻塞出一个庞大的洪泽湖。

这一南流,就流了几百年。

淮河的水,在明清的时候,被用来蓄水攻沙,两朝为了维持北京到江南的大运河,以及治理黄河,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黄河也在这段时间,将无数的泥沙沉积在淮河流域,淮河的河道被抬高,之前的淮河水系被打乱,所以淮河就成了无法入海的河流。

在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北流之后,淮河没有了黄河的欺负,终于可以自由一点了,但是入海河道已经找不到了,只好借长江河道入海。

在新中国建立后,淮河治理工程启动,苏北灌溉总渠的修建,使得淮河可以有自己的入海通道了。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为什么淮河没有出海口?

题主说的是淮河没有入海口,淮河是一条很难治理的河,1950年淮河遭遇历史上特大水灾,毛主席提出“一定好把淮河修好“,以示决心根治淮河水患。淮河在我国河流中名不见经传,其貌不扬,为什么这么难治理呢,而且还没有自己的入海口。笔者想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水系发育不好,成羽状水系,南北不对称,流域面积成扇形形状

读上图,淮河北岸支流多而长,南岸支流短而少,典型的不对称羽状水系。淮河降水主要在6~9月份,夏季受东风季风影响,遇秦岭东麓地形抬升影响,产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北岸多支流发育,支流密集,河网密度高。从流域面积来看,淮河集中在东西长约700公里,南北平均宽约400公里的扇形地带,如果突降暴雨,洪水短时间集中在入海口,势必引发河水肆意泛滥,洪水很难驯服,难有一个固定的入海口。

平原区河道特征,河道难以被束缚

淮河的支流多发源于大别山、秦岭东麓、山东沂蒙山区,主河道在地势低洼的平原区,地势平缓,全长1000公里,总落差才196米,这样的比降,河床特别容易淤沙,洪水来时改道,很难有一个被束缚的入海口。(上图)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没有一个好"邻居"

淮河夹在黄河与长江之间,在夹逢中求生存,实在难以找到出路。北面的黄河,世界有名的泥沙河,因水沙不协调,三年一发洪水,百年一改道。历史上黄河南迁,累及淮河,袭夺淮河,淮河就跟随黄河入海,原有入海口颓废。今天淮河主干道从高邮湖入口长江。

历史上长江河道受到束缚,比较稳定,特别是到了下游,淮河与长江几乎交汇一起,从径流量来看成为长江的支流是最好的选择。没有自己的入海口,河流表现还稳定。

人类活动的加剧,淮河入海口人为干预

从目前来看,淮河入海口有三条途径,除上面提到汇入长江外,还从苏北灌溉总渠入黄海,另一条北上从连云港入海湾。通过人类控制,淮河入海口就复杂了,由于淮河多少年来,很少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样的入海口稳定快半个世纪了。

为什么淮河没有出海口?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因此我国的川河大多自西向东流动,最终注入太平洋。

淮河,是中国七大水系之一,地处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干流自西向东流,全长约为1000千米,总落差200米,流域途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省,整个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千米,还是非常广的。

古时,淮河就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我国古代拥有独自入海口的四条大河。那时的淮河从今江苏省响水县云梯关入黄海。

曾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淮河却好像显得没什么存在感,一度没有了自己的入海口,还被调侃是长江的支流,不可同日而语也。这之间淮河到底经历了什么?

黄河任性改道

这一切要从“善变”的黄河谈起。千百年来,黄河干流河道走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下游河道南北摆动改道十分频繁。这是因为黄河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地势相对平缓,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沉淀,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一遇洪水,就会发生决堤改道。

据统计,1946年以前,黄河曾决口达到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26次。改道范围非常大,最北曾到过海河流域,最南则达到淮河一带。济水由于离黄河太近,而被黄河改道彻底吞并。

黄河夺淮,灾难的开始

而淮河之所以没有出海口的原因就是受“黄河夺淮”的影响。

黄河改道曾多次侵袭淮河流域。在1194年的时候,黄河泛滥,又又又决口了,汹涌的河水一路南冲,强势侵夺了淮河入海口河道,作为自己的入海口。黄河夺淮入海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堆积,最终把淮河的入海通道彻底阻塞住了,淮河再也不能直接入海了,被逼另寻出路。

没有了入海口的淮河,排水不畅,诸多中小湖泊渐渐被填满连接成一片,形成了洪泽湖,高邮湖等。没过多久,洪泽湖南堤也被淮河冲破,在往南边地势低的地方流动,在湖泊和河流中几经辗转注入长江,借长江水道入海。

黄河夺淮扰乱了淮河原本自成一派的稳定水系,从此淮河流域水患不断。流域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据统计,从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这次黄河夺淮一直到1855年因黄河的再次改道才结束。可是,淮河的入海故道已形成实实在在的地上河,无法恢复如初,淮河流域依旧水灾频发。

淮河重新走向大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重视淮河的治理,大力开展治淮水利工程,修建人工河。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辛劳建设,疏通了多条淮河入海河道,大大增强了泄洪能力,减轻了水患问题,使淮河大多数时间比较的风平浪静。

现今淮河主要有四条入海通道: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通道、淮沭新河。

入江水道:现今淮河70%的河水,还是以南下流经长江入海。从洪泽湖三河闸流出,至高邮湖、邵伯湖,再进入芒稻河,南下至扬州三江营汇入长江,随长江流入大海。淮河入江水道全长约150多公里,是淮河水排泄的最大通道,泄洪能力达12000立方米每秒。

苏北灌溉总渠:是淮河洪泽湖排涝的入海通道之一。西起洪泽湖东边的高良涧,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约160多公里的大型人工河道。具有排涝、泄洪、灌溉、引水、发电和航运等功能。既可以让淮河水起到灌溉作用,还可以让淮河水入海。汛期排洪流量可达800立方米每秒。

淮河入海水道:是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的现代人工入海河道,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入海,全长160多公里。 2003年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建成开通,结束了淮河800年来失去独立入海口的历史,终有了自己的入海口——扁担港。在其刚建成后的第六天,就投入到特大洪水的泄洪中,为抗洪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期工程的排洪流量是2270立方米每秒。目前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在扩建中。

淮沭新河:位于江苏省北部,淮沭新河连接了洪泽湖和新沂河,是一条以灌溉为主,兼防洪、通航功能的人工河道。通过淮水北调工程,淮河水可以从洪泽湖东北边的二河闸,进入淮沭新河,流经新沂河和新沭河,一路向北最终在连云港临洪口注入黄海。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治理中,逐渐形成“一河入江,三河入海”的局面。目前这几条入海水道的综合行水能力可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而正在兴建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泄洪能力将大幅提升到7000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将达到300年一遇。不仅极大程度地减灾,还将提高淮河的通航能力,将其发展成航运的“黄金水道”。

为什么淮河没有出海口?

为什么淮河没有出海口?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七大水系之一,淮河没有出海口,始于黄河,归于长江。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传承文化,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长江和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长江黄河中间便是我国的“中原地带”,是我国古人类的发源地。在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夹缝间,还有淮河水系,也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 ,七大水系还有:珠江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松花江水系,都属于江河水系。

提起淮河,大家应该会想起秦岭吧。对的“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还是1月份0℃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也是水田与旱地界线;农作物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分界线;是水稻与小麦种植分界线;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等,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关键的一个节点,当然也不是绝对按此划分的。

“秦岭——淮河”一线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大家知道自古水火无情,尤其是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遇到降雨丰沛的灾年,黄河、长江泛滥,灾情不断,瘟疫横行。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几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黄河流经黄土高原,给下游带来大量泥沙,长期堆积瘀塞,久而久之成为悬河,稍有变故,就会决堤改道,变迁无常。在1149年、1494年和1938年等多次人为原因,黄河在南面摆动,南流夺淮河河道入海,但是由于大量泥沙堆积在下游出海口,慢慢出海口地势变高,淮河河水无法流入大海(长江口的崇明岛也是如此形成的)。而黄河经历多次改道形成了现在的模样,黄河水经山东注入渤海湾。淮河水由于地势引导入江水道,南下汇入长江流域,成为了长江的一个支流,自此淮河没有了出海口,一代历史终结。上古神话故事流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说法。传说大禹也去过淮河治水。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大家为了纪念他,为他修庙立碑,在淮海沿岸。当然现如今国家正在努力疏通淮海古河道,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淮河用自己的河道流入大海。你觉得这能成为现实吗,请回答谢谢。

为什么淮河没有出海口?

这个问题我也来说说,淮河本来是独流入海,现在事实变成了长江的一条支流,既有自然因素,也人为因素,但始作俑者是人。

1128年,金兵渡河南下,南宋在河南滑县扒开黄河大堤,黄河决口东南流,注入泗水,再由泗水经江苏注入淮河。黄河在下游分成数股开始在东西宽约250km的黄淮平原上纵横,经常泛滥,决口和改道,当地百姓是苦不堪言。这种状况持续了四百多年,到1578年,潘季驯治黄,在徐州淮阴筑黄河大堤,同时筑起高家堰,把黄河河道固定下来,使得黄河在淮阴夺淮河入海。

而淮河这时就显很无辜了,本来淮河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含沙量仅约为黄河的1%,入海非常通畅,海洋的潮汐甚至可以到今天的江苏盱眙县。但自从被黄河袭夺之后,由于泥沙淤积,入海通路受阻,洪水难以下泄,加上黄河水的经常倒灌,把淮河以南的零星湖泊连成一片,形成了今天的洪泽湖。

之后1595年又开始修“分黄导淮”工程,疏通高邮湖,高邮湖由芒稻河进入长江,淮河开始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甚至经常在汛期时,黄河倒灌进入洪泽湖,也与淮河水一样经过长江排入大海,黄河也常作为长江的支流存在。

现在黄河复归北边从渤海入海,但淮河的入海河道仍然因为泥沙淤积受阻,大概有73%的淮河水经洪泽湖过三河闸经高邮湖、宝应湖注入长江。

1998年开始修建一条长160km,宽750m,深6m的淮河入海水道,2003年投入使用,800年之后,终于有淮河水可以独流入海了。但这只能提高淮河的防洪能力,没有根本改变淮河作为长江支流局面。

可见,淮河没有入海口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南宋是要背锅的,之后就是治水者为保一方平安作出的选择。

科学视野。不同解读。欢迎评论和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