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考中“进士”后,会有怎样的命运?
古代科举考中进士,授官出仕 ,踏上仕途,吃皇粮啦!相当于今日全国招考领导干部录用者。
一、全国四年一次的“会试”,由中央政府礼部主持的考试,各省“乡试”录取的举人,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并不授官出仕,只是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
(礼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
二、贡士接着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对贡士分等定级,“殿试”录取者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选送人才储备机构----翰林院,备皇帝咨询策问,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
进士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看看,考中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吧!仅供参考。
古代的人考中“进士”后,会有怎样的命运?
古代的人考中“进士”后,会有怎样的命运?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了“范进中举”。范进考了一辈子乡试,一直到54岁才中举,结果就高兴地疯了。家庭的境遇也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才仅仅是中了“举人”,就更不要说“进士”了。
要说“进士”,还得先从科举谈起。
科举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完善到了极点。就算是与今天的高考,也不嫌多让。
明清时期,科举正式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院试,就可以称为“秀才”;通过乡试,第一名叫解(jiè)元,其余的就称为“举人”;通过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其余的就称为“贡士”,共取三百名;通过殿试,就可以称为“进士”,共取三百名。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的人称为“三元及第”,极少,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就出了15人,妥妥的都是学霸。
当然进士也分三等。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三名。
这个大家都知道,第一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就三名。名次出来后立即授职,状元是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都是翰林院编修,正七品。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
二甲、三甲按照殿试名次,可以当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最低也是知县。
不要瞧不起知县,顾名思义,知县是一个县的最高长官,而且,在古代,做一个知县那真是为所欲为,“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不是开玩笑的。
甚至在,孔庙内先师门两侧,刻有元、明、清三代进士碑,刻录进士姓名、籍贯和名次,将名字刻在孔圣先师旁边,可见荣耀。
甚至在明朝形成了不是进士都不能进内阁的惯例,不能进内阁,也就是说不能做“宰相”,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古代的人考中“进士”后,会有怎样的命运?
不比现在,一人成仙,鸡犬升天
古代的人考中“进士”后,会有怎样的命运?
很开心,不然也不会有范进中举之后那么大反应!比现在的状元啥的要实在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