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事业编制的区别在哪里?
有没有事业编制的区别?
一、2009年,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劳动合同聘用制”,人事管理也完成“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干部身份转为管理岗位、技术岗位员工,工人身份转为工勤岗位员工。
干部、工人身份成为历史,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员工。
二、既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聘用制”,应该是事业单位全体员工同样的工资福利待遇等。
实则不然,一般情况下,有编制的员工,虽然也签订劳动聘用合同,但执行国家标准的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制度。
没有编制的员工,虽然也签订劳动聘用合同,但是,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由聘用合同内容约定,并不一定执行国家标准的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制度。
三、因而,在有些地区、单位,出现没有编制的员工,与有编制的员工,同工并不同酬、极不公平的现象。
犹如原来的正式工、临时工之分。
仅供参考。
有没有事业编制的区别在哪里?
显然问的是“事业单位”里面的事儿。我们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是按“人头”保障的,这个“人头”数就是“事业编制”数了。例如某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制数是200人,那么这个单位最多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就是200人了,不能超编的。但这个单位很多时候由于事业发展的需要,往往200人满足不了单位工作的需求,可能需要300人,那剩下100人咱们办呢? 答曰:这100人就需要通过企业聘用的形式来解决了,这100人自然是没有事业编制的,他们的工资就是按照市场聘用的形式双方协商确定了。 那么,有没有编制的人区别还在哪些地方呢?
1.事业编制人员属于干部身份,事业单位自己聘用的人则没有“干部”身份。有干部身份的才可以在事业单位内担任管理岗位,没有这个身份的是无法担任的。
2.事业编制人员的工资是按财政保障给的,一般按职称走,例如初级多少钱、副高级多少钱都是固定的,你“能干不能干”甚至“干多干少”都是那个钱的;企业编就完全市场化了,双方协商确定,你值多少单位就开多少,可高可低了!
3. 事业编制一般来说轻易不会被辞退的,企业编就要看单位是否🈶️持续的经费来聘用你了。有的是项目聘用,单位没有项目了,就没法聘你了。
4. 一般来说非编制聘用人员转事业编制都有较严格的门槛,有些需要学历、聘用工作时间超过多少才可以的。有的单位则完全不可以。
5.事业单位正在改革,改革的大方向是事业编制人员全员聘用化,方向也是“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趋势,正在推进中。
有没有事业编制的区别在哪里?
关于编制的概念,不解释了,说点具体的。有编制和没编制区别就是:
1、有编制的拿5000,没编制的可能就3000;
2、有编制的,没有天大的意外,基本不会下岗;没编制的,哪怕你干得再好,岗位不需要了,也会被解聘;
3、有编制的,退休养老有保障;没编制的,养老待遇差一截,而且你还得有单位干到退休,否则还得自己交保险;
4、有编制的,可以指挥人干活;没编制的,就是打杂的。
5、有编制的,有提拔的机会,以后可能当领导;没编制的,顶天就是临时工,谈前途,没门。
6、这条,纯粹是为了凑个偶数。还需要再讲更多吗?
7、真想进体制,好好考个编制吧!
我是小公,专注体制问题解答,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可以关注我,私信交流有没有事业编制的区别在哪里?
在事业单位工作,不管岗位是否相同,工作内容是否相同,有没有编制,其间的差别还是十分大的。编内编外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除一些保密性岗位之外,其他岗位编内编外都可以干,虽然大多数编外人员从事的都是一些辅助性工作,或者后勤服务工作,但仍然有一些编外人员,干的工作的编内人员一模一样。尽管如此,编内人员可以享受的待遇和发展前程,却和编外人员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1、工资待遇差别:编内编外,差别最大的并非是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而是工资待遇。首先,工资经费来源不同。编制内事业人员的工资、经费等,是由省财政统筹供给,部分由地方财政供给,而编外人员的工资、经费,则全部是由地方财政自行供给。
其次,工资标准不同。事业人员的工资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订,无论是职级工资,还是职称工资、工勤人员工资,都有一套固定的核算系统,并根据地区间的差异,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各地事业人员的工资总额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工资总额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两倍以上,但实际上相同岗位的基本工资是一样的,有差别的只是福利、补贴而已。对于编外人员来讲,没有相应的工资核算系统,只有地方财政部门根据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与编外人员签订的合同工资标准,并根据地方经济增长水平和消费水平,定期不不定期进行调整。
第三,奖金、福利、补贴不同。编内人员有各种奖金,考核奖励、业绩奖励、年终奖、项目奖等,还有住房补贴、租房补贴、话费补贴、餐补、取暖费、降温费、出差补、休假补、加班补贴等,各地根据财政收入情况不同,发放的范围和标准、项目不同。经济发达地区补贴、奖金比工资还高,经济困难地区福利补贴非常有限,国家规定发放的没钱照样不发。对于编外人员来讲,虽然《劳动合同法》规定同工同酬,合同工临时工享有和正式职工一样的福利补贴待遇,但实际上除了工会发的劳保,以及逢年过节的小福利而外,编外人员是没有资格享有在职人员享受的大部分的福利补贴的。
第四,社保费用不同。在编人员执行的是机关事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社保部门强制性从工资中扣缴,“五险一金”一样不缺,个人缴的、国家补的一分不差,缴的多,享受的就多。编外人员执行的是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也就是近几年社保管理规范,机关事业使用的编外人员,社保费用缴纳才渐渐正常化,以前都是不缴,或者减项缴。不仅标准低,而且还常常被扣,保障性差。
2、发展前途不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岗位,分别有不同的发展前途。管理岗位按照十级管理职级逐级晋升,享受岗位级别对应的待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职称级别晋升,初级职称有初级职称的待遇,中级职称有中级职称的待遇,到了高级职称,其享受的工资待遇,和管理五、六级人员,或者是公务员处级干部相差不大。而待遇最差的工勤人员,也有专门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晋升道路,对应的工资待遇相差极大。
编外人员则没有这样的待遇,无论是在哪个岗位工作,和职级、职称待遇晋升没有任何关系。能一辈子呆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都算是一种福利。如果遇到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第一个对象就是编外人员。即使干了二三十年,也是临时工一个,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转正的机会,也谈不到发展的前途。
3、其他:事业人员按照《事业单位人员管理条例》规定,进行规范管理,约束的主要规范,是行政法规和管理制度。而编外人员遵照的是《劳动合同法》,一切以法律说了算,同样也要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享受待遇的时候,规章制度把编外人员排队在外,承担责任义务的时候,编外人员则是一视同仁。
有没有事业编制的区别在哪里?
主要有以下几个区别:
1、工资开支来源:正式编制人员工资由财政拨款解决;合同制人员工资由单位预算外收入中解决。
2、福利待遇:正式编制人员的福利待遇按政策规定及上级部门规定执行;合同制人员参照正式编人员标准执行,但实际上低很多或缺项。
3、正式编人员可以在事业单位之间调动;合同制人员不能。
4、正式编制人员可以提任副科级职务;合同制人员不可以。 事业单位聘任制干部是没有编制的,类似于合同制职工,但福利待遇肯定是按照事业单位的,如果是公务员单位里的聘任制,如法院的聘任制书记员职位,那是按照公务员的待遇。
5、合同制人员随时会被辞退;正式编制人员如无错误必须要工作满合同年限才能辞退。正式编制人员一般一签就是3到5年的工作时间。
6、正式编制人员需要每年去人事局缴纳人事代理费用;合同制人员不用。
事业单位聘用制是指事业单位直接和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来确定双方聘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责任、义务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
临时工就是事业单位中没有在编制内人员,这些职工大多是通过劳务派遣的方式,来签订劳动合同的。
有没有事业编制的区别在哪里?
一、参公事业编制
结合字面意思来看:参公就是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岗位虽然是按照公务员的待遇,但是却有本质区别,始终才是事业编制序列。
这种编制,待遇比较好、晋升空间理想,在这种岗位中,只要不犯原则性的大错误,可以说还是非常有前途的。
二、全额拨款事业编制
一般像图书馆、文化馆、党校、档案局等等大多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是由相关部门或政府部门直接拨款的,性质和公务员相似。事业单位招聘大部分的招聘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三、差额拨款事业编制
部分公立医院是典型的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医院不仅有自己的收入,还承担着政府社会职能。现在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已经非常少了,大部分原有的国有企业的行业主管局,现在企业大部分改制,职能淡化,但是部分人员的事业编制还是保留了。
很多人会觉得,差额拨款的事业编制相对于全额拨款的那肯定是待遇稍微差一些。其实这并不全对,因为这样的单位有更多的自主性,有些单位福利待遇反而会更好。
四、工勤编制
工勤编制只要是对于技术工人,工资一般是在事业编制和普通的社会工人之间。
五、政府雇员、临时工
政府雇员福利待遇是最理想的,最差的也就是临时工了。这和个人价值有关系,如果有能力成为中高级政府雇员,那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临时工的待遇就不说了,大家都懂的。
综合以上说的四种编制还有雇员和临时工,大家应该大致了解了事业编制的基本情况,报考事业单位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要求啦。不过在报考的时候也不仅仅看是什么编制,还要考虑到离家近、报考人数不要多的过分等各种因素。祝大家早日上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