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优劣有哪些?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革命创新,是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大进步,后经历朝各代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严密完整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后世各朝各代相沿采用,并影响周边国家效仿采用,直至封建社会终结。
科举制度,摒弃了前朝豪门权贵把持垄断的、形成“上品皆豪门,下品无白丁”的选拔人才的推举制度,不问出身贫贱富贵、有无权贵背景的读书人皆可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为官;当然,读书人贫者还是少一些。
(实际上,还是有些限制,有的朝代,皂役、娼妓、伶人、商人家庭不可参加科考,据说,诗仙李白,因祖上罪刑、商人家庭等而不得参加科考)
科举制度敞开仕途大门,以考绩取人,唯才是举,使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中下层读书人士,进入仕途成为可能,极大地调动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走上治国理政的仕途,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家,被民众誉为“青天”的包拯、海瑞等廉吏清官;也缓和了上层统治阶级与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矛盾,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但是,至清代,科举制度形成刻板、教条的“八股文”形式,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闭塞言路,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民主思想的冲击下,全国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呼吁、抵制下,于1905年终结于河南省开封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其发生、发展,在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创新,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因循守旧,不思变革,腐朽没落于历史进程,其消亡也是历史必然的。
仅供参考。
科举制度的优劣有哪些?
:优点:公平,真才实学。
劣势:故纸堆,钻牛角尖。
科举制度的优劣有哪些?
有些人认为,自隋唐开设以来,古代的科举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些人却认为古代科举制度较为死板,限制了创新思维,阻碍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尤其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是极为落后的选拔制度,甚至还认为科举考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西方的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看待古代的科举制度呢?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有道是“存在即是合理”,科举制度的出现,肯定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打破传统的世袭制。
开设科举之前,封建王朝大都采取世袭制,日积月累之后,传统家族对皇权存在了一定的制约。科举制度开设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从民间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以此整顿吏制,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权力的局面,从而减少对皇权的制约。自隋唐开设科举以来,确实打破传统家族垄断,也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比起军功授爵制、九品中正制、世袭制等一系列任命官员的制度来说,科举制无疑是最公平、最公正、最合理的一种选拔方式方法。
二、打破阶层固化,稳定社会秩序。
自隋唐开创科举以来,寒门也可以出高官。换句话说,寒门子弟不需要跟别人“拼爹”,只要自强不息,不懈努力,便能通过科举完成鲤鱼跃龙门,逆袭“官二代”和“富二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的科举制度打破社会阶层固化,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让底层青年看到了希望,从而在稳定社会秩序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繁荣中国文化
科举制讲得是广招英才,唯才是举。不论出身高低,不论财富多寡,只要有知识、有才学的人都可以参加。如此一来,举国上下掀起了读书热潮,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繁荣了中国传统文化,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文坛巨匠,先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接着是宋词大文豪苏轼、辛弃疾,再到后来的元曲四大家,到了最后,明清四大古典小说的问世。可以说,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盛行的和巅峰的文学,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魁宝,这与古代科举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科举制度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尤其到了明清后期,政府采取“八股取仕”,弊端就日益显现。当时八股文所考内容都是儒学经史,还有固定的写作格式,容易陷入模板化、套路化,如此一来,给应试者思想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扼杀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从而阻碍了社会思想的进步。
总而言之,古代科举制度确实是利弊共存的。我们不能因为科举制度确实存在一些利处,就大肆宣扬,甚至过分、夸大其词地宣扬它的利处。当然我们更不能因为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就因噎废食,全盘否定它,废弃它。作为现代人,我们更应该客观地看待科举制度,扬长补短,使其为社会发展而服务。
科举制度的优劣有哪些?
虽然现在对科举制度多有诟病,但在科举制度形成到取消所经历的1300多年的历史中,它的确是当时较为先进、合理、公平的一种选拔方式。而科举制度之所以被人诟病,主要还是在于明清时期的变质。
科举制度形成的背景科举制度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而在此之前,不论是秦汉时期的察举制、征辟制,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都使得权力沦为了豪门贵族的工具。而科举制度的出现,也是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
△九品中正制
1、朝廷急需打破固有选拔机制。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以推荐为主的选拔方式,使得权力成为了豪门贵族手中的工具,而牢牢把握朝中大权的豪门甚至已经威胁到了皇权,因此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朝廷急需要打破固有的选拔机制,为朝中输送新鲜血液,避免权力为少数人所把持。
△汉代造纸术
2、读书成本的迅速下降。隋唐以前,由于读书成本较高,普通百姓根本负担不起读书的费用,因此读书便成为了豪门和士族的特权,这也是造成朝廷选拔人才面较窄的重要原因。随着纸张的出现,读书成本开始迅速下降,这使得知识不再为少数人所掌握,这使得朝廷扩大选拔范围,从民间选拔人才成为了可能。
科举制度的优点正所谓存在即合理,科举制度自诞生以来,之所以能够持续被应用1300余年,很大程度便在于他的先进性。历经历朝历代的不断改善,科举制度已经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总的来说,科举制度的优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科举放榜
1、改善用人制度:正如前文所说,科举制度的诞生打破了豪门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一去不返,朝廷选拔人才不再注重门第,而以学识为主,使得更多的寒门学子得以入朝为官。
2、维护朝廷稳定:一方面再也没有了长期把持权力的豪门贵族,自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威胁到皇权,甚至凌驾于皇权的家族,间接的加强了皇权。另一方面一定程度消除了奢靡之风,缓解了阶层矛盾,像南北朝时期豪门之间相互攀比斗富的情形此后很少出现,普通百姓对于贵族阶级的仇视也得到了缓解。
△科举考试
3、公平的选拔机制:科举制度在当时看来,虽然仍然时有舞弊事件发生,但总体来看,科举显然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机制,大家各凭学识决出名次。
4、促进了文化艺术繁荣: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自唐宋时期开始,文化艺术便进入了空前的繁荣阶段,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出现,不能说没有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的弊端科举制度的弊端可以说集中体现在了明清两代,尤其是八股文的产生,使得科举制度最终步入了歧途。
△八股文
1、对思想的束缚。最为直接的便是八股文的产生,最初之所以会选用八股文,主要是为了使考生的试卷尽量保持一致,从而使得考官很容易评出优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考官和考生却更加注重对仗的工整、辞藻的华丽,却很少再有人去注重文章的实质和内涵。这导致当时的读书人开始费尽心思的研究如何使文章写的好看,而没有人再去潜心研究学问。此后,考生文章越来越华丽好看、花团锦簇,却也越来越空洞。
△贡院
2、间接促使党争。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考官和考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关系,考生将考官视为老师,而考官也将考生视为门生,于是这些考生和考官之间便有着天然的亲近,师生之情、同窗之谊成为了当时最为坚固的纽带,这促使了朝中派系的形成,间接推进了党争的出现。于是乎,科举变成了官员选拔盟友的平台,也成了考生寻找靠山的场所,最终使得科举为之变质。
科举制度的优劣有哪些?
主要优点在于:一、官员全由考试选拔,比较公平;二、促进了社会上下层的流动,农家子弟一旦考中,就能改变家庭状况;三、促进了士绅集团的形成,古代中国的绝大多数社会公益设施都是由士绅集团主持的,促进了社会稳定;四、促进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促进了社会道德修养。
主要缺点在于:一、八股文考试不一定能选拔真正人才(事实上,所有标准化考试都面临这个问题,因此这并非科举制度特有的缺陷);二、由于不鼓励个人价值的多种实现形式,使得社会人才的出路主要只有参加科举考试一种,使得适合从事商业、自然科学的人才没有晋身之阶;三、由于很多人终身从事举业考试,消耗社会资源;四、座师、同年等情况的存在,容易形成政治利益集团。
科举制度的优劣有哪些?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实际上就是利用儒学控制朝政及天下的一种手段,看似可以提高寒门学子的地位,其实也是在消弱国家的实力,靠八股文选出来的官员没有任何实际的从政经验只会害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