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以身殉国后,大顺皇帝是如何处理他的身后之事的?

怎么处理的呢?

大明帝国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昔日大明帝国的驿卒,即将葬送大明帝国的“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败局已定,回天无计也无力。

崇祯皇帝朱由检,击鼓召群臣御敌,无一人前来,意欲猎装突围,然守门将士误会攻击,无奈命太子出逃,皇后自缢,剑杀爱女,仅一太监王承恩追随,仓惶奔出紫禁城北门,于皇宫冬季取暖倾倒煤渣堆积成的煤山,歪脖树自缢身亡,忠心太监王承恩亦追其跪缢而去。

可笑吗?大明帝国竟然丧于自己驿站的小小驿卒之手!(驿卒,相当于今日邮政局之邮递员)

“闯王”李自成进据紫禁城,并未辱尸崇祯皇帝朱由检,对昔日征伐攻击的政敌崇祯皇帝朱由检,大发仁慈,准许大明帝国旧臣予以安葬。

但是,朱由检即位伊始,天灾连年,人祸不断,财政拮据,外有满清咄咄逼人进攻,内有“闯王”李自成强势进逼,连筹措军费都很困难,到了向臣下借款的窘迫地步,虽然生前因天寿山明十三陵已无墓址,选好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墓地,但哪里有钱修建自己的陵墓,后来成为清皇朝东陵。

堂堂大明帝国皇帝,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嗟乎!

出于无奈,崇祯皇帝朱由检,被大明帝国旧臣因筹措不到充足的葬礼资金,草草葬于大明帝国皇家陵寝十三陵西南偏僻一隅、先其而去的田妃墓内,曰“思陵”,为十三陵规制最小,最悽惨荒凉的陵墓。

人们感太监王承恩生前尽忠,将其葬于崇祯皇帝墓旁,死亦忠心陪护主人。仅供参考。

崇祯帝以身殉国后,大顺皇帝是如何处理他的身后之事的?

1644年,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

当李自成决定将崇祯下葬的时候,竟然发现无地可葬。一般来说,皇帝登基后就要为自己选择陵寝位置了,并且要大修特修。汉武帝因为在位时间长,陵寝竟然修了半个多世纪。国家财政收入的1/3都用来修他的茂陵,陪葬的财宝太多,以致于汉武帝刚刚下葬,市面上就流传出来了茂陵之物(偷盗)。明朝皇帝也一样,刚刚登基就着急忙慌地给自己选择墓地。古人相信事死如生,这件事马虎不得。

(汉武帝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规模之最)

明朝皇帝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埋在天寿山,但天寿山这样的风水佳地,到崇祯时已经被他的之前的列祖列宗占尽了。崇祯活着时曾命大臣在京郊寻找新的墓址,最后找到的墓址即是后来清东陵所在的马兰峪。然而此时明王朝已经危如累卵,崇祯已经没有余钱去修建陵墓了。

李自成进京后一天,遍搜宫中,没有发现崇祯。随后一天,才在后山上发现已经气绝的皇帝。随后,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被装进了两口简陋的棺材,临时放在东华门的门后面,一摆就是两天没有人理也没有问。兵荒马乱,一代帝王的后事竟然如此凄惶,以致于很多原来明朝的臣子跪在东华门外哭喊着。大顺军本来对这种心念旧主的行为表示不满,李自成摆摆手作罢,由他们去吧。

(大顺:崛起的太过迅速)

李自成在宫里找到没有出逃成功的太子朱慈烺,这位太子请求李自成安葬父亲,人之常情,李自成也答应了,彼时明朝还有大半天下,李自成也想做做官样文章,他还给崇祯和周皇后各换了一口较好的棺材。可是没有葬地,如何安葬呢?

有人想到,崇祯的礼妃田氏两年前去世,葬于十三陵,干脆把崇祯葬在那里吧。因此,崇祯和周皇后算是抢了田氏的阴宅。陵址虽有,但崇祯葬得非常寒酸。当时无论大顺的重臣还是明朝的降官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崇祯的葬礼最后竟落到了昌平州吏目赵一桂身上。更糟糕的是当时战乱正酣,府库如洗,根本没有这笔预算。最终,赵一桂向周围的铺户商人募捐,才得到百多两银子。

按理说,李自成这时会没有银子吗?这些前明官员没有银子吗?刘宗敏可是在旬日之内,就拷掠出了7000万两的银子。前明官员敢于哭悼崇祯皇帝的,多数已经自杀殉国了。那些明哲保身的,一则不敢漏财,被这些穷的叮当响的大顺军知道后便有性命之忧;二则要与前朝皇帝划清界限,以免日后的仕途受到影响。因此,大明养士300年,崇祯死时,丧葬费竟然都没有更多义士来出手相助。都说商人无情,对这些斤斤计较的大明官吏,又能说什么呢?

(宵衣旰食的崇祯会知道后事凄惨吗)

李自成深居宫中,刘宗敏大拷宗室和官僚,搞的京城人人自危,政治安抚性工作是一件没做。哪朝哪代开国时不是张榜安民,争取人心?即使是做政治敌人,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总不能丢吧?即使是做给前明官僚的秀,也可以短时间内人心安定啊。这样放着崇祯皇帝不管不顾,是否意味还要进行深层次的反攻倒算?大顺军即使进了北京也还是流民习气,政治合法性一个月之间被摧毁殆尽。可叹明朝竟然亡于这帮人之手,天意要亡中华。所以,毛主席在进京时,曾告诫共产党人要戒骄戒躁,进北京城如同进京赶考。当时的一篇文章,叫做《甲申三百年祭》,很是风行了一阵子。

再说这明代葬制,帝后妃嫔下葬后本来要用大石填塞墓道以免盗墓者进入陵寝。赵一桂请了一些人,不分昼夜,用了四天时间才打开田妃的墓道,以便帝、后棺木进入。可打开、封闭墓道就几乎花光了募捐,剩下的一点钱只能用来搭盖薄棚,买纸,买猪、羊、素供,犒赏夫役,伺候送柩员役酒饭等。

这时,监葬官发现,崇祯与周皇后都是有棺无椁,这样实在不像话,但又没钱买椁,他灵机一动,将田妃从她的椁中倒出来,仅留内棺,将田妃的椁盖在了崇祯的棺上。之后,监葬官下令把崇祯放在中间,周皇后放在左边,田妃放到右边,然后举行了祭拜。至此,崇祯皇帝才算是入土为安。下葬后,在场人等看到崇祯太过凄惨,不禁落泪,集体现场捐资五两银子,给崇祯的陵寝包了一圈砖。

后来,不成器的大顺军败走,满清八旗入关,占领了北京城。小兵临大国的满清,很是惶恐地进入了京城,他们一直留着一半人在关外作为接应,担心一旦北京呆不下去立刻撤退回去东北老家。清朝统治就务实的多了,进入北京的前几天,一扫之前农民军的流氓习气,大会小会的开个没完。到第三天的多尔衮就亲自为崇祯服丧,悼明就是厚葬明崇祯皇帝,尊其谥号,承认明朝的历史地位。当时只是个孩子的顺治帝也在多尔衮的安排下亲自为崇祯举行厚葬,听取了范文程的建议,按照国丧为崇祯帝重新发丧,并大张旗鼓的到田贵妃墓为崇祯帝举行了隆重的祭祀。

(多尔衮此时不过32岁)

这下好了,所有的坏事情都是李自成干的;我大清是过来帮助明朝平定叛乱民贼的。正义性和合法性都有,以致于南明对李自成送过来请和的帖子的“唇亡齿寒”四个字视而不见,还对大清军打击大顺军的做法感到大快人心。

于是,在多尔衮的推动下,崇祯的陵墓得以整建,从一丘荒冢变得有些帝王陵的气象了。如果崇祯泉下有知,看到短短一个月之内的京城剧变,生平最大的两个敌人如走马灯一样来了又走,不知崇祯作何感想?可见,崇祯做成了读书人口中的好皇帝,一辈子吃糠咽菜,艰苦朴素,确实不是为君之道啊。嘉靖皇帝穷奢极欲,也没见他皇权旁落,失去权柄啊。

修缮崇祯陵时,多尔衮命令三名崇祯宫中旧宦负责。可是这三人却借口资金不足,始终不肯动工。后经崇祯身边的原司礼监太监曹化淳上奏催促,多尔衮批示“如再延诿,定行重治”,三人才开始工作。

修陵缺钱,曹化淳等百般设法,甚至动员降清的文武大员出资捐输,才筹得数千两银子。要知道明清其他皇帝修陵寝,最低也要百万两银子。而这次修陵,最让人别扭的是那一套新摆放上来的石五供(石瓶、石祭台、石香炉等五种祭器)。皇帝墓前的五供有固定的样式和尺寸,而崇祯这一套祭器偏偏与众不同。首先,其体量比其他帝陵的五供要大得多;其次,其式样是给太监用的。

(仗义每多屠狗辈)

三位明朝旧宦奉命修陵时,他们一定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如果不好好修,别人会在背后指责他们没良心,这对还要在清廷为新主子做事的他们来说不是什么好的评价。如果好好修,别人又会说他们心怀前朝,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被拉出来秋后算账。这些小人物的心思不用多猜想了,一代帝王的后事落在他们手里,本就是一件糟心的事了。小心持国,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才是王道啊。

崇祯帝以身殉国后,大顺皇帝是如何处理他的身后之事的?

崇桢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十八日,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投降。

当天夜里崇祯帝登万岁山眺望,见大势己去,便换猎装佩刀,想夺正阳门出走。不料守门军士不明究里,以为宫中内变,就开炮攻击。皇帝不能出门。内回皇宫。对周皇后说,"大事去也,尔为天下母,宜死!″周皇后相对悲恸而泣:"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所恨。“言讫转入后寝自缢而死。崇祯内心焦虑,连饮几杯,下令两宮及懿安皇后自尽。传太子及二王改装出走。又提剑入寿宁宫,砍伤长平公主左臂,杀昭仁公主于昭仁殿……

晨曦,自击御前殿钟招集群臣御敌,却没一个人前来,只有太监王承恩在旁侍候。君仆二人上了万岁山。崇祯走到寿皇亭下的树下,甩练成環,自缢而死。王承恩恸哭不止,确信君王正寢之后,亦在崇祯帝前跪缢而亡。

皇帝之死,死时"披发跣左足,右朱履,衣前书曰:`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死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军攻入皇宫。在清宫时未见皇帝,乃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二十日中午,才发现皇帝己自缢身亡。李自成命人用两扇门板将皇帝皇后的尸身停在东华门侧。装入柳木棺内,搭盖了临时灵棚。二十三日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皇帝依制加翼善冠,衮玉渗金袍。皇后依制加袍带。

双棺在东华门所设灵棚连放数日,吊唁者荒若星辰,惟李国桢"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

由于崇祯帝生前没有营建自己的陵墓。这下难到许多人。思前虑后,李自成等只好决定将皇帝皇后葬入崇祯宠妃皇贵妃田氏墓中。田氏,左都督田弘遇女。崇祯元年封礼妃,进位皇贵妃。.此妃因思念夭亡的儿子积郁成疾,不幸死去。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葬入天寿山陵区鹿马山麓的坟园内。此妃子坟在当时只有地下宫殿,而地上建筑尚未修筑。

三月二十五日,大顺政权为开田贵妃墓一事,责令昌平州官吏"四月初三日引发,初四日下葬,毋违时刻"。可是,昌平"钞库如洗",而葬期又迫,时任署昌平吏目赵一桂请示顺天府后,回地方募捐。先后有十人捐钱共350千文(约合银223.6两),仅用这点钱,赵一桂等人就完成了雇夫头包揽开挖,掩埋隧道,搭盖灵棚,购买祭品,打造开启地宫石门的拐钉钥匙,开石门,招呼安埋人员酒饭等一应事宜。

隧道开挖用了四昼夜时间,打开两道石门后,看到地官由前后两殿组成,前殿三开间,中悬万年灯两盏。殿内陈石香案,用五彩宫人伺服。田妃生前所用器物衣服均放在大红箱內。东间设有石寝床,上面铺着裁绒毯,叠放着被,褥,龙枕等物品。后殿通长九间,也设石床(高一尺五寸,阔一丈),上面停放着田妃棺椁。

帝后棺木运到地宫后,人们先将田妃棺从椁中抬出,放在右侧,然后将周皇后之棺放在左侧。最后将崇祯帝的棺放在田妃椁中。之后,点起万年灯,关闭石门,填平隧道。

赵一桂等人心中悲戚不己,一代君王竟然这等身后荒凉,寒碜之极,就又掏腰包堆坟头,买砖修筑了五尺高的围墙。

其左面松柏之下有太监王承恩墓。九泉之下,也还有个老人相随。其地多惊雷,常劈树枝,所以这里的"歪脖树"特多……

(资料多引《图说明朝帝王陵》)。

崇祯帝以身殉国后,大顺皇帝是如何处理他的身后之事的?

精明的政治家是不会对尸体出气的。这叫收买人心,但对他的儿子们必须屠杀干净,这叫斩草除根!

崇祯帝以身殉国后,大顺皇帝是如何处理他的身后之事的?

该提问立场不对,何以称李闯为帝?闯贼伪称大顺冒皇帝名当受天诛,故毙于老农九伯锄下。思宗烈皇帝能以身死社稷又何惧身后遭闯贼践踏尸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