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怎么会灭亡于后金之手?

首先说明,题主明亡于后金结论是错误的,明朝并非亡于后金!一、明帝国灭亡,原因有二。

一是有天灾因素,明末处于“小冰河”期,因而灾荒四伏,国家财力严重不足,最后筹集军费相当困难。

二是饥饿难耐的灾民流民四起,被“闯王”李自成打得人力、财力、军力,消耗殆尽,大明帝国与李自成“鹬蚌相争”,李自成杀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帝国灭亡,后金、既满清而坐收“渔人之利”,捡了一个天下!

所以说,明帝国并非亡于后金,而是亡于天灾人祸,直接亡于“闯王”李自成!

二、努尔哈赤的后金,虽然兵力不多,但是,战争不是兵多既可获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并不少,战争是双方高智商的搏弈,打胜战争需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很重要,清军入主中原,就占了“闯王”李自成把明帝国灭亡的天时,加之清军首领努尔哈赤及继承者正确的战略战术!

满清军事总兵力,八旗兵力不过20万人,其中尚包括蒙古八旗、汉军八旗,面对上亿汉人,能够入主中原,建立一统王朝,主要还是“以夷治夷”,以收降的汉军为主要力量转身攻打、征服汉人,采用“以汉制汉”战略,满清八旗军队,主要以主人身份起监军作用,坐收胜利果实。

历史实践证明,明军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降清与清军夾击“闯王”李自成,李自成不敌前后夾攻而大败,清军得以入主北京,继而南下征服“闯王”李自成、明朝残余势力及几个南明政权,主要是以汉军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的汉军冲锋陷阵为主力的,所以,上述等汉军降将得受清王朝异姓王爵封赏。

仅供参考。

明朝怎么会灭亡于后金之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明朝不是被满清打垮的,实际上明朝灭亡的时候满清还没有入关。

明朝是被各种内部因素摧垮的,自行崩溃,满清只是捡了现成便宜。

其中主要是小冰河时期的悲剧。

中国历史上有过四个小冰河时期。

1、第一次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

2、第二次东汉末年、三国、西晋。

3、第三次唐末、五代、北宋初。

4、第四次明末清初。

可以看到,这四个时期全部出现了改朝换代。

原因也不复杂。小冰河时期的特点是气温陡然下降,广东地区冬天都可以下大雪和冰封江面。

小冰河时期往往持续多年,直接造成一系列自然灾害,比如寒灾、旱灾、蝗灾等等。

这导致粮食大量减产甚至绝收,全国粮食产量降到无法维持的地步。

关键这还不是普通的一二年灾难,往往持续很多年。

南北方志的记载,明末小冰河时期最早开始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还有缓解的年份。1600年前后小冰河时期突然加剧,崇祯上任初期就达到灾变高峰。

由于常年的粮食减产,明朝当时是没有办法对付的,因为人口数量过亿,就算全世界都对明朝进行粮食援助,也是供应不起的。更别说压根就没有这种东西。

所以,天下大乱就是正常,即便李自成麾下归属的农民军就有百万之众,北方基本全部乱成一团粥。

经过常年战争,加上满清系统的大屠杀,清代初期人口急剧减少剩下不过几千万人。加上小冰河期缓解,这个灾难期就过去了。

同一时代,东亚的日本、朝鲜都出现民变,也和小冰河期有关系。

而崇祯是被农民军逼死的,同满清关系不大。

其实,大明在小冰河期最初期,也是明末,仍然能够出兵区区十多万人,重创攻打朝鲜的日军。

如果明朝不是在最末期,满清又有什么了不起,根本不难对付。

但虎落平阳,永远是被犬欺,大明也不是第一个了。

明朝怎么会灭亡于后金之手?

终明一朝的打击,曾经的王者——蒙元变成北元再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从此,在冷兵器时代还很强的蒙古族再也没能也无法重新崛起了,最终彻底走向了平庸,沦为长城内外大好河山的臣子或臣民。

然而,在东亚大陆上,在自成一圈的相对封闭的大中华文明势力范围内,各民族的融合和两种文明(农耕文明和非农耕文明)的碰撞,仍是冷兵器唱主角的封建时代里,两大还未完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十六世纪后半叶开始,打落了强大游牧文明之蒙古的大明王朝进入晚明时期,盛极而衰,整个帝国全面走向没落,难挽颓势!

几百年一遇的称雄东亚大陆的绝佳历史机遇就这样降临了!而这一回抓住历史契机的是兴起于白山黑水的女真族人!准确的说,是建州女真族出了个千年等一回的伟大人物——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帅人才辈出的爱新觉罗氏家族。

古语有云:“女真人满万不可敌!”他们素以尚武著称,民族的传统风俗之一就是从小就参加打猎,步射骑射,矢无虚发,练得勇力过人。努尔哈赤又独创了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八旗制,所有的女真族人都被编入八旗内,女真族人的组织性纪律性得到空前增强,战斗力倍增。

包括辽东在内的气候严寒的东北边疆,是无心无力无奈的大明王朝不断弃守的化外夷酋之地,却是强汗努尔哈赤和他建立的后金国的‘龙兴之地’。后金虽区区十万人,但有‘主场优势’,他们对这片冰雪覆盖的黑土地有更好的适应性,活力耐力拼杀力更出色!

大明在辽东的节节败退和不断收缩至辽西关宁锦一线,与其说是腐朽昏庸的皇权和封建官僚政治以及其军事战略战术或不停犯错或摇摆变化不定所导致,不如说是蓬勃向上势不可挡的后金用正确灵活的国策——如厚待功臣、重视招徕人才、封建化改革、“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满汉一体、军事革新等等,告诉乱世中的晚明:谁才真正配得上关外这片白山黑水乃至于关内的中原大地!

明朝怎么会灭亡于后金之手?

明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明朝自己搞灭亡的,到了明朝中后期,明朝就开始走下坡路,朝庭腐败,民不聊生,人口下降,发生旱灾,水灾,涝灾,蝗虫,农民起义揭竿而起,朝庭成立锦衣卫,东厂,西厂,对哪个大臣都抱有戒心,朝廷里的大臣,不敢随便说话,只说好话和奉承话,歌公颂德。朝廷里的阉党太监,都比大臣说话好使,到了明朝晚期,明朝就象年迈的老翁,只能苟延喘喘,不堪一击。

后金的努尔哈赤,是一股新生的力量,向初生的太阳一样,很有活力和朝气。

实际上,当时后金努尔哈赤的家族,也是明朝的臣民,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铁木儿,在元朝时期是万户,明朝建立后接受招抚,在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召见过努尔哈赤的六世祖先猛哥铁木儿,并封为建州都督使(辽宁抚顺新宾县)世代继承。

在一六零几年,明朝在辽东的总兵李成梁,利用以夷制夷的方法(罪名是要叛乱)并派少量明朝部队,杀害了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他的父亲塔克世,还有努尔哈赤的姥爷等整个家族,使得努尔哈赤起兵造反。

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和13服铠甲起家,后来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辽东总兵李成梁给明神宗朱翊钧去信,是围剿还是安抚?朱羽钧皇上他是心软人,不爱打仗,下道圣旨,要召见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带他二弟舒尔哈奇,和总兵李成梁陪同,进京面见皇上朱翊钧。

努尔哈赤到北京城以后,看见北京城这个大,皇宫这个宏伟,皇帝这么威严,没法跟建州小城相比,神宗皇帝又重新赐给他建州都督使官职,并封努尔哈赤为三品大将军,颁发官印,赐凌罗绸缎,金银财宝。

在回来的路上,努尔哈赤对他二弟说,你看北京城那么大,皇帝那么威严,享福,咱们哥们不好也坐坐天下,非得他老朱家一家人坐,不到北京还好,到北京就埋下了要推倒皇帝,统一中国的野心。

他们回到建州后,大势招兵买马,先成立两个旗,红黄两旗,由努尔哈赤统一掌管,每旗7500人作战士兵,旗下分牛录,每个牛录300人,相当于现在一个营,铁匠炉发展到几百座,打马掌,打铠甲,士兵超过数岁的不要,登记照册,打仗得来的战利品按功劳大小进行分赏,最高可分得美女,作战被打死的,抚养一家老小,因此士兵没有后顾之忧,很有战斗力,勇往直前。

首先打的是抚顺城,抚顺当时在东北是大城市,由明朝的游击将军李永芳坐镇指挥(李成梁已养老回家),努尔哈赤的士兵在赶集开城门时,渗透到抚顺城几千人,里应外合,开城门拿下抚顺城,活捉游击将军李永芳,后来李永芳投降后金,是第一个投降后金的将军,还有明朝的汉族学士范文程也投降了后金,成了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努尔哈赤把他的女儿嫁给了李永芳,成了翁婿关系。

通过这次胜利,努尔哈赤觉得明朝没什么了不起的,是可以战胜它,军队又做了修整和招兵买马,又成立了两旗,由努尔哈赤的大儿子戴善和第八子皇太极指挥。又不到一年又成立了4旗,共8旗,兵力在六万以上,并在1616年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正式建国国号是后金。

努尔哈赤知道捅了蚂蜂窝, 跟朝廷打仗属于造反,朝廷一定要前来报复,因此努尔哈赤做好一切准备,操练人马,准备打大仗。

抚顺城的丢失传到朝廷,朝廷感到震惊,朝廷开了几次殿前会议,准备征剿,于是在全国调集财力,在山西,陕西福建等地开始招兵,准备四路人马,西路为主力军,从山海关出发,由杜松指挥,南路由辽阳出发,由李如柏指挥,东路从宽甸出发由刘挺指挥,外加朝鲜部队8000人,北路由开原出发,由马林指挥,外带叶赫部3000人,总兵力12万多人,对外号称20万,总指挥由兵部左侍郎,辽东经略史杨搞为总指挥,坐镇沈阳。

萨尔浒大战:萨尔浒在抚顺城的东北面20公里,现在大部分是大伙房水库淹没区,那里是高山峻岭,道路崎岖十分难走。

在大战开始前,努尔哈赤派出几路探子,最远的都打入北京城,明朝谁是指挥官,来几路人马,什么时间到,努尔哈赤了如指掌。努尔哈赤的战法是,不管你来几路,我专打你一路,各个击破。

那时由于通讯不发达,四路兵马不能齐头并进,有先有后,先到的是主力军杜松,争功心切。

那是在1619年的3月1号,抚顺是高寒山区,很多冰雪没有融化,河流才开,离萨尔浒不远,埋锅做饭,朝廷派来的监军太监刘瑾催促官兵马上开战,说他们胆小,怕什么?扔顶帽子也能把后金军压死,可怜的明朝士兵渡过冰冷的浑河,深处有一人多深,上岸后浑身都冻成冰,后金的部队以逸待劳,没到一天时间,这五万部队全部战死或俘虏,指挥官杜松战死。

后到的东部部队刘挺,不知道前方战况,还急忙往前赶,结果被后金的部队包围,用了一天多时间,刘挺战死,朝鲜部队投降,这几万人的部队全部玩完。

李如柏南路部队,行动迟缓,被后金部队消灭一部分,剩余部分逃回辽阳,回到辽阳后,李如柏自杀身亡。

北路部队的马林,作战很有经验,他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 那三路部队已经解决,只剩他一路部队,和这马林部队打得很艰苦,他排的队形是,前面是火炮,中间是步兵,后面还是火炮,后来戴善和皇太极采取中间开花的战法,从左右冲入中间,后金的骑兵很厉害,马林知道打不过,后队改前队。马上逃之夭夭,叶赫的部队,行动更迟缓,前面在打仗,叶赫的部队知道信就后退逃之夭夭了。从3月1日到3月5日消灭了四路军的大部,用五天时间,歼灭了七八万人,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

为什么要讲沙尔浒大战?萨尔浒大战是奠定后金进军中原的基础,萨尔浒大战消灭了明军在辽东的有声力量,萨尔浒大战增强了后金对进军中原的信心。

又休整几年,努尔哈赤又攻沈阳,攻辽阳,攻开原,攻铁岭,攻叶赫部,与蒙古搞政治联姻,婚姻联姻。派使者到朝鲜,使朝鲜称臣,扫出一切后方障碍,在宁远以北,都被后金所管辖。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改名为盛京,皇太极继位后,改国号为大清。

后来又通过松锦大战,俘虏了兵部侍郎,辽东经略史洪承畴,使整个山海关以北都归大清所管辖。

有人说明朝是被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推翻的,这个不假,末代皇帝崇祯吊死在北京故宫的后山煤山。

但我认为,大清进军中原是迟早迟晚的事,在以前,大清的部队几次越过长城,到山东,河北,去掠夺牲畜和人口,就是时间没到,推倒明朝还不成熟,不急于求成。

努尔哈赤的成功,还有天时的一方面,当时,日本有个野心家,叫丰田秀吉,他的野心太大了,他想先征服朝鲜,然后再占领中国,当时他先侵略的是朝鲜,李氏家族请求明朝支援,明朝派出志愿军,那时叫抗日援朝,抽调东北的大部分明军,给了努尔哈赤发展的机会,结果丰田秀吉一命呜呼,日本不战撤兵了,这就给努尔哈赤一个天时的机会。

总之,一个朝代的建立,有他的能力,气数,时机,黄炎培老先生说,那叫历史的周期律?

明朝怎么会灭亡于后金之手?

明朝并非亡于后金。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实力远在后金之上,后金引以为傲的骑兵部队也不是什么天下无敌。

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失败主要因为用人不当,互相掣肘,从努尔哈赤开始起兵,明朝不够重视,才造成一步错步步错,东北地区落入女真只收。

如果一开始集中优势坚决消灭叛乱,仅凭后金的几万人马还不够塞牙缝,那还会有后面的亡国。

明朝的灭亡也是因为内有李自成叛乱,外有后金偷鸡摸狗,加上晋商资敌、满嘴忠义实则虚伪的儒生,当然,崇祯皇帝也有责任。

1.明朝自张居正变法,短暂缓解明朝内部矛盾,但是人亡政息,之后,官吏变本加厉,胡作非为,引起李自成、高迎祥等人叛乱。

崇祯皇帝在对待叛乱上举棋不定,一会儿要剿灭,一会儿又要招安,导致前线无所适从,最终,被李自成壮大攻入京师。

2.后金是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也是趁机造反得寸进尺,杀害东北明朝军民,而朝廷在对待后金问题上反反复复,用人不当,指挥失误,酿成大错,不然后金也不会逐渐反客为主。

3.晋商资敌。商人唯利是图,不光给后金送入大量军需粮草,甚至把明朝边防部署出卖给后金,这才有了后金可以来去自由,肆意妄为。

4.满嘴忠义的儒生。明末党争主要以东林党人为主,这群人嘴里高喊着忠君爱国,为国为民,实际上代表着地主阶层,使劲压迫农民李自成的叛乱就是被这群人引起的,后金一来,又看谁投降的快。

5.崇祯皇帝的失误。明末崇祯皇帝如果拿出清除魏忠贤胆略和魄力,重新控制锦衣卫、厂卫、京师军权,坚决消灭李自成叛乱。

崇祯哪怕有一点太祖皇帝的魄力,整顿朝政,大胆重用、信任忠臣,明末还是有不少忠臣良将,或许明朝还有救。

明朝怎么会灭亡于后金之手?

明朝首先是亡于李自成大顺朝。明末,农民起义军横扫了大半个中国,李自成占领了明都北京40多天,崇祯皇帝在煤山(景山)上吊自尽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如同军棋拔了军营、象棋将死一样,明都和皇帝都没了,就意味着亡国了。明朝灭亡的时候,北京一带还闹着一场瘟疫,天时地利人和都倾向了李自成。

但是李自成及手下大将柳宗敏等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及时发布号令制止将士抢刧一空的乱象,造成了吴三桂降而复反,并打开山海关引狼入室。大量清兵入关,让李自成仓促应战,竟三战三败,而被清兵一路追着打的全线溃败。

此起彼伏,清兵招降了吴三桂和明军,打着为明复仇的旗帜,乘着一路追击李自成,就这样顺手牵羊地占领了北京和大片江山。

李自成灭了明朝,却成为清朝的嫁衣裳,令人扼腕长叹!

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写出李自成胜利之时骄纵狂妄,军纪涣散,没有刘邦"约法三章",造成柳宗敏等人贪图富贵,抢夺陈圆圆,逼迫吴三桂打开山海关让清军长驱直入。最后在清军和明军降军的联合攻打下,全军覆没。

李自成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及清兵轻轻松松一阵子。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不易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