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什么,以后会改成什么样?
一、事业单位现状及改革走向: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
(一)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多为公益性、非盈利性事业单位,包括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或委托执法职能的以及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
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全额供养,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养老保险规定,几与公务员无差别。
编制管理相当严格。
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中,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或委托执法职能的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或转为行政机关,或将职能划转行政机关。
(二)财政差额拨款(定额)事业单位,多为有生产经营性收入,但不足以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开支的公益性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予以差额(定额)补助,同样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社会养老保险规定。
但视生产经营、经费状况不同,工资、福利待遇有的高于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的单位时有不达标准、不足额发放、拖欠情况发生。
编制管理相对严格。
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以生产经营为主业的将转制为企业。
(三)自收自支及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多为生产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自负盈亏,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没有财政支持,特别是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意既与企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可执行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或实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及工资福利制度,拥有较为宽泛的工资福利自主权,但必须按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因生产经营状况不同,少数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可能优于前二种类型;但大多数的单位工资、福利待遇和退休金不如前二种优越。
编制管理相对宽松。
这二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将全部退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成建制的转为企业。
二、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将只保留公益一类、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一)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卫生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二)承担高等教育、非盈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文件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仅供参考。
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什么,以后会改成什么样?
2020年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到位,除公益类外,全部改制。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也有十几年时间了,许多试点地方事业单位改革已经完成,部分改制为企业的事业单位也基本改到位,包括大部分自收自支类事业编制类型从2014年开始陆续取消。但事业单位改革进展不平衡,大多数地区只是完成了分类,具体改革也只是部分公益二类和生产经营类基本确定,其它事业单位基本没什么变化。
1、行政类事业单位:是指行政监管类和行政辅助类,以及部分行政委托类事业单位,按照政策规定,其职能划归机关,今后不再设立行政类事业单位,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基层行政机关单位数额限制较死,行政编制只减不增,本来就少,这几年还取消了不少,因而这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最终去向,是保持不变,不增批该类事业单位有可能都成为一句空话。
2、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设立的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承担基础性公共服务职能、没有收费职权的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去向是基本保持不变,是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影响最小的类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也是参公事业单位集中分布的类型,除过党群团机关之外,所有的参公事业单位,基本上都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并非所有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都能够参公。除乡镇卫生院外,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全额供给的地方财政拨款单位。
3、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指有收费职能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其改革方向是:其职能如果能被社会或者市场所代替,将会被推向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如果职能不能被社会或者市场代替,将保留职能及单位,或者剥离后部分推向市场,不能或者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其职能部分转由其它公益类事业单位或者行政机关承担。这部分事业单位主要是差额或者自收自支类事业单位集中的类型,改革力度较大,改革方式多样,要区别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其人员编制,该取消的取消,该改制的改制,但对于正式职工来讲,不会简单推向社会,一般都会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随职能调整到新的单位,年龄或者工龄符合条件的,可提前由社保部门接管。
4、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改革去向是全面改制为企业,推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类事业单位的人员,在改革过程中,除部分管理人员因身份问题,会调整到其它事业单位任职外,其他人员会随单位改革全面推向市场。
二、新一轮机构改革过程中,事业单位职能合并到行政机关的,由于基层行政编制紧缺,大部分还是会保留事业编制及事业身份不变,一种是临时性质,在改革过程和缓冲期内想办法解决,另一种是安置到机关下属事业单位,继续使用事业编制,保留事业身份,具体看各地实际情况而定。第一阶段部委改革已经完成,中编办明确在省市县改革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不搞一刀切。
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什么,以后会改成什么样?
事业单位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
按照中央部署,2020年底前,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全部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的事业单位,将按照要求全部改制,实现机构优化,编制缩减。
1、行政类事业单位。无论是完全、主要或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行政类事业单位,按规定将全部清理其承担的行政职能,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行政职能剥离后,单位整体转制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部分人员随职能划转调整到行政机关,参加过渡考试转为公务员,其余人员全部留转,或被分流到其它事业单位安置。结合党政机构调整,撤并整合部分职责相近、设置重复分散、规模过小的事业单位,同步划转涉改部门所属相关事业单位。今后,除行政执法机构按照中央部署推进改革外,不再保留或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包括参公单位。主要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如机关事务管理局,优化职责和人员机构,同机关统筹管理。
2、公益类事业单位。理顺同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对于从事科教文卫等基础性公共服务职能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继续保持全额财政供养方式(乡镇卫生院除外),突出公益服务职能。对于具有收费职能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不宜或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保持现状或随机构改革撤并整合;如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成熟可整体改企,推向市场。
3、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毫无疑问,全部转企,且要求在2020年底前完成。转企后,其在职人员部分随职能划转,被调整分流到其它事业单位,其余人员将全部转为企业人员,实行合同制管理。工龄(满30年)和年龄(临近退休5年以内)符合条件的,也可以提前退休或离岗,由社保接管。
目前,辽宁、山东、浙江等地均已退出改革方案,事业单位改革整体压缩机构、控编缩编的趋势非常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后想进事业单位只会越来越难。
我是小公,专注公务员考试、任用、提拔等体制类问答,感兴趣或有疑问咨询的,可以关注私信我,我将提供全方位的权威解答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什么,以后会改成什么样?
有编和没编是硬伤 ,同工同酬是永恒的追求。事业单位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政府管辖,比较政府总有手探不清的领域,但医疗文化又是国民重大问题。所以关乎民生问题,国家自然得拿捏好,所以才有了一系列的事业单位,也是老一辈常说的“铁饭碗”“吃国家的饭”。可是国家编制配额是限定的,想进去的人确是多得吓人,导致了一直僵持的僧多粥少的局面。所以改革的方向首先就是——“同工同薪”"政企分离"。目前我国约有120多万个事业单位,人员数量约3000万,体制内的改革总是漫长的。16年人社部召开的会议上表示过:事业单位接下来的改革主要是针对高校和公立的医院。为什么呢?第一、因为事业人员的3000万人中,医疗和教育的比重是最大、最明显的。况且这两点也本就是国家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事业单位划分的种类中的“从事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有计划将其转改为企业。厦门就是个例子,已经开始部署了。这就是为了——推进政企和事企分开。再一点就是——同工同薪问题。特别是在教育行业,所干得事和所拿的钱之间的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编制与无编之间的距离。所谓编制和无编制的区别就是,有编制比合同工要稳定。编制是国家保证,合同工是学校保证。但是别觉得编制工资、待遇就一定比无编高,得分地方和乡下。老师的编制和无编分别叫——国编和特岗,无编还有代课。特岗在一般签三至五年合同,一般分到乡下中心校,基础工资加补助。在县城老师基础工资是2000内的话,乡下特岗的工资约是3500左右。同等情况,国编的工资3000内,代课的1500内。所以明明都是干一样的事,代课老师也一样当班主任,可工资让人无奈。所以如果是短期三五年教书的话特岗是首选。但如果是铁定这碗饭,那么可以先考特岗再转正,因为国编的基本上就是公务员,评职称、五险一金、住房公积金什么的都是国家首先考虑的,退休后也是有保障的。虽然国家趋向于同工同薪,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然为什么老师一个个这么抠。(是有原因的)
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什么,以后会改成什么样?
事业单位改革,在东北就已经开始了,尤其是辽宁。目前很多人都把编制看成一种铁饭碗,生活有保障,但是现如今,编制会逐渐减少,铁饭碗也会破碎。
随着时代的发展,编制改革不光是承担行政职能及生产经营,公益性也在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东北挽留年轻人才是关键。
最重要的一点,铁饭碗是靠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体制,有能力走到哪都不怕!!
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是什么,以后会改成什么样?
事业单位编制改革,现在对于这个消息,大家已经早有耳闻。我国的事业单位众多,资料显示,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人员数量约3000万,事业单位编制又比较复杂,所以改革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2016年的时候,人社部召开的新闻会议上,相关发言人表示,事业单位接下来的改革主要是针对高校和公立的医院。编制改革为何会从高校和公立医院开始着手呢?因为在事业单位的3000多万人中,教育和医疗系统的人数占了大头,教育系统的人数约占了一半左右。
事业单位如果按照社会功能来分主要有三类:(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2)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3)从事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
相关消息:一些地方对从事生产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开始部署改革工作,计划到2018年底,将此类事业单位转改为企业。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部署了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工作,推进政企、事企分开。计划将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经济效益较好、经济效益一般但具有发展潜力、人员资产规模较小转制后难以正常运转,以及长期亏损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进行分类,选择通过转企改制或撤销的方式退出事业单位序列,分别于2018年底、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
厦门市已经设定时间节点,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在2018年,还会有哪些地方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呢?让我们继续关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