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什么时候会退休,那有没有相应的退休费?
古代官员退休年龄不一,待遇也不尽相同。
古代官员退休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称“致仕”、“致事”、“致政”,意既“还禄位于君”。
一.退休年龄,自春秋战国始,为70岁,至明清为60岁。
也如现在,可以“因病提前退休”;也有“引咎辞职”、“辞退”提前退休者。
亦有贤臣良将、理政武功优异者,“延迟退休”。
二.退休待遇
(一)政治待遇
春秋战国时,卿大夫退休尊称“国老”,一般官吏尊称“庶老”。
唐朝,官员退休要举行欢送,退休原三品以上官员,仍可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宋朝,退休官员仍可晋衔升级,参与朝政,只是比现职少了实权。
明清时期,官员晋升一级退休,业绩优异可晋升二级,退休后仍保持原职级礼遇,参加祭祀、宴会等。
(二)经济待遇
汉朝,二千石以上官员,退休后予以1/3俸禄为养老金。
魏晋时期,退休官员委以“顾问”类虚职供养起来。
唐朝,功臣元勋,退休时皇帝特批原俸全额养老金,类似今建国前参加革命离休老干部;五品以上官员半俸养老金;六品以下官员予以养老田。
宋朝,无论现职、退休官员,待遇为中国历史之最优,退休官员晋升一级原俸全额养老金,退休后仍可晋级加俸。
明清时期,明初原俸养老金,很快取消,“家贫不能自存者,月给米二石,终身”。
仅供参考。
古人什么时候会退休,那有没有相应的退休费?
谢谢邀请
〝退休〞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宋文籍里。在古代不是人人都有〝退休〞一说的,退休制度覆盖范围小,仅限于官吏,比较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形成于汉朝时期,发展于唐朝时期,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在古代,退休也需要达到一点的年龄条件,一般是70岁,当然还有一些例外,就好像我们经常听见有官员告老还乡。退休制度的其中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都比较重视。
首先是政治待遇,据《礼记》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对老臣的尊重。
然后就是经济待遇,退休后会优厚对待。各朝各代的制度都略有调整,但是都以官职级别高低来衡量的。
那庶民们的老年生活没有退休制度的保障,是如何生活呢?对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养老制度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在家庭中,晚辈有不可推卸的养老责任。而国家也有相应的法律政策,主要是减免老人及其子孙的赋税和徭役。国家甚至还通过授官赐爵、赏赐财物以确保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周代:规定〝九十者其家不从政〞
在周代,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家中子孙可以有1人不服徭役。如有90岁老人,则一家都可以不服徭役。
春秋战国:虽战乱频繁,尊老传统不变
战国时期,齐国规定:家中有70岁以上老人,则免除其一子的赋税和徭役,如有80岁老人,则免除其两子的赋税和徭役。对90岁以上老人,免除其全家的赋税及徭役。
汉代:出现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朝曾发布《王杖诏令册》全文近600字,规定了70岁以上老人应该享受的生活和政治待遇,有学者称其为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其中有一项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只要不是首犯就可以免予起诉,继承了先秦时期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的制度。
唐代:父母在,不远游
唐律规定:父母在世时,子孙不能出远门,不能分家,不能存私房钱,否则要被治罪。这样规定,是为让子孙尽心尽力照顾好老人,此项规定较好解决了〝空巢〞现象。
清代:子贫致父上吊自杀,儿以过失杀人处罚
宋、明、清三代都规定免除老人子孙的赋税。为保证老人有子孙养老送终,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并沿用至清代。
中国古代的养老以家庭为主力军,但国家绝不是制定完政策就什么也不管了。国家养老也是古代养老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政府对养老的关注与投入,有一种近乎于天然的职责与自觉。这种职责和自觉则更好的体现出了〝百善孝为先〞的祖训。
古人什么时候会退休,那有没有相应的退休费?
“退休”这个词,对于古人来说,是古代官员才有的,正规的说法叫“致仕”,普通百姓和商人是不存在这一说的。
1、退休年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早在《礼记》中就明确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70岁也就是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当然,这个并不是强制的,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退休年龄才改为60岁,即:“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是朱棣继位以后,又给改了回来。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正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能活到退休的其实很少,多数都在任上就病逝了。
那么有没有提前退休这一说呢?也有。一种是被强制退休,即犯了错误的,但皇帝又不忍心惩处的,就会勒令致仕;另一种是身体不好的,经过皇帝特批后,可以退休。明孝宗在位时,就批准了几位40几岁申请退休的官员。
2、退休待遇在古代,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官员退休保障,只有朝廷高级官员或者皇帝特批的官吏,才有资格在退休后还能领取部分俸禄,但也只是部分而已。比如唐朝就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后,可以领取原俸禄的一半,至于五品以下的官员怎么办,那就得自谋生路了。比如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休以后,就因为没有退休工资,非常落魄,最后还是在朋友帮助下,在东屯公田给别人打工当督耕,才算有了解决生计的来源。
到了宋朝开始,才考虑到基层官员,规定九品以上退休官员可以领原俸禄的一半,以保障生活。但到明朝以后,又给去掉了,退休官员没有任何工资收入,仅仅是免除徭役而已。
所以,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官员在致仕之前,就会置办田产,以确保退休以后能靠田产维持生活,生活水平也是随田产多少而决定的,一般来说,不会比地方富户地主差。
古人什么时候会退休,那有没有相应的退休费?
谢邀,对所提问题未研究,一般官员退休都主动提出如有病,体弱,守孝或其它,可以讲退休都七老八十,也有的犯案削职为民或眨官降级自已告老回家包括充军流放在他乡客死,总之,对退休并没有硬性规定,如康熙,乾隆均在八十岁退位,当今中国有很多失地农民六七十岁了,仍在小区做保洁,做市容环卫,因此,活到老,做到老,二者古代人寿命比现在人短!老话: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如今七十才起步,八十正当年,九十中老年,百岁才长寿!归纳以上,古代退休应视健康为准绳。
古人什么时候会退休,那有没有相应的退休费?
历史的记录解放前还没有《退休》之说,封建王朝时代的官员,雇佣人员……,有个人告退,荣归故里,雇主辞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政府才逐步完善了退休制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