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是一个忠臣吗?该如何评价?

诸葛亮,无论在正史《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是个忠臣,应该毫无疑义。

诸葛亮的真实才能,就是中国历史上再正常不过的一个正常忠良臣子而已,因而在《三国志》中,与其他魏、蜀、吴国的众多,请注意,是众多的良臣猛将同样的、再正常不过的在《三国志》中有传而已!

诸葛亮成为民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会算的神人偶像,除了其自身的优良品质、才能业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古代四大古典小说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成书,使其在死后千多年才因《三国演义》流传而彰显于世,名声大噪而成神,甚而夺刘备皇陵而成武侯祠!

因为,《三国演义》文言文、白话文,大雅之堂教科书,民间以评书、京剧、地方戏曲、乃至小人书广为传播,几乎是国人家喻户晓、妇孺老幼皆知。

而诸葛亮作为文学作品、小说《三国演义》中一个正面人物典型形象、一个忠良烈士,得良主刘备赏识,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乃至刘备托孤白帝城,甚至直言阿斗不可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不为心动,涕泗横流,表明忠心且践行,扶助阿斗,正如在《出师表》中表明“鞠躬尽粹,死而后己”。

忠,在中国民间几千年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被视为人臣的最高准则,是衡量良臣、奸臣的标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正是以其大忠良臣形象而获得人们广为赞许!

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并实践之;丞相治蜀,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羽扇纶巾,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统兵布阵,“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奸臣”曹操,“七擒孟获”平定云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几乎以一个完人形象展现于世。

因而,诸葛亮竞然在逝后,硬是以臣代君把刘备的皇陵演变成武侯祠,足见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纵观历史,诸葛亮“三分天下”,实际上是分裂国家,逆国家统一大局而动,以偏安之师,“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必然无功而返。

实际上,诸葛亮一生,为相治蜀,为前线战争组织兵员、输送粮草,起到“汉初三杰”之一,丞相萧何的作用,政治、行政治理是成功的,可以无愧于政治家。

诸葛亮,算不上军事家,军事行动,也是胜少败多,只不过《三国演义》描写其胜仗大肆渲染,败绩则找出充分理由、轻描淡写,为其神人大肆渲染罢了!

有历史记载为证,刘备驾崩于白帝城托孤时将军权交与李严,而不是交给诸葛亮,很能说明问题的!

管见哈,不喜勿喷!

仅供参考。

诸葛亮真的是一个忠臣吗?该如何评价?

题主要是问诸葛亮能力是否有那么强,是否被过度神话,我都觉得确实有值得讨论的地方。但题主问的是诸葛亮是否忠心!我只能说,无论正史还是野史,谁能找出一点可以怀疑诸葛亮不良居心的事迹,我把整本书吞下去。

历史几千年,没几个人是睁眼瞎,诸葛亮能被后世奉为人臣典范,靠的不是《三国演义》几句吹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不是说说而已。诸葛亮如果真有私心,架空刘禅也没那么难。蜀汉两大派系中,益州系是墙头草,从汉朝到刘璋再到刘备,谁给的利益足谁就是老大,诸葛亮只要愿意下血本,拉拢他们也没问题。荆州系在刘关张死后,也就唯诸葛亮马首是瞻了,杨仪、费祎、蒋琬等荆州系中坚力量都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在他们面前,刘禅的面子肯定没诸葛亮的面子大。

诸葛亮事必躬亲,日夜操劳,六出祁山,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蜀汉的统一大业!诸葛亮生前已经位极人臣,没给自己找什么享受,也没给两个儿子走什么后门,他那么卖命的干活只是为了自己心中那点信念,就是实现自己给先帝许下的宏伟蓝图,先鼎足三分,再一统天下。

诸葛亮对刘禅,是真的当做半个主公半个儿子来对待。刘备还没驾崩前,诸葛亮就是刘禅的老师,诸葛亮和刘禅之间除了君臣之分,还有一份师生之请。两篇《出师表》里面传达的不仅仅是臣子对君上的规劝,更饱含长辈对晚辈的殷殷期盼,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不是那么容易装出来的。

我们可以怀疑诸葛亮的能力,可以怀疑诸葛亮的智慧,唯独诸葛亮的忠诚是无可质疑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