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守关将领明知不敌关羽,为何还去送死?是否合乎逻辑?
守关将领可不是去送死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觉,认为关羽人少,还带有女眷,自己人多势众,关羽双拳难敌众手,可以手到擒来。
而且关羽位于曹操的管区,曹操对关羽不薄,关羽私自逃走,应该心里理亏,自己占理,勇气百倍。
可他们没有想到,关羽挂印封金,斩颜良诛文丑,心里坦然。根本没有心理负担。只要敢拦阻,格杀勿论。
后来这些将领又使计谋,但有人帮关羽,才使得关羽逃脱大难。
这六个人也尽力了,到底是曹操的部下,忠于职守,为后人做出了楷模。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守关将领明知不敌关羽,为何还去送死?是否合乎逻辑?
谢谢邀请。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那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相当精彩啊。
小说毕竟是小说,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由此可见,并未有所谓过五关斩六将之说。 《三国演义》中,关羽所过五关,为何守将明知不敌关羽,还要拦截挑战? 逻辑上其实并无错误。毕竟作为守将,守的就是关卡,拦截关羽是职责所在。
1、“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说明不是当面辞别,没有获得批准,是单方面的。所以关羽是没有通关文牒的。过关是非法的,是闯关。 2、“奔先主于袁军”。说明是投靠敌对势力,是叛变是叛徒。当然是不能过关的。
那么,五关的守将,尽其职责,是不能放关羽过关的,他们的拦截是恪尽职守。否则,是要追究责任的。将一个叛逃的将军放走,是要杀头的。
其实,大家应该清楚,罗贯中写的这段篇幅,用了大量的细节和描写,只有一个目的:表现关羽的“义”、“勇”、“忠”,烘托关羽的高大形象。罗贯中做到了,正是他的这段描写,让关羽的形象成了不朽的忠义代表,以至于后来被奉为“武圣”。
其实,最大的漏洞和错误,在于《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行走线路。
从许昌出发后,沿途经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五处城关,斩杀了把关拦路的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员大将,终于得过黄河。
对照地图,就发现:如果按照这个线路,只能说明两个问题:1、关羽是路痴。2、关羽有神经病。
明明知道刘备在袁绍军中,那是河北地接,出许昌应该往北走,东北方向。而关羽却恰恰相反,往西北方向走。而且,既然到了黄河边,渡过黄河就可以到达袁绍的地盘。关羽却偏偏不过河,而是沿着黄河南岸走,非要再闯四关,去惹麻烦,岂不是有神经病?
总之,《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看个热闹而已,娱乐而已。作者为了突显关羽的人物形象,进行的演绎和编撰,没必要去纠结。娱乐而已。
阿呆拙见,见笑了。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守关将领明知不敌关羽,为何还去送死?是否合乎逻辑?
第一,这些守将有的是直属曹操,有的是曹操部将,比如夏侯惇的部将,甚至是曹操部将的亲戚。他们不杀或者捉拿关羽,就会被曹操或者其部将问责甚至斩首,因为是渎职,而曹操军法十分严明的。有的因为亲戚关系要个面子,武将甚至为此不惜生命。
第二,这些守将在曹操此处得宠,本就嚣张跋扈。而且这是关于势力最弱的时候,因为兵将少,而且还要卫护车帐和二位嫂子。他们既然嚣张就会欺负关羽此时的弱势。岂知关羽哪是好欺负的。
第三,有些人因为只是守将,有的是裙带关系,绝不是什么深明大义和有本事的人。守城要的仅仅是忠诚的自己人。他们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威名。所以敢于乱来。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守关将领明知不敌关羽,为何还去送死?是否合乎逻辑?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是在《三国演义》的第二十七回中。
回目: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在这次旅行过程中,关羽总共斩杀六员曹将:
1.东岭关:孔秀
2.洛阳关:孟坦、韩福
3.汜水关:卞喜
4.荥阳关:王植
5.黄河渡口:秦琪
一、先看一下东岭关孔秀的情况。
孔秀在曹军将领中的阶位比较低,手下也只有五百人。按现在的军职,顶多也就是个上尉营长,守着个要塞。
但孔秀这个人还是很有责任心的,虽有只是一个把守要塞的低级将领,但他考虑的比较远。
关羽护车驾而来,孔秀认为,“河北袁绍,正是丞相对头”,就向关羽要通行证。
关羽解释说是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孔秀生疑了,认为这有猫腻。即然没有通行证,应该到曹丞相那里求证,确定是否属实。这样安排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关公说一来一去,怕误了行程。这个解释很牵强,就算现代社会,你没有票就想进站上车,检票员也不能允许的。
孔秀要依法办事,“法度所拘,不得不如此。”关羽却要强行过去,孔秀又说,如果非要过去,那你一个人过,随从的这些车驾人员总得留下。
关羽大怒。不知道他有什么理由生气,人家孔秀是依法办事,还做了很大的让步,但关羽居然动手杀人,“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
孔秀应属于因公殉职,值得表彰和怀念。
二、韩福和孟坦
韩福是洛阳太守,孟坦是他麾下的一员牙将。他们得知关羽杀人冲关,向本处而来,就聚众商议。
牙将孟坦的原则性很强,他认为,“既无丞相文凭,即系私行,若不阻挡,必有罪责。”
孟坦这个观点有错吗?没有错,他是个好员工,组织观念强,认识水平高,对事情的定性非常准确。没有公文,就是私自行动,不阻止这种行动,就是失职。
他还提出了解决方案:先用鹿角拦住关口,他去交锋诈败,诱关羽来追,让领导韩福用暗箭射关羽,活擒关羽,解送回京,获得重赏。
孟坦自己承担起最危险的工作,而把功劳让给自己的上级韩福。多好的员工啊!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韩福和孟坦,这么负责任,却遭到了厄运。
三、卞喜
卞喜这个人其实很有能力,他“善使流星锤,原是黄巾馀党”。由于出身不太好,卞喜上进的机会不是很多,被安排在了汜水关这个地方。
卞喜智勇双全,他觉得如果硬来,恐怕难以对付关羽。就在镇国寺埋伏下二百刀斧手,准备乘关羽饮宴时下手。但不幸被叛徒出卖,功败垂成。卞喜和关羽还是经过了几个回合的格斗,最终以身殉职。
四、王植
王植是荥阳太守,他这个人不太地道,他主要是想给亲家韩福报仇。这属于公报私仇,是很坏的行径。
不但以公谋私,王植还要火烧驿馆,这也属于毁坏公共财物的行为,应该被严格禁止的。
他的部下胡班阻止了这个行为。王植计划失败,又率兵夜中追拿关羽,被关羽干掉。
王植这个人品行不端,情绪又不稳定,还自不量力,不值得提倡。
五、秦琪
秦琪这个小伙子很有前途,他是曹操重将蔡阳的外甥,受蔡阳的关照,成为夏侯惇的部下,负责防守黄河渡口,前程光明远大。
秦琪对这份工作还是很负责任的,他把沿河的船只都收拢得干干净净,使关羽到来时,根本找不到一条私船。
对付偷渡行为,秦琪一向是深恶痛绝。和关羽见面,双方完全说不到一块。关羽自称“汉寿亭侯关某”,以势压人,秦琪问他要通行证,关羽却说自己不归曹操管辖,还拿自己沿路杀人的事进行威胁。秦琪小伙子年轻,血气方刚,哪能容他如此放肆,“纵马提刀,直取关公”。
工作负责任是好事,但秦琪武艺不精,一个回合都没撑住,就死于非命。
总的来说,在五关把守的这些战将们大多数都是负责任的好员工,他们原则性强,遵守组织纪律,爱岗敬业,勇于为事业献身。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守关将领明知不敌关羽,为何还去送死?是否合乎逻辑?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打不过也要打!
《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守关将领明知不敌关羽,为何还去送死?是否合乎逻辑?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我感觉其实是罗贯中老先生的原意想写关羽,愧对曹操不敢走回头路只得向前走罢了,为什么说关羽心中有愧呢?你看他走的路线都不是向刘备处走,而是向相反的方向走,这个我不解释了。话说为什么守关将领都去送死?这个与中国的礼义之道有联系。以前的国人都讲究的信誉道德,你没看小说里写着两国交兵时得去叫阵,然后对方应战然后双方战场上厮杀吗?
过去中国应该是礼仪之邦,打仗也讲究个礼仪才能安天下。要是守城的将官一顿乱箭射死关羽,道义上过不去,因为你人少,将来在天下无法做人了,所以只有出来挑战关羽打败他活捉他才是正确做法。本来个个守将也没有想让关羽死去,没有下狠手置他于死地,这让关羽占了便宜,下狠手杀死守将。所以我看关羽是小人,是不地道的小人,既然人家给你活路了你咋这么做人呢?
关羽在过五关时候做的事是无德的小人之事,那些守将才是讲究信用的人物。他们没有重兵冲击你关羽,没有乱箭射你关羽、只是上来想活擒你,给你个后悔的机会,机会给你了但你太小人了,不是君子所为。
所以说真正的讲究礼义廉耻的应该是那几个守将,不是关羽。我想罗老先生的原意也是这么想的吧!要不为什么这么写呢?估计后人曲解了老先生的意思了。不同见解望见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