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比,哪个职位更大?有什么区别?
丞相是官职,宰相不是官职,是指类似丞相职务的官职统称。
一.丞相是官职,古代的皇帝,综理国家大事,军民工农财文法,繁琐杂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自春秋战国始设置丞相一职,秦、汉沿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首脑,总理、首相职务。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丞相李斯,汉朝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
二.宰相,只有辽朝设为官职。
宰相是在不设丞相的朝代,对行使丞相职权官职的统称。
如唐宋,为加强皇权,不设丞相一职,但是,皇帝实在忙不过来军国大事,唐太宗李世民始设“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职,后改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使丞相职权,员额不定,设置多人,以免集权,习称宰相。
又如,明初设置丞相,不久裁撤,以内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亦称宰相。
再如,清朝始仿明制,以殿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
但自雍正皇帝设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经办理,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殿阁大学士则变成皇帝授予文武勋臣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如清朝重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授文华殿大学士。
仅供参考。
宰相和丞相比,哪个职位更大?有什么区别?
欢迎关注全网唯一用插画演绎明朝历史的动态漫画精品短视频-大明C位。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不是一个概念无法比较。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1、定义不同,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2、官职不同。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
在大家的印象中古代的丞相和宰相都是仅次于皇帝的人物,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其实两者并不相同:首先古代所说的丞相是一个正儿八经有编制的官职,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丞相存在了,只不过那时候的丞相官职并不大。先秦时期的丞相仅仅是相国的“秘书”,后来丞相的地位逐步提高,到了秦朝丞相正式取代了相国,成为仅次于皇帝的大臣。一般来说古代都有丞相的官职,后来皇帝为了集权,时而取消丞相,时而恢复丞相。宰相一词也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泛指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官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帝王之下行政长官的一个俗称,包括但不仅限于丞相。也就是说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却不一定是丞相,比如说秦朝御史大夫和九卿都可以称作是宰相。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皇帝为了确保皇权至上,普遍采用的办法就是分权。秦朝时期的丞相掌管着全国的行政,手中的权力实在是有些太大了,因此后世的皇帝一直在把丞相手中的权力分散。汉武帝为了制衡宰相设立了内廷,到了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生六部制,原本属于丞相一个人的职权被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他对于手下的官员非常不信任,更不要说掌握国家大权的丞相了!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的名义杀掉了胡惟庸,因为此人平时非常的骄纵,让朱元璋非常的忌惮。老朱心想既然今天能出一个胡惟庸,那么明天就也能再出一个,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丞相的职权太大了,于是他便撤销了丞相,皇帝成为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的人物。
撤销了丞相之后虽集中了皇权,但是很快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天下大事都要皇帝一个人处理,实在是太累了!明朝设有内阁制,而清朝增加了军机处,一般来说进入内阁和军机处的大臣都是皇帝的心腹,他们也被老百姓成为“宰相”。总得来说:丞相是一个具体官职,宰相就是一个对那些拥有很大职权大臣的称呼。
欢迎关注全网唯一用插画演绎明朝历史的动态漫画精品短视频-大明C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