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明明经济实力很强,为什么军事实力却很失败?

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宋,文化与文明建设,以及经济发达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当然,军事武器装备都是世界最顶级的,如神臂弓、车子弩、火器、重弩、铠甲等,打不过辽、金,缘于错误的治国方略,“联金灭辽”的战略错误,自己的战略决策把自己送上死亡之路!

北宋,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代, 文艺复兴,应该是文化、文明建设的高峰期,确实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文学高峰,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六位在宋朝;代表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的文学体裁,上古神话,先秦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请注意!宋词的出现,文学又呈现了一个文学高峰,空前绝后,领先世界。

北宋,无可比拟的经济革命,据经济学家测算,北宋时期,GDP占世界总量30%左右,中国的经济水平为发达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时期二年的铸币量,相当了明朝二百年的铸币量,发行货币是要有物质基础保障的。

那为什么?作为一个文化、经济发达的大国,而遭受北方文化、经济并不发达的辽、金部族的吊打呢?

主要原因在于, 北宋重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分权制的军事体制自认为正确,而实际误国、误民的问题。

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以掌握军事实力的军事将领,趁后周国主年幼,发动“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登上帝位,因而惧怕历史重演,“杯酒释兵权”。

因而,抑制武将,重文轻武,军事上,以不识军事的文官统率军队,且统兵之官,定期轮换调转,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确达到了赵匡胤所忌的武将拥兵自重、造反夺皇位的目的,然而,极大的削弱了古代亲兵亲将传统的军队的战斗力,后来出现的“岳家军”很能说明问题。

大家熟知《水浒》中,大文豪苏轼家僮出身、毫无军事才能的高俅,身居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之职——太尉,虽然《水浒》小说中丑化了的,历史上是实有其人其事的!

而且将军队分为禁军——中央军,为军事主力,主要护卫京城,分散兵力驻各地,监视地方;遇有战事,领兵将军临时选调,并不了解掌握部队情况,且有统兵文官、宦官监军,决策折腾来折腾去,战机稍纵即逝,怎容时间,虽然禁军兵力最高曾达120万之巨,但是,形不成强大有力作战能力,使战斗力大打折扣,犹如一盘散沙,不堪一击!

地方军厢军及州府兵、县丁,皆农夫、市镇游民,毫无战斗力可言。

因而,北宋,已进入封建社会先进的文化、经济实力大国,当时位居世界一流,而军事实力,却是与文化、经济大国不相符,兵员虽多,为不战之兵,将军亦广,而无能战之将,一句话,将熊兵弱。

对文化、经济落后的,处于落后北宋封建社会一个社会形态的奴隶社会的游牧民族,辽、金本身弱小的民族,反而变成了强悍的“马背民族”,在错误的治国方略、军事体制下,不堪一击,唯有以先进的生产力产生的发达经济财富,源源不断的输送财富以求和苟且。

“联金灭辽”,导致北宋灭亡的最大战略错误,辽国存在,是金国攻宋的缓冲区,金辽战争,大宋,坐山观虎斗,两败俱伤,一举出击,杀无力还击之败军,最大赢家是大宋帝国,何乐不为!“联金灭辽”,把辽国缓冲区丧失,为金国“为虎添翼”,自己把“最大赢家”拱手送给金国,自取灭亡,呜乎!

面对强敌,不思进取,改革治国方略、军事体制,甚而采用“联金灭辽”的错误战略,乃至丧权辱国,民族气节尽失,卑躬屈膝,自称“侄皇帝”、“儿皇帝”苟且偷生,以至最终造成徽钦二帝北虏五国城,落井观天,强大的北宋帝国消亡,留下先进发达国家不敌弱小落后民族的历史笑话!呜乎,呜乎唉哉!

仅供参考。

宋朝明明经济实力很强,为什么军事实力却很失败?

这和立国的国策有关。宋朝创立者赵匡胤通过政变上台,在整个五代时期通过政变当上皇帝的不少。统治者之间通过互相征伐攻击达到个人权力,有兵权的节度使用武力获得更大利益,整个统治者阶层信奉武力就是一切决定权的观点。频繁的战乱带给国家、统治阶级、百姓伤痛,赵匡胤也是武力登台,他深知兵力太多会给国家百姓带来压力,所以确定弱化兵权兵力的国策。社会发展到宋朝,许多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商品出现,整个社会对商业不压制,

宋朝明明经济实力很强,为什么军事实力却很失败?

宋王朝军力为何非常低下?还得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说起!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了皇帝。幸福来得很突然,赵匡胤自己从军营摸爬滚打出来,基层经历让他体会到了将领的威力,所以心里也多了块石头,那就是如何防止“黄袍加身”的故事重演。最终,赵匡胤想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把武将们的兵权“收归国有”,送他们回家养老去了。接着,他又定了“重文抑武”“重文教、轻武事”的基本国策。从这一刻起,就为以后宋朝军力低下埋下了伏笔。

军事制度落后

北宋军事管理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边境一有战事,将领从东边派遣,士兵从西边抽调,甚至有时候军队统帅竟然由文臣担任。同时,将军们带兵出征、临敌交战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受三军最高统帅-皇帝的遥控。出征前,皇帝已经定好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并绘图交给统兵官,只要照章行事就行。这种战略战术加上临时组团去打仗的模式造就了大宋朝经常吃败仗:对辽先后有高梁河、歧沟关两场大败;对西夏先后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大败。

武将权力受限制

赵匡胤的后代们谨尊祖训,牢牢记住了“重文抑武”的“家法”。文官们不仅地位高,工资还高的惊人,动辄年薪上百万;而武将的待遇却低得离谱,比如:《水浒传》里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听起来威风凛凛,实际上在京城,像林冲这种教头少说也有二百六七十位,更别说还有几十位都教头,所以林冲根本算不上什么人物!年轻人稍微有点头脑的都往科举取士方面挤,很少有人愿意当兵。

军队缺乏战斗力

首先,认贼作父的“儿皇帝”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人,到了北宋时期,国土边境失去了天然屏障;

其次,失去西域、幽云大片领土也意味着无法引进高质量战马,缺少战马就意味着组建不了战斗力强悍的骑兵。要知道,古代战争中骑兵团的战斗力不亚于今天的特种兵,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骑兵在战争中都处于绝对的王者地位。

最后,兵器没有及时更新。虽然火药在宋朝已被应用于军事战争,但成本太高,作用有限。而大宋的皇帝们把大量开支都用在了文官工资和败仗后签和约给人纳贡赔款,兵器库里的器械生锈了都不知道,面对磨刀霍霍的契丹等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骑兵,大宋兵士简直是“送人头”。

综上,大宋王朝的军队军力低下主要是朝廷的国法使然。从另一个侧面讲,宋朝经常打败仗签约,委屈求和,向辽、西夏、金国等输出了大量的“岁币”,体现了宋朝强大经济能力,也给边境和平与百姓的安宁带去了些许安慰。

宋朝明明经济实力很强,为什么军事实力却很失败?

宋朝的经济发达与军力低下之间并没必然的联系——并没任何证据足以证明宋朝经济的发达是建立在以牺牲军力为代价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宋朝军力的低下更多是由于宋朝的军事体制所造成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宋朝军事体制的形成说起:公元959年正雄心勃勃致力于一统中原的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翻过年来的正月初一正当后周君臣欢庆春节之时却意外收到一条令他们震惊的消息:契丹联合北汉南下犯境。年仅七岁的小皇帝无法实际处置朝廷政务,因此这时的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宰相范质等人手中。得知消息的范质匆忙命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然而当部队行至陈桥驿时众将士却将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赵匡胤就这么被拥立为第,他随即率军回师京城开封并迫使年幼的皇帝禅位于己,由此开创了延续319年的赵宋王朝。赵匡胤登基后自然要总结后周灭亡的经验教训,而他得出的结论就是:一直无法控制的军队比一支无能的军队更糟。有鉴于此的赵匡胤在制定宋朝的军事体制时首要强调的就是朝廷对军队的控制权问题:赵匡胤一步步剥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用人权,这么做的好处是一举铲除了自安史之乱以来晚唐五代时期藩镇割据的基础,弊端则是地方的自主性被完全剥夺。这点在内地也许表现不是什么明显,然而在边镇就成为了重大问题——由于边镇缺乏自主权,因此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反应往往是极为低效的。赵匡胤的军事改革不只是针对地方节度使,同样也针对中央禁军:赵匡胤把后周的侍卫司拆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同时降低禁军将领的品级,改为由文官出任的枢密使统领禁军。赵匡胤还实行了更戍制:禁军必须到各地轮流驻防,不得在一地驻扎超过三年。这样一来宋朝大地上布满了频繁换防的禁军,司马光认为这种制度使士兵们“均劳逸、知艰难、识战斗、习山川”,问题是士兵们的确在换防过程中熟悉了祖国山川,可他们却不熟悉自己的将领。高效的军事体系就是需要地方上的灵活反应能力,需要作战上的统一指挥,需要将领和士兵的紧密联系,需要一种尚武好战的风尚,然而赵匡胤所打造的军事体系就是采取的叠床架屋的管理体制,就是要实现以文制武的目的,就是要削弱地方的自主权。可以说赵匡胤的制度安排尽管有效规避了唐代藩镇尾大不掉的隐患,然而无一例外均是以牺牲军事效率为代价的。

宋朝军事体制上的缺陷并没在赵匡胤在世时暴露出来:宋朝军事制度上的缺陷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暴露出来,至少后周留给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弱——周世宗柴荣曾在与契丹的战争中收复二州三关,要知道这时局限于黄河流域的后周疆域远比不上后来的北宋,况且后周在与契丹交锋的同时还频繁与南方的后蜀、南唐作战。赵匡胤是以兵变的形式篡夺的后周江山,因此后周军队在没遭受战争破坏的状态下以完整的建制被赵匡胤所继承。赵匡胤本人也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尽管他所制定的军事体系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然而在处理具体的军事事务时赵匡胤还是表现得很有分寸的:他在确立更戍制后将其局限于内地,而对边将基本上仍让他们长期驻防,还赋予他们在财政、用人等方面相当的自主权,赵匡胤也从不会在深宫中遥控指挥前线将士。然而等到赵光义继位后不仅全盘接受了赵匡胤建立的军事体系,还做出了一系列赵匡胤基于理性常识而不敢做的事:他开始频繁更换边将,同时他还自认为是一个才兼文武的军事家。赵光义在位时期宋军的战斗通常是不设前线最高指挥官的,前线将领之间互不隶属,一切军事行动由坐镇后方的赵光义遥控指挥:赵光义长不厌其烦地顿顿告诫将领们该怎么打仗,还常让将领们按御赐的阵图排兵布阵。这种御赐阵图的做法即使在赵光义死后也长期延续,久而久之将领们根本不会分析战场的具体形势,反正一切按阵图操作即使打败了也可以推托,如果自作主张打败了可就麻烦大了。事实上赵光义作为御赐阵图的始作俑者也曾在唐河之战后奖励了违背诏令却取得“斩首万五千级、获马万匹”战绩的袁继忠、李继隆等人,由此可见宋朝皇帝尽管爱御赐阵图,可在实际的赏罚处置上仍要参考武将在前线的实际战功。然而绝大多数宋朝武将乐得“依诏办事,省心省力”,这样即使战败也可推托罪责。那么宋朝武将的素质为何如此低劣?宋代并没建立一套专门遴选前线武将的升迁系统,带兵打仗的将领与地方的库务、技术官员乃至宦官属于一套迁转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各类官员的本职工作不同,衡量功绩的标准是非常多元的,因此武将的军事才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宋朝武将的来源也极为复杂——和其他朝代主要通过武举遴选武将的模式不同:宋代武将真正出自于武举者并不多,主要是以荫补和军员转补为主。所谓荫补是指皇亲国戚、开国功臣、高官子弟凭借家世背景直接补官的制度:曹彬、杨业、高琼等宋朝将领的子弟均在军中担任要职,这也就是小说、评书、戏曲中提到了的诸如杨家将之类的将门之家。只不过戏文里的将门之家是满门忠烈,而实际上宋朝的将门子弟和后来的八旗子弟一样基本是养尊处优之辈。所谓军员转补是指普通士兵凭借资历与军功逐级升迁为武官。既然宋朝武将的素质低劣,那么宋朝士兵的素质如何呢?

宋太祖时期的军队规模保持在12万人左右,到了太宗时期增加到18万,真宗时期激增到40万人,到宋仁宗时期翻倍达到80万军队。宋军规模何以如此膨胀呢?原来宋朝把养兵当成一种维稳手段:一遇荒年就招募饥民为兵。除了饥民之外宋军士兵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罪犯:宋朝地方官府往往将那些难以管束的罪犯送入军营。我们今天去看《水浒传》还能发现:当时处置罪犯的一种办法就是发配充军。大量罪犯入伍直接拉低了宋军士兵的整体素质,同时相当数量的犯人在入伍后仍恶习不改,因此极大影响了军人的社会形象,以致于汉唐时期的尚武之风日渐消亡,民间逐渐开始出现“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说法。因此宋军的规模尽管急剧膨胀,然而实际上战斗力并没多少增长,反而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宋军各级武官往往千方百计盘剥士兵:除了吃空饷和直接向士兵索要钱财之外宋军将领还强迫士兵为自己劳动来牟利。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士兵被抽调从事伐木烧炭、种花木、盖房屋等劳作,久而久之宋军士兵的日常生活不再是在操场习武,而是奔波于山林、田野、牧场、集市之间,练就了架屋、园艺、织造、刺绣、酿酒等“十八般武艺”,唯独没练伤者杀敌的本领。有时有手艺的士兵往往外出务工挣钱,以致于站岗时花钱雇人来为自己扛兵器。既然宋军士兵的整体素质是这样一番景象,那么我们也就可以想象那样由士兵逐级升迁起来的武将是什么水平了。即使宋军偶尔涌现出诸如像狄青、岳飞这样的名将,然而在当时重文轻武的风尚下也始终处处受到掣肘——这其中狄青的例子很具有代表性:狄青16岁时代兄受过被刺字充军。在西夏的战争中狄青与敌交锋25场,中箭负伤多达8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尽管如此朝中大臣仍时时讥讽狄青的出身,后来狄青因功升任掌兵的枢密使时他的武将身份竟引起朝中莫大的争议,最终朝廷为平息众议只得将其贬官陈州,次年狄青抑郁而亡。如此看来宋朝即使诞生了名将也无法真正委以重任。

宋朝明明经济实力很强,为什么军事实力却很失败?

看了上面的几个回答,我想说,大伙是被历史课本洗脑了吧,如果说单独拿出几个皇帝就说一个王朝独断,那整个中国古代近代史就都是独裁史了。

不错,宋朝在太祖太宗和真宗时期,皇权是加强了,但是从仁宗开始,皇帝对于强化皇权没了兴趣,于是乎文官集团的权力放大,这就有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趋势。这个势头发展下去,最早会成为上层人的民主社会。

回到题主的问题,宋朝确实有钱,而且的确,大部分钱都花在了军队上,这是因为宋代的兵制是募兵制,军队是职业军队,那就需要政府出钱去养。而宋朝地盘就那么大,却养了100万军队(南宋砍了几十万),这个花销自然是很大。

那钱都花军队上了,为啥宋朝的兵不行呢?原因有三点:第一兵源不行,第二皇帝瞎搅和,第三没战马。

首先是兵源,北宋初期的军队很能打,其实一直到太宗中期都很能打,比如高粱河要不是太宗瞎指挥,宋军也不会冒进被辽军杀个大败。但是从太宗晚期开始,宋军就变了味了。你说募兵招募的对象应该是青壮年吧,人家北宋不是,招募对象是流民难民,你说一帮吃不饱营养不良的人当兵能干嘛?确实这有效的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把军队变福利院就很过分了。你说招收难民就算了,好好训练总行吧,然而北宋的禁军多是没啥训练,就站个岗,还真拿军队当福利院了,所以能打仗的也就是西北的厢军,还是被西夏磨出来的,天下太平之后,也废了。

再就是皇帝瞎搅和,南宋的战绩比北宋好的多,原因就是皇帝真切的将军队的指挥权给了将军们。但是北宋就不是了,从太宗开始,打仗就是皇帝画阵图,一切由皇帝指挥,遇到突发情况,皇帝会事先准备一套方案供将领使用。不过好歹太宗还亲征,能比较清楚战场的情况,后世的北宋帝王可没有到前线督战的(真宗例外,那是被逼的),却还实施这套方案,所以宋军经常贻误战机。。

再就是硬伤-没有战马。宋朝不是无马,而是没有战马,事实上战马在中原是根本长不好的,只会体型越来越小,因为没有跑马场,都是耕地。战马首先体型和体力得够格,本来北宋初年还有西北马源,结果西夏崛起,把宋朝彻底掐的没了马。到不是说步兵打不过骑兵,战场的决定权还是在步兵,但是骑兵的高机动性简直就是步兵杀手。我骑马,打不过你,我总能跑过你,你追不追。你追,我能溜死你,然后再打你。不追,你仗白打了。所以即使南宋的步兵很能打了,却还是经常被蒙古和金国骑着脖子打。

宋朝明明经济实力很强,为什么军事实力却很失败?

在我之前的问答里我曾说过,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怂到不行的朝代,一个是宋朝、一个是清朝。

宋自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宋朝便开始了为期三百余年的“怂”。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窝囊”,一遇到战争就马上逃,就向别人称臣纳贡。避战畏敌,致使丢失了大片领土。所谓“一寸河山一寸金”,宋朝也因此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

其次宋朝在与外族战争中可以说是屡战屡败,更是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如宋辽澶渊之盟,宋金的绍兴和议。可就是这么一个军力如此低下的朝代,经济却无比的发达,这令我们十分的不解,毕竟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国家经济的发达必定促使军力的强盛。

第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为了避免以后的武将像自己一样做,危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同时也为了避免像唐朝时出现藩镇割据、军阀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天下的兵权、财政权集中于中央,同时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

虽然这些对于当时快速的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后来一到战时,武将手中权利变的不足,战场指挥权被动受限,随机应变的指挥已经变的不可能,我们都知道战场瞬息万变,战事的指挥者更应该随机应变,可是武将的权力不足无法控制,这样子能不败么?

其次宋朝自立国起,就一直未能收复具有战略意义地位的“燕云十六州”,致使辽、金等国的骑兵可以长驱直入。加之宋朝没有了盛产马匹的河套地区与西域地区,缺少战马,根本无法组建强大且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以步兵、弓兵为主的军队是难于抵御来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的。

此外,这也和宋朝社会重文轻武之风有莫大的关系,所有人都在推崇从文入仕、鄙视从军,这也导致了终宋一朝难以诞生优秀统军将领,就算有手中的权力也不足,难成大事。还有就是宋朝军队中的士兵普遍不重视作战纪律,一支没有纪律性的部队作战能力能强到哪里去?

加之宋朝的统治者畏惧战争,其次打仗所需要消耗的军费远比纳贡所需的多得多。既然打仗无法带来好处,那么他们就更不愿意了。

最后像素想说的是宋朝虽然经济文化发达,可败就败在没有与之经济、文化实力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以至于最后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块“肥肉”。缺钱、缺粮、缺人之时,只要到宋朝国内“拿走”即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