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平民百姓和皇亲国戚有什么区别?
古代人如何避暑,皇家平民怎么样的?综合说吧,遇有不同,单点出吧!
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尽可能的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避暑。
一.古代房屋建筑,皇家、平民建筑都要在设计建筑时,考虑为避烈日炙烤,房屋建筑前檐宽大,除遮挡烈日降温外,还可遮挡雨雪,一举两得;房屋周边,植树遮荫,水渠池塘围绕,也可降降温。
二.无论皇家、平民,夏日的日常生活,宽松轻薄的服装,手持扇子扇风,凉席凉枕等,皆可降温。
三.清凉食物,井深水凉,把食物放在汲水笆斗中,固定辘轳井绳,放入井水上方。
山间溪水、江河水温较低,也可以存放食物食用。
阴凉山洞、地窖可以存放食物,上列多是平民采用。
四.冰镇食物、饮品,最为实用,在古代历史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在炎炎夏日吃冰块、冰镇食品!
古代人,当然没有电冰箱、电冷柜,也没有制冷机等制冷机器,怎么可以夏日吃到冰呢? 古代人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水平尚未达到能够生产制冷设备。
但是,古代人也是很聪明的,周朝时就开始,在冬季采集自然冰块,存放在宽大房子、地窖、山洞等日照不到的阴凉地方,外复以皮棉织物及大量的厚厚的稻壳、柴草、草帘子等,形成保温层,可以保存冰块至夏日使用。
如无宽大房子、山洞、地窖等条件,在地上露天也可以,只是保温层要加大厚度。 当然,这样储藏冰块,只是财力雄厚的商家,达官显贵等大户人家才能做到,平民百姓望尘莫及。
帝后王室,更不用说了,普天之下,最最财大气粗,则建有多处大型冰窖,储藏大量冰块,因储藏保温设施没有今日之先进,损耗量还是很可观的,损耗1/3至1/2很正常,而供帝后、皇子、公主等宫中享用人员较多,必须超大量储藏,估计可以做到天下第一吧!
冰窖
这种储藏冰块的方法,现在仍在广为使用,如渔民在夏天捕鱼时船上用来冰镇渔产品的冰块,多是采用上述办法。
笔者曾在盛夏季节,亲眼目睹开仓取冰场景,冬季取之于大河之中,露天场地垛放整齐的大块冰块,现代包装严密的材料设施,主要是塑料薄膜、稻壳、稻草帘子而已,其中塑料薄膜起到关键作用,密不透气,冰块基本没有什么损耗,如用机器制冰,大概成本要高于大自然恩赐的好多吧!
五.人工制冰,大约在唐朝,人们在制造火药时,发现可以利用硝石散热的特点,人工制冰,不仅北方夏季,而且南方冬季无冰可采,亦可人工制冰,炎炎夏日冰镇食品走入寻常百姓家,甚至有冰激凌噢!
仅供参考。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平民百姓和皇亲国戚有什么区别?
现代人自从有了空调、冰箱后,就以为避暑、消暑比古人方便和聪明多了,其实不然,越是没有这些现代电器,古人们越是能想出各种办法避暑、消暑,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古代的冰箱:
1、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的。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楚辞·招魂》中的这两句话就是说,夏天饮酒,捞净糟沫后进行冰镇,喝起来清凉味甘,煞是舒服。
2、清代宫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
这种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结构科学合理,与现代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这样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盖板通常为两块,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使用时可将活板取下,先在箱内放入冰块,然后便可以将瓜果、饮料等食物镇于冰上。箱底有小孔,可以随时排放冰水,保持箱内清洁;箱盖则雕有镂空的通气孔,用于散气通风,在保鲜食物的同时,亦可借助里面排出的冷气降低室内温度,进而起到“空调”的作用。由于木冰箱的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主要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下来的实物并不多见。3、富贵人家有冰鉴、冰箱,平民家也有自己大自然冰箱。古代没有自来水,很多人都是饮用井水。夏天水井温度相对于外面要低很多,井水就成了天然的大冰箱,还不耗电,老百姓可以将瓜果放在水桶里,然后将水桶置于井中,从而达到冰镇的效果。
古代的空调房:
1、唐宋时期,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高官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
2、行宫、离宫避暑,大城市的热岛效应当然让皇宫更热,皇帝们有大把的钱,肯定不会跟老百姓一起挤在城市,他们会在远郊建行宫花园等。
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和颐和园等就是清代皇家的避暑胜地,只不过后来国力不行,被外国侵略者毁坏了不少。
3、前不久看何冰、刘蓓主演的一部电视剧,老北京市民夏季请专业的施工队搭凉棚避暑。有专门的施工队,说明在北京夏天搭凉棚是件很普遍的事情。凉棚主要用来隔绝阳光直射房屋、地面,从而隔热纳凉。
4、古代住宅都是单层四合院性质,不似现代都是高层钢筋水泥房,庭院里非常适合种植蔬菜瓜果,以及种树也能很好起到遮阴效果。
古代的避暑用品:
1、夏装: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古人衣着都是宽袍大袖,但这仅限于比较尚礼的上层社会着装标准,古代服装其实是有短袖的,有些领还开得特别大。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已经有些贩夫走卒们几乎都穿着短袖。
女子的衣着也会因为暑气的闷热有所改变,南宋画家刘松年也的《茗园赌市图》中,一些身着短款衣衫的妇人酥胸半露也是常态。
2、瓷枕: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本是石头建成的瓷枕,在夏日炎热之际,必然会散发出透透的凉气。
3、凉席:古人常用藤、苇、竹等编织凉席,最昂贵的是象牙席。据说汉武帝时,曾经以象牙簟赐给宠妃李夫人。江淹的《别赋》里面就有提到“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凝兮夜何长!”
4、竹夫人:竹夫人又叫青奴,汉族民间夏日取凉用具。它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长约1米左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可拥抱,可搁脚。
总之,量力而为,因地制宜。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平民百姓和皇亲国戚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的时候三伏天酷热无比,不像我们现在坐在屋里吹空调,风扇。皇帝和妃嫔都是靠着宫女扇着蒲扇来缓解热度,从而达到凉爽的,那么普通平民是怎么降温的呢?
在中国的古代皇宫里面都会建造一些设施,比如我们看的天龙八部里面,西夏皇宫就建造了冰窖。比如唐代时期皇帝在皇宫中专门建的有避暑的宫殿,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这种设备采用的是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从而产生风力把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形成人造水帘,从而达到消暑的目的。
到了宋朝的时候,也有这种设备,但是比起唐朝则更加豪华。宋代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以及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这样更加让人心情舒畅又美观。除了机械制冷设备以外,皇宫之中还备有大量的藏冰,到了夏天炎热之时拿出来,供皇家使用,只有高贵的皇族才有这种待遇,一些地位低下的宫女,太监他们自当是没有这种待遇的。
唐代的达官贵人有的也私自建立自己的小避暑设施,虽然比不上皇宫的规模设施,但也是微妙微俏,就连唐代显贵杨国忠也打造了冰山用来避暑,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按照《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的记载:“杨氏子弟,每到三伏天,就以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座客虽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其骄贵如此。”天然藏冰,在唐代已经是属希有之物了,《云仙杂记》说:“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而杨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块的方式来降温避暑,足见其富贵骄奢。
下面再来说一说那些平民老百姓,他们夏天是怎么度过的,当然他们不可能有什么避暑山庄,冰山等避暑设施的,他们主要就是靠扇子纳凉,扇子大多是用竹子编制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家庭条件比较好一点的人家就会去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这样摇起来也轻松舒服,那如果是读书人他们当然会在扇子面上写一些诗词歌赋,画一些喜欢的画作,写上一些对联什么的,还真是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那么他们夏天不怕蚊子吗,没有风扇没又空调,其实他们也有蚊帐,这和我们现在的蚊帐是不一样的,非常的有情调,大家闺秀都会在蚊帐内放一些香囊、茉莉等香花或香包,睡觉的时候香气四溢散发着香味,这样有着驱除蚊虫的效果,可以更好的安心睡眠。
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睡觉当然凉快极了,所以这也是消暑的一种办法,不过不是谁都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可以买得起。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平民百姓和皇亲国戚有什么区别?
古代平民避暑一般都是穿轻薄的衣物,屋顶上散水,手持的扇子扇风。还有就是深井里的水,深井水在夏季水温一般只有20摄氏度左右,百姓们会通过喝凉水,洗凉水澡,用凉水浸泡食物后再吃等来达到降温。
而皇帝们则有宫女太监们扇风。修建人工瀑布,将凉水倒在屋顶从四面落下,既好看又可以降温。还会修建避暑山庄,譬如上林苑,承德避暑山庄,畅春园,圆明园等,热了就会去到这种避暑圣地避暑。还有就是古代没得空调冰箱,那怎么办呢?诶!这古人也是很聪明滴。古人们会在冬季河面结好厚厚的冰时,将冰凿成块状储存起来,到了炎炎夏日再将冰块取出,来达到降温的目的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平民百姓和皇亲国戚有什么区别?
皇家:避暑山庄,地下冰窖,
平民:大树底下好乘凉,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平民百姓和皇亲国戚有什么区别?
最早在周朝就有存冰块的冰窖了,用青铜制造的冰鉴。把冰块放入冰鉴,既可以为食物保鲜,又能释放凉气。
秦朝时,达官贵人家中都建有“窟室”,是当时贵族们的避暑胜地。在家中客厅内挖一口深井,井盖上有无数的通风孔,夏天的时候,冷气就会从孔中冒出。而且这种井还能冷藏瓜果肉蔬。现在的一些明清民宅中,还能看到这种古代的“窟室”。
唐朝有一宫殿名曰“含凉殿”,据说这座殿依水而建,殿内用水来转动风扇,自然就有了冷气,和现在的空调扇是一个原理。
还是大型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专门为避暑建造的。而且大多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声名显赫之人家里房子占地面积大的离谱,假山、花园、房屋、树木修建的跟公园一样,自然能避暑。还有:摇扇子、凉茶、木制冰箱、掐丝珐琅冰箱、冰镇小吃、冰镇饮品等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