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虚构的,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宋江造反”是怎么回事?

《水浒传》中的宋江不是施耐庵凭空捏造的,历史上确有其人。那么正史中的“宋江起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结局如何?

《水浒传》为小说,可以归类到纪实小说,但是,虚构的成份还是很大的!

宋江,历史上实有其人。

史载,宋江为北宋末年一支规模、实力不大的农民起义军队伍首领,活动在山东南部、河北东南部一带;并非《水浒传》中描写,西至陜西华阴,南至长江江州半个中国那么大的活动范围。

宋江起义军队伍规模也不大、实力也不强,存在时间仅三年而已;远不及另一支方腊起义军规模大、影响广、军力雄厚,有一定规模的、较为稳定的根据地,建元永乐,登基称帝,建立政权,据有浙江全境,安徽、江苏南部及江西东北部六州五十二县,部众近百万人。

宋江起义军也没有建立梁山根据地,流动作战,乘船在海上流动至海州,于今江苏省连云港附近登陆,北宋末期的抗金名将,时任海州知州张叔夜,仅以招募的1000多乡勇,也就是民兵,纵火烧船断其退路,前后夾击,宋江不敌,兵败投降,张叔夜以剿灭宋江而名声大噪,以至于人们似乎忽略了其后抗金的英勇史实!

你看,一个知州张叔夜,相当于今日市地领导人,并没有宋朝政府中央军——禁军参加,至多有海州政府地方军兵勇、捕快衙役参加,主要以招募的农民乡勇,相当于今日之民兵1000多人,既击败生俘宋江,可见宋江起义军的规模、实力是不大的!

宋江是否参加征讨方腊,史书并无记载,估计征讨方腊的可能性不大,因其并非招安成为政府军,而是战败被俘,且也没有什么实力!

至于,《水浒传》中,宋江征方腊,小说家言,不足为凭!

仅供参考。

《水浒传》是虚构的,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宋江造反”是怎么回事?

人们对宋朝历史的认识,还要感谢施耐庵。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腐败的王朝,和一群“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好汉,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又充满着正气,打抱不平,又忠君的行动让人既感动又觉得可恨又可惜。

小说中描写梁山泊原来是个很小的地方,人数也并不多,后来在宋江的带领下,人数逐渐增加,以他为首聚集了108人。这些人在官逼民反的情况下走上了与政府对着干的道路。朝廷派出了军队前去剿灭他们。宋江领导部属击败过童贯、高俅,一次次取得了胜利,就在鼎盛时期,忠君思想开始萌动,朝廷最后招安他们,宋江义无反顾带领弟兄们走了招安的路,梁山兄弟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宋江最后也被赐毒酒而死。

这是小说的写法。真实的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宋江这个人,也确实领导过起义,但其规模和影响力绝对没有小说写得那样夸张。

史书中关于宋江的记载只有寥寥的文字,少得可怜,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是民变的首领,而且他没有梁山泊那样的根据地,只是一帮流寇而已。但在百姓的眼中他确是彪悍的人物,喜欢打抱不平。

宋江起义的原因无非就是生存不下去了。北宋朝廷规定将梁山泊收归国有,附近的村民要想利用里面的资源就必须缴纳税收,这引起了百姓们的不满,于是他们想反抗,结果在宋江的带领下就举事了。

与小说描写的108人不同,以宋江为首的这帮人只有36人,而且他们的活动区域并不是在梁山泊一带,而是到处流窜。他们的战斗力也不小:“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强中自有强中手,这一批农民军最后还是遇到了对手。这位对手的名字叫张叔夜。在他的指挥之下,这批农民军很快就撑不住了,1121年,他们就中了埋伏,此时距离起事仅仅过了两年,而张叔夜剿灭他们也不过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与小说不同,宋江等人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举起了白旗,准备投降。他的这一请求得到了答应。

招降之后的宋江成了朝廷军队的一员,据传他还参与过平叛方腊的斗争,结果死在了途中。还有一些说法是说他被折可存杀害,史界对此并无定论。他的结局如何,只能成为一个历史谜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