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截杀皇帝出游队伍的情况?
当然有,著名截杀皇帝出游队伍事件。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截杀皇帝出游的事件,当首推中国大一统秦帝国的建立者——秦始皇出行遇刺事件。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出巡,公元前218年第三次出巡,行至河南博浪沙处,遭到刺客以铁锤击车刺杀行动。
刺杀秦始皇的主谋,为秦始皇灭亡六国之一的韩国贵族后裔,后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张良为报韩国灭亡之仇,重金收买大力士,打造重120斤重铁锤,侦悉秦始皇巡行路线,选定博浪沙,因秦始皇马车六驾,车速较快,而博浪沙沿途沙丘,车速必缓,北依黄河,南临芦荡,易于隐匿逃遁。
但是,秦始皇早有戒备,出巡时多辆同样马车同行,张良与大力士不知秦始皇乘坐何车,急切间向一辆车抛掷铁锤,发动攻击,击中副车,秦始皇得以幸免。
秦始皇还曾遭到燕太子丹主谋,拜请俠客义士荆轲“图穷匕见”刺杀行动,高渐离掷琴刺杀,仍然逃过一劫。
仅供参考。
历史上有没有截杀皇帝出游队伍的情况?
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刺客在皇帝出游时进行刺杀这个桥段可谓是屡见不鲜,而且无一例外,全都是失败的,因为皇帝要是挂了,很多时候剧情就推不下去了,很多时候救下皇帝的就是主角。那么历史上有没有截杀出游皇帝成功的呢?
喜欢出游的皇帝本就不多,绝大多数皇帝都在京城转悠,刺客难有下手的机会,就算出游,那也是护卫森严,敢去动手的人不多,成功的更是少。
第一次截杀:内部反对势力,失败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遭遇了出游截杀,刺杀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良。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相继为五朝韩相,韩国被秦国灭亡后,张良立志要反秦报国。这位世家公子并不是光说不练的人,他散尽家财,甚至连弟弟去世也没下葬,只为谋划刺杀秦始皇。
张良先是去拜见了仓海君,从他那里带回一个大力士,接着打造一个120斤的大铁锤,然后派人去打探秦始皇东巡的行踪。计划不可谓不严密。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张良事先得知车队行踪,在必经之地古博浪沙埋伏。
很快车队经过,按照原计划,张良应该击砸六匹马的车驾,因为只有秦始皇的车驾是六匹马的,其余都是四匹。但是秦始皇何其谨慎,他准备了多辆六匹马的车驾,张良无法分辨哪一辆是秦始皇的座驾,只能击砸车队中间最豪华的那辆。
击砸后,张良立即逃离现场,事后也没被抓到。然而,被大力士击中的只是副车,秦始皇幸免于难。
第二次截杀:外部势力,失败隋炀帝杨广也是个喜欢巡游的皇帝,没几年就要出巡一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第二次北巡塞北,这一次跟上次不同,上次东突厥的启民可汗热烈欢迎隋炀帝,而这一次东突厥换当家了,新上位的始毕可汗对隋策略与其父不同,趁隋炀帝北巡之际,亲率大军袭击。
始毕可汗的妻子义成公主是隋朝公主,她事先派人将情况报告给堂兄隋炀帝,隋炀帝连忙赶往最近的雁门。突厥军队随后赶来,包围了雁门郡,并迅速攻占三十九座城,只剩下雁门和崞县美攻下。
突厥大军将雁门团团包围,城内军队不足,难以突围,粮食又不足以久守,隋军上下恐慌。
在抵抗突厥进攻的同时,隋炀帝一边诏令各郡县发兵救驾,一边暗中派使者向义成公主求救。
义成公主派人告诉始毕可汗北部边境告急,再加上洛阳和各郡的援军也都达到忻口,始毕可汗这才解围退走。
第三次截杀:内部反对势力,成功第三次截杀的主角是元英宗,是元朝第五位皇帝。
元朝建立后,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后妃干政、权臣用事等接连不断,导致朝政混乱不堪。元仁宗去世后,其子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这一年,他只有十八岁。
元英宗自幼受过良好教育,身为蒙古人却热爱汉文化,精通儒学经史。生长在深宫,却能体察民情,年少即位的他立志要施行新政,然而朝政却被权相铁木迭儿及其党羽把持,再加上太皇太后对铁木迭儿的支持,元英宗难以招架,新政无法推行。
好不容易等到铁木迭儿和太皇太后相继挂掉,隐忍多时的元英宗立刻起用志同道合的拜住为中书右丞相,开始推行新政,同时处死铁木迭儿之子八思吉思,对铁木迭儿的党羽大加追究。
然而,铁木迭儿掌权多年,党羽实在太多了,年轻的元英宗跟他们一刀两断,一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架势,这将他们推上了最极端的对立面——要想活命,就得弑君。
在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余党策划下,一场刺杀开始了。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与拜住从上都南返大都,这是出游的归途,可是元英宗回不去了。元英宗刚刚离开上都几十里,在南坡店驻营。
当晚,铁失与锁南、也先帖木儿、失秃儿等十六人发动政变,杀死元英宗和拜住。随后,铁先按事先计划,迎立晋王也孙铁木耳即位,史称南坡之变。
最后再扯一句不是出游截杀的失败刺杀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试图刺杀嘉庆帝,但却因为找不到嘉庆帝而失败,最终被镇压。
比起皇帝出游被截杀,这个反而更奇葩一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