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的秀才有哪些特权?

秀才是古代最低的功名,虽然是最低的知识分子,可也千万不要小觑。历史中考取秀才的人都有哪些特权呢?

中国历史中秀才,属于参加科举考试,获得最低一级功名,享有有一定特权待遇,但是比更高功名的举人、贡士、进士差多了。

一、古时的读书人,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称为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唐、宋不断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严密完备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式等层次考试,考取者获得不同的功名、入学、教学、出仕为官。

二、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取得入县学、府学学习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一)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

(二)增生,增加录取名额的称增生。

(三)附生,附加录取的称附生。

增生、附生则没有政府膳食供给待遇。

(四)贡生,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为贡生中的优贡。

秀才不能出仕为官,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僚属、编史修志等谋生。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你看,《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以致高兴的疯了,可见举人的特权较秀才高多了!

四、贡士:会试,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五、进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仅供参考。

中国历史中的秀才有哪些特权?

很长时间以来,秀才常被认为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在印象当中,秀才都穿着非常破旧的衣服,脸色发青,身体瘦弱,感觉就是很长时间没吃饱饭的样子。

在事实上,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逐渐成熟,考核过程也非常完善严格的时候,能考中秀才的人,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能力,都已经超过普通人,最起码能够识文断字。在普遍文盲的年代里,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成就。

而且,朝廷对于秀才,也是有一定期望的。最好的期望,就是秀才可以继续奋进科举,一路考中举人、进士,将来可以成为朝廷栋梁。

当然,这个难度系数非常高。绝大多数秀才在科举半道上,就会被后来者直接拍倒在沙滩。

即便考不中科举,秀才也可以到地方继续担任幕僚。明、清时期,地方事务极多。既要处理上面中枢朝廷交代下来的各种事情,比如收缴赋税、征派徭役等,还要懂得安抚民众,防止民众造反。

而这些繁杂的事务,光靠朝廷委派的地方官肯定是无法处理的。所以,就要借助幕僚的力量。秀才读过书,认识字,对一些幕僚的文书处理工作,或者衙门书吏的工作,还是能够胜任的。

过去科举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陷。有些人确实有才,可就是考不上科举。如晚清的刘坤一,一辈子就是秀才,但后来成为封疆大吏。当然,刘坤一的成功,有当时历史背景的因素。

可是这能够证明,秀才中确实有一部分人才。再不济,秀才也可以回到私塾里教书。即便他们资质可能不佳,但不排除秀才可以教出好学生。

而且,过去朝廷治理地方,到了郡县以下,其实权力是有限的。没有办法延伸下去,所以只能借助像秀才、退休官员、地主等乡贤,让他们帮助朝廷,维护地方治安。

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秀才也是他们的好帮手。因为秀才识字,又懂得引经据典,法律条文,可以帮助他们打官司。过去很多讼状,都是秀才写的。

朝廷既然需要秀才帮助自己,总会给一些好处。可秀才不像举人。明、清时期,朝廷会给举人授予官职。可是,秀才没这个权限。所以,朝廷只能在其他地方,授予秀才一些特殊权利。

首先,就是给秀才一个“功名”的身份。过去常说“考取功名”。其实,只要考中秀才,就有秀才功名。有了功名以后,就等于跟平常百姓就区分开了。具体来说,就是一些优待。比如说,过去老百姓得服徭役。所谓徭役,就是朝廷让普通老百姓无条件义务劳动。

不同朝代,徭役都有不同。有可能是到边疆戍边,也可能是修建都城、陵墓,或者是道路、城墙。他们需要轮流供官服驱使。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苦的。很多人一辈子熬到白头,还在服徭役。而朝廷免除秀才的徭役。

一方面是秀才人数跟普通百姓相比,还是非常有限的。免除他们的徭役,对朝廷而言,不会造成太大损失。另一方面,免除秀才徭役,可以让他们专心读书,为朝廷出一个人才,也是朝廷拉拢秀才的一种手段。

朝廷给了秀才“功名”的身份后,又给他们一些在身份上的待遇。秀才面对县官,可以不用下跪。如果有必要,秀才可以提出,直接跟知县面谈。即便是秀才犯罪,地方官也不能随意处罚他们。这都是为了体现朝廷对秀才的尊重。

当然,说到底,还要有一些更实惠的待遇。在过去,秀才可以较为方便的出门游学。这个在现在看来,好像不算什么,但在过去,一般人想要出门,都需要有地方官府签发的证明。如果没有证明到外地,就很可能被认为是“黑户”。

除此之外,朝廷还会免除秀才跟他妻子的田税。过去对于一个普通百姓来说,最大的负担就是徭役跟田税。现在把这两项都免除后,秀才等于是没有太大的负担了。

在秀才当中,也有区分等级。一共分为三等,被评为第一等的秀才,每个月都有朝廷提供的粮米。这是为了减轻秀才的负担,让他们可以专心准备科举考试,为朝廷增添人才。

到了年末的时候,地方官还赠送饼果,红包、纸笔。到科举考试开始的时候,地方还会组织活动给这些秀才助威加油。毕竟要是他们当中有人考中举人回来,就等于拥有官员身份了。

综上所言,过去获得秀才功名后,就可以享有免除徭役田税、见官不跪、遇罪不轻易处罚、出门游学的权利。一些被朝廷看重的秀才,还有粮米的福利待遇。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