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那古代是怎么来确定字音的?

太专业的题,中文专业毕业生简单解答一下吧!

现代汉语拼音,是现代的,汉语拼音方案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古代当然没有汉语拼音。

古代,如同今天,仍存在各地方言,更没有普通话,如何统一汉字发音,以利文化交流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人先后采用:

直音法,以同音字互注,鹰=英,冬=东等。

读若法,没有同音字,用近音字,如芨,读若急等。

还有“读为法”、“叶音法”等。

后来,古代人发明更科学的汉字注音法,称为“反切法”的汉语注音。基本规则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百多年前,中华民国时期,又发明了“国语注音符号”,用于汉语注音,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发明的“记音符号”为蓝本,修订后,经教育部审定全国推广。

现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国语注音符号”的影子。

仅供参考。

汉语拼音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那古代是怎么来确定字音的?

很高兴为您解答!

拼音不是建国后发明的,明代就有早起的拼音出现了!

在明代,出现注音符号(注音字母ㄅㄆㄇㄈㄉㄊㄋㄌ...)并不是古代的汉字拼音符号。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

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於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1935年,中国国语推动委员会制定新国音为中国的统一语言规范,而使用的拼音符号即为注音符号。而该拼音方式,也沿用至今的台湾。

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早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 7098号文件。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2001年开始生效),其中的第十八条正式确立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

汉语拼音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那古代是怎么来确定字音的?

因为我们的文化是没有断过,是世界上唯一个文明延续的国家,所以可以看懂。

汉语拼音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那古代是怎么来确定字音的?

汉语拼音是民国时期就出现的东西。中国古代也有注音,大家可以去翻阅一下新华字典。上面既有拼音也有注音。日本文字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就是根据汉语的注音学来的。汉语拼音有声母韵母的区分,这样基本汉字的读音都能注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