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140低压90,怎么预防高血压?

一定会发展成高血压吗?

根据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40/90的血压已经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了。但是考虑到血压的影响因素很多,可能测量的时候有时候比140/90还高一些,有时候可能会稍低一些。但是总的来说,处于血压正常的高值是肯定的。

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 按我国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非同日3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 理想血压血压:收缩压<120,舒张压<80;
  • 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在120-139之间,舒张压在80-89之间。
那么,处于正常高值的血压是不是一定就会发展到高血压呢?

这可能也是很多处于正常高值血压状态的人想要了解的事情。研究表明,与理想血压相比,

  • 血压高值患者发展成为高血压的概率很大。比如血压在120-129/80-84的人,10年后有45%的人成为高血压患者。而血压在130-139/85-89的人,10年后有64%的人成为高血压患者。
  • 而且正常高值血压10年心血管病的风险比血压在110/75左右的人增加1倍以上。

正常高值血压不能说百分百会发展成为高血压,但是是有很大的可能性发展为高血压患者的。

高血压如何预防

高血压形成是多因素导致的,包括遗传因素以及外部的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无法改变的,人可以干预的只有外部环境因素,也就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低钠高钾饮食

  • 钠盐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食盐。另外,还有调味品的味精、酱油、以及一些加工的食品,比如火腿、腊味、豆瓣酱之类的食物。
  • 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钠敏感性体质。因此,高钠盐摄入是我国居民高血压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居民总体上口味是比较重的。调查发现,我国人均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在10.5g,比推荐的健康的食盐摄入量每天6g,超了75%。
  • 钾有利于降低血压。因此,平时要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另外,对于肾功能好的人,也可以吃一些低钠富钾盐。

2、合理的膳食

  • 建议高血压患者和进展为高血压风险的患者,在饮食方面,应该以水果、蔬菜、低脂奶制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 有一种饮食模式叫做DASH饮食(得舒饮食),高血压患者可以降低收缩压11.4mmHg,舒张压5.5mmHg。一般人可以降低收缩压6.74mmHg,舒张压降低3.54mmHg。
  • 得舒饮食的特点是饮食富含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禽肉、鱼、大豆和坚果,少糖、含糖饮料和红肉,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低,富含钾镁钙等微量元素,优质蛋白和纤维素。

3、控制体重

  • 将体重控制在BMI 18.5-23.9Kg/㎡,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
  • 对于肥胖或超重的患者,建议将体重在一年内减轻5%-10%。

4、限制饮酒

  • 过量饮酒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喝得越多,风险越高。高血压患者应该戒酒,如果戒不了,则限制饮酒。
  • 选择少量低度酒,每天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白酒、葡萄酒、啤酒分别少于50ml、100ml、300ml。

5、坚持运动

  • 运动可以改善血压水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平均降低收缩压3.84,舒张压 2.58。
  • 建议采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运动4-7天,每次30-60分钟。运动强度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
  • 最大心率=220-年龄。

6、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 精神紧张可激活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升高。精神压力增加包括: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太大,另外还包括病态的心理,例如抑郁症、焦虑症、A型性格(争强好胜性格)等。
  • 精神压力太大的,要学会自我调节。有心理问题的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做好以上6点,相信对预防高血压有一定的作用。即使不能完全杜绝高血压,也可以推迟得高血压的时间。

我是坚持医学科普的陈大夫,对我回答满意的,请给我点赞和关注,你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

高压140低压90,怎么预防高血压?

高压140(mmHg)、低压90(mmHg),如果非同日3次诊室血压都是这个值,或者是家庭自测血压多次都在这个水平,那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了!

不是会发展成高血压,而就是高血压了。因为诊断高血压的诊室血压标准是≥(大于或等于)140和(或)90mmHg,家庭自测血压的标准是≥(大于等于)135和(或)85mmHg。现在,收缩压(高血压)140mmHg、舒张压(低压)90mmHg,都符合诊断标准了。

已经是高血压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检查:

需要筛查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都应该筛查),检查血脂、血尿酸、肝肾功能和肌酶,血同型半胱氨酸、三大常规等,根据自觉症状,可能还要做些鉴别诊断的检查,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做准备。

还需要评估靶器官损害。因为高血压是隐袭起病,发现高血压的时间不一定是发生高血压的时间,而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与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和治疗选择有关,所以要评估。评估什么,心、脑、肾、外周血管,可以做心电图、心脏超声,眼底检查(动脉硬化),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早期肾损害表现)和颈动脉超声(看动脉粥样硬化)。

必要时,进一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根据检查结果,对高血压做出危险分层。

然后,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无论用药与否都要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均衡饮食(限盐),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如果肥胖,还要减肥。

根据危险分层,确定是否药物降压治疗。

如果单纯是血压高,没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临床疾病,140/90mmHg的血压是一级高血压,危险分层属于低危,可以暂时观察,改善生活方式3个月,监测血压。如果血压不降,就要考虑药物降压治疗。

如果不仅是血压高,还合并其他多个危险因素或合并糖尿病、肾损害、心室肥厚等,评估为高危,那一开始就要考虑降压治疗。不仅降压,还要对合并的疾病、代谢紊乱等一并治疗。

这时候的治疗,预防的是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冠心病、心绞痛,脑卒中的风险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高压140低压90,怎么预防高血压?

王医生,我血压140/90mmHg,怎么办?要吃药吗?

王医生回答:这属于典型的临界高血压,但是这里面油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测量准确,准确的测量方法,准确的血压计。

第二、我们每个人的血压都是波动大,不可能是一条直线,所以,不可能一直是140/90。

第三、如果大多数低于这个水平,那么暂时不考虑高血压,只考虑临界高血压,如果大多数高于这个水平,就要考虑高血压。但不管是否确诊高血压,都需要重视起来。

第四、年龄问题,如果是高龄朋友,比如70岁以后,这个血压是可以接受的,再比如合并脑供血不足,这个血压也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假设,你的大部分血压都是140/90,而且没有其他疾病,而且属于新发高血压,而且不属于高龄。

140/90mmHg可看作是1级高血压

第一、1级高血压

未合并心脑血管病、肾脏病和靶器官损害的低危-中危患者如果生活方式调整3-6月后血压不能达标,也应该进行药物治疗。

啥意思呢?指南建议新发现的1级高血压,暂时可以不用服用降压药,通过生活方式来调整3-6个月,如果这期间血压能够恢复正常,那就继续坚持,不用服用降压药。

但如果血压不能恢复正常,那自然需要开始服用降压药。 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可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协助降压,也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第二、新版指南仍然强调低盐饮食、戒烟戒酒,每天盐的摄入量应<5克。

应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推荐多食用蔬菜、新鲜的水果、鱼类、坚果等,另外还要控制体重、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等。

不管对哪种疾病,都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所有高血压患者,我们也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善,吃的更健康,规律作息都对降低血压有益。

第三、需要有氧运动

简单说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就是有氧运动,比如,走步、慢跑、长距离慢速游泳、骑自行车、跳舞等这些都属于有氧运动。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地锻炼心、肺等器官,能改善心血管和肺的功能。 所以,请大家记住了,要运动尽量有氧运动,而且要求血压在160/100mmHg以内开始运动!

尤其是新发1级高血压,坚持有氧运动,说不定血压就正常了。 但不管血压是否能够正常,我们都建议检查有氧运动!

同时,建议控制体重,减少熬夜,规律作息,减少压力,开开心心等等。

这些就是降压,控制血压的方法,如果重视了,血压应该能够得到一定控制,但如果无所谓的态度,生活方式不去积极的干预,那么必将发展为更为严重的高血压!

高压140低压90,怎么预防高血压?

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下表是正常血压及高血压分级总结。

而高血压分级后要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层次。1级高血压中的低危和中危需要监测血压,一般中危1个月、低危3个月,之后血压仍然为140/90mmHg,则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前应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所以对于血压已经为140/90mmHg的人群,已经确诊为高血压。若是低危人群,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改善血压值。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血压),都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生活方式的干预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主要治疗措施有:

1.减少钠盐(食盐)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日应摄入钠盐低于6克,就是一平啤酒盖的量。限盐后收缩压可下降2~8mmHg;

2.控制体重: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kg/m2,肥胖者体重减轻10千克,收缩压可降低5~20mmHg;

3.不吸烟:不管是主动吸烟者还是被动吸烟均会引起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

4.限制饮酒:每日饮酒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5.体育运动:定期的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改善糖代谢等,每天保持30分钟左右的体力活动,每周1次以上的有氧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等。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的结果得知,血压水平120-139/80-89mmHg的人群,10年后心血管风险比血压水平110/75mmHg的人群增加1倍以上;血压120-129/80-84mmHg和130-139/85-89mmHg的中年人群,10年后分别有45%和64%成为高血压患者。所以处于血压高值的人群应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变,延长或避免发展为高血压。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高压140低压90,怎么预防高血压?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现在有高血压患者2.45亿,这还没有算上高血压的前期状态的巨大人群。如果像美国那样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降低到130/80mmHg,估计我们国家的高血压患者会更多。高血压既然已经是不折不扣地“慢性病之王”,应该说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注意提防高血压这个恶魔。那么,对于刚刚血压升高的高血压患者,也就是血压刚刚处于140/90mmHg的患者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应该说,对于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达到140/90mmHg这个阶段,应该说是一个初级的高血压阶段。这个阶段的高血压患者,也不是必须吃降压药,对于很多这个阶段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只要是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就可以了。而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是低盐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熬夜等等。如果能够把这几样生活方式进行改善,可以大幅度改善血压水平,这已经是被很多人多次验证过的事实了。

但是,如果这个阶段的高血压患者,尽自己最大努力改善生活方式,血压没有改善,或者更加严重了,这时候我们就很可能需要小剂量使用一点降压药来改善这种轻度升高的血压。而具体药物选择上可以因人而异。

而对于血压140/90mmHg水平的少数患者来说,可能需要紧急使用降压药。这些人平时血压比较低,比如说平时的血压只是在90/60mmHg左右,突然因为一些因素的刺激,导致了血压飙升至140/90mmHg左右,这时候因为这种血压升高幅度比较大,所以说还是需要紧急使用降压药来降低血压的。

总而言之,针对患者高压140低压90的这种情况来说,具体到每一个高血压患者可能处理方案也不一样,具体还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大家遇到类似情况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调药。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血压刚刚升高的朋友有所启发,如果大家觉得不错,可以点击收藏、关注和转发亲朋好友。

高压140低压90,怎么预防高血压?

高压140,低压90,在临床诊断上来说,这正是高血压的临界值,如果低于这个值,高压在120~140之间,低压在80~90之间,属于正常血压高值,如果半个月之间2次测量血压高于140/90mmhg,则可以确诊为高血压了。

血压已经到了140/90,一定会发展成高血压吗?

其实这是一种身体给你的警示,如果血压达到了这个值,不妨先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 喜欢吃盐吗?每天吃的东西都很咸吗?

2. 体重控制的如何?是否肥胖?

3. 吸烟吗?

4. 是否经常大量饮酒?

5. 平常经常久坐,不喜欢运动锻炼吗?

6. 是否焦虑,压力大?是否经常发脾气?

7. 睡眠好吗?是不是经常失眠?

这七条,您占了几条呢?

如果您有这些问题中其中几个问题,又不愿意做出改变的话,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成高血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您能够严格自律,把一些对血压不利的生活习惯改掉的话,血压可能会降下来,恢复正常也是有可能的。

血压到了140/90怎么办?

对于这个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整天说控制血压平稳,控压平稳的最终目标不是要120/80这个数值,而是为了尽量减少血压偏高带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不仅仅是高血压这一个因素。

血脂高,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疾病,吸烟、肥胖等因素,还有年龄,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因此,如果发现血压到了临界高血压的情况,想要弄清怎么办,要不要服药控制血压,还需要综合评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果您仅仅是血压高到了140/90,没有其他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那么不妨先从生活调理上来试试降血压,上文中提到的7条,那几条做的不好,就尽量的去改善它,通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控制调理,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良好作息,平和心态,做到这几点,血压都会有所下降和改善。

如果您有糖尿病或高血脂等问题,经过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那么应该及时的将血压控制下来,需要服药,还是要坚持合理用药,同时上述提到的生活方式调整也要坚持,这样才能更大限度的减少高血压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影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