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儿的现象很多,为何有些孕妇不愿意做唐筛产检?
唐氏综合症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的疾病,又称21三体综合征。发病率比较高,每700个出生的婴儿就有1个唐氏综合征的患儿。我国每年约有26000个唐氏患儿出生。
为何有的孕妇不愿做唐筛检查,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出于无知
有些偏远的地方,可能文化程度低,不知道这个病,有的人是怀孕后完全不做孕检的。
二、出于贫穷
可能家里穷,怀孕后就等到要生了再去医院生,有的人认为古代人,不孕检,照样好好的,到了现代难道就娇气了。
三、可能有些奇葩的人吧,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自己不会这么倒霉。
其实,我觉得知道这个病,而不愿意去做唐筛的应该很少很少吧,毕竟没有哪个母亲不希望生出健健康康的宝宝。
唐氏儿的现象很多,为何有些孕妇不愿意做唐筛产检?
本来孕妈妈们也想做唐筛检查,但是因为听到很多过来人说,唐筛做了也是白做,这个消息慢慢传开来,很多孕妈妈就都不想做了。如果你有准生证,唐筛是免费检查,所以很多人说是因为费用问题,不去产检,是基本不存在的。现在谁还不想让孩子健健康康的出生,即使不免费,也是几百块钱,不贵,还会差那几个产检费吗?
关键原因还是下面这些原因,孕妈妈们也是很无奈。
每20分钟就有一个唐氏儿出生,为何还有孕妇不愿做唐筛产检?1、唐筛假阳性率太高
唐筛假阳性率特别高,经常有孕妈妈被通知是唐筛高危,医生又要要求去做无创DNA或者羊水穿刺,结果什么事没有。这个过程让孕妈妈心惊肉跳,特别影响心情,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是相当煎熬的。
一个同事就是这样,她二胎时,唐筛是高危,请假去做无创DNA,当时看她的脸色就很不好,说话也有点语无伦次了。无创DNA要一周左右才出结果,这几天一直是惶惶不安的。如果不做唐筛,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2、不够精确
唐筛不是直接检查胎儿的DNA,准确率只有65%左右,准确性特别差,即使检查结果没有问题,也不能代表胎儿是正常的,可靠性差。很多孕妈妈做完唐筛后还会去做无创DNA,就是担心结果不准确。
而且,唐筛的判断结果不是根据血液检查结果直接判断,还要根据孕妈妈的体重、年龄、预产期等综合判断,影响因素特别多,只要体重、年龄稍大一些,就会出现阳性的结果,做了也是白做,还需要进一步检查。
3、不适用于双胞胎
对于双胞胎,是无法进行唐筛检查的,因为无法对两个胎儿进行区分。如果出现高风险,可能两个胎儿都有问题,也可能其中一个胎儿有问题,是没法进行区别的。因为孕妈妈只有一份血液,孩子却又两个,到底哪个危险大、哪个危险小,不能判断。
这些都是一些很现实的问题,所以很多妈妈选择不做唐筛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不做唐筛,不意味着不对胎儿的唐筛问题进行筛查,可以选择无创DNA、羊水穿刺的方法。无创DNA的准确率高达99.99%,缺点是只对3种染色体检查。如果一步到位,可以选择羊水穿刺,可以检查全部23度染色体。
除了注意检查之外,还要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注意所处的生活环境,全方位保护胎儿的健康。
如果您觉得有用,麻烦点个赞再走呗!如果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哦!感谢支持!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唐氏儿的现象很多,为何有些孕妇不愿意做唐筛产检?
我是一个怀孕6个月的孕妇,在医生告诉我要做唐氏的时候,我没怎么考虑就做了,因为检查出来没问题最好,有问题提前做别的准备。
做完唐筛以后要等10天才出结果,这10感觉好漫长啊!各种担心,终于等到拿结果的一天,可等来的是唐筛临界风险,医生说要做无创,可是费用很高要2000多,让我考虑一下,我说那就做吧!这次做完以后又等了15天,好在结果出来一切正常。
那为什么现在唐氏儿的出生率高,有些孕妇不愿做唐氏筛查呢?
第一唐氏筛查的准确率低唐氏筛查,其准确率极低,并且假阳性率也较高。
第二准确率低,容易造成孕妇心里负担,导致精神过度紧张。
第三对于高龄孕妇以及其他高危孕妇,其做唐氏筛查的准确率更低。
第四观念问题更多的妈妈不重视这个问题,有些长辈会说,我们那个年代什么也不做,不照样好好的。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医生所有的检查都会被认为是故意浪费宝妈的钱。
以上这些原因使很多孕妇不愿做唐筛。朋友们你们觉得还有那些原因呢?欢迎留言讨论!
唐氏儿的现象很多,为何有些孕妇不愿意做唐筛产检?
你好,我是Yugis揪揪妈妈,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每20分钟一个唐氏儿出生这个数据的准确性我非常怀疑你从哪里得来的数据。唐氏儿的发生率其实没有那么高,而且多数唐氏胎儿确诊检查出来了后,几乎都采取了人工流产方式,并没有生出来。
我觉得你可能说的是每20分钟就有一个唐氏儿被检查出来。不考虑遗传和家族史,普通25-26岁左右的孕妇怀唐氏儿的概率大概是1/1500,35岁左右的孕妇怀唐氏儿的概率变为1/500。可见怀有唐氏胎儿的概率随着母亲年龄增高而逐渐增高。当然父亲年龄增大,唐氏儿的概率也会增加。一个唐氏儿的出生对普通家庭来讲是毁灭性打击。所以唐氏儿筛查变得非常重要。一旦筛查出唐氏儿并确诊了,一般医生都建议不保留。
唐氏儿筛查诊断的办法既然筛查唐氏儿那么重要,为什么还有好多女性不做唐筛呢?这就要从唐氏儿筛查和准确诊断的办法来说起了。
1. 唐筛
题主所说的唐筛包括早唐和中唐筛查。主要是提取孕妇血清甲胎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游离β-hCG为指标,以及以孕妇年龄为指数,测算出来的怀有唐氏儿的概率。
由于这只是一个概率,所以唐筛准确度并不高。孕妇如果年龄不到30岁,家族没有唐氏儿历史,也没有遗传缺陷历史,单胎,那么做唐筛就可以了。一般来讲这个年龄的孕妇怀有唐氏儿的概率实在太低了,如果这个筛查结果也是概率低,那么就不必担心。
如果孕妇年龄偏大,比如是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那么做唐筛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年龄是唐筛的重要指数,年龄偏大自然筛查概率就高。但这相当不准确。所以对于高龄孕妇,唐筛是完全没必要做的,因为没有参考意义。
综上原因,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孕妇不做唐筛的原因吧,因为准确率只有70%左右。
2. 无创DNA
无创DNA筛查是在孕12周左右抽血,检查血清中的游离胎儿DNA。由于检查的是DNA,所以在筛查准确度上大大提高,能达到99%左右。并且这种检查只是抽血检查,是无创的,虽然价格贵些,但孕妇没有任何痛苦和风险。
当然无创DNA同样具有局限性。因为无创DNA只是筛查了第13对,第18对,第21对这3对染色体的多倍体和单倍体变异情况,其中第21对染色体三体变异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唐氏儿。相对于人体一共23对染色体,这3对染色体的确是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染色体。但毕竟仍然有那么多对染色体没有检查,且即便这3对染色体变异有时候也未必是多倍体单倍体变异,可能是倍数是对的但部分缺失,这都是筛查不出来的情况。
当然对于对数家族没有唐氏儿或者染色体变异儿历史的孕妇,并且自己身体也比较健康,怀的单胎,那么做无创DNA筛查已经足够了。Yugis揪揪妈妈当时就选择的无创DNA筛查。
3. 羊水穿刺
羊水穿刺跟以上两种筛查手段不同,是一种诊断方式,羊水穿刺明所有染色体变异的情况,结果相当准确,可以确诊。当然羊水穿刺有一定流产风险,目前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种流产风险已经降至0.5%以下。羊水穿刺也属于微创,准备工作和穿刺后的休息也是需要注意的。当然相比较于生出唐氏儿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流产的打击要小得多。如果产妇高风险,或者家族有唐氏儿历史,或者怀有多胞胎,那么羊水穿刺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是Yugis揪揪妈妈,80后海归辣妈,高龄生育。曾在5个国家居住过,一共超过10年,深度旅游40国。愿与您分享我的育儿理念以及人生感悟。欢迎关注Yugis揪揪妈妈。唐氏儿的现象很多,为何有些孕妇不愿意做唐筛产检?
每20分钟就有一个唐氏儿出生,为何还有孕妇不愿做唐筛产检?
很多孕妈在怀孕后都会变得纠结,不知道到底该做无创还是唐筛检查?哪项检查会更准确一些,所以孕妈们一定要提前咨询同时做好相关准备,以免错过检查时间。
唐氏筛查:- 在16-18周左右需要做彩超检查,来核对孕周,在一定周数内才可以做唐氏筛查。
- 唐筛主要检查用于筛查18三体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神经管畸形,准确率在60-80%左右,但假阳性率很高。
- 所以现在很多孕妇都不选择做唐筛了,目前很多医院也已经不建议做了,毕竟如果检查出有高风险的项目,心里会更加担心。
- 主要用于筛查13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准确率在99%。
- 目前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染色体检查,另一种就是比较全面的,很多染色体疾病都可以筛查,但价钱也会相对高一些,当然这也是很多孕妈纠结的原因。
- 同时建议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妈直接选择无创DNA检查,这样结果也更加准确,自己也会更加放心。
唐氏儿的现象很多,为何有些孕妇不愿意做唐筛产检?
现在的医疗体系已经很健全了,从你怀孕社区就会电话联系登记备案,三个月在医院建档,到孕期的每一次重要检查都要登记入册,我想基本上没有孕妇能把唐筛这项重要的检查漏掉的。负责任的父母都会选择做唐筛的,或者会选择无创和羊水穿刺检查来进一步确定宝宝是否健康。
至于还有孕妇不愿意做检查的,那我想会有一部分生活在比较偏远,医疗体系尚不是很健全的区域,因为经济原因或者受家里老人的观念影响,告诉孕妇她们那个年代不做检查照样生健康的孩子,浪费钱,这一部分孕妇可能自身的文化素质有限,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消息闭塞,对唐氏综合症不了解不关注,这样的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不能或者不会去做唐氏筛查。
那排除上面的客观因素外,还会有一些比较“任性”的妈妈,也就算是不负责任的妈妈,拿孩子做了个堵住,赌赢了皆大欢喜,赌输了那孩子就悲惨一生。
以上回答仅针对题主的问题进行回答,没有任何地域和人格歧视,希望以后的社会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唐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