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洪灾过后怎样防范疫情?容易传染哪几种疾病?

台风“利奇马”给浙江台州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俗话说:大灾后有大疫。洪灾过去,由于环境、水源的污染,做好防疫工作很重要。

一、洪灾过后如何防范疫情?

1、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污染源

对临时聚集点、临时厕所进行消毒;洪水退后及时进行清淤泥、修路、填坑、清除各种堆积的动植物。室外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2、做好饮食卫生

洪水后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要对食物加强检测。

3、做好饮水卫生

对水源进行消毒、不喝生水。

4、加强疾病监测

建立疫情报告制度,一旦出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5、开展除四害活动

洪灾后蚊虫容易滋生,做好杀蝇灭蚊工作。

6.禁止随地大小便

二、容易传染的疾病

1.甲型肝炎

2.肠道传染病:痢疾、霍乱、手足口病

3.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

4.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等

手打不易,如果觉得我的回答还行,请点个赞再走吧

暴雨洪灾过后怎样防范疫情?容易传染哪几种疾病?

回顾我国洪涝灾害后传染病流行的情况,让事实告诉大家,灾后应注意预防哪些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

洪涝灾害容易造成水源污染,再加上灾后苍蝇密度增加,常常导致消化道传染病流行。肠道感染常常是灾后发生率最高的疾病[1]。我国灾后也常有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1931年长江洪水泛滥,我国先后有9省流行霍乱,发病10万余例,死亡3万余人[2]。解放后,我国霍乱的流行得到明显控制,但其他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在水灾后也时有发生。1991年,安徽发生水灾,肠道传染病的发生率比前一年上升了44.5%,肠道传染病的死亡率也升高了34.78%[4]。1994年7月广西发生水灾,忻城县大塘镇三家村屯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全村37.9%的人患病,所有家庭都有病例发生,有3例患者为中毒型菌痢,病情严重[5]。1991年,浙江省嘉善县发生水灾,灾后发生伤寒流行,报告伤寒病例451例[6]。

洪涝灾害还可以导致戊型肝炎的流行。1978年11月初,印度克什米尔山谷巴拉穆拉地区的一条小河因降暴雨被戊型肝炎病毒污染,当地饮用这条小河水的居民中275人发生戊型肝炎。1986-1988年,新疆南部地区水灾引起水源污染,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暴发,持续流行20个月,波及3个地州23个城镇,发病人数达12万多,死亡近千人。另外,据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8年的调查,甲型肝炎的流行率灾区也明显高于非灾区[8]。

鼠源性传染病

水灾后鼠的密度常常明显增加。安徽省贵池市的调查发现,水灾后的鼠密度是水灾前的4倍[9]。这是因为暴雨和洪水迫使鼠类逃禽原来栖息地向高处转移。每遇洪涝,居民区便成为家鼠、野鼠逃生地,鼠和人群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导致了鼠源性传染病蔓延。

解放后的1954、1975 和1991 年,我国相继发生了3 次特大洪涝灾害。在历次的洪灾中,我国的出血热疫情均较上一年有所上升[11]。以1991年为例,出血热病例比前一年增加9千多例,死亡病例增加200多例。安徽省的水灾最为严重,其流行率比前一年升高了68.02%,病死率升高了65.63%[4]。1983年10月,湖北荆门市发生水灾。水灾前,全市仅有1例出血热病例发生;水灾10天后,出血热病例突然增多,3个月内发生290例,死亡11例[10]。

1991年5月,汝南地区暴雨成灾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5月份出现首例病人,至9月下旬共发生209例,死亡18例[12]。桂林市阳朔县从1985年至1993年无钩端螺旋体病发生,但1994年洪涝灾害后出现暴发流行,38天内就报告69例,死亡3例[14]。

人畜共患传染病

血吸虫病也常常因洪涝而暴发。1991年,湖南、湖北两省遭受水灾,造成钉螺大面积扩散。疫区群众和前去救灾的干群、解放军战士900多万人接触疫水,上万人感染了血吸虫病[15]。安徽省贵池地区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洪灾,当地灾民常常赤足在水里行走,皮肤也常常出现伤口,血吸虫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比灾前升高了1倍[16]。1998年湖南省常德市遭受洪水,大批中小学生和居民毫无防范在坑外游泳洗澡,仅仅1个月内就导致了71例发生急性血吸虫病[17]。

炭疽病也可因洪水而暴发。1994年5-7月,百色地区山洪暴发,把历史上被深埋在土里的炭疽芽孢冲出地表,污染土壤和水草,导致1匹马染病死亡。缺乏卫生知识的村民们从洪水中打捞出这匹死马开膛取肉食用,导致12例人、16头黄牛、2匹马和4只狗发生炭疽[18]。1998年7月,内蒙古乌兰浩特发生水灾,草场表层冲刷严重,冲刷出17年前因炭疽死亡牲畜的尸骨,导致草场污染,造成羊群和牛群中炭疽病暴发,牧场工人食用了死亡的牛羊肉,造成6人发生炭疽病[19]。

其他传染病

1998年,黑龙江省甘南县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灾民们奋力抗灾,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加之淋雨和频繁下水水灾后气温较低等原因,使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人数增加[1]。据当地防疫站统计,呼吸道感染是灾后首先流行的一种疾病,其发生率仅次于肠道传染病,位居灾后常见疾病的第二[1]。安徽省1991年在水灾后对传染病流行情况的调查也发现,呼吸道感染较灾前上升了31.85%[4]。

灾后蚊虫的密度增加,露宿的灾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多,可能导致疟疾、乙脑、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安徽省2003年水灾后,疟疾的发病率比2002年同期升高了269.25%[21]。1987年,我国台湾发生洪涝灾害,造成登革热暴发,导致198人患病[13]。

洪涝灾害时,人们接触污水的机会增多,污水污染眼睛,常常导致红眼病流行。2007年重庆市发生洪涝灾害,导致这两年红眼病的发生率比往年增加了27倍;2010年,重庆再次连降暴雨,红眼病再次流行[20]。

水灾发生后,灾民为抢救自家物资,双下肢长期浸泡在污水中,双手也多接触污水,常常导致浸渍性皮炎、手足癣和皮肤感染。据黑龙江省甘南县水灾后调查显示,皮肤病的发病率在灾后疾病中占第三位[1]。

灾后传染病的预防

洪涝灾害后,由于灾民集中居住,人群密度大,因灾导致居住环境的卫生条件差;再加上连日救灾劳累,身体抵抗力下降。灾后传染病一旦有人发病,疾病迅速蔓延,其特点常常来势猛、传播快、发病率高。因此,为了减少灾后传染病给灾民带来的再次损失,做好传染病预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灾后要加强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灾民积极清理污水,改善周围环境,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消灭蚊蝇和老鼠,不吃不明原因死亡的牲畜,发现病死牲畜及时向防疫部门报告;尽量避免赤足涉水或在水塘中游泳;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应该注意保护水源,对污染或可疑污染的水源及时做消毒处理,改善灾民居住环境,保证灾民有休息之所,有足够的饮用水和饮食,增加灾民的身体抵抗力;同时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发现传染病及时控制,防止疾病流行。

References

[1] 包金凤, 杨文慧, 康殿财. 水灾期间灾民疾病状况调查. 疾病监测. 2000. (10): 384-385.

[2] 陈伟. 洪涝灾害与传染病流行.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08): 7-8.

[3] 陈素良, 朱会宾. 洪涝灾害对灾民腹泻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环境与健康杂志. 1998. 15(4): 166-168.

[4] 俞凤, 孙玉东. 从安徽省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谈水灾与传染病.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4. 67.

[5] 蓝忠勤, 莫学蔼. 一起洪水后暴发性细菌性痢疾的调查.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5,17(B06).-72-72.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5,17(B06).-72-72(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5,17(B06).-72-72):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5,17(B06).-72-72.

[6] 黄阿明, 曹纳新. 洪涝重灾区伤寒流行因素干预对策研究.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0. 6(3): 48-49.

[7] 李守邦, 吴燕平, 于颖. 1998年吉林省水灾地区甲肝流行状况的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1999. (02): 43.

[8] 曹惠霖, 武桂珍. 1998年水灾后受灾地区甲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中国计划免疫. 1999. 5(5): 279-282.

[9] 冯晓明. 贵池市水灾期间鼠密度调查. 疾病控制杂志. 2000. (02): 175.

[10] 赵忠臣, 刘宏满. 水灾后流行性出血热暴发流行的调查(摘要). 中国公共卫生. 1985. (01): 42.

[11] 陈化新, 李全乐. 中国历次洪涝灾害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影响. 中国公共卫生. 1999. 15(7): 666-667.

[12] 郭秉衡, 郭万申, 王歆宇等. 1991年汝南县水灾后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报告.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1992. (04): 191-194.

[13] 赵宗群, 赵宗慈. 我国水灾发生对传染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减灾. 1997. 7(4): 45-48.

[14] 黄运能, 袁荣技. 一起洪水后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的调查. 广西预防医学. 1996. (06): 56.

[15] 湖南、湖北两省因特大洪涝灾害加剧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情况.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1991. (04): 253.

[16] 何宗贵, 韩世民, 王明胜. 贵池市7个湖沼型流行村1998~1999年水灾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分析.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00. (01): 22-23.

[17] 肖俊文, 屈贵顺, 刘德山, 张孝仁. 洪水期间急性血吸虫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0. (04): 231.

[18] 李振东,黄章龙,李敢华,蒙建军,韦周农. 一起由洪水引起的人畜炭疽暴发流行的调查.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5. (S1): 76-77.

[19] 陈卫民, 许柏军, 徐建哲. 洪涝灾害造成的一起炭疽暴发流行的调查. 疾病监测. 1999. (02): 18-19.

[20] 肖达勇, 刘聪, 廖如珺等. 2004-2010年重庆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1. (12): 998-1001.

[21] 张莲芝, 范厚菊. 安徽省洪涝灾害后疟疾流行与防治对策.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4. (04): 81.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