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上六层楼大喘气,心脏是不是有问题?

一口气上六层楼,一般人都会喘气,凭此判断心脏有问题是没道理的。

临床上用来评估心功能的几种方法你可以参考一下。

1.6分钟步行试验:

在平直的路上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6分钟步行的距离,<150米 重度心衰;150-450米 中度心衰,>450米轻度心衰。如果远远大于450米的话,心脏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2.NYHA分级

Ⅰ级: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等心衰症状。

Ⅱ级: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 现疲劳、心悸、气喘等心衰症状。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 气喘等心衰症状。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一般体力活动有:

步行:健步走,每分钟步行100~140 步。

居家、工作:擦窗户、擦车、打扫储藏室、扫地或地毯、吸尘、 拖地。

休闲时间及运动:非竞赛性的打羽毛球、投篮练习、在河边步行钓鱼、打高尔夫、休闲游泳、非竞赛性的打排球。

最后,年龄多大,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抽烟、家族史,这些冠心病危险因素,如果有的话,心理又担心不妨去医院查一下。

一口气上六层楼大喘气,心脏是不是有问题?

上六楼大喘气,并不能说明心脏存在异常!

需要考虑年龄、身体的原因!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身体素质都有区别,拿我自身举例:“我可能一口气上到四就不行了”。

有些腿脚不太好的老人,别说一口气上六楼,就算三楼可能都会大喘气,反之有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年轻人,哪怕心脏真的有问题,依然可能一口气上六楼,这种问法不可能证明这个人心脏是否存在异常。

我们需要了解,这名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吸烟、喝酒、三高等),然后我们才能进行猜测,哪怕基础条件比较全面也只能猜测,如果想要确定是否有心脏异常,必须通过多项检查进行确诊。

诊断要点!

心脏存在问题,我认为是心衰,在临床上想要对心衰进行诊断,需要依靠患者病史、病症、检查才能得出结论。

一、病史:有无心脏类疾病史、以前是否有类似情况、是否有家族遗传相关疾病史。

二、病症:是否有呼吸困难、乏力、劳累、液体潴留等多种症状。

三、检查:超声心动图、BNP、NT-proBNP、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血液学及生化检查、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心脏磁共振显像等检查。

一口气上六楼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现代社会交通的便利,很多人都缺乏有效锻炼,身体素质下降,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一口气上六楼没有异常,所以这名患者在没有其他异常症状的情况下,不考虑心衰的可能。

一口气上六层楼大喘气,心脏是不是有问题?

一口气上六层楼大喘气,心脏是不是有问题?

题主一口气能上六楼,还只是大喘气!说明你身体还是很好的吧!如果根据上楼梯大喘气就判断说心脏有问题,未免有点太草率了!

如果说你是上个楼就气喘吁吁的。那就应该去医院检查检查啦。

去医院检查心脏需要做如下这些检查:

 1、常规心电图

  即静息心电图,是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这种检查方式在患者症状发生时检出率比较高,如果错过发作期进行检查,可能显示为正常心电图。

2、心脏超声

  可以对心脏形态、心室功能等进行检查。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的诊断具有独到之处。

3、心肌酶学检查

  想要检查是否有心脏病,可以做心肌酶学检查,这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可诊断出急性心梗。

 4、运动平板心电图

  这项检查主要是让被检查者在一个平板上进行运动,通过运动来增加心脏负荷。在此过程中测试者若胸痛发作,且监护的心电图出现明显改变并达到相应的诊断标准,就可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5、多排CT(256层极速螺旋CT)检查

  多排CT检查主要是用来检查冠心病的,多用于冠心病早期诊断以及可疑患者的筛查等,可大体上了解冠脉血管病变情况,但对较细小的血管不敏感。

 6、冠状动脉造影

  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需通过介入技术,从患者的股动脉或桡动脉到冠状动脉建立一个通路,向冠状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使心脏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显影,以判断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是有创检查,有一定危险性但发生概率很低。

 7、动态心电图

  可连续记录心电的信号,提高了非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过性心律失常、短暂的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扩大了心电图运用的范围。

当然,具体做什么检查,还是得根据病人的情况,由医生判断需要做哪些相关的检查。

用心做好每一篇问答,我是【参度养生】。一个关注健康,专注养生的的创作人。获取更多健康、养生知识,请点击红色加号关注我,参小度感谢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