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银行在异地开设支行,常年没什么业务,却还能正常开门营业,是靠什么支撑的?
作为一个银行人,我可以告诉你,你看到的只是表象,你至少弄错了两个逻辑关系,一个是没有业务就可以不用开门,另外一个是营业网点没有业务就不赚钱。理由如下:
1.银行营业网点开门营业,不是银行自己能决定的,不管有没有业务都要开门。
我本人之前在银保监系统工作,对这方面比较了解,银行的有些营业网点不管有没有业务都要开门,相反不能随随便便的关门,就算当天开门晚了就要在营业网点张贴公告,更别说关门不营业了。因为不能仅仅只站在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考虑,因为这还牵扯到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要为广大的民居和企业提供服务,尤其是银行营业网点少的地区,更不能关门不营业,监管部门也有相应的监管规定。如果银行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多少,自己做出营业或者不营业的决定,那么广大社会居民的金融服务将受到直接的影响。
总之银行的支行经过监管部门批准开业后,就不能随随便便关门停止营业,除非撤销这个支行或者网点。
2.银行网点常年没有业务,那么到底是怎么赚钱的呢?是什么在支撑着营业呢?
银行的支行也就是营业网点,办理的业务对于银行来说真的不赚钱,仅仅是为银行的客户提供一些基础的金融服务而已,比如取钱、存钱、转账、电汇等业务。
银行最赚钱的方式是发放贷款或者做同业业务空手套白狼,因为银行的贷款业务都在后台办理,所以有时候我们看的银行的支行也就是营业大厅基本上没有什么业务,其实所有的业务都在银行的后台办理,也就是说都在楼上的办公室中办理业务,而不是在营业网点,银行的后台真的非常的忙碌。所以银行常年没什么业务,却还能正常开门营业,是靠后台部门放贷款支撑的。
3.银行目前仍是垄断行业,仍是传统金融行业的支柱,仍是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就目前的行业状况而言,银行仍然属于垄断行业,还有垄断利润。试想一下如果银行像药店、饭店、宾馆一样准入条件很低,谁都可以开,谁都可以经营,那么银行业的竞争就会加剧,银行业的利润早就没有那么高了,但是目前银行业仍是最赚钱的垄断行业之一。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银行都要拼命设立异地支行或者异地分行的原因,任何一个网点每年至少可以带来几百万的利润甚至是上千万的利润。
一些地方银行在异地开设支行,常年没什么业务,却还能正常开门营业,是靠什么支撑的?
通常我们讲的地方性银行指的都是“城商行”,虽然城商行规模小,但是在当地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可能你看到厅堂没有什么业务,但是并不是不盈利,相反还是很赚钱的。
银行收入的中流砥柱有这几项:1.利差;2.中收;3.代理业务,最主要的收入是利差
利差方面,城商行一般都有地方政府财政入股,也因此在对公业务上会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我所在的城市,洛阳银行就非常厉害,几乎有一半的行政单位对公账户结算都在洛阳银行(最简单的比如水电费收缴、公交月票费用收缴),靠这部分基本上可以保证存款;贷款方面,城商行组织架构简单,市分行就是总行,船小好调头,产品的设计以及利率政策会根据市场行情而改变,因此在贷款方面也非常的受欢迎,非常有竞争力,这样利差就稳了。
现在的商业银行,业界都有一个公认的“二八定律”,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20%的高净值的客户,这也是很多股份制银行都在大力发展“私银”的原因。大家可能经常看到一些窗明几净的银行里天天都没人,可是你不知道有20%的大客户通常是不用来网点办理业务的,现金业务可以通过自助设备和电子渠道办理,其他一些业务通常都有上门服务,确实需要到网点办理的一般都在VIP客户室里坐着,外面大厅看起来人很少,实际上所有的业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未来的时代是AI的时代,建行已经率先成立了无人银行,也许未来的银行,你看不到很多客户,甚至看不到很多的工作人员,但是这并不影响业务的正常办理,存款、贷款、中收和代理业务都在照常进行。
一些地方银行在异地开设支行,常年没什么业务,却还能正常开门营业,是靠什么支撑的?
银行的利润来源
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三个部分:存贷息差、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越大的银行存贷息差占比越低,越小的银行存贷资产占比越高。
人流量少并不代表着银行不赚钱,以存贷息差为例,大部分银行的利润构成中60%以上来自于对公业务,部分甚至高达80%以上;零售业务的利润占比往往不高。对于企业、政府这类对公业务,可能一个月也没有几笔业务,但是就这几笔所带来的收益就足以维持该网点的生存了甚至还有不菲的盈利,所以一个冷清的网点(对公业务多)与一个热闹的网点(零售业务多),冷清的网点收益不一定会比热闹的网点差。
战略考虑其实银行都是很精明的,一个网点如果长期不盈利的话,大部分情况下就会裁撤网点,所以你虽然看到银行网点一直没人,但是没被裁撤就证明它一直在盈利,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性该网点确实亏损了,但是却一直开设的,这种往往有战略的考虑。
举个例子:我们行一直是我们当地政府的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的财政存款很多放置在我行,而政府职工的代发工资也在我行。由于新区的建设,政府搬迁至新区,为了服了政府工作人员,我们行在新的市政府旁边开了一个网点,也是周边3公里范围内仅有的一个网点,由于新区还在建设中,目前入住的人口并不多,该网点的职工就是常年在拍蚊子,亏到不行(财政存款是计入原来市区网点的财政账户里),但该网点仍然要开着,不得裁撤,这就是战略考虑。
一些地方银行在异地开设支行,常年没什么业务,却还能正常开门营业,是靠什么支撑的?
在我国除了中农交建中大型银行外,还有一些地方的城乡小银行,每次我们从这些银行经过都会发现,诺大个银行只有几个营业员在那里坐着,很少有客户上门办理业务。
如果是按照我们普通的经营思维,一家店开了,没有什么客人,收入长期入不敷出,肯定要关门了,而银行还能常年开不关门,说明跟他的经营模式和我们普通商店经营模式大不一样
地方银行异地开设支行有什么用
地方银行异地开设支行,主要是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吸纳存款,开拓市场。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城市银行多达110家,还有上千家城市信用社等。作为地方性银行,如果就在本地开展业务,毕竟市场有限,异地开设支行,一来可以提升知名度,二来可以开拓市场,寻找高净值客户,增加客户渠道。
虽然我们在表面前台看不到什么客户办理业务,银行的前台仅是针对于普通客户,那些高净值客户VIP大客户为银行创造高净值收入的客户,都会被特别安排到后台办理vip相关业务,所以我们前台是看不到什么人,而且一家银行,VIP客户一年能为其创造5000多万的利息收入,足够维持一家支行的正常开支。
同理要是我们经营一家店,一年几个高净值客户能为我们创造几千万的收入的话,天天店铺没有几个客户来购物,也可以正常开下去所以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看背后的运作模式。
一些地方银行在异地开设支行,常年没什么业务,却还能正常开门营业,是靠什么支撑的?
商业银行在设立之初,特别是异地开设支行,会纳入进来当地的一些高净值客户甚至被纳入为支行股东。银行在股东的支持下能够顺利的进行业务的开展,可能日常见不到什么人在银行大厅里办理业务,但是银行的现金以及运行却是正常的,就是因为这些股东入股的资金以及高净值客户的存在。银行本就是金融机构,有了资金就能够有运营,能够生存下去。
当然,一些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是有着一定的本地“福利”,像水电费、公交费、旅游年卡、罚款等业务也会交给本地性的商业银行,用以支持发展。对于本地实体经济的创业款项的发放等,也是一部分可以支撑的盈利点。可以说,对于本地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支持力度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二八原则”的规律存在。可能看到日常银行没有什么客户存在,但依旧能够长久的开立在那个地方不倒闭。其实,银行中20%的高净值客户却创造了银行80%的收入,而高净值客户,一般并不是在柜台办理什么业务的,而是直接被请到后台的VIP贵宾服务。也就是说在展厅里看到没有什么人,可能大客户却在后面办理业务。
不能说银行常年没有什么业务就不能开门营业,毕竟银行是金融机构,只有资金足够,就能够维持一家支行的正常运营。比如一家银行拥有管理的资金高达10亿,那么每年创收2%的收益,也就是2000万的利息收入,运行一家银行正常的营业并没有什么问题。
作者不易,多多点赞,十分感谢!
一些地方银行在异地开设支行,常年没什么业务,却还能正常开门营业,是靠什么支撑的?
有很多类似的银行,看起来没有什么人,却持续存在。
这里所指的人是指普通的用户,比方说日常办理的各种业务,而异地开设支行之所以没什么业务,却正常开门营业。因为:
1 异地吸储
通常这些银行主要是在当地吸储,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投资或者是放款,因此,在异地的主要任务可能是放款而不是吸储。因此,可能看不到很多用户。
2 机构客户占比高
异地的银行通常主要以机构客户为主,进行的都是一些大额的存贷款行为;
3 用户分散
小银行的用户比较分散,很多城市只有一个网点,甚至没有,除非有万不得已的业务要办理,否则都会优先采取线上的办法来操作。而大银行则不一样了,特别是很多老客户,没事还喜欢去大银行坐一坐,转一转。
银行的业务很多,但是靠的是利差,至于看到的人的多少并不代表资金的多少,小银行和大银行的运作方式不同,表现出来的经营表像也就不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