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正科级实职调去省直机关当主任科员,且会经常出差,你会去吗?

如果40岁以下,果断去。

1.俗话说,起点决定终点。省直机关的一个处室和一个县的级别是一样的,都是正处级单位,但是发展前途大不一样。省直机关属于正厅级单位,在省直机关,主任科员很普通,也就是干活的,但是如果工作没有明显的失误,一般退休的时候也都能到副处级,尤其是现在职务与职级并行以后,晋升四级调研员很容易。但是如果努力的话,职务提拔到副处长、处长也有很大可能,未来的机会很多,还有机会挂职担任县级的副县长等职务。

2.我认识的有省直机关的副处长,挂职担任地市级市政府的副秘书长的,最后就下来了,担任副秘书长两年后,任县委书记。从这可以看出平台的差别。如果在县级单位工作,最后担任县委书记太难。但是从省直机关挂职锻炼,最后担任县委书记是很快的。所以平台很重要。

3.心态要及时调整。县级单位正科级实职,属于领导干部,也就是县里面各局的局长。但是在省直单位正科级就是干活的,需要自己亲自干很多工作,心态要及时调整。

4.如果年龄超过50岁,不建议到省直机关,因为年龄方面没有任何优势,还得听别人使唤干活。

县级正科级实职调去省直机关当主任科员,且会经常出差,你会去吗?

假如遇到这种情况,我会不惜一切代价,100%去。原因非常简单,请允许我——一个基层公务员——为你娓娓道来。

1.县级正科实职岗位是些什么人呢?

在一个县,正科级实职干部人数并不是很多,无非是党政部门一把手(少数为二把手,如常委单位),部分事业单位一把手,县属国有企业一把手,再加上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人大主席。县级层次低,但能到那个位置的,正常来说,绝非等闲之辈。这是大前提。在一个县范围内,他们无疑都是各把一道关口的“诸侯”,官场上的实力派,领导眼里的干才,他人眼里的实权派。

2.这些岗位上的人有什么特点呢?

在这些岗位上履职的人,也是从副科层次一步一步提升上来的,又是乡镇或部门里的真正决策者,举足轻重。经过不同岗位的锻炼,大多能分清工作上的轻重缓急,又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领导能力、工作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已经大大提高,大多数人已经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中的表现优异者,如遇推荐副县级岗位,他们是当然人选。这是毫无疑问的。

3.为什么要去省直机关呢?

但你不得不承认:涝坝多大鳖多大。多大的舞台就能唱多大的戏。舞台小了,也难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那么,省直机关又有什么优势呢?无非就是层次高,理论上可以提拨到正厅级岗位;可升迁的职位多,正副处级岗位一抓一大把;挥洒的空间也大,从事的工作可以影响到全省范围内。一旦去了,一个正科级主任科员,经过基层岗位充分锻炼的人,只要熟悉了工作,其综合素质高的优势会立即凸显出来,提拨重用可以说如探囊取物,指日可待。我所在县调去省直部门的人,任副处长的只能算不够理想的,任正处长的算正常,好一点己升到副厅级实职了。有一位朋友曾经笑谈:县市一级的正科级相当于省直部门的正厅级。刚听到似乎是笑话,细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难道不是吗?舞台有大小,道理是一样的。

4.哪些人最适合去?

去省直部门,无非是奔着好一点的个人前途、比较好的工作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当然最关键的是前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考虑是最稳妥的。个人认为:首先,年龄不能太大,最好35岁前后,超过40岁意义就不大了。因为,一般情况下,45岁左右是提升副处级的关口,过了这么年龄,就只剩下理论上的机会了,可能性小多了。其次,最好去本人原先己熟悉的部门和岗位,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突出自身特色和优势。最后,放下原来一把手的架子,以小学生的姿态开始认真工作。我认识的一位原县级局的局长,调入对口省厅,四年后升副处长,现在正在提正处的途中。在县级局,这种可能性就太小太小了。

至于说经常出差,是有点影响家庭生活,本人也会累一点,但相关的待遇一样不少,我看根本不碍事,不影响大局。有这种机会不抓住,以后肯定会后悔的。

想起的就这么多,不啰嗦了。欢迎留言,欢迎讨论。如有一点参考价值,请给我点赞!!🙏🙏🙏🙏

县级正科级实职调去省直机关当主任科员,且会经常出差,你会去吗?

我同学就是这样的例子。原来是区里当一个局长,这个局有些实权,但不是最核心的部门,想提拔到县副职比较难。因为他是搞文字出身,后来有机会去省直机关当主任科员,他毫不犹豫地去了,几年之后,由于材料写得好,被上级赏识,平步青云,提上了副处实职,居然又让回到区里当区长锻炼。当年和他竞争的那些正科级都仰着脸看他了。

在体制内,不管是公务、事业还是国企,除非你是搞核心业务的,否则,一定坚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大原则,能去县里不去乡里,能去市里不去县里,能去省里不去市里,能去部委不去省里。千万不要忽视“平台”的力量,到了部委这个平台,很多人起步就是副处,可是在县里当上副处就会难于上青天。在高平台上,到退休可以熬到局级,在地方上,地市级就是主持一方水土的人物了。

当然,事情也不是绝对的,主要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年轻有为的正科级要向上走。比如30岁左右,当然去大机关了,因为你还有年轻优势,谁知道你能发展成什么样呢?空间很大,因人而异。只要你好好干,在省直机关混到处级还是基本有保障的。你在县区里,正科级基本就是几十万人的“梦想”天花板了,就算百万人大县,县处级的也不到几十个。

第二,年龄超过36岁以上的正科级要综合考虑。超过36岁以上,去省直机关还要真要犹豫了。在县区里,正科级就是部门、委办、乡镇的正职,基本不用亲自干活了。到了省直机关,如果从事你不擅长的文字工作,再加上年龄偏大,吃苦受累不说,大幅提升的机会也有限。不如在县区主持一方,风风光光的,混得好了,也可以进到班子副职。在县区当上处级干部,基本在当地就算“人物”,就算退休了,每年慰问老干部是少不了你的,终生的福利待遇啊。

第三,核心部门的正科级也要慎重抉择。比如县委办、组织部、财政局、人事局等部门、局委办的正科级,或者在主要乡镇当正职,晋升县区班子副职,还是有优势的。尽管几率不如省直机关大,但这几个部门和乡镇还是容易出干部的。到省直机关,要从主任科员干起,吃苦受累,慢慢熬资历,基本是大概率事件,不如在实权、关键部门当正职,既有干一番事业的事业感,也有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第四,如果去省直机关的重要部门则毫不犹豫。如果是从县区重要部门正科级去省直机关重要部门做主任科员,那还是要积极争取去的。省直机关重要部门的主任科员,发展空间是明摆着的,有的重要部门提拔处级、局级干部,基本都没有落下的。所以,到省直机关重要部门当主任科员,基本可以判断十年后,副处、正处都是可以预期的,但是在县区里,即使你是重要部门正科级,但要想再进一步进班子,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

县级正科级实职调去省直机关当主任科员,且会经常出差,你会去吗?

我们这边,很多地州,特别是县里,科级干部(正副科)想往省里调,宁愿当一个科员,也愿意,但往省里走,非常困难。

实话说,在县里,各局委办一把手,都是正科,在县里,是很牛逼的人,如公安局、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住建局、人社局、财政局、教育局、林业局等,都是实权在握,管理一县某个领域的全盘工作,但是,你要是到省城里厅局,这样的科级干部,就太多了,有些单位,处级干部,上百个,科级干部,基本干个十年以上,都是,所以,去省里厅局级单位,当个科员,确实比较委屈。你在县里,多威风,在省里,就是一粒沙子。

我哥在县城,前几年是环保局一把手,权力大,但前年调到市里环保局当一个副科长,感觉差别还是比较大。

所以,这个你要看如何选择了,如果你留念在县里面的那一点小权利,可以留下来,但如果想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去省城的单位,发展空间大,上升的机会多,你从县里某局的一把手,再往上升,难度大,要么就是副县长,要么就是上级单位(市、地区、州)副局长,比较困难。我一个哥们,38岁,在省城的某局干了四年科长,最近打算任地州副局长(副处),如果,在县里,就难以上升。

所以,还是要去省城,机会多一些,往下安排的时候,一般就是副处,地级市的某局副局长,发展空间大一些,也会发展很多人脉关系,这是县里根本没法比的。

何况,毕竟在省城,你的视野、思维模式,以及你办事处理各类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力提高,小县城,一直待下去,把自己废了。

县级正科级实职调去省直机关当主任科员,且会经常出差,你会去吗?

本人就是省直一员,从基层来的到省直的,也有幸从省直下派到基层任副县长,现已结束挂职,返回厅里。我给你从普通人角度分析一下省直和县区的差别。

普通人就是能力,机遇,背景一般的人,占体制内的大多数。有背景的人请绕道,因为有背景在那起步都可以升官。

一,说说省直和县级机关的晋升渠道

1,省直机关正厅级建制。正常情况下两条晋升途径。

〔1〕走实职。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竞聘副处长,竞聘处长,副巡视员(大部分处长都能副巡视员退休,厉害点的当个副厅长也是有机会的)。

〔2〕走虚职。科员,副主任科员,副处级调研员,正处级调研员。

由此可见,省直机关最差也是正处级退休。

省直机关也有干到正厅级,副省级的,那都不是常人,外界因素较多,这里不分析。

2,县级机关正科级建制。

〔1〕走实职。科员,副科级(副局长,副镇长),正科级(局长,镇长,书记)

〔2〕走虚职。科员,副主任科员。

按现在职级并行的形势来看,县区单位副科级退休肯定没问题。

县区如果能干到副县级(副县长),那就祖坟冒青烟了。至少需要具备性别,民族,年龄,工作能力等方方面面资源之一。

二,说说省直和县级单位待遇

省直一般6000到7000左右没问题。公积金,社保,职业年金,绩效都有保障。

县区一般4000到5000左右。据我了解,部分地区开工资都难。其它就不用说了。

实职领导也好,虚职非领导职务也好,还是看工资。实职领导可能平台好点,信息多点。灰色地带基本不用看,未来肯定全堵死。三公经费每年都压缩,一年一审计,一年一巡视,逢告必查。贪的和赚的钱比,还是自己赚钱踏实,舒服。

三,说说省直和县级的机遇

走仕途,能力和水平固然重要,但是很多能力和水平很高的人,最终没有走到领导岗位。所以说,机遇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1,省直机会多

省委组织部逢几年会搞一次,副市级选拔考试,把省直机关的干部派到各市,任副市级。

各厅局正常新老轮转,也有晋升副厅长的机会。

另外省委组织部每3年一次选派挂职副县长,都是机会,非常锻炼人。

2,县里机会少一些

中国是下级服从上级,所以绝对是上级控制资源。县区能控制的就是下派到乡镇。上挂的机会是有,但是非常少,而且挂职的职位较低,没有含金量。

以上是从一般人角度分析的,建议来省直工作。

如果你在县区有年龄,能力,背景和机遇的优势,另当别论!

县级正科级实职调去省直机关当主任科员,且会经常出差,你会去吗?

首先你的问题就不专业,正科级按照公务员法属于行政编制,职工按照现行体制属于事业编制或工勤编制。理论上这两种编制是并行的,不会有交集。

按照你的说法,正科级调到省直部门任非领导职务公务员,他的职级依然是正科级,再遇到提拔就是副处级。

正科级基层领导调任省直部门任一般公务员,按照现行的干部任用条例,这种情况除非本人愿意、排除内部遴选,一般不会发生。

PS:看见很多人对我上面说的编制叫法有不同的看法。

在我们这里:公务员为行政编制、医生、教师一类的为事业编制,再就是上世纪一些进入国家行政单位的没有行政事业编制的司机、厨师、园丁等叫工勤编制,本世纪进来的一般叫合同工、或者临时工。

所以在我们这里一般说干部职工开会就是全单位的人开会;说干部开会就是公务员开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