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今年中秋是“社后分”,请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这一天时间里,全国各地的人们会根据当地的习俗,进行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活动,经久不息,十分热闹。

虽然每年都有“中秋节”,但这里面是有很多讲究的,只是我们年轻一代很少去接触到了。听农村老人说,2022年的“中秋节”很不一般,因为今年是“社后分”,这其中具体有些什么不一样,简单的说一下。

所谓“社”其实是秋社,这是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在春天的时候有春社,而秋天则有秋社。它们每年出现的时间都不一定,都是根据黄历推算出来的。因为春社和秋社,分别都是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明确地说就是在旧时也是有丰收节的,称为社日;它是由秋夕祭月演化而来,在上古时期,帝王会在秋分这天祭月,祈求国泰民安天平盛世;后来传到了民间,民间也在秋分这一天效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谷粮满仓,祈求能过上美满富足的幸福生活;但是,由于秋分时节的不固定,后来人们又将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社日,这就造成社日可能在秋分之前,也可能在秋分之后,巧合的时候会与秋分在同一天;将秋分定为丰收节,也是对旧时丰收节的一种农耕文化传承。

秋社日出现在秋分之后,也就是先秋分后社日,有耕牛不借的说法;意思是,凡是先分后社的年份,一般收成都不好,家家户户收成不足,年景有忧;所以大家都要抓紧耕种,将下一季种子播种下地,希望来年获取较高的收成,以此弥补当年收成不足形成的缺粮问题。用一句谚语总结出来,这句谚语就是“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金;秋分在社后,滥食喂猪狗”

谢谢!!!

老人说今年中秋是“社后分”,请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今年中秋不一般,老祖宗说今年是“社后分”,有啥讲究吗?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是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它有很多好听的名字,像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等。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里的秋可不是指整个秋季,而是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八月中秋,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古代民间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而“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因为,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并且有“秋报”的习俗。

什么是“秋报”呢?

农历的八月十五在民间除了拜月神以外,还祭拜土地神。相传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是土地神升天成仙的日子,所以,古代民间有相关的一些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地方叫作“社”,像“春社”和“秋社”等。

按照古代民间的传统习俗,每到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老百姓都要立社祭祀。干什么呢?祈求和酬报土地神。例如,在古代民间,每年的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人们这天拜土地神是为了祈求今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称为“春报”。而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在立秋之后,这个时候拜土地神是来感谢土地神,对我们一年的保佑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被称为“秋报”。

今年中秋节不一般,老人说是“社后分”,是什么意思?有啥预兆吗?

从汉代开始,民间把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秋社日”,此时,一些地区的农作物已经收获完了,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到了宋代时,秋社日这天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等一些习俗。

什么是“戊日”?

咱们国家在清朝以前是用“干支历”来纪日子的,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启用西历来纪年,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阳历年。而干支历中是用“天干”来纪日,称为“十天干”,用地支来纪月,称为十二地支,又叫十二辰。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和地支两两配到一起,用来纪日子,全部对应完正好是60年的名称,就是我们说的“六十甲子”。而我们说的“戊”就是十天干中的第五位,带有“戊”的日子。因为,戊是十天干中的,10天一循环。所以相邻的两个“戊日”之间相差10天。

今年的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多少号?

今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戊寅日,对应公历是9月22日,而今年秋分节气的交节时间是公历时间9月23日农历八月二十八号,具体时间是9点3分31秒。显然是秋分在“秋社”日之后了,也就“社后分”。

另外,刚才咱们已经说过了,古代也有中秋立社的习俗,而中秋所在的月份是农历的八月份,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是以农历来计算的。而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以干支历来计算的。在两种历法中,中秋和秋分,都是秋天的一半。虽然,都是平分了一半,但又不会在同一天,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分后社”和“社后分”的说法,也预示着有不同的年景!

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公历的9月10日,秋分交节时间是在公历9月23日,显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也就是“社后分”。

那么“分后社”和“社后分”有啥说法呢?

俗语农谚有“分后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说法。意思是说,秋分在“秋社日”之前的年份,年景通常比较好,粮食会获得丰收,到处都是白米,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较便宜。而秋分在“秋社日”之后的年份,年景通常不太好,粮食可能会出现欠收的情况,白米很珍贵,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来说要高。

而今年是“社后分”,按农谚的说法,粮食可能会出现欠收的情况。

当然,这只是根据农谚的一种说法而已,并没有科学依据。并且,农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涵盖所有地区,简单作为了解参考就可以了。

在《吴郡岁华纪胜》中有:“社公不食宿水,故社日必有雨,曰社公雨”的描述。意思是说,土地爷在生日那天,是不喝隔夜水的,所以在社日那天一般会下雨,被称为“社公雨”。和农谚“社公厌宿水,逢社必见雨”表达的意思一样。

写到最后:

农谚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毕竟农谚离我们太久远了,又有地域性,所以,我们还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农事活动,随时留意天气预报总不会错!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感谢阅读,

老人说今年中秋是“社后分”,请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古代有中秋立社的习俗,而中秋所在的月份是农历的八月份,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是以农历来计算的,所以这一天又称为“社日”。而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以干支历来计算的。在两种历法中,中秋和秋分,都是秋天的一半。虽然,都是平分了一半,但又不会在同一天,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分后社”和“社后分”的说法,也预示着有不同的年景!

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公历的9月10日,秋分交节时间是在公历9月23日,显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也就是“社后分”。

那么“分后社”和“社后分”有啥说法呢?

俗语农谚有“分后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说法。意思是说,秋分在“秋社日”之后的年份,年景通常比较好,粮食会获得丰收,到处都是白米,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较便宜。而秋分在“秋社日”的年份,年景通常不太好,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白米很珍贵,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来说要高。

而今年是“社后分”,按农谚的说法,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

当然,这只是根据农谚的一种说法而已,并没有科学依据。并且,农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涵盖所有地区,简单作为了解参考就可以了。

老人说今年中秋是“社后分”,请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八月中秋,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古代民间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团聚和庆祝丰收的节日。

中秋节又称“月夕节”及“祭月节”,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因为这个时节,月亮正是一年中最大的时候,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到了宋代时,秋社日这天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等一些习俗。

这个时候拜土地神是来感谢土地神,对我们一年的保佑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被称为“秋报”!

相传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是土地神升天成仙的日子,所以,古代民间有相关的一些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地方叫作“社”。

今年中秋节不一般,老人说是“社后分”,是什么意思?

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公历的9月10日,秋分交节时间是在公历9月23日,显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也就是“社后分”。

秋分是以公历来计时的,每年固定于9月22至24日。而中秋则是阴历节日,由于闰年、闰月等原因,二者的时间并不固定。有时会出现在秋分之前,有时会出现在秋分之后,有时还会出现在同一天,而不同的时间,在农村谚语中也有着特殊的说法。

俗语农谚有“中秋秋分后,年景无堪忧”;“中秋逢秋分,遍地是黄金。”“分后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等的说法。而今年是“社后分”,按农谚的说法,预示着农业灾荒,粮食可能会出现欠收的情况,多半会出现生活瘟疫等灾害是非年。

2022年中秋不一般,中秋出现在秋分前,中秋时节,月亮离地球最近,对地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阴生凉,代表凉气来得早,而此时尚在秋分之前,农作物尚未成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温度,过早的秋凉并非好事。更何况,阴还易生雨,对粮食晾晒与归仓也极其不利。按农谚的说法,预示着今年农业灾荒粮食可能会出现欠收的情况,多半会出现生活瘟疫等是非。当然这些农谚只是劳动人民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经验,了解一下,大家有什么新的看法,可以加入讨论!

老人说今年中秋是“社后分”,请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社后分”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这是啥意思?那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社”?《说文》: 社,地主也,所以“社”就是土地神!那么“分”又代表什么?大家都知道一年有24个节气,所以这里的指的是“秋分”。连起来的意思也就是今年秋分季节的时间在祭祀土地神时间的后面。

可能大家还不是太理解,具体什么时间祭祀土地神呢?可不可以提前呢?在农耕时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所以也被称作“社神”。一年两次,春天举行时叫“春社”,春社祈谷,祈求社神赐福、保佑农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举行时叫“秋社”,秋社报神,在丰收之后,报告社神丰收喜讯,答谢社神,类似于拜佛还愿。

我们先来说说土地神的由来吧。大家都知道,土地神是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它在天庭众多神仙中,就是“小喽啰”。我们对它最熟悉的应该是小时候看的《西游记》中那个唯唯诺诺、被孙悟空顺手提来提去的“小个儿”。几乎每次唐僧被抓,找不到地方,孙悟空都会把“金箍棒”在地上杵一下,“小老头”就会从土里钻出来汇报情况。这些土地公,虽然也算是正统神仙,但仿佛任何一个正派神仙都能对其发号施令,且随叫随到,甚至于当地的妖怪都能指使土地干事。

其实还有一个版本:相传共工是掌管民间水利的神灵,共工有一个儿子叫作句龙,句龙心地非常善良,同情人间疾苦。当民间每年因为洪水泛滥淹没家园的时候,句龙就会出现在洪水暴发的地方,带领当地百姓到高地挖沟修渠,兴修水利,然后再重建家园;当时句龙规定,每25户人家为一社,这就是社的最初雏形;后来句龙死后,被人们尊称他为社神,也就是后来的土地神,而社日就是社民祭奠句龙的日子。

其实,在中国古代,土地神是地位非常高的神灵。人们义结金兰时,常说:“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他们对着“皇天、后土”发誓,请天地作证,表明自己说的是真话。一旦结义后,就不能违背自己的誓言。这里的“后土”,指的也是土地神,它官不大,但管的事却不少,辖区内凡婚丧喜事、天灾人祸、鸡鸣狗盗之事都要插一手,而且土地神一副慈祥老翁的模样,与人较为亲近,所以人们喜欢向他吐露心声,向他祈愿。

那么这个问题中的“秋社”具体的时间是哪一天呢?怎么算呢?

2022年秋社日:2022年9月22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星期四。

秋社它始于汉代古人是以“干支”来计时间的,后世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而戊日就是神仙的“休息日”。因为,“戊”在“十天干”中,10天一循环,所以相邻的两个“戊日”之间相差10天。而今年立秋是2022年8月7日,往后推算,秋社日就在9月22日,秋分在9月23日,所以秋社后面是秋分,简称“社后分”且这两个日子都在中秋节后面,由此可以判断出今年农民收成会不好,后续物业也会有所上涨。

由此预兆,民间将秋社日出现在秋分前后,获取不同的收获结果现象,用一句谚语总结出来,这句谚语就是“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金;秋分在社后,滥食喂猪狗”,还有“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说法!

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金 意思是如果秋分的交节日子出现在秋社日之前,农作物会有欠收的现象,庄稼收成少了,市场缺粮,一斗谷米会换取一斗金子,足以显示粮价的昂贵;天干地雨紧张,高温催熟油麦黄。可伶农民流汗水,粮食歉收成本涨。

秋分在社后,滥食喂猪狗意思是如果秋分交节之日出现在秋社日之后,农作物基本能够完成全生育周期内的所有生育内容,农作物生育时间充足,果实的营养物质累积充分,粮食颗粒饱满,硕果累累,产量有了保障,收成好了,家家户户都有余粮,粮食充足,剩余的饭菜不再继续食用,而是用来喂养猪狗。

这些虽然没有科学依据,而且有很强的区域性和片面性。但都是古代时候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他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我们不可全信,在作物品种、土地肥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气象条件才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图源于网络侵删)

老人说今年中秋是“社后分”,请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中秋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这天固定的日子。但是“秋分”这个节气不是固定在某一天的,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它的意思是““平分”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

“社后分”的意思是中秋节在前,秋分在后。我们今年的中秋节是公历的9月10日,正好碰上教师节。而秋分是在9月23日,明显的是中秋节在前,秋分在后,所以今年的秋分就属于“社后分”。

在民间谚语中,对属于“社后分”的年份说出了它基本现象。这些谚语有:“先社后分牛不争,先分后社牛不借”,它说的是,在中秋节出现在秋分前的年份里,农民家中存满了当季丰收的粮食,年景无忧;而凡是秋分后中秋的年份,一般收成都不好,家家户户收成不足,年景有忧。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