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年汽车价格会大幅下降吗?
对于准车主来说,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车是一件美事。如果未来汽车会大幅度降价,那不是美滋滋?这样想过于乐观,因为未来三年汽车价格并不会大幅度下降,说不定还会略涨一波。大体价格平稳,有升有降。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汽车价格已经没有多少下降区间了。总不能干赔本买卖吧?
大概在9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的汽车价格高高在上,最便宜的桑塔纳都要卖十来万。而那时候人均月收入不过几百块钱。如果想要买台小轿车,不吃不喝几十年未必买得起。
到了现在,同样是一台桑塔纳,不但价格跌到了十万左右,人均收入也上来了,普通人存个几年钱都能买得起。这算是一种价格大幅度下降。
上一波汽车价格大幅度下降,是因为当时合资车一家独大,国产车正处于萌芽或者还没有起步的阶段,市场竞争完全空白,让合资车一家独大,垄断了定价权。
后来国产车慢慢发展起来了,为了跟老牌合资车抢市场,只能打低价牌,也抢了一部分合资车的市场份额。
靠着这点市场份额,国产车发展的越来越好。合资车为了保证自己的市场份额,除了做营销,打技术牌,还大幅度降价让利。可以说,上一波合资车,从一个普通桑塔纳是普通人一辈子工资都买不起的高价,变成了现在普通人几年工资就买得起的低价,完全是被国产车的低价战略给逼的。
这算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汽车价格暴跌。
但是到了现在,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已经没有大幅度降价的空间了。现在市场上各个价位区间,都有车企在其中投放了产品。
5~10万,是五菱以及大部分国产车的低端产品投放区间。比如五菱有五菱宝骏跟新宝骏。吉利有帝豪,远景系列。奇瑞有艾瑞泽,瑞虎5x,瑞虎3等。长安有逸动,CS55,CS35等等 。
9~15万,是国产主力车型的价格区间。这里面还有合资主力轿车的作为主力军。比如哈弗H6,CS75PLUS,瑞虎8,比亚迪宋系列,秦系列,博越,博瑞等等。
15~23万,是国产车高端品牌和合资车主力SUV的价格区间。比如奇瑞星途系列,长安UN系列,吉利的领克系列,比亚迪的王朝系列等。
再往上,则是二线豪华车凯迪拉克,林肯等品牌的价格区间。后面还跟着BBA,再往上有保时捷,法拉利,宾利,劳斯莱斯等品牌。
可以说,现在的汽车市场已经变成了红海,车企在里头厮杀,各个价位都布局了车型,尽量多摄取利润。而新能源车这个蓝海市场,入局者也越来越多,慢慢也会变成红海市场。
在这个基础上,价格已经非常的稳定,无论是合资车还是国产车,利润都比较合理了,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想看到汽车价格暴跌,在车企保持合理利润的情况下,除非出现爆炸性的技术进步,让车企流水线的生产效率翻个倍,汽车价格降下来才有可能。
或者国家对于汽车行业没有条条框框了,比如不收增值稅了,价格也会跌。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想想汽车刚兴起的时候,需要手工打造,价格高高在上且产量稀少,价格高昂。等到福特T型车这款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车上市,汽车价格暴跌。这就是生产力提升带来的价格暴跌。但是很显然,在现有的工业体系下,基本是看不到因为生产力高涨带来的汽车价格暴跌了。
在汽车价格不会暴跌的同时,汽车价格还会涨一点。这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推动,以及新技术的产生所引发的。
现在的消费者买车,可以接受的价格明显提高了。拿SUV市场举例,我16年买车的时候,卖的最火的是十万左右的车,比如瑞风S3,宝骏560,宝骏510,哈弗H6等等。
到了现在,曾经风光的小型SUV月销破万的很少,只有有数的几款车。卖的好的,变成了紧凑级SUV,价格都在11~14万了。
从这点可以看出,消费者消费能力提高了,舍得花钱也有能力花更多的钱买车了。所以车企都会投其所好,开始搞高端品牌。别的不说,为何国产车集中在这几年发力高端,打高端子品牌?除了技术底子起来了,撑的起价格,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上来了也是个重要原因。
当然,这里指的上涨,指的是主力车型价格上涨。比如很多国产车,更新换代的车型,指导价跟老款一样,但是优惠力度却小了很多。消费者实际拿到的裸车价确实比以前高了一些。不过非主力的车型,该便宜还是便宜,价格也基本不会波动太大。
此外,最近新能源汽车的风头越来越盛,而且还有国家政策支持。但是新能源车受制于电池这个核心部件的成本压力,实际价格比同级车高了一大截。而电池成本想要减下来,三五年时间是降不下来的。
看看现在的插混新能源车或者纯电动车,想要达到油车同样的续航里程,哪个不是二十来万。普通油车配个50L的油箱,跑五百公里很正常。新能源车跑五百公里,纯电动车电池容量基本到了70~80kwh左右。插混车略好,但是系统复杂,价格比同级同配置的车贵几万块,比如丰田混动雷凌,本田混动凌派,比亚迪混动秦PLUS,宋PLUS等等。
因为未来大力推行的新能源战略,以及未来用插混车代替油车的国家政策,消费者可以买到的车,会因为技术上的问题,导致价格会涨一些。虽然价格上涨可以带来确实的利好,但是价格上涨却是不争的事实。
综合来说未来三年,因为造车技术不会爆发性的进步,再加上竞争激烈,已经没有大幅度降价的区间了,所以不会发生大幅度降价的情况。若是想要买更好的车,尝试新技术,价格还会略涨一些。
未来3年汽车价格会大幅下降吗?
未来三年汽车价格会大幅下降?我觉得这不太可能,相反廉价车将会越来越不受欢迎。
最近几年一直在说消费升级这个概念,对于汽车也是一样。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汽车的消费也在发生着比较明显的变化,对于汽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家庭也将换车提上了日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在几万块钱的廉价车已经不受消费者的欢迎了,从现在汽车的销量排行榜就能看出,比如宝骏510之前的销量超过两万,现在只有几千辆。销量好的车型基本上都是十万元级别及以上的车型,因此未来汽车的价格会逐渐往十万元级别过渡。
另外,几万块钱的廉价车利润越来越少,很多车企都开上放弃这一细分市场,因此未来廉价车的可选车型也会越来越少。
未来3年汽车价格会大幅下降吗?
最近几年汽车价格明显下跌是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的,从那时候起汽车价格便进入了跌跌不休的状态。记得当时我还在起亚,当时的K5最低配不带天窗的那一款裸车价格已经落到了11.98,顺带赠送真皮座椅,大屏多媒体和花轮毂!确实够便宜的,可以说当时的K5价位几乎就是裸奔,这也直接导致后期再推出K5新车型的时候,直接取消了最低配置的两款车型,同时也将K5的起售价格提高到了13万+,有些时候价格跌的太狠了会损害品牌形象,就比方大家熟知的段子装&三宝,K5,索八,迈锐宝,这种形象一旦被锁定,以后就很难翻身!
所以价格这个东西对每个品牌来说都很慎重,未来三年我觉得价格对于不同的品牌,车型整体会是下降的,但是不太可能出现大幅的降价,首先对于国产品牌未来在稳定价位的前提下,主要是提高品质去博得销量,同时不断的去推出更高品质的车型将价位去提升。对于大部分合资品牌来说目前的竞争确实很激烈,国产品牌又在不断的追赶,未来会是价格下探的主要群体。这里同样包括20万到50万之间的豪华品牌,随着竞品车型的不断增多,这一价位区间的豪华品牌尤其是二线豪华品牌折价走量的幅度会比较大!至于50万往上,甚至百万超豪华品牌未来的价位波动不会很大,尤其是超豪华品牌,主要原因还是没有什么竞品车型,短期之内也不会有别的玩家进入,可以说是一个舒适区!
未来3年汽车价格会大幅下降吗?
汽车价格大幅下降是必然趋势,就拿这几年农村来说吧,可以说家家户户都有一辆汽车,要放到以前农村,可以说每一个村子几乎汽车都很少见,价格下降,从近两三年大家可以明显能看得出来,以前的合资车价格都很高,而这几年价格普遍下降,我们先不说它的质量好与不好,但是它这个价格降的也是非常的大,所以说现在的汽车保养量非常的大,各大汽车厂商也是把苗头对准了,农村价格便从2万到10几万价格不等,就是让农村差不多的家庭都可以消费得起,汽车厂商也是推出了种种优惠,以旧换新,各种补贴零首付零利息,以促使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家都可以开上小汽车,所以说降价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大势所趋所需。
未来3年汽车价格会大幅下降吗?
未来三年汽车大幅降价是必然的,今年极有可能是汽车大降价的元年,理由如下:
一国家实行了减税降费的措施,减轻企业的负担,汽车进口税也有可能进一步降低,这为汽车生产经销单位提供了降价空间。
二家用汽车属于消费品,当某一种商品进入大众消费时市场需求是非常大的,如电视机冰箱等,开始的利润是非常高的,大家都会有切身体会。当这种商品满足了城市大多数家庭需求的时候,市场会快速萎缩,不要以为农村还有巨大的市场,当年长虹就错估计了农村市场对电视机的需求,屯了大量的显像管,结果农村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当前汽车在城市中等家庭已经普及,再指望爆发式增长已经不可能了,农村市场电视机冰箱就是前车之鉴。汽车行业必将进入整合,整合是残酷的,许多企业会破产,降价促销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汽车行业必然走电视机冰箱厂的老路,汽车必然降价,很快我们国家的汽车价格就会与国际市场接轨。所以我说未来几年汽车降价是必然趋势。
未来3年汽车价格会大幅下降吗?
未来三年,汽车将会来到一个分水岭。到时候很大一部人会选择新能源汽车,现在的趋势就越发明显,燃油车到时候肯定会收到很大冲击,所以大幅贬值不是空穴来风,奥迪已经宣布2025年全面停产燃油车,这是一个可怕的信号,很有可能一夜之间燃油车就会大降价。
随着油价越涨越高,很多人都谈油色变,买得起车加不起油,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已经成了现实,现在汽车圈已经有了,躺尸这个名词,就是很多人买完车后,根本舍不得开了,要不躺在车库,要么放到老家,还有很多放到城市角落里,路边,用自己辛苦的血汗钱买来的它,却无法享用,让它接受风雨飘摇,想想都心痛。
所以未来认为买车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务实,对于汽车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明朗,不再把它们当成攀比的对象,不再为自己的虚伪重伤家庭。
随着产业链越来越完善,科技越来发达,汽车的制造成本也会越来越低,到时候大幅度的降价会是必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