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今青少年中流传的“丧”文化?

他们丧,是因为他们肩上还没有担起责任。

前阵子全国驰援武汉,很多医护人员都是90后。而90后,被80,70后比喻成垮掉的一代。结果谁也没垮,继往开来。

他们丧,是因为他们有丧的资本。现在的中国,比起以前,国力强盛了太多,他们可以丧,反正也没到他们为国出力的时候。

如何看待当今青少年中流传的“丧”文化?

百度百科对“丧”文化定义如下:

"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

“丧”不过是个新名词,其表达的情绪并不新鲜。

所谓的“丧”不过是个新名词,其表达的“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在古今中外的年轻人中都曾普遍流行,绝不新鲜。

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从年龄上看,也就是现在“丧”文化主体-90后的年纪。无论是阮籍的“青白眼”,还是他们聚集林下,喝酒、纵歌,在今人看来都足够颓废和消极。

再比如,歌德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少年维特。 维特出身于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诗善画,多情善感。他爱上了一个叫绿蒂的姑娘,姑娘却另有所爱。爱而不得让维特痛不欲生,加之感觉自身与社会格格不入,前途无望,最后开枪自杀。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据说一经面世,即成为畅销书,是歌德作品中被同时代人阅读得最多的一本。可见歌德切切实实刺中了当时社会的“痛点”。

而从书中情节,我们可以分析出维特的烦恼有三:爱情求而不得、社会适应不良和前途黯淡无光。

那么今天的年轻人呢?我们看看他们的“丧”言语吧:

“你之所以喝鸡汤是因为肉都被别人吃了”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就生在罗马”

“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前任的喜帖。”

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年轻人们的“痛点”没有发生变化,仍是爱情、环境与前途。变化的只是表达方式。

“丧”是年轻人初次面对世界,和成人交手,处于下风时的郁闷、自嘲;是面对社会压力时的自我保护和温和反抗。

没有孩子是不背负着期望长大的,所以,每一代年轻人都有着来自社会和父辈的压力。今天的年轻人,得益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其成长过程中,物质并不缺乏,“没有吃什么苦”。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于稳定,“逆袭”、“出人头地”等超越阶层的行为依然不容易实现。尤其对于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

此时,自嘲、自我矮化以降低社会、家庭和自我的期望值,以弥补心理落差和遗憾就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不得已选择。

相比于少年维特的“自杀”,相比于魏晋时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反抗礼俗,当代年轻人的“丧”反应,在“自我保护”与“反抗世俗”方面实在是过于“温和”了。

我们的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在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之外,给其他“丧”文化留出了一定空间。

今天,我们不仅能接受加班、苦读、上进,也开始正视、拥抱生活的更多方面。辉煌成就固然令人赞叹,但平淡如水的普通生活也可以是一种主动人生选择。

就像电影《濑户内海》中高中生濑户所言:“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

总结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相信年轻人在逐渐成熟、适应了社会之后,一定能走出自己的“英雄主义”之路,一如他们世世代代的前辈们。

“又丧又积极”的年轻人们已然出现了,不是吗?

如何看待当今青少年中流传的“丧”文化?

这个嘛,我觉得因为厌倦吧,怎么说呢,有点像朋友圈里边的毒鸡汤。当朋友,老师,老板一天天的给你灌输努力啊,勤奋啊之类的思想,你就会觉得烦,然后加上考试,房租,爱情等等等等各种压力的影响使得自己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于是就出现了丧文化。当然,这个无可厚非,毕竟青少年嘛,有点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思想,其实很正常。当经历了更多事情他们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之后就不会再想丧了

如何看待当今青少年中流传的“丧”文化?

真实,给予自己失落下降的心理空间,为下一次前进积蓄力量

如何看待当今青少年中流传的“丧”文化?

我认为“丧文化”的传播是不太积极的,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遇见一些不开心,遇见一些挫折,但这并不是我们轻易抱怨,把负面情绪传播给他人的借口。

这种悲观,颓废的情绪或多或少会影响一些人,有些人的丧是生活压力太大随口一说,不放在心上,接下来继续奋斗,但有些人却将这当做潮流,随意发泄这些情绪,但其实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他们想得那么糟,可是因为“丧”,他们的眼里只能看到不好的一面,然后大肆宣扬。

我觉得,“丧”文化有它存在的必要,但不应该过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看到他生活中的小确幸,而不是在挫折和压力中一步步沉沦。

每天起来吃一颗糖,告诉自己,今天的日子又是甜的。

如何看待当今青少年中流传的“丧”文化?

见怪不怪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