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陵邑制度是谁废除的?为何废除?

要想回答汉朝夷陵制度是谁废除的?为何要废除?我们首先要了解西汉为何要建立陵邑制度,也就是说要想知道大象怎样从冰箱出来,必须先知道大象是怎样进去冰箱的,解铃还须系铃人。

陵邑制度是谁设立的呢?陵邑制度是汉高祖刘邦设立。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北边匈奴边患未除,特别是白登之围差点把皇帝俘虏;刘邦虽然定下“非刘姓为王,天下共逐之”的祖训,但关东六国旧贵族势力依然强大,控制着西汉大部分领土。刘邦为了实现“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防御匈奴等目的,他采用刘敬建议,以为皇帝管理陵园的名义(守陵),将关东地区大量富豪,官员及家眷迁徙到关中地区,侍奉长陵,在陵墓周边建立陵县邑,供迁徙过来的人居住,这就是陵邑制度。

刘邦建立起这种制度后,汉惠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纷纷效仿刘邦,分别建立安陵、阳陵、茂陵、平陵,这些陵均设陵县邑,成为史上著名的“五陵邑”;汉文帝提倡薄葬,并没有实行陵邑制度。

西汉时期陵邑制度为何要废除呢?首先,陵邑制度已经失去了已有的功能,汉武帝推行“推恩制”之后,削弱了各诸侯亲王的封地,各诸侯已经无力翻身,更无力与对汉朝廷构成直接威胁,中原政权日益稳固,实现了“强干弱枝”,汉武帝,汉宣帝时期对匈奴的持续打击,匈奴已经分成南北两部,还有一部分西迁,西汉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真正实现了“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豪言,并不需要在设置陵邑来防御匈奴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陵邑的设置也不例外;西汉经过文景之治,昭宣中兴之后,人口得到发展,经过历代陵邑制度徒民行动,这些陵邑县已经出现了人口密度过大,人地矛盾,粮食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如果再设置陵邑徒民,已经到了无田宅可赐的局面,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城市综合病。

陵邑徒民,不仅大型土木,兴建房屋以及基础设施,皇家往往还要赐予大量钱财、田宅,到了汉元帝时期,西汉经济已经走向衰败,中央财政力不从心,这样也是皇帝迫不得已取消陵邑制度的重要原因。

此外,随着多年陵邑制度,大量徒民行动,必然会导致破坏大量耕地来修建宅邸,砍伐树木来修建房屋,土地过度被开发利用,导致长安地区生态环境被破坏,长期以往,就连皇帝所居住的皇宫都将成为不宜居地。

汉朝陵邑制度是谁废除的?陵邑制度在经历了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之后,到了汉元帝这里被果断废除了。汉元帝是谁,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就是汉元帝送出去给匈奴和亲的;汉元帝皇后王政君就是王莽的姑姑,西汉王朝就是断送在了王政君手中。

汉元帝为何要废除陵邑制度呢?除了以上笔者所说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汉元帝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摒弃了汉武帝以来霸王道杂之的思想,汉元帝根据儒家《诗经》精神,他认为陵邑制度虚耗费用,百姓颠沛流离非长久之计,为了天下苍生着想,实行仁治,决定渭陵不设陵邑,以便天下安居乐业。

汉元帝废除陵邑制度既有经济能力上的迫不得已,也有自己儒家思想主观意识等原因,反观汉文帝自己提倡薄葬,国家富有,经济富足,自己没有用到陵县邑,却也没有取消陵邑制度这才是真正为天下安居乐业着想,汉元帝更多的是迫不得已。

汉朝的陵邑制度是谁废除的?为何废除?

汉朝的陵邑制度是从汉元帝时期开始废除的

,陵邑制度设置之初,一来是为帝王陵守墓,二来是为了抵抗匈奴的最后一道防线,每个帝王在驾崩后葬于皇陵,都会设置陵邑,将外地人口迁至于此,一个邑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县。汉宣帝的杜陵邑更是出了不少的名人。在汉宣帝之前的几代帝王都功绩卓著,朝廷重臣也都以陪葬为荣,迁到陵邑也是好事一桩。

但是到了汉元帝时期,汉元帝放弃汉宣帝的霸道王道兼容并济的政策,改为以乳治国,渐渐的失去了中央的控制,儒生又都迂腐不化,为了不劳民伤财,开始不在设置陵邑,此时的王公大臣开始崛起,也不再以给帝王陪葬为荣。

至此,陵邑制度也就不复存在。

归根结底,陵邑制度的取消根本原因在于纯粹的以儒治国削弱了中央集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