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子女带孩子经常受气,你还会继续带下去吗?

堂姐老公胃癌走了,她儿子才11岁,女儿8岁,就找了个离异男马师傅到她家一起生活。马师傅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会挣钱。就骑个摩托车上班还搞个顺风车,节假日更是不休息,天天跑外面赚钱…………

马师傅心地善良,对堂姐好的没话说,那会儿两个孩子在镇上读书,天天早晚接送都是人家马师傅。

如果不说,你不会知道他们是再婚家庭。

有次儿子小伟得了急性阑尾炎,马师傅寸步不离地守在医院里,小伟就是从那次改口叫父亲的。

回忆起自己生父对自己非打即骂的日子,小伟觉得和继父在一起更有安全感,而且因为继父的到来,妈妈的笑容更多了。

小伟是个机灵的孩子,啥都好就是成绩不好,在外打工几年,学习了做烧烤的技术。在老家步行街开了一家烧烤店。

妹妹小慧在步行街开了一家童装店。

姐弟俩租了套5跃6层的房子。堂姐和马师傅也搬进去了!

马师傅帮小伟守烧烤店,堂姐帮女儿守童装店。

小伟和服务员小欢结婚了,第二年生了个儿子小豆豆。

马师傅又带娃又帮忙收拾卫生应酬客人。

8、9个月的孩子好动,有天马师傅抱着豆豆坐凳子上玩儿。孩子在马师傅腿上蹦,不小心额头碰到木头凳子的棱角上了,小孩子皮肤嫩,马上就鼓了个包。

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是宝妈带娃,也不可能一点儿都不磕着碰着。

可是小欢看到了,歇斯底里的吼叫,马叔你是怎么带孩子的,带孩子就不该喝酒,天天非要喝2两马尿。

马师傅没有其他啥爱好,不抽烟,不打牌,就爱喝瓶啤酒,而且不多喝,那天晚上还是小伟和马师傅2人共同喝一瓶,也不存在喝醉这一说。

他当着吃宵夜的客人骂马师傅,马师傅脸上有点挂不住,就把孩子递给小欢,骑着车走了。

他一个人到滨江路去坐了好久,感到从未有过的悲凉。

童装店关门了,堂姐去烧烤店找马师傅,人不在,堂姐看见小欢抱着豆豆给客人上啤酒。

就把豆豆接过来,看到豆豆额头上的包,就问小欢怎么回事。

小欢说还不是你那野男人喝了2两马尿,抱个孩子都抱不好,磕凳子上磕的。

小伟听到老婆这样无礼地怼母亲,骂她说:你过分了哈。

小欢来了劲,我说错了吗?他是你亲生父亲吗?他就是个野男人,谁知道你爸是不是被他们两个害得……

小伟一巴掌扇在妻子脸上,骂她太没有教养,怎么可以说出这种话来。

小伟这下摸到老虎屁股了!小欢抱起豆豆就回了娘家。

说你要你妈和那个野男人还是要我和儿子,你看着办吧!

堂姐气得捂着脸跑了。

她打电话给马师傅,两个人坐在河边抱头痛哭,堂姐觉得对不起马师傅。人家为这个家付出得太多了太多了。

老婆走了,父亲母亲也气走了,小伟一个人头皮发麻。小本生意请人不划算,不请人一个人又搞不定。

本来父亲帮忙带着孩子顺带照顾店里挺好的,不知道小欢为什么那么排斥。

小伟希望小欢的父母能开导开导她。

谁知道那个势利眼丈母娘,不劝慰就算了,还火上浇油说他又不是亲生父亲,把他们两个搅散了,以后就只负担你婆婆一个。

听到这样的论调,小伟把东西放丈母娘家门口转身走了。

他决定不惯她那臭毛病。

小欢爸爸从外面回来听说此事,劈头盖脸就给女儿一顿骂,说她糊涂。

小伟能改口叫父亲,证明人家父子情深,也证明小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马师傅能尽心尽责地帮忙带孩子打理生意,证明人家把店当自己的家把小伟当亲生儿子了,把豆豆当亲孙子了!

他把小伟提的东西往老婆跟前一扔,骂她教育的好女儿,定是女婿来了听着她们母女在嚼舌根,人家气的又走了!

他问女儿你是想离婚吗?你离婚了不找吗?如果你离婚了又找,你的男人又是什么男人呢?你婆婆还不是离婚,人家是丧偶。

如果你不想离婚,你作天作地的干啥呢?

你嫌你公公活干得多了吗?

你请个工人工资都得三四千吧!谁能像你公公一样又带孩子又干活的。

人家不求回报,就喝你瓶啤酒吃你口饭。你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子。

老丈人押着女儿回烧烤店给亲家赔礼道歉。

小慧知道嫂子的所作所为。就打算分开住,自己单独租房子,让父亲母亲和她们住在一起。

她店里线上线下销售,每天要收货要打包。反正也要雇人做,干脆就请父亲母亲。她每个月给工资。

听说父亲要搬走去帮小姑子了!小欢又急了!说人你接走可以,以后养老你别找我分担。帮你以后养老就是你的事情,与我无关。

这下换老丈人发火了,一巴掌打在女儿脸上,说自己教女无方。

小欢心里更窝火,莫名其妙地挨了两巴掌,一个是爱自己的男人,一个是自己爱的男人。

既然如此她就一不做二不休,让小姑子立字据,以后父亲母亲的养老就归小姑子了!

小伟觉得很没脸,问小欢真的要这样闹吗?

堂姐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为难。

说他们谁都不帮了,他们想回乡下去,种几颗菜,养点鸡鸭鹅,过一天算一天吧!

烧烤店忙的时候,小欢只能把孩子放童车里,孩子哭得天昏地暗的,搞得自己心情烦躁,食客也不高兴。

招聘启事贴出去,来应聘的人都嫌她工资低了,夜宵店要熬夜,谁都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工资低了人家不干。

而且都要求做6休1,一天都不休没有人愿意帮她干。

自己娘家妈倒是愿意来,可是那嘴自己都不喜欢,母女俩在一起个老吵架。

好不容易有二个兼职愿意来,但是人家说自己原来的工作如果加班,就只能请假。

这又让她想起了公公婆婆的好。

不给工资,任劳任怨地忙活。自己还把人家气走了。

她又想把公公婆婆请回来。

可是堂姐不想去了,他们两个自耕自足,马师傅依然骑着摩托车拉人,高兴就多做点,不高兴就早点收工,晚上买半斤鸡脚一瓶啤酒,和堂姐慢慢啃慢慢喝,日子惬意得很。

题主问:帮子女带孩子经常受气,你还会继续带下去吗?

不会,如果儿女如此不懂得感恩,就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吧!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否则气出病来无人替。

帮子女带孩子,二代人难免产生观念的碰撞,这时候我们不要总是以自己是过来人的姿态与子女沟通。

人家的孩子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喂养,孩子爸爸妈妈说了算。

作为父母不可以强势,搞一言堂,事事都要求孩子们听从自己的意见。

作为子女,父母贴钱贴力帮助我们的小家庭,父母难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尽量多包容,感恩父母的付出 。

帮子女带孩子经常受气,你还会继续带下去吗?

我是亲生体验,去儿子家带娃儿媳从来不叫妈,连孙子名字的奶奶都不称呼一声,从来就是你把衣服拿来,平时说话就这种口气,我只想说不叫妈当时结婚为什么让我给改口费一万一,好吧这就算了,从早忙到晚连个好脸色都没有更别说关心了,就这还天天鸡蛋里挑骨头,过完年就坚决打道回府,回去游山玩水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才是王道,老娘不侍候了拜拜😊

帮子女带孩子经常受气,你还会继续带下去吗?

晚上七点吃饭时,玉珍3岁半的孙子一直在餐椅上扭来扭去,玩玩具,就是不肯好好吃饭。为了让他安静吃饭,她将他的餐椅搬到电视机前面,开了他爱看的动画片,之后叮嘱他:“要一边吃一边看,不能只盯着电视,不然我就关了。”

孙子被奶奶最后一句话吓到,乖乖安静下来,认真看电视时,不忘给自己添口饭。

王珍坐在一旁,很欣慰,累了一天,敲着老腰,趁机休息一会。

但过了不到十五分钟,儿媳儿子下班到家了。他们推门进来,看到坐在电视机旁的儿子,脸色一下变得凝重。

尤其是媳妇。她不理会玉珍,反而是一下子冲到坐着的儿子跟前,一把将他拽起来,大声骂道:“我说过多少次了,叫你吃饭时不准看电视,还看?你为什么就记不住?你长个脑袋是用来干什么的?”

儿子被她这一拽,整个人几乎被凌空提起,同时腿碰到餐椅,饭碗掉下来,一下子,饭菜和汤汁全都倒出来。

但儿媳妇置之不理,仍将儿子拖着进了房间里。

谁都看得出,她的怒火冲着谁发。

而儿子被她又骂又拖的,既委屈又害怕,不由放声大哭。

目睹儿媳的举动,玉珍的心情像吞了苍蝇,百般不是滋味。儿媳刚刚说的那些话,傻子都听得出,她是说给自己听的

玉珍越想越气,刚要跟儿子诉苦,但儿子同样责备了她两句,就急匆匆地跟随媳妇入了房。

很快,房里传来儿媳的责骂声,当然,骂的都是她这个妈。

玉珍默默地收拾地上的狼藉,泪水却不争气留下来。

三年前,玉珍在孙子二个月时,就应儿子儿媳之邀,从农村老家来到广州,帮忙照顾孙子,好让儿媳去上班。

坦白说,她不愿去。一方面,她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生活习惯早已根深蒂固,同时,家里有她割舍不下的人情世故,而在城里,她相当于一无所有。对她而言,离开了家,相当于将她连根拔起。

另一方面,早在月子期间,她就见识过儿媳的强势以及暴躁,一旦住到一起,自然会有冲突,那受气的还是她,倒不如趁着还能动(63岁),挣点钱养老。当时村里有人请她做保姆,也是带孩子,一个月2000。她挺想去的,说句实话,带孙子还不一定有钱拿呢。

但第二天,儿子还是说服了她。他说:“妈妈,自己的孙子你不帮忙带,小心他以后不认您这个奶奶。还有,你来带,让小蕾(儿媳小名)去上班,一个月有大几千,这样我们生活也轻松点,我们好过了,您不同样是受益人?您不想想,您只有我一个儿子,老了病了能靠的是谁?

一席话,令玉珍思考了一晚上,到底同意了。

到了广州,一开始,大家相处融洽,她是勤快的人,儿媳虽说对她客客气气,不会像儿子那样亲密,但起码没有矛盾,她知足了。

但时间一久,双方生活习惯的不同,年龄和地域环境造成的差异以及育儿矛盾,渐渐显露出来。

譬如,在饮食上,玉珍的口味偏重,炒菜必放猪油,而儿媳的口味偏清淡,只吃植物油。

每次玉珍煮饭,儿媳都是沉默着皱眉吃完,而一到儿媳煮,玉珍也感觉受刑一样,有时实在忍不住,就要往菜里汤里加盐加油,儿媳看到,当即脸黑下来。

生活上的种种,让玉珍极度不习惯,但最能引发矛盾的始终是双方在育儿上的差异。

玉珍承认,她带孩子的方式比较粗糙,可那又怎样?她不也把一儿一女带大了?但儿媳却不买这个账,只要看到让她不满的情况,都要发泄出来。有时她带孙子出门玩,回来时孙子嚷着要吃零食或喝水,她一般都会立刻满足他。

但儿媳一看,立刻黑着脸大喊:“妈,我说过多少次了?让你先给他洗手再吃。”

一般这种情况下,若玉珍不作声,默默按她说的去做,一切都好,但若反驳两句,儿媳必定和她吵一番,不过玉珍比较固执,基本不会按照儿媳说的去做。

这样一来,儿媳对她的不满越加多起来,经常在儿子面前告状。

好在,儿子还算懂得心疼娘,基本上都会帮她说两句,同时教育儿媳要体谅老人的不易,等等。

记得有一次,在吃饭时,儿媳突然训斥起自己的儿子,理由是他一直边吃边瞄电视。在这里提一句,玉珍喜欢边吃边看电视,因此她总是在吃饭时端着饭碗坐在电视机前。

然而,她来到儿子儿媳这里后,儿媳总是提出,吃饭时先把电视关了。

玉珍听了特别反感。她不明白,怎么她做什么,儿媳都有不满?她平时捡点垃圾她要骂,在路上捡了一些玩具给孙子玩,她更是一气之下把玩具全扔掉……

这样的事太多了,数也数不过来。所以那天儿媳叫关电视,她就十分不满,难道她在这里一点自由都没有?什么都要看儿媳的脸色?

她偏不信。

于是玉珍不为所动,继续看着电视。没想到,儿媳感到自己被挑衅,大发雷霆,冲上来把遥控器给扔了,然后把不听话的儿子打了几下屁股,饭也不吃,直接拽进他们的房间里。

当时的气氛,降到冰点,玉珍自是气愤又难受。事后,虽然儿子竭力从中调和,做婆媳两人的工作,玉珍答应为了家庭和睦,不计较儿媳的所作所为。

自那以后,玉珍发觉,儿媳与她说话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不愿与她待在一起,每天下班回到家,除了吃饭,都是带着儿子躲进房间里。

更让玉珍难以忍受的是,她无论做什么,儿媳都是冷着一张脸,从不给笑容。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玉珍每天都感到如履薄冰。在她看来,儿媳就是一颗炸弹,只要做得不合意,都随时找各种借口爆发。

这次也一样。她不过是想让孙子好好吃饭,才看下电视而已,儿媳即使有不满,为何不能好好说?非要用这种方式,惹得大家都不好受。

回老家吧,再也不想在这里受气,看儿媳的脸色了。玉珍愤然地想。

玉珍当即对儿子提出这个要求。正被媳妇烦得不行的儿子,劝她不要提这件事,等她先做做媳妇的工作再说。

但玉珍不同意,坚决第二天就回家。她跟儿子说:“妈还有几天活?为什么要在这受尽你媳妇的气?我就想过点轻松的日子。”

至于儿媳提出的“你不帮忙带孙子,以后别指望我给你养老。”

玉珍听了冷笑一声,她现在能吃能动能帮忙干活,儿媳都没对她好几分,还指望老了动不了之时,儿媳会伺候在侧?

“妈不指望她,但你是我养大的,只能指望你。”玉珍离开时,对儿子说。她这次回老家,打算种点农作物来卖,她目前的身体还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不成问题。

至于以后的生活成本,她有养老保险,不生大病,倒也没有大问题。

但若真生了严重的病呢?咋办?玉珍一下也想不出办法来。算了,走一步算一步,船到桥头自然直。

退一万步,若到时儿子儿媳对她真的不管不顾,她也唯有认命。

不管怎样,先活好当下,才是重要的。

最后的话:

玉珍和儿媳都有各自的不是,而且,都是固执自我的性子,不肯从对方角度看问题,不肯体谅和包容对方,更不愿改变自己,所以,这样的人在一起生活,产生矛盾在所难免。

但换个角度看,双方若能各退一步,结局或许能皆大欢喜。

俗话说“十年看婆十年看媳”。一开始,儿媳对玉珍虽不算亲密,但该有的尊重仍是有的。

当下,正是儿媳特别难的时候,若玉珍的心态能放宽一点,想得长远一点,不求百分百配合儿媳,但能听八成,把孙子带好,儿媳自是感恩不已,结局岂不是欢喜很多?

当然,若儿媳儿子都是不知感恩的,老人再配合再听话也没用。与其待在一起受他们的气,倒不如自己过。

至于未来如何,确实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在儿子儿媳最需要她,且她还能帮忙的时候,他们都对她不好,哪还指望老了病了时,能对她孝顺?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帮子女带孩子经常受气,你还会继续带下去吗?

帮子女带孩子还经常受气,这么不懂感恩的子女不值得继续付出!

我表姐的女儿研究生毕业,找了个湖北老公,两口子在北京安了家。

婚后怀老大的时候,就让我表姐去照顾她,表姐去北京后,无论是买菜买水果,都自己掏钱挑好的贵的买,每顿饭都以女儿的口味和营养需求做,但是她女儿总是有不满意的地方,会对她妈发脾气。

炒菜油放多了,盐放重了,茄子削皮了等等,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她女儿总是埋怨她。

每次表姐都忍着顺着,觉得女儿怀宝宝不能生气,不然会动了胎气。

而她就是这样的忍着顺着,让她女儿养成了动不动就呵斥她的习惯。

女儿生了老大后坐月子,更是嫌弃她带孩子的方法不对。

她说新生儿皮肤娇嫩,头几天不能用尿不湿得用尿布才透气,女儿执意要用尿不湿,说尿布不卫生。

她说新生宝宝得睡米枕头,女儿女婿偏不同意。

年轻人的孩子,由不得她当姥姥的作主,表姐没办法,只能一切都由他们决定。她帮着洗洗抱抱哄哄孩子就行了。

孩子生下来事多了,女婿又要上班,表姐见表姐夫已退休,便叫表姐夫也去北京帮忙。

谁知道表姐夫平时就不爱做家务懒惯了,到了女儿家更像个客人啥事不管,只知道看电视,逗宝宝,最多每天一起去菜市场帮着拧几袋菜,反而增加了表姐的劳动量,得每天多做一个人的饭菜,多洗一个人的衣服。

表姐抱怨一句表姐夫,她女儿就会替她爸说话,这算是表姐夫从小到大娇惯女儿的回报吧。她父女俩早就习惯了表姐的辛苦付出,觉得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日子长了,表姐心里憋屈,就会打电话给我诉苦。每次我一接电话至少半小时以上,每次我都被迫当垃圾桶,听她吐槽半天。

我每次都劝她:不开心就回来,哪有出钱出力还受气的父母,谁生的孩子让谁带,她不体谅感恩你,你也没必要继续帮她带。

可表姐总说她走了,小两口都要上班没人带孩子。我说让她婆婆带呀,表姐说她亲家母年岁已高带不了。我说让她们请保姆呀,她说小两口每月还房贷都得还6000多,请不起。那就真没办法了,我说那你就忍吧!

表姐每天忍着,不仅女儿说话老呵斥她,女婿慢慢的也对她说话不客气了。

终于有一天打电话告诉我说憋出病了,每天头疼欲裂,胸口发烫,执意要回老家住院。

小两口便同意了,老两口一回来,家都没回,直接去市中心医院挂号住进了医院。

表姐夫在医院照顾了两三天就不耐烦了,打电话让我帮忙照顾两天,说连续两天要去吃两个朋友的酒席。

我当时就替表姐不值:她这嫁的什么男人呀?一辈子任劳任怨侍候他,自己累得住院了,人家心里还觉得躺病床上的她没有朋友重要!唉!

后来表姐出院后,我问她还去北京吗?她当时说不想去了,外孙也上幼儿园了。还说在女儿家,女儿每天都说她这没对那也没对,后来她连话都不敢说了,受够了。

听她那么说,我终于为她松了口气,以为她就待在家里养老了。没想到半年后她告诉我,她又要去北京照顾女儿了。

我晕!她又要去找虐了吗?然后她告诉我,她女儿怀老二了,又让她过去。我说:你咋这么没志气呢?她说:自己的女儿有什么办法。

你们说,如果遇上表姐这样不懂感恩的女儿,整天让自己的妈受气,你还会继续帮她带孩子吗?

反正我是不会的。我也养的女儿,她打算明年结婚,也曾说过她以后怀孕了让我去照顾她。

我当时就警告过她:“要我去照顾你可以,说话做事不拿我当妈呼来喝去的话,我立刻回老家,从此不会再去你家踏一个脚板印!”

女儿连忙说不会的不会的,具体会不会,要到时候才知道。

总结:帮子女带孩子经常受气,如果是我,我是绝对不会再继续帮他们带下去。谁生的孩子就该谁带,没时间带就不要生。父母帮忙带孩子是情分,不帮忙带是本分。父母来帮忙带了,子女应该懂得尊重和感恩,有话好好说,有错多体谅。你们觉得呢?

我是@默嫣趣生活,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精彩评论!如果认同我的回答,欢迎点赞支持加转发![来看我][来看我]

【图源/网络】

帮子女带孩子经常受气,你还会继续带下去吗?

很多子女都是这样,一边嫌弃着,一边依赖着父母。

有的家长选择忍气吞声,觉得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毕竟现在孩子需要帮助;有的家长则不惯毛病,不惯毛病的最后反而结果不错。

一次跟团儿出去旅游,遇到老两口,女的是教师,男的是机关干部。女的退休时,老伴儿还没退,刚好儿媳生孩子,她独自就去了儿子儿媳所在的那个南方城市,帮忙看孩子,又出钱又出力,一看就是差不多两年。

儿子平时工作忙,在家时间少,儿媳是农村出来的,跟儿子是大学同学,性格不太好。在一起久了,对婆婆就开始不客气甚至是不尊重了,说话尖酸,各种挑剔。

婆婆有两次想走,都被儿子劝住了,她心疼儿子,就忍下了,忍的结果就是各种身体不适,还不敢告诉老伴儿,怕老伴儿担心。

婆媳之间矛盾升级,是因为有一次儿媳妇为一点小事打孩子,最开始婆婆躲在自己屋里没管,觉得儿媳教育孩子自己尽量别插手,可是打的时间有点久了,而且孩子太小了,不到两岁,婆婆就有点心疼了,正犹豫着要不要出去,结果孩子就挣脱儿媳的手跑到她房间,哭着喊:奶奶救我,别让妈妈打我了。她就顺势把孩子抱起来,劝了几句,结果儿媳就炸了,这下她也火了,儿媳就给她儿子打电话,一顿哭喊,儿子急忙赶回来,家里一顿鸡飞狗跳。

她气极了说:我明天就走。儿子儿媳也没当真,因为知道她不会上网买票。谁知她找小区门口的旅游公司帮着买的票,第二天直接回自己家了,到自家楼下后那股劲儿一松人就不行了,瘫坐在地上,她哭着给老伴儿打电话让下楼接她,老伴儿吓一跳,结果她还没进家门就先去住了半个多月的院。

儿媳最开始觉得婆婆走就走呗,无所谓了,把她自己的妈妈从安徽农村喊过来,帮着带孩子。这一对比才发现差距有多大,来的路费、平时的生活费都得她出,农村老太太没有退休金,花一分钱都得跟她要,而且还想帮自己在农村的儿子划拉点儿,各种要钱、算计。最主要的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都不太好。以前被高素质、讲究生活品质的婆婆照顾惯了,换了农村妈她当然各种不习惯,而且自己妈还看不惯她呢,也不像婆婆那样忍气吞声让着自己,娘俩儿打得天翻地覆,孩子也天天喊要奶奶。

儿子儿媳就轮番打电话赔礼道歉,想让婆婆继续过来照顾。婆婆心疼儿子还想孙子有些犹豫,但公公不让了!人家心疼自己媳妇儿。

后来赶上了一个长假,儿子儿媳带着孙子拿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上门儿赔礼道歉,顺便请婆婆回去。最后还是公公拍板:婆婆和娘家妈各看半年,两个妈的待遇要一样,也就是来回路费、平时的生活费都得儿子和儿媳妇出。而且要对老人帮忙有感恩之心,要保持最起码的尊重和客气,如果再有以前的那种事情发生就再也不管了。小两口满口答应。

现在老爷子也退休了,去看孩子的时候,老两口一起过去看半年,儿媳妇客客气气、贤惠孝顺。剩下半年时间,老两口就悠哉悠哉地过自己的二人世界,想旅游就旅游,想居家就居家,惬意得不得了。

帮子女带孩子经常受气,你还会继续带下去吗?

我是最幸运的婆婆,儿媳就像女儿一样相处,或者说比女儿更贴心。下班一句句妈咪.孙女的穿衣饮食都会和我商量,工作上的烦恼,朋友之间的相处都会跟我分享。感恩上天赠我一位善良美丽的女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