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相当,人口数量为何相差了73倍?

2000年前,印度人口是哈萨克斯坦的150倍。

200年前,印度人口是哈萨克斯坦的100倍。

目前印度人口是哈萨克斯坦的74倍。哈萨克斯坦已经很努力了。

从古至今,能和印度比人口的只有中国,哈萨克斯坦这种苦寒之地,有什么本事与印度比?

人口数量直接取决于两点——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速。

史前时期,人类以狩猎采集为主,各地区人口都很少,增长缓慢。这时候,少部分地区发展出了农业,原本四处游荡的部落定居下来,开垦土地,种植粮食,进入了农业社会,人口开始稳定增长。而那些还没有进入农业社会的部落,依旧四处迁徙游荡,人口很少。

中国、印度就属于最早进入农业社会的地区,在人口基数方面已经占据优势。

而哈萨克斯坦在近代以前都是游牧民族的地盘,游牧民族的特点就是人口少、分散且增速慢。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比人口,那不是找虐吗?

农耕文明自力更生,改造自然,开垦、播种、收获,只要风调雨顺,粮食收成不错,人口就能稳定增加。游牧文明逐水草而居,全靠老天爷的脸色吃饭,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要是遇到沙尘暴、暴风雪、寒潮,损失牲畜是常有的事,有时候运气不好直接连人带牲畜一波全没了。不信你去看看现在还保持游牧传统的外蒙,1999-2002年外蒙接连3年遭遇严冬,牲畜损失超过1100万头。2009-2010年严冬牲畜损失超过840万头,占外蒙牲畜总数的17%。

连21世纪都还是这种情况,可以想象古代游牧民族有多惨。

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总是南下侵袭,因为草原上生产力实在低下,不抢就活不下去。先是各部落之间互相抢,后来没啥可抢的了,再组成联军南下。

而中亚的游牧民族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一看,唉,这地方真不错,暖和、湿润、食物还多,直接把印度本地人给征服了,赖着不走了。而且从中亚进入印度的游牧部落还不止一拨,而是一波接着一拨。

大月氏就是中亚的游牧族群,后来跑到印度北部建立了贵霜帝国。大月氏人还是哈萨克人的祖先之一。

所以靠游牧是很难增加人口的,还是得定居发展农业,人口才能大幅增加。

哈萨克斯坦的人口从古至今都远远低于印度。

根据Gapminder网站的推算(按照当前版图作历史回顾),印、哈两国各时期人口如下:

公元1年——印度7500万,哈国50万。

公元500年——印度9700万,哈国70万。

公元1000年——印度1.12亿,哈国90万。

1500年——印度1.3亿,哈国100万。

1800年——印度2亿,哈国200万。这个时期,沙俄逐渐吞并中亚大大小小的汗国,来自东欧的斯拉夫人开始在哈萨克斯坦北部的土地上定居。部分游牧民族也逐渐定居下来,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增速变快。

1900年——印度2.9亿,哈国400万。

1920年——印度3.2亿,哈国500万。由于大批俄罗斯人移居到哈萨克,以及更多游牧部落定居下来,哈萨克斯坦的人口在20年里就增加了100万。

1940年——印度3.9亿,哈国600万。

1963年前后——印度4.8亿,哈国1000万。

1980年——印度7亿,哈国1400万。

2000年——印度10.6亿,哈国1500万。

2021年——印度14亿,哈国1900万。

所以这俩国的人口从古至今都相差甚大,一个是拥有几千年农耕历史、占据大片可耕地的古国,另一个游牧了几千年、近代才开始发展农业的年轻国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哈萨克斯坦好歹还发展到了1900万人口,你看看隔壁的外蒙,第二大内陆国,人口才330万。靠游牧增加人口,实在是太慢了。

印度和哈萨克斯坦人口预测。

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印度的人口在这两年就会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印度人口会在2066年达到峰值,为16.96亿。2100年为15.3亿。

哈萨克斯坦的人口会在本世纪内持续增长,2025年突破2000万,2048年突破2500万,2073年突破3000万,2100年是达到3400万。还是很少。

印度和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相当,人口数量为何相差了73倍?

印度的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在2017年人口约为13.4亿,哈萨克斯坦面积约为272万平方公里,在2018年人口约为1833万。两者面积相差不大,但是人口却相差很大。人要生存的首要前提就是吃,无论有钱没钱,一天不吃饭就能把人饿的两眼冒金星,这时的你只会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我要吃饭。食物的来源就是农业,农业的主要构成部门首先是生产粮食等农作物的种植业,其次是生产肉蛋奶等的畜牧业,其他还有渔业、林业等,农业的主要两大支柱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畜牧业主要有三种方式,放牧、圈养、放牧和圈养结合,所以说草原上的畜牧业也只是畜牧业的一部分。在全球的陆地面积中,沙漠以及荒漠化的土地约占25%、可耕地约占11%、森林和林地约占31%、草原和牧场约占24%。除了沙漠以及荒漠化的土地和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外,像耕地、林地、草原都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其中耕地是土地中被用作农业生产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是种植业的基本依托同时也是畜牧业的重要依托。

多说一句,饮食结构贵在多样和合理(粮食、蔬菜水果、蛋类奶类、肉类、鱼类等),并不是肉类越多越好。在饮食结构上全球主要分为东方膳食结构、西方膳食结构和地中海式膳食结构。美国就是西方膳食结构的代表,在美国这个粮食生产大国中,其中畜牧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美国产出的玉米90%以上用作饲料(主要用于养牛养鸡等产业),美国的养牛业的产值约占美国农业总产值的12%。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在全球食物构成中,以大米、小麦、大豆以及其他杂粮为代表的谷物占了最大的比例。产出1公斤鸡肉大约需要2公斤的粮食,而产出1公斤牛肉大约需要8公斤的粮食,美国的很多粮食都被转化成了肉类的产出。美国的人均肉类消费比其他西方国家还要高,这种饮食结构造成的结果就是营养过剩,并由此引起肥胖和其他很多疾病。在全球耕地有限并且有很多饥饿人口的情况下,美国人却在大口大口地吃着牛肉,这不仅是对粮食极大的浪费,同时极大的不公平的事情。

接着说正题,在一般意思上,更多的耕地就意味着更多粮食产出,从而意味着能养活更多的人。在印度和哈萨克斯坦面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之所以印度的人口比哈萨克斯坦多出这么多,就在于印度的耕地多,同时还有气候地理环境的因素。根据2005年的一个统计,印度的耕地面积约153.5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一半还多。印度在地形上,山地和高原约占总面积58%,其余为平原,土地肥沃的恒河平原覆盖了印度北部、东部和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并且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沛,农作物以及蔬菜水果一年四季皆可生长,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这就是印度人口巨大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守着这个“聚宝盆”,但是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却比较低,单位产出并不是十分高,对于这个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的国家,水稻理论上可以做大“一年三熟”,但是那也只是理论而已。

反观哈萨克斯坦,根据2005年的一份报告统计,哈国的耕地面积约为22.2万平方公里,仅占其国土面积的8.33%。并且哈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暖冬天寒冷,降水并不丰富,很多地方干旱少雨。哈萨克斯坦沙漠面积很大,荒漠和半荒漠的土地约占全国面积的60%以上。哈萨克斯坦山区的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并不是适合大规模的人口居住。湖泊河流不少,其中锡尔河中下游农业带以及附近的运河农业带是哈萨克斯坦重要的粮食、蔬菜水果产区。另外一个原因,中亚地区在历史上战乱较多,近代的第一次第二次大战这里也损失了不少人口,所以人口基数较少。另外,哈萨克斯坦的人口还呈现出男少女多的现象。

印度和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相当,人口数量为何相差了73倍?

印度土地面积约29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超过了13亿,且增长率惊人;而作为全球最大内陆国的哈萨克斯坦,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仅仅1700万不到。

两者总面积大致相同,人口数量却有几十倍的差距,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张原因有两者:

第一,虽然面积差不多,但哈萨克斯坦的自然条件远不能与印度相比,农业的发达使得印度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第二,历史上的哈萨克斯坦饱受摧残,人口大量锐减引起的各种后续问题至今无法解决。

虽然印度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面积差异不大,但印度的可耕地面积超过1.2亿公顷,而哈萨克斯坦只有印度的零头,大概2000万公顷。另外,印度几乎都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水热条件很好,能够做到一年三熟;深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哈萨克斯坦大多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作物一年一熟。

印度的粮食作物以稻米、小麦为主,而哈萨克斯坦除了小麦之外以畜牧业为主,这也就造成了哈萨克斯坦农业能够养活的人口无法与印度相比。

历史上,印度被英国殖民数百年,而哈萨克斯坦也被沙俄所统治。虽然殖民也造成了两者人口减少,但是架不住印度人口基数大啊,更何况相对于英国,沙俄对哈萨克斯坦造成的伤害难以想象。沙俄入侵以后,都会大规模屠戮迁移当地土著,哈萨克斯坦也没有例外。另外,当时苦寒而且贫瘠荒蛮的哈萨克斯坦是被沙俄当做罪犯流放之地的。战争时代,苏联人口损失惨重超过2500万,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哈萨克斯坦人。

如今的哈萨克斯坦人口中,男性占48%而女性占52%,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也是人口增长率无法提升的重要因素。不仅仅哈萨克斯坦,当年前苏联的成员国几乎都有这样男少女多的问题。

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哈萨克斯坦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了前苏联地区经济最发达富庶的国家之一,而收入、教育程度的高度提升,追求个性独立与自由,也使得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断降低。反而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同时,传统生育意愿却居高不下,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也是位居全球前列。

印度和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相当,人口数量为何相差了73倍?

热带地区无强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